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三个崇拜”:探究马克思人学革命的一个视角

2024-01-12 14:29李智信吴文新
理论观察 2023年9期
关键词:宗教理性

李智信 吴文新

摘 要:马克思的人学革命克服了旧哲学的自然“神”崇拜、宗教“神”崇拜和理性“神”崇拜,确立了“现实的人”的实践为中心的人学思想体系。三重批判的内在联结是全面理解马克思人学革命有机整体性的一条重要线索,对探究当今资本崇拜对人的宰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革命;宗教;理性;资本拜物教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9 — 0084 — 04

无论由“被自然支配”到“支配自然”,还是由“人的依赖性社会”到“物的依赖性社会”,人始终没有克服主客观矛盾,人的主体性并不完整,反而受到异化对象的宰治。对人的研究也无法摆脱唯心史观的影响,并没有科学的原则和方法。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人学,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人学理论的各种缺陷,打破了各种意义上的崇拜,确立了人的研究中人的真正中心地位。

西方哲学有很深的宗教基因,古希腊哲学就脱始于神话,旧哲学总是崇拜着不同的“神”,在很长时期内影响着人学研究。究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即人的劳动能力的落后,人的实践力量无法完全展现,导致人对自身主体性认知缺位或片面。“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马克思人学革命打破了旧哲学中凌驾人之上的一切标准,以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作为现实的运动。本文意在探究马克思人学革命消除崇拜的三重路径,以期对继续扬弃崇拜的当代形式作出学理支撑。

一、打破自然“神”崇拜——自然神化的消除

人和自然关系①实际上是人的地位问题,在人类没有科学地认识自然规律前,各种自然现象影响着人

的存在,也就统治着人的认知。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海洋神等,还是西方哲学起源“伊奥尼亚派”的水本原、气本原说,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开始突破纯粹的自然“神”崇拜,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但是最初的希腊哲学表现为“自然哲学”,这表明自然“神”崇拜的消除是一个过程,而哲学的出现只是这个过程的开始。

自然“神”崇拜就是认为自然支配人。一般来说,唯物主义哲学主张自然对于人的支配,但是这种支配不是唯心主义意义上的支配一切,而是受到自然的制约。在脱离神话影响后产生的原始的朴素唯物主义,就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Logos)规律支配着社会和人的主观世界,古罗马的卢克莱不仅肯定了自然规律的意义,还主张人可以认识自然规律并通过活动去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马克思称其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培根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只有掌握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成功地改造自然,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可见,虽然旧唯物主义对自然神崇拜的消解度不断提高,但是在培根后续的300多年间,唯物主义受制于科学发展水平,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层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继承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立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要掌握社会规律。当然,唯心主义确立了思维的至高无上性,也就内在消除了自然崇拜,但“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2],这里的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直到费尔巴哈也仍在宣扬自然之爱。马克思认识到旧哲学在抽象中构想出的人与自然的歪曲关系,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前提下提出实践本体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象的以“樱桃树”说明了感性世界不是先天直接以现状存在的,自从人真正成为人的那一刻,自然因劳动而成为人化自然,同时也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神从来不是劳动的唯一主宰。自然界也不是”[3],人通过劳动实践使自然界日益受自身支配,所谓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因为商业和工业的发展而得以存在。自然“神”因马克思发现劳动的本质而完全被打破,人们得以科学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符合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劳动实践现实的改造自然。

二、打破宗教“神”崇拜——“人”神化的消除

用超自然的意志和力量解释人的存在和人的地位,在西方哲学史中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时期,信仰奥尔夫斯教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人的解释带有一种古老的灵魂观,把宗教猜测和抽象神秘结合起来,认为人与动物同类,人若不净化灵魂死后会转移到动物体内。中世纪时期宗教“神”对于人来说真正处于至高无上的支配地位。从奥古斯丁到阿奎那,都是神学的积极鼓吹者与维系者。奥古斯丁认为上帝高于灵魂高于身体,没有了上帝,人就没有摆脱原罪的自由,要求所有人匍匐在上帝面前。恩格斯指出,基督教只承认一切人的一种平等,即原罪的平等。宗教“神”与唯心主义相伴相生,要明确一点的是,宗教认为神是主宰,在原始宗教中,神是自然地神化,也就是一种唯物主义;而此处讨论的是一般宗教,神是人或主观世界的客观化,在对人的研究中,对宗教“神”崇拜的消除也是一个过程。

