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牛场布鲁氏菌病的净化及防控建议

2024-01-12 08:34李卫刚甘肃省镇原县畜牧兽医站
中国畜牧业 2023年23期
关键词:养牛场布鲁氏菌牛群

文│李卫刚(甘肃省镇原县畜牧兽医站)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对于食物结构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人们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调整,牛肉具有低胆固醇、低脂的特点,体躯丰满、增重快、肉质口感好,正快速占据市场肉类消费的主力地位,牛肉总消费量整体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为其在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牛肉逐渐成为居民主流消费肉类,牛奶也占据了消费市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带动了牛肉和牛奶需求的不断增加。因此肉牛和奶牛相关的畜牧业发展方式也逐渐转变,养牛业已构建现代化规模体系,牛养殖模式从单体化转向规模化,因此发生各种疫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牛布鲁氏菌病作为规模化养牛业频发的严重疫病之一,临床通常被称为“布病”,其作为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该病主要侵害机体生殖系统,导致母牛和公牛出现生殖障碍为主,且呈地方性流行或者散发性流行,各个养殖地区流行程度均有不同,一年四季均可流行,患病母牛临床主要发生流产,患病公牛出现生殖障碍,严重影响了牛的生产性能以及繁殖性能。人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关节疼痛、身体乏力、波状发烧、生殖障碍等,给养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严重威胁了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笔者主要对于规模化养牛场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净化处置和防控措施进行分析,以降低该病对养牛业带来的严重经济效益损失,以期为规模化养牛场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一、病原特征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根据感染动物不同,其种属也不同,目前已经证实的有九个种,牛种布鲁氏菌其外形主要呈短杆状,且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和鞭毛。该病原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在体外不同环境下其存活时间可长达1年,但其对光热较为敏感,尤其不耐受湿环境,在100℃沸水中立即失去活性,其对多种消毒剂较为敏感,使用常规消毒剂即可杀灭。

二、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的易感动物种类较多,传播范围较广,除牛外,羊、猪、马等动物均可感染。牛种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牛群和隐性感染的带菌牛群,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损伤黏膜、创伤皮肤、蚊虫叮咬、生殖道等途径进行传播感染,被含有病原菌的分泌物、胎盘、羊水、乳汁、精液、粪便、尿液等污染的土壤、使用器具、饲料和饮用水均可传播布鲁氏菌病。该病的流行不具有地域性和明显季节性的特点,但在公牛和母牛的繁殖阶段发病率较高,因此牛布鲁氏菌病在冬季和春季进入一个发病高峰期,夏季外界环境温度较高不利于该病原菌的繁殖,发病率相对较低,初产母牛极易感染布鲁氏菌病,且极易导致流产。

三、发病原因

该病并无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因此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恶劣的养殖环境和不当的饲养方式均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在牛群养殖过程中选择粗放式饲养模式,未能及时清理牛舍的粪便,使其堆积并衍生极多蝇虫,且不能定期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在母牛生产时未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不能正确无害化处理流产胎儿和病死牛,上述条件均可造成牛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大面积传播。

四、临床症状

牛感染布鲁氏菌后,未怀孕母牛一般为隐性感染,临床上并不表现显著的症状。妊娠母牛的典型临床表现即为流产,初胎母牛多于5~8月妊娠范围期间出现流产现象,且生殖道伴有炎症反应,胎衣滞留且阴道内流出黏脓性灰白色或褐色分泌物,呈恶臭味,同时多并发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不易受孕等。患病公牛临床主要表现为睾丸炎,或者同时出现关节炎、淋巴结炎、阴茎红肿、附睾炎及局部生殖器官表现增生性病变。

五、净化处置

根据动物防疫条件和标准,以及结合养殖场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牛布鲁氏菌病净化方案,以先检测后扑杀。再检测再扑杀为净化准则,同时全面实施综合防控措施,实现规模化养牛场布鲁氏菌病的逐步控制和净化。

1.采血检测。对规模化养牛场进行血液采集并进行实验室检测,相关实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进行,血液样本首先进行血清分离,然后采用虎红玻片凝集试验进行初步检测筛选,同时对阳性样本采用试管凝集反应试验进行复检。

2.扑杀监测。对于实验室检测初筛和复检均为阳性的牛群严格采取扑杀措施,并对其尸体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同时对于阳性牛只所在的阴性牛群进行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实验室检测,若连续3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可终止监测,否则继续进行实验室监测并重复上述工作。

