近十年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研究特征解读*
——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选题分析

2024-01-11 06:57戴秋思龙敏琦吴任清DAIQiusiLONGMinqiWURenqing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科建筑研究

戴秋思 龙敏琦 吴任清 DAI Qiusi, LONG Minqi, WU Renqing

0 引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持平台,反映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前沿方向。随着建筑学科的不断发展,高校中人才培养力度和科研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建筑学(E08)领域下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E080102)①的资助数量稳步增加,课题内容演变受到学界持续关注。选题时需整体把握已有研究的范围、类型、内容、视角、方法,并密切结合发展动态总结规律,选择具有时段热点和突出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目前在该学科此类研究尚且较少,部分研究的分析时段较为滞后,无法为当下的项目选题提供科学参考。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受资助类别以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下文简称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为主,这两类项目的选题状况代表了该学科的学术关注点和发展动态,勾勒出当下学科研究的具体轮廓。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1](internet-based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ISIS)和Let pub中文网站[2],检索相关信息和获取基础数据,以2010—2019年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下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为研究主体,对选题中的时空维度和类型建构进行统计与量化分析,发现与总结研究内容的特点,从而客观全面地展示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学术生产的基本格局,认识基金指南对本学科研究方向的指导意义与局限。同时,为申报者提供项目选题的借鉴和参考。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概况与分析思路

1.1 项目类型

国家基金委建立了层次化的课题申报体系,目前共计17大类,每种类型都有明确的资助对象和目标。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正式更名(1996年)后,1997—2019年建筑学(E08)领域基金类型获批9类②,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获批6类(图1),青年基金(144项)和面上项目(142项)是主体类型。两者均可自主选题,而青年基金更注重激励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性思维和研究,2010年之后科学基金对建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强度前所未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受资助数量也同步显著增加。另外,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特定区域科技人员的研究;重点项目支持科技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研究[3]。对2010—2019年青年基金(139项)和面上项目(130项)的年度数量进行统计(图2),十年内面上项目的年度数量保持稳定增长,而青年基金的年度数量不断起伏变化。两者虽发展状况差异明显,但总量基本相当。

图1 1997—2019年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型项目资助数量柱状图Fig.1 bar chart of the number of project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and Theory of Architecture from 1997 to 2019

图2 2010—2019年青年基金与面上项目的资助数量变化折线图Fig.2 broken line chart of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grants from the Youth and General Science Fund Project from 2010 to 2019

1.2 分析思路

正确的选题是基金申报成功的关键。基金项目的标题以简洁、准确和恰当的语句对课题内容进行概括总结[4]。通过阅读标题可获取研究的关键信息和核心要点,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初步分析标题结构后发现,多数包含研究时空、研究类型和研究内容(要素),少数涉及研究方法。然后运用自然语义分析法③和词频分析法提取关键词并分类。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要点不同或学术用语的使用习惯差异,导致学术名词的分散性,因此对部分研究的词条语义加以概括以便归类;二是为保证众多类型的有效整合与项目原意的忠实表达,采取并不统一的划分标准,或保留标题原始用语,或按功能或时间跨度加以分类。最终建立从时空维度和类型建构讨论基金选题的思路:第一,时空维度。研究时空不同,所对应主体类型、主体环境、观念评价、切入角度和思维方式则不同[5],可从研究对象的时空分布疏密情况发现研究薄弱环节和空白点。第二,类型建构。聚焦特定类型是展开深度研究的必由之路,类型集中性反映了学者的关注重点。

2 研究对象的时空维度

2.1 时间分布统计与研究主体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广义)展开研究。多数基金标题中时间以中国朝代形式出现,跨时段的研究项目按占比多的时期统计,若比重均衡则纳入多个时段。出现频次3次及以上的时段共7类:古代④、唐、宋、辽、明清、近代、现当代⑤(图3),“明清”和“近代”两个时段数量最多,且青年基金显著多于面上项目。研究时段与研究内容呈现一定的研究规律:第一,“古代”主要基于较长时间跨度并以史料和实物遗存为依托,如建筑谱系研究等;第二,唐、宋、辽时期以木构技术、装饰、结构等为研究主体,由于建筑遗存数量十分有限,除《营造法式》等建筑文本外,拓展的文字和绘画史料也构成研究的重要凭借;第三,明清时期以遗产保护修复与军事建筑研究为主;第四,“近代”时段的研究以“中外”“殖民”“租界”“工业遗产”等语汇构成关键词;第五,现当代时段的研究主题为遗产保护、(西方)历史及理论和传统设计理论的现代运用等。

