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辩证思维的高考真题考查特征及教学策略

2024-01-12 16:30华宇
地理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考查情境思维

华宇

摘 要: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思想、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过程思想、区域思想、空间思想等都蕴含着辩证思维。分析高考地理真题,发现很多设问体现了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本文以2023年高考地理湖北卷综合题第18题为例,从情境材料、命题设问、考查知识、解题思路等方面剖析其考查辩证思维的特点,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指向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辩证思维;地理学思想;高考真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2-0036-05

辩证思维是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从对象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对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进行考查,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1]。辩证法是辩证思维的理论基础,包含了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因此,联系、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一、辩证思维与地理学思想的共通性

1.地理学思想中的对立统一思维

马克思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这也正是辩证思维的根本特征。辩证思维具有对立统一的视角,即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地理学中的核心思想是人地关系思想,指的是人类及其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是贯彻落实人地关系思想的体现。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具有对立统一关系。人类从自然系统中获取大量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将所产生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人类获取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有时相互冲突,甚至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超过其极限时,就会造成环境问题。因此,人类发展的主观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人地关系的统一,实现良性发展。

2.地理学思想中的发展变化观点

辩证法具有发展变化的视角,即强调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去研究事物。所有的地理现象都有形成原因及复杂的演变过程,如地球上各种地貌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土壤是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等要素在长时间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镇化是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地理学的过程思想是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3.地理学思想中的普遍联系观点

辩证法具有普遍联系的观点,即从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角度观察、分析事物。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是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地理学的整体性思想强调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且某一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会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二、高考真题中考查辩证思维的分析

1.原题呈现

(2023年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属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动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沿绵远河上行,与茂北公路相接,全长56千米。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图1示意绵茂公路位置,图2示意绵茂公路局部景观。

(1)分析震后绵茂公路沿线河床发生的变化及形成原因。

(2)绵茂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熊貓国家公园,工程该如何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该工程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创造了又一个中国奇迹,被新华社评为2021年度“大国工程”。假设你是评委,请给出推荐理由。

2.试题分析

第(1)题考查地震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地震的发生会影响地表形态、地质构造、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人类心理健康等方面。本题重点考查了地震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要求学生分析出震后河床发生的变化及原因,需要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从相互联系的观点看待变化,从发展变化中认识问题,蕴含着地理学的过程思想和整体性思想。如果在日常学习中知识过于碎片化,联系思维不强,学生在此问中很可能推理不出堰塞湖引起的河床宽度变化,也不能推理出地震与河床变化之间的逻辑关联。

第(2)题中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该题的设计蕴含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即要协调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之间的关系,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降低发展的生态、资源、环境代价,提升中国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动能。因此,学生在思考该题时需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工程建设过程中兼顾环境保护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学生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在新情境下对该工程建设比较陌生,可以迁移应用较为熟悉的“青藏铁路建设对沿线野生动物的影响和保护”相关知识。

第(3)题以设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彰显了大国工程和中国力量。该题在前两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情感和知识的升华。学生结合材料及前两题的答题感受,从技术、人地协调、大国影响力等角度可得出结论。该题设问兼具应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跳出中学生的角色,以更高的视角看待我国的工程建设。

总之,本题的三个设问层层递推、环环相扣,以自然环境的考查为知识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凸显了地理现象的多因素交织和动态变化,设问中融入了发展变化、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图3)。

三、高考试题中辩证思维的考查特点

1.情境材料凝练简洁,具有科学性和导向性

地理高考試题中的“情境”包括地理学研究的学术情境和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地理学与生产联系的实践情境[2]。通过梳理2023年各地高考地理试题情境(表1),可以看出体现辩证思维的题目兼有学术情境和实践情境,且自然地理知识的考查多以学术情境呈现,人文地理多在实践情境中体现。因此,基于辩证思维的材料和情境根据考查方向有不同的特点。

学术情境来自科研论文,专业性和知识性强,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严谨的图表数据等信息推理得出结论。考查自然地理的材料重视客观性和科学性,如2023年湖北卷第10~12题以2006—2015年藏色岗日不同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变化统计数据为材料,体现了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要求学生在简短的文字和翔实的数据中分析得出结论。蕴含辩证思维的多组题目中仅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作为情境材料,如2023年全国乙卷中的选择题第6~8题仅用文字描述出关于新西兰南岛上南阿尔卑斯山脉的相关信息,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追因溯果,以动态、联系、发展的视角思考地理问题。

实践情境来源于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人文地理材料的选取注重社会性、前沿性和政策性,材料注重展现时间变化下人文现象的演化,如2023年全国甲卷选考题第44题的材料选自党的二十大报告,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此外,基于辩证思维的命题材料还着重体现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如全国甲卷综合题第37题展示了风蚀粗化过程图,湖南卷第3~4题给出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演变的不同阶段示意图,福建卷第18题以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的两个阶段为材料。

