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时代背景、实践意义和实践路径

2024-01-12 09:29冯昊王建辉
中国商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双循环高质量发展

冯昊 王建辉

摘 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将长期指导我国宏观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基础,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意义及积极探索其实现路径,对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双循环;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文索引:冯昊,王建辉.<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1):-032.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1(a)--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多次论述。关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鎮化、农业现代化”;关于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政策的阐述,报告是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的;报告还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起到提纲挈领的重大作用,应更深入理解吸收、更精准把握要义、更全面贯彻落实。

1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

实践发展促进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战略思想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概括了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复杂环境,新问题催生了新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则是回应时代之问,是应对特定境况、实现高质量的产物。

1.1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世界格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逆全球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发达经济体陷入滞胀困境,难以带动世界经济增长,而中国在“六稳”“六保”措施下,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与此同时,美国一些人士认为中国的强大威胁了美国的领导地位,对中国进行多方面的围堵和遏制,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摩擦、拜登政府组建的“印太经济框架”“芯片四方联盟”等不正当做法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基于此,我国做出了谋全局、谋长远的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战略。

1.2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经济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迈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挑战。例如:我国经济发展压力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以及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以传统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迫切需要做出改变。因此,经济发展要转向国内大市场,紧紧扭住扩大内需、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巩固以扩大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正是基于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

2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既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又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动力,还为各国应对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2.1 世界意义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新冠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在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的过程中为世界经济增添一股强劲的动力,还为后疫情时代世界各国解决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循环实现规模经济,夯实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产业基础,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走出一条由内而外、内外结合的发展路径,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型经济体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为解决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2.2 国内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从经济上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与时俱进地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从战略上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国应对世界大变局,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牢牢把握住发展主动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将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新航道破浪向前、行稳致远,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

3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途径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会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这必然要求我国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从多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等,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3.1 面向国际,搞好国际循环

構建新发展格局的目的是使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国际循环的角度来看,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3.1.1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我国对外开放提升到更高水平。

通过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开放、自主开放,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变外部压力为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带动出口高水平增长,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描绘了开放合作新蓝图,提出了互利共赢新举措,为新形势下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3.1.2 推动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我国完善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推动与各国经济合作对接、发掘合作新潜力、促进国际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快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通过这些平台促进技术和资源的跨区域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帮助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而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技术上,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数字、金融、教育、医疗各类技术领域的深入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技术需求,从而提高国内市场的供给能力,为国内外经济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能源上,“一带一路”与“自贸区”“自贸港”要加强和油气矿产资源更为丰富的中亚、西亚、俄罗斯等沿线地区的联系和合作,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环境污染,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破美国能源封锁,维护能源安全和产业链安全。其次,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突破。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以加强同东北亚、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及推进中日韩经济循环、RCEP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

3.2 构建创新型国家,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个别国家对华组建“科技封锁网”,企图采取技术断供、卡脖锁喉等手段来实现其领先中国的目的,打破关键技术的壁垒问题,必须构建创新型国家,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3.2.1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科技和创新的潜能。

首先,以国家“导航”、提高实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不断闯关夺隘、攻城拔寨,实现高端技术水平的整体跃升。其次,以企业“引航”、担当主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再次,让人才“启航”、充满活力。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后,让制度“护航”、增加动力。我国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创新体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开花结果,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潜能。

3.2.2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科学技术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等特征,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不仅能够丰富全球科技资源,还能带来互利共赢,把新科技转换为全球利益。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合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这为我国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供了根本遵循。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学合作战略,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加强国际政府间的科技合作,持续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为全球重大课题议题和科技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科技创新队伍,全面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规则制定能力。

3.3 立足国内,搞好国内大循环

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是不同于过去以投资带动经济的国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以国内循环为基础,国际循环为辅助的双循环发展模式。因此,只有搞好国内大循环,才能更好地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内循环的角度来看,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3.3.1 积极扩大内需,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随着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风险加剧,经济增长依靠投资出口的难度逐渐增大。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国内市场的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以需求侧改革扩大内需市场,用消费来拉动国内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政府应破除居民消费障碍,消除阻碍住房、汽车消费健康的发展障碍,促进居民就业、完善社保体系、提高居民收入。依托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需求,激发居民的投资积极性,还要发挥政府投资在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职能,引导资本向新技术、新产品领域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健康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市场需求。事实证明,中国企业供应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跟不上中国居民的需求变化,导致大量的“需求外溢”和“消费外流”,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和需的匹配度,才能真正激活“内循环”,因此要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改变增长动能,加快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大人力资本的培育力度,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制改革,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结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3.3.2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经济循环畅通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牢牢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然而,我国疆域广阔,各地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各地区封闭的小循环制约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国从市场制度、流通体系等方面入手,将各地小市场统一为全国大市场,促进经济循环流通。

国内大市场的高效运转需要统一市场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优化营商环境,严禁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发布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现象,营造统一的市场环境,促进商品自由流通、平等交换。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及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权威性。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以信用风险为导向,优化配置监管资源。

国内大市场的活力运转需要建立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现代化的运输流通网络,推动国家物流枢纽体系建设,促进交通运输跨区域一体化发展,降低商品运输成本,带动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构建互联互通的流通动脉,加强西部交通运输建设,补齐内地交通运输短板,提高重要交通节点城市的通道枢纽功能,提高交通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交通的发展。健全现代高效的治理体系,制定相关性的政策、措施,提高流通领域标准化建设,强化流通领域内各企业的信用审查,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保障流通体系的高效运转。

3.4 统筹发展与安全,努力实现安全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强调“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必须构建新安全格局,繼而保障新发展格局。

3.4.1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才能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新安全格局是一项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要妥当处理各种繁杂关系、顺利完成各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国要充分发挥中央层面有关发展和安全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的统筹作用,全面加强党中央对相关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统一布局和综合协调,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发挥“主心骨”作用。各级党委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做到闻令而动、听令而行、令行禁止,动员各方力量,牢固筑起安全防线,完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3.4.2 坚持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创新来驱动,创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托人才,人才又必须寄托于教育。因此,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安全发展必须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教育是百年大计、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人才的培养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我国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教育体系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教育公平。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统筹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的建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制定相关科技政策,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的培养环境,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完善科技经费分配制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增强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准确把握新安全格局和新发展格局的相互关系,通过落实各项措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安全良性互动。

4 结语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繁重且长远的系统工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深刻洞察和把握未来世界发展局势上做出的重要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对我国经济战略和发展方式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习近平.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 奋斗,2022(17):6-19.

季思.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世界意义[J].当代世界,2020 (12):1.

习近平.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J].理论导报,2020(9):25.

朱安东.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红旗文稿,2022(15):31-3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12):24-30.

龚维斌.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2(10):1-9.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双循环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