图3 2010—2019年研究时段的项目数量条形图Fig.3 bar chart of the number of projects in the study time from 2010 to 2019

2.2 地域分布统计与研究主体

从国内外的研究数量占比来看(图4),主体仍然聚焦在国内。其中,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中研究外国的项目分别各有10项,而研究中国的项目占比均达到85%以上。

图4 2010—2019年国内外研究项目的数量占比饼状图Fig.4 pie chart of the proportion of research project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from 2010 to 2019

国内地域的研究项目采用中国七大行政地理区位和港澳台地区来分类⑥并统计(图5),对于跨地区的情况,同样按比重归纳,如“赣闽粤”归入华东地区,“皖—赣—湘—鄂”归入华东和华中地区。华东地区研究数量最多,包括25项青年基金和24项面上项目。将各地区合并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类,西南、西北和港澳台地区:依托地区独特文化资源,以本土聚落、地域建筑文化为研究主体;第二类,华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在近现代背景影响下,以遗产保护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三类,华东和华南地区:以空间与形式为主要研究内容,也涉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遗产研究。

图5 2010—2019年国内研究地域的项目数量条形图Fig.5 bar chart of the number of projects in the study area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19

“国外地域”多为中国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邻国或文化传播线路上的国家,研究内容分为三种,形成对中外建筑各自及相互间关系脉络特征的把握[6]:一是某国家或地区的特定类型建筑,如《日本古代楼阁式木塔》(2013年,青基);二是建筑文本、思想和地区建设的比较或交流型研究,以面上项目为主,如《中日古典园林声景思想源流与技术变迁比较研究》(2011年,面上);三是联系国内地域形成研究整体并寻找异同点,以青年基金为主,如《中尼古道沿线塔庙建筑研究:以加德满都——吉隆路段为例》(2018年,青基)。

2.3 研究时空的关联

时空维度是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研究最基本的信息维度,地域性建筑(广义)是特定时间和空间下的产物[7],时间和空间是研究展开的两条线索。时空关联将线索织成信息网络,从中得出研究内容的规律和特征:第一,具体时空之间的对应性:“近代”与“中国沿海地区”的对应是主要表现,如青岛近代德式历史建筑的研究;第二,时空层面的纵横向比较:或利用不同地域的多个研究对象来做出比较和提取特征,或通过不同时间的同一研究对象来揭示发展情况及演变规律;第三,历史大事件影响下时空关联:此类项目多与近代时段相关,比如近代开埠城市等研究;第四,“还原时空法”聚焦研究时空,如“京畿地区”等古地名的沿用即对应了特定历史时空;第五,以大的方位来形成相对宏观的区域概念,南方与北方即是一种泛地域的概念,如“南北园林”。

3 研究对象的类型建构

3.1 研究类型统计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主体是“建筑”(广义建筑学[8]),其相关研究在于探索不同类型的“建筑”特征与发展线索。提取和统计类型关键词得出建筑(狭义)类、城市类和景观类以及其他类,前三大类型对应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个人居环境核心学科。其他类为三大类型之外的研究项目,如建筑教育、建筑师、建筑文本等。图6展示了各类型项目数量占比关系:建筑类124项(占总数的46%),城市类47项(17%),景观类24项(9%),其他类型74项(28%)。其中,面上项目相较于青年基金,建筑类型占比更高,城市类型占比更低,景观类型占比相当。此外,关键词“遗产”在基金标题中出现39次,且遗产研究已渗透进建筑、城市和景观类型(如图7-9中遗产类型以叠加图式反映),另有部分遗产(11项)难以归类,如“抗战遗产”“石油系列遗产”等。为深入掌握各大类型的研究状况,下文将在三大类型的宏观划分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并讨论研究类型与研究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

图6 2010—2019年基金项目研究类型分布图Fig.6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types of fund projects from 2010 to 2019

图7 2010—2019年建筑类型与研究内容的关系网状图Fig.7 network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types and research contents from 2010 to 2019