宗教“神”崇拜即认为神统治与支配着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艺复兴的最突出成就就是“人的重新发现”。但丁宣扬人的高贵超过天使的高贵,薄伽丘提出人类天生平等。人道主义精神虽然被马克思所称赞,但是人文主义的自然人崇拜和抽象化的个人主义曾受到马克思的批判,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在反对封建贵族与破除神学统治等历史阶段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其本质是与马克思的人的学说相对立的。说这种对立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和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毫无联系,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人道主义,是错误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反人道主义更是错误的。马克思的所有论著都充斥着对“滴血”的原始积累、“惨无人道”的经济剥削和“不顾人道”的政治压迫的批判,试问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运动带来的是谁的人道?马克思主义的人学革命,其革命性在于认清人道主义的虚假外壳,并不认为反专制的“自由”价值、反神权的“人权”问题只属于资产阶级,而是纳入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科学的分析与解决。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关系,笔者认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与人道主义都在讨论人,但是马克思的“人”与旧哲学的“人”有本质区别。“说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最高形式,在有些人看来,好像是在抬高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恰恰相反,他是在贬低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降低到人道主义的层次上去,在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革命意义”[4],马克思批判宗教神学,自然与人道主义有重合之处,但是马克思也同样批判人道主义,把对宗教“神”的批判建立在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直言道,“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5]宗教“神”的彻底破除不仅需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更重要的是需要历史观的唯物主义,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人学研究也真正地打破了宗教“神”崇拜,去追求现实解放。

三、打破理性“神”崇拜——主观抽象神化的消除

理性是近代哲学的主题,也是现代性的哲学基因。从思想内核看,启蒙理性是中世纪晚期唯名论革命的结果[6];从思想发展史看,启蒙运动是对17世纪人文主义运动的继续。“启蒙”指用理性代替蒙昧,要求一切都置于理性面前加以审视。培尔反对神学道德,主张道德与宗教分离,使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严扫地。孟德斯鸠把“法”作为理性的象征,也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摆脱宗教崇拜,认为“法”是上帝创造用来保护社会的根据,同样表现出自然神论的还有另一位启蒙学者伏尔泰。在他们的抽象中,理性可以超越人类生理构造和直观感受,对外部世界包括自身进行逻辑精密的真理性认识。而德国古典哲学为理性建筑了至高无上的思维神坛,康德认为理性是法官也是法律,黑格尔则是认为“自然乃是精神的不自觉的产物”[7]。于是在理性批判宗教后,理性又建立了自己的宗教。理性是人的理性,因此理性“神”崇拜也影响了人的感性的地位,非理性因素被当成干扰认识的成分而处于哲学家考察的范围之外,人变成了局部的、抽象理性思维的人,人的主体性和整体性均被解构。在对人的研究中,对理性“神”崇拜的消除也是一个过程。

理性“神”崇拜即把人的理性作为超乎一切的标准。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反思者明确反对理性主导,倡导自然情感,提出了反对机械唯物主义,这种思想启发了马克思从政治社会进一步看到“人的社会”。培根指出,“人因为神明或自然赐予的理性而像纳喀索斯走向自恋,无心于公务,一无所成却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沉浸在自我欣赏之中,最终会变得非常愚蠢,在失去活力和热情之后,流于虚无”[8]。尼采提出要给“理性民族”洗洗脑子,只谈理性不谈高尚的行为太过于笨拙与天真。马克思没有完全反对理性,比如他认为法律就是超越个体局限性的理性产物,对社会起着正向作用。但是马克思又破除了理性“神”崇拜,在实践本体哲学中看待理性。代表理性的法律并不是合理合法的先天存在,而是社会物质关系总和的产物,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历史决定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写下了对理性崇拜的审判,“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覿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9]同时马克思也极为看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实现了人主体性的完全确立,现代心理学、量子力学、脑科学的研究也恰恰证明了非理性因素的不可或缺。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社会科学领域,认为以理性为内核的现代性导致了现代社会的诸多乱象,进行反对理性权威的历史性反思。虽然的确扩宽了多元化的人类社会新视野,但其只破不立的做法造成了“文明的瓦砾”,实际上又造成了新的虚无主义困境,人类变得没有目的、没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解构程度相比于马克思或许更甚,但是其革命性和现实性却远不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的解放,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10],把人对理性“神”的批判纳入到实践中来,用人的本质力量去消除一切统治人的窠臼,用“实践”代替“理性”,是对主客关系中主体至高无上的超越。并明确了改造主体与客体的根本途径不是抽象思维,必须依靠主体自身的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