3.分区净化。对规模化养牛场进行全部实验室检测,并按照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分区管理。若连续2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即为净化牛群,对于可疑牛群则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再次进行多次检测和复检。

六、综合防控建议

1.加强全面检疫。在布鲁氏菌病防治过程中,相关检疫规程可有助于该病的净化处置和防控,因此应加强对于牛布鲁氏菌病的检疫检测,继而实现该病全面有效的防控。首先,养殖场应坚持自繁自育,并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防范体系,实施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尽量减少对外引种。本场自繁自养的牛群应该按计划进行布鲁氏菌病的检测,每年进行2次全面检测,若出现阳性牛群应进行分区管理,且对于剩余牛群每月检测一次,若3个月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可恢复每年2次全面检测。如果必须从外地引进种牛,应采用严格的生物安全监管措施和程序,在引种前应进行详细调查工作,禁止在发生过牛布鲁氏菌病的养牛场进行采购,且必须做好充分的检验筛选,按照相关要求做好防疫检验,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若发现阳性病牛应立即停止引种。引进牛群到达养殖场后要进行至少一个月的隔离观察,在此期间并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经实验室检测确定引进牛群为未感染布鲁氏菌的健康牛群时方可进行混群饲养,1年以后可进行常规监测,在饲养期间,对于养殖场新生犊牛和后期购买牛群应严格补栏进行实验室监测,坚决扑杀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牛。其次需要加强肉牛屠宰环节的检疫工作,此环节也可发生和传播该病,应严格按照相关检疫操作规程进行检疫,从而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

2.加强饲养管理。在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时,应加强牛群饲养管理,保证其生存环境干净卫生,可降低牛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实现对该病的高效防控。规模化养牛场应该合理控制牛群的饲养密度,避免高密度饲养,防止产生应激反应进而极易感染布鲁氏菌,同时应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工作,及时清理牛舍排泄物,定期对牛舍环境和饲喂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同时重视母牛流产现象,做好相关血清学检查,并对流产母牛进行针对性隔离,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流产胎牛和病死牛的工作。

3.加强免疫接种。在规模化养牛过程中,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计划可有效降低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首先应结合各地区规模化养牛场的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科学免疫程序,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疫苗为布鲁氏菌病S2活疫苗和M5-90疫苗,除此之外还包括布鲁氏菌病A19活疫苗,并根据疫苗种类选择合适的免疫接种途径,但每头牛的接种标准为疫苗不少于26亿活菌,应每年进行定期免疫接种,第一年为基础免疫并根据抗体监测情况进行加强和巩固免疫,从而有助于达到净化目的。在疫苗免疫接种前,严格进行消毒,保障其程序科学合理,接种后做好详细记录,避免重复接种。

4.加强疫病宣传。针对牛布鲁氏菌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应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意识。动物防疫部门应明确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具体责任,政府职能部门可通过宣传单、广播、海报、公众号以及现场宣讲进行相关法律法规、问题严重程度、潜在威胁以及规章制度的大力度宣传和培训,帮助养殖户和普通群众认识布鲁氏菌病的危害性,了解相关政策,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增加人民群众的疫病防控观念,切实提高养殖户的防疫、责任、法律意识,进而达到社会监督的目的以及降低疫病传播风险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疫情的大规模发生和进一步传播。

5.提高疫病净化补偿标准。各级政府应将布鲁氏菌病扑杀牛群所需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提高相应的补偿标准,设立布鲁氏菌病补助专项经费,完善布鲁氏菌病的补偿机制,保证养殖经济效益,提高养殖户防控该病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减少养殖户瞒报疫情或售卖病牛等一些违法获利行为,同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障感染布鲁氏菌的病牛扑杀净化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七、结语

规模化养牛过程中要预防相关疫病发生,生物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从根源上防控有害微生物。在养殖过程中需保证牛舍饲养环境,通风干燥,定期对牛舍及饲养器具进行消毒。除此之外,必须制定科学的防疫流程,并按时接种疫苗,多方面防控养殖相关疾病。该病并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临床上必须防大于治的原则进行该疾病的预防,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控,在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收入的同时也维护了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同时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养牛场布鲁氏菌牛群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陕西城固县养牛场牛粪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
基于规模化养牛场生态养殖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适度规模养牛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浅谈养牛场建设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护措施
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牛种布鲁氏菌生物Ⅰ型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