3.2 建筑类型的研究特点

按标题中能否获取功能信息将建筑分为有无明确功能两类,两类项目数量相当,均超50项且各自有8种类型。对于特殊定义或用途的建筑,如“援外建筑”“文物建筑”等,因数量很少故不单独分类讨论。在功能明确的研究中古代时段项目超过70%,故采用潘谷西⑦对古代建筑的分类方式。若近现代建筑属于古代已有类型,则直接归入;当出现新兴建筑类型(如“工业建筑”)时,则单列统计。当功能未明确时沿用标题用语进行归纳,如“民间建筑”“传统建筑”“乡土建筑”等,尽管相互之间可能出现交叉与互嵌,却可以直观反映基金申请者的研究着眼点。

通过对建筑类型所有项目的内容分析,归纳出11种研究要素:建筑保护/修复,包括保护理论和策略等;建筑营造技术,包括分析木构建筑的构造和结构,或研究特定地域建筑营造的体系和工艺等;某类型建筑专题,即从整体角度展开研究;建筑演变,讨论建筑的历时性发展变化;建筑谱系,包括石作谱系、木构架谱系和某类建筑营造谱系等;建筑形制主要包含古代建筑形制和近代建筑形制研究两类,且研究比重相当;建筑检测/监测/记录,如年代判定、残损检测和病害记录等;建筑空间,包括空间模式、格局、分布和关系等;建筑装饰/装修,包括建筑色彩、家具陈设和彩画装饰等;建筑设计体系,关注体系的区划、构筑与理论;建筑价值评估,对其历史价值和遗产价值的评估。由此,建筑类型与研究内容构成了交织的网络(图7),两者间关系线路疏密有别,密集程度与项目数量大致成正比关系。从建筑类型出发,宗教建筑(14项)、工业建筑(12项)、木构建筑(22项)、乡土建筑(8项)均对应6种及以上研究内容,着眼点广泛,前三类项目数量位列前三;从研究内容出发,建筑保护/修复、某类型建筑专题和建筑演变所对应建筑类型达到10种及以上且各自数量也位居前四。各类型建筑的研究内容聚焦点不同,宗教建筑(以佛教建筑为主)重点研究建筑空间,工业建筑注重遗产保护,居住建筑聚焦于形态演变,政权建筑更关注装饰装修等。各类型建筑研究会相应选择适宜的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对中国古代乡村宗教建筑的研究选择以社会史视角切入,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剖析宗教建筑;对近代公共娱乐建筑的研究采取都市人类学视野,充分关注近代公共娱乐建筑与都市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3.3 城市类型的研究特点

聚落可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与城市(镇)之间有着包含的关系,研究中的“聚落”往往被用于特定的类型并具有特殊的属性。为便于讨论,本文分类中将二者并列。则城市类的研究项目分为城市(镇)(25项)和聚落(22项)两部分,由于城市(镇)研究多介入时间要素,则归纳为古代城市、近现代城市以及其他城市(即2项中外城市的关联性研究);聚落研究结合标题原意归纳为传统聚落、地域/地区聚落、军事聚落、商贸聚落以及其他聚落(分别为“窑洞聚落”“密集型历史聚落”和“汉代乡村聚落”)。青年基金对聚落的研究数量远多于面上项目,其中军事聚落均为青年基金。唯一的城市遗产《清前满族古城遗产区域活态保护理论体系研究》(2015年)也是青年基金。

通过对城市类型所有项目的内容分析,归纳出8个研究要素:一、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关注其特征与演变以及城市空间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二、其他,包括城市风貌、城市邻里、城市调研评估等仅一项的研究内容;三、城市演变;四、聚落与建筑结合;五、城市保护;六、城市规划与营建;七、城市水系;八、城市思想理论。由此,城市类型与研究要素构成了交织的网络(图8)。从类型来看,只有古代城市(12项)对应5种研究内容,而近现代城市(11项)和其余城市类型只对应3种或以下,说明古代城市的研究内容涉足面广,更为发散和丰富。从研究内容看,城市空间形态(25项)在项目数量与类型种类方面都高居第一。除空间形态外,古代城市会关注都城营建、城市思想、水工设施等,相应涉及到军事学、天文学、水利工程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而近现代城市由于新型材料运用、政治思想变革和外来文化影响等,相应出现对城市风貌、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现代转型等方面研究。城市大类研究多融入社会学,如“代际视角”“社会动力机制”等。

图8 2010—2019年城市类型与研究内容的关系网状图Fig.8 network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types and research contents from 2010 to 2019