2.设问注重价值引领,具有辩证性和开放性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价值的主要体现,其本质是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所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主要由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构成。地理试题通常选取能够体现人地协调发展或人地关系失调的案例,让学生从正反视角感知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和人地失调的危害性[3]。因此,考查辩证思维的试题设问注重要素综合,体现辩证思维中相互联系的观点。例如,全国甲卷第37题要求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设问凸显时空变化,体现辩证思维发展变化的观点。福建卷第18题考查上海郊区城市化不同阶段功能区的变化、要素联系,辩证分析大型商业中心入驻对商户的影响等。全国甲卷第36题以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的推广与发展为主题,倡导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区域发展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在创设情境时,更倾向于借助正向的典型案例,围绕时代主题,融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创设,并且多数情况下会在情境材料中将现实问题作为辉煌成就的背景,借助二者的对比强化成就的感染性[4]。因此,设问还具有开放性,在对立统一中认识地理事物。如湖北卷第18题请学生从评委的角度,说明绵茂公路被评为“大国工程”的推荐理由。设问坚持价值引领,重视正向引导,以人类活动的成功经验引发学生思考人地协调的发展路径,尤其是重视中国经验带来的启示,树立文化自信,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3.基于辩证思维的视角,综合考查多种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是一种世界观,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对世界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因此,在辩证思维的视角下,通常结合其他思维能力考查地理知识的应用。例如,全国乙卷选考题第44题限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请学生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合理化建议。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环境整体、人文地理要素建立的产业联系以及二者融合形成的人地关系,构成了地理学科的主体和地理试题的知识体系[5]。结合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厘清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性的角度看待地理问题,推测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推理出地理过程的发展变化,提出立足实际、符合事物演变规律的发展建议。结合动态思维,有利于扩大思维空间,充分发挥思维的活力,辩证认识人地关系,提出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协调发展的合理方案。

四、指向辩证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1.注重开放性问题,提高探究意识

首先,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思维能力,去分析条件和创设新的条件,运用各种不同的解题策略去探究并得出各种合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6]。开放性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阐述见解和观点,甚至可以基于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更开阔的思路。

其次,注重并用好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因为前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及缺少固定答案,显得“性价比”不高,而被教师忽略或舍弃。最有代表性的开放性问题是各个章节的“问题研究”,如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的问题研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以有争议、有矛盾的话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由开放性的问题内容引出开放性的解决策略。此外,在人教版新教材正文内容中也设置有开放性设问,如选择性必修三“中国耕地与粮食安全”一节中,教材设置了“你认为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为什么”;必修二第三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中“首钢搬迁后,原来的首钢厂址可以用来做什么?查阅资料,并谈谈你的看法”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表明立场,阐述论据进行论证,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以过程替代现象,培养综合思维

地理现象每时每刻都处于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貌演变、水循环等自然现象都处于动态变化中,人口迁移、产业转移、交通运输等人文因素也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着空间联系。地理动态系统是地理过程研究的核心。教师进行地理过程分析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把握“动态”二字。地理过程之所以较地理位置、分布、 特征、成因等地理知识复杂,就是因为其随时间不断变化,呈现出一种动态性[7]。

在必备知识的训练中,教师可通过地理过程的专题复习强化学生动态、发展的地理视角,如自然地理中的地球運动过程、水体运动过程、地质循环过程、地貌演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环境演变过程等地理过程专题,人文地理中的人口迁移过程、聚落变化过程、产业演变过程等地理过程专题。在关键能力的培养上,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提取、整合、加工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语言描述或绘图展示,将静态图像动态化,通过思维导图训练,将材料中的隐性信息显性化。注重地理过程教学,以分析过程替代展示现象,引导学生以动态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在时空演变的基础上总结与应用地理学规律,探究现象成因、发展过程及未来趋势,感受多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过程的内在机制和多过程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

3.设置挑战性任务,塑造关键能力

挑战性任务立足核心素养,依托开放、劣构、真实的情境,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的认知冲突处、两难处境中、矛盾纠结处设置任务,引导学生走出静态、孤立、定势的思维模式,培养动态、发展、联系的辩证思维。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替代性概念、陌生概念进行教学。理解陌生地理概念、在陌生问题情境中解决地理问题是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的关键能力之一,是学生深度思考、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载体[8]。例如,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可以设计“特殊的常见地貌类型”大单元教学,通过展示贵州省丹寨县金瓜洞中的石瓜图片以及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石瓜为何与常见的钟乳石形状不同,一般钟乳石末端呈现尖锥状,而其末端呈浑圆状。在打破常规中,刷新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刻板认知,学会以复杂的要素联系分析地理原理和多变的地理环境。

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效设置问题情境或劣构问题进行教学,例如,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问题研究“该不该引藏水入疆”是一个有争议、有挑战的两难话题,学生通过大量查阅资料,构思引水路线,辩证地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带来的区域影响,开放讨论该问题的合理性,训练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教师也可以结合乡土地理资源设置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塑造关键能力,认识学科价值。

4.优化组合教学方式,推进深度学习

地理知识体系丰富广博,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知识特点不同,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教施学”,即学生学习也要围绕学什么、怎么学来展开,针对课堂核心知识,教师通过优化组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以适合的学习方法建构新的认知,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区域地理中运用绘图、主题探究、实践观察等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区域综合的分析思路;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将地理实验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静态现象与动态过程的统一,如在“地球运动”一节中,通过设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实验,动画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锻炼学生的动态空间感知;在人文地理教学中使用调研、考察、辩论等方式,有助于学生完成从良性情境向劣构问题的转换。

参考文献:

[1] 彭漪涟.逻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 陈燕.地理高考试题命制中学术情境与实践情境的运用比较分析——以2022年高考广东卷为例[J].地理教育,2023(5):41-44,50.

[3] 陶雅萌,沈源,郭程轩.地理核心价值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与教学导向——以2022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乙卷、广东卷地理试题为例[J].地理教学,2022(20):44-48.

[4] 李思瑶,龙珠,汤国安,等.爱国主义元素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融入与教学启示——以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2):7-12.

[5] 邵英,史文印.优化情境设计 赋能问题要义——2022年高考全国文综甲、乙卷地理试题评说[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5):18-22.

[6] 张立峰.地理教学中开放性问题应用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2(2):140-143.

[7] 王焜,孙丕苓,刘庆果,等.地理高考试题对“过渡区域”的考查分析与教学建议——以2021—2023年全国卷为例[J].地理教育,2023(10):34-40.

[8] 张甲胜,林华,张曼琳.高中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逻辑与导向[J].地理教学,2022(23):17-21.

猜你喜欢
考查情境思维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