四、结语:三重批判的内在统一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自然批判、宗教批判与理性批判是存在内在逻辑统一性的。首先从批判对象来说,自然、宗教、理性是历史性地对人的宰治之物,而且又存在共时性,三者互为消解对象与消解手段,总是轮番上阵甚至拉帮结伙。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无论何种立场,总是认可其中之一的至高无上地位。其次从马克思思想史来看,从抽象转为具体、宗教转向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进路。宗教批判是马克思批判的起点,也可以理解为历史遗留任务,而对理性的批判是对哲学的进一步清算,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纯粹抽象逻辑的消解,这是马克思的现实任务。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对作为原始社会意识形态的自然崇拜、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崇拜和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性崇拜的全面超越,构建唯物史观基本原则去重新阐释和理解人的现实主体性以及人与外部环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看,马克思看到了异化社会之下,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人学”,但其哲学革命内含着对人的研究原则方法的根本改变,也内含着与人学相同的取向,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自然、宗教与理性正是阻碍人全面发展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如西方一样,经历中世纪的神学宰治和理性启蒙,因此中国的文化基因也内在地排斥三类崇拜。首先是自然“神”崇拜,古代中国同样存在着神话与自然崇拜,但是中国神话多服务于现实的教化,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虽然对天人合一的具体阐释,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家有着解释不同,但总体来说,中国哲学的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上篇》),倡导人顺天而行;孔子作为现世的仁学,关注人则对自然“神”带有回避态度,“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世》),对自然崇拜采取敬畏但不迷信方式。其次是宗教“神”崇拜,中国文明对宗教一直持包容态度。在魏晋时期,儒释道开始三教合一进程,中国没有政教合一的传统,宗教也无法满足统治阶级治国需要,因此中国社会没有出现类似中世纪“理论是宗教的工具”的阶段。孔子对宗教“神”持有“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基本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原则。对于“理性”神,中国哲学并没有出现西方文明那般的启蒙运动。“理性”是现代化的哲学精神内核,理性不断走向独断化与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古代中国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过程中国的科学发明虽然发达,但是多和其文化取向一样,是实用主义的产物。综上文所述,中国文明虽然没有产生三类崇拜的土壤,但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话语体系下,三种崇拜特别是理性“神”崇拜已经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除此之外,全世界都面临着一个“神”的统治,这就是资本。作为“普照之光”的资本逻辑高于一切,马克思的批判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路程也表明,资本作为现实的物质力量,作为人与人的现实关系,其消除难度已经远远超越前三类的意识形态崇拜。诚然中国传统中没有三类崇拜过分宰治的历史,但是在被迫卷入现代化浪潮后,中国也面临着资本带来的种种负面作用。

显而易见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世界仍存在强大的解释力。目前我国致力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否控制资本无序扩张,充分发挥资本“文明面”,这关系到中国人民的主体性能否真正确立,中国之发展是否有益于中国人民之发展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学研究的时代之问。

〔参 考 文 献〕

[1][2][3][5][9][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499,164,4,

500,11.

[4]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7.

[6]刘同舫.启蒙理性及現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5(02):4-23+202.

[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贺麟,王太庆,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378.

[8]培根.论古人的智慧[M].李春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宗教理性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