3.4 景观类型的研究特点

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将景观类的研究项目分为园林(16项)、公园(4项)和其他景观(4项,包括文化景观、洪涝适应性景观和2项声景观)。《基于空间视感知的文化景观遗产认同评价机制研究》(2017,青基)作为唯一的景观遗产项目统计进其他景观类型。景观类型有5个研究要素:景观保护、景观空间、景观营造、景观结合其他要素、其他研究(包括景观认同和园林文本解读)。由此,景观类型与研究要素构成了交织的网络(图9)。园林作为景观类研究主体,涉及内容较全面,对空间形态、造园手法、园林保护、历史源流、思想理论的研究均有两项及以上(含重复),常运用数字技术(空间复原)、比较方法和图文史料研究,多融入城市学、社会学等综合性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如“国际交流视角”“栖居游憩行为”等。

图9 2010—2019年景观类型与研究内容的关系网状图Fig.9 network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types and research contents from 2010 to 2019

4 基金选题与学科研究的特征解析

4.1 宏大叙事与具体而微并重

基金项目有着层次化的课题申报体系,各个层次中研究广度与研究深度的侧重不同。宏观建构是用整体性思维模式对历史碎片化的认知进行整合,建构体系化知识框架,即一种“历史观”的体现[9]。基金研究慢慢从“建筑”视角转向“城市”甚至“国家”视角,关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联性与比较性,开始从更加宏大和整体的视角进行研究,这便是学科宏观建构探索的表现。更多的基金项目集中于具体的研究“点”,这得益于申报者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做出比较精深的个案选题,并对选题进行系列化以及交叉性的研究,实现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科学技术之间的互动关联,正是对科学基础问题的深度探讨。宏观决定广度,微观影响深度,从而在已有研究的背景和基础上进一步寻找研究空间的突破口。

4.2 集中性和离散性共现

立项主体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离散性,此特点体现在各个研究层面:从研究时间看,“近代”51项,而“辽”仅3项,极差多达48项,且汉、唐、宋等时期研究均很少。从研究地域看,明显更关注沿海地区,尤其是华东地区,而对非话语主流层面地区开展的研究较少[10]。从研究类型看,研究聚焦于建筑,遗产类型下也以建筑遗产为主导。从研究要素看,虽能提取“空间”“保护”“营造”“文化”等持续而稳定的主体内容,但每种要素还能进一步细分;此外,“室内研究”“建筑教育”“建筑批评”和“建筑师”等研究均在5项以下。从研究方法看,数字方法、谱系研究和比较方法使用较为频繁,这符合科学技术先进化和信息资料复杂化的实际情况,但有十多种研究方法仅出现一次。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研究条件、资源分布与当代社会关注焦点等原因,导致研究的各层面都表现出集中性和离散性共现的特征。基金申报者把握之,便于对立项主题做出选择,提升选题的创新性,同时对保证和推动学科在未来发展的合理性大有脾益。

4.3 持续性与新颖性共生

任何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解决相应问题,建筑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发现建筑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是什么”,并揭示“为什么、如何是”,这是个需要不断细化、改进和完善的持续性过程,往往伴随着思考方式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研究方法的突破等,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实用的博弈[11]。同一研究者或者院校单位对同一对象的持续研究是基金持续性和时序性的表现,也是某研究热点延续性和稳定性的体现[12],如陈春红对古代建筑和都城与天文学的关联研究: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天文学特征研究》(2013年,青基)和《中国古代都城的天文学思想研究》(2019年,面上);又如天津大学先后开展的清代皇家建筑相关研究:包括《清代皇家陵寝建筑营造技术谱系分类研究》《清代皇家建筑装修及家具陈设设计研究》和《清代行宫综合研究》等系列成果。在“世界化”的前沿主题下,新要素不断介入,持续性研究便成为了整合研究对象和其他要素的必然过程,强调历史价值的持续性以及深刻性也能避免研究的虚无和盲目[13]。目前众多研究课题逐渐趋于研究饱和状态,在这种被动的研究形势下,注入研究活力需要切入新视角方向,引入新方法技术。如殖民时代背景下,西方殖民的话题介入学科研究中,2011年开始对历史研究(主要是“西方溯源”“殖民时期”等)的关注度急剧增加。在目前学科交叉渗透背景下,研究者需着眼当下、面向未来[14],主动从学界和社会发展动态中找寻新元素,关注前沿动态、保持多维视野地挖掘潜在增长点[15],为学科的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4.4 包容性与交叉性并存

梁思成先生认为“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16]。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涵盖范围也很广泛,除与建筑学分支学科直接相关外,还与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等人文科学有着密切联系。在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里不难发现“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研究内容,它们分布在不同部类。如宗教学类的《道教建筑思想研究》(2021年);考古学类的《先秦两汉大型建筑分类研究》(2021年);哲学类的《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复杂性建筑审美范式研究》(2021年);中国历史类的《中国建筑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2019年);民族学类的《藏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2020年)。一方面,学科分野造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法涵盖学科的完整内容,只有有机融合才能还原学科的完整面貌。另一方面,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是当前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生长点,厘清学科交叉的内涵和机理路径从而实现学科共生、共栖和共融[17]。只有依循学科特点,促进多学科交集,方能发现更多独特视角与新颖观点,以丰富性与复杂性反孵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发展。

5 结语与展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情况自下而上地反映出学科的研究态势和研究重点。项目选题体现了研究者是否注重发掘自身的研究基础和学术优势,是否关注学科资助范围和优先资助领域。基金项目选题的研究缘由不仅在于其反映了国内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研究的发展动态,而且见证了基金制度的成长,具有在一定社会环境需求下学科发展的代表性,较为科学地折射出该学科的宏观图景[18]:第一,“基础性”的研究不断持续。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探索新方法,开拓新领域。第二,“科学性”的探讨逐级深入。体现在选题的聚焦和深度,如从整体把握走向时空聚焦与时空关联。第三,“交叉性”的方法与成果提供积极支撑,研究建立在通识性学科体系的基础上[19]。一方面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手段推陈出新,另一方面研究方法突破学科边界以求交叉融合。第四,自由申请项目体现“开放性”。保证资助面够广,项目课题多且分散,如研究类型和要素从中心走向边缘。

科学基金项目坚持以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下称《指南》)展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政策和引导申请人正确选择项目类型、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十一五”(2016—2010年)重创新,“十二五”(2011—2015年)重基础、重前沿,“十三五”(2016—2020年)重科学。2019年《指南》中确立“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四类科学问题属性分类的资助导向[20],并在2021年(“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第一年)乃至2022年持续深化改革,充分体现“科学性是科学基金的根本”[21]。《指南》高举“基础性”“科学性”“交叉性”“开放性”的旗帜,十年来指南的变化与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基金选题所体现的学科发展动态具有正相关性。

《指南》在宏观角度、大政方针上对课题的指引作用不言而喻,但也有一定局限性——难以密切结合发展动态对具有时段热点和突出价值的科学问题给予指导。分析基金选题的目的则是便于研究者在了解已解决的科学问题基础上去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问题,依托科学基金的独特优势取得创新性成果。若能展开即时性的年度项目分析和历时性梳理,实时信息反馈,实现基金项目分析与未来指南制定的互鉴,则使指南对学科研究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图片来源:

图1-9:作者绘制

注释:

① 建筑学(E08)下包括建筑设计与理论(E080101)和建筑历史与理论(E080102)两个学科。

② 建筑学领域获批的9类基金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③ 自然语义分析法也称为有效词提取法,是指直接从文章的题名中抽取能反映项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涉及研究对象的类别、研究的主要方面、研究的方法等,这样的词构成了研究分析的最终数据。

④ “古代”是指整个古代的时间跨度,基金标题中直接以“古代”字样出现的项目数量超过10项,统计中直接沿用之。而基金标题中直接表明对“唐”以前朝代的研究项目并未出现,故不作讨论。

⑤ 清代的时段是1616—1912年,近代的时段是1840年6月28日—1919年5月4日,现代的时段是1919年5月4日—1949年10月1日,当代的时段是1949年10月1日至今。其中,清代与近代的时段存在重叠部分,但本研究仍根据原项目标题中对“清代”与“近代”的划分而进行统计工作,尽可能遵循项目研究者对于研究时段的选择倾向。

⑥ 由于华中地区与西北地区的面上项目数量基本相同,具备独立研究的条件,故不将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合并考虑。

⑦ 潘谷西在《中国建筑史》(2004年版)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十类: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和标志建筑和防御建筑。本文将园林类研究项目归入景观类型来讨论。

猜你喜欢
学科建筑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