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元融合的双创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2024-01-12 01:33陈庆堂程德华林建胡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创双创应用型

陈庆堂,程德华,林建胡,陈 晨

(莆田学院 教务处,福建 莆田 351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1-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3]创新发展战略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4]。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方式。为此,深化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劳育和美育等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教育战略,培养学生努力成为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过硬学识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然成为新时代的热门话题和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5-6]。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阵地, 必须落实 “三全育人”的时代要求,构建并完善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推动“专、产、科、创、体、德、劳、美”深度融合,通过大学生的三创教育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学者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已进行了许多研究。刘志新等[6]从产教融合的视角,探讨了应用型高校如何促进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以及建立导师制和构建“文工”“思创专创”“产教科教”“师生”的“四融合”文科专业群双创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路径问题。张俊玲等[2]从大思政的视域出发,探索了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创业孵化等多个维度来建设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韦祎[7]从“互联网+”时代的视角研究了留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问题。柏文静[8]围绕“专创融合”“双轨并行”“四位一体”“三农内嵌”的概念,研究了农业院校在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和模式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卓泽林等[9]、刘姗姗[10]则对比研究了不同区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差异性,并研究了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双创教育体系。综合分析以上研究,目前尚未有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方面的成果,对通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还较为有限,有效打破学科专业界限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研究成果也较为缺乏。特别是在多元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在双创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尚未有将“产业+”创新创业产业学院建设及微专业建设作为主要推动力方面的研究。

文章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和使命为出发点,在分析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和现状基础上,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教情与学情等实际情况,根据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时代的新要求,从探讨和诊断现实的问题出发,根据各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在对“专、产、体、思、劳、美、创”教育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的同时,促进多元融合,坚持以学生成果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创业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工作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通过实施搭建融合平台、完善融合育人机制、建设融合课程体系、开发融合课程、培养教学团队等措施,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以及“专、产、体、思、劳、美、创”教育的融合。同时,注重通过多元融合的教育实践来不断总结、调整和完善建设方案,出台相关支撑管理制度文件,推动形成全链式的多元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创教育水平,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现状与问题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符合地方产业和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术型本科人才,大多数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地方性、特色化。当前在应用型本科建设与发展中,各高校已将建设“省级一流乃至国家级一流应用型本科”作为院校建设的重要任务,目标是在服务地方产业和社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办出水平和特色。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五育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胆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改革成效。但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课题组通过走访6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组织专业负责人及专业骨干教师,举行近二十场双创教育现状调研座谈会,通过分析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结合莆田学院实际,具体分析如下。

(1)意识误区。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已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性还没有认识到位,也存在明显的思想误区或意识误区,往往简单地理解专业的双创教育就是“专业学科竞赛”,简单地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在五育中,认为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只要都开设相关课程就是“五育并举”。

(2)缺少融合。目前“专、创、体、思、劳、美”相互分离,大多高校设置了双创、美育、劳育等课程,但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分离,教育内容大多与专业教育关联性不大,教育、训练与实施较为零散,育人过程“碎片化”,未能形成融合育人;大多劳美创教育仅局限于校内教育,往往脱离地方产业,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脱离市场、产业及社会需求展开,缺少成本、价值意识和源动力分析,行业、产业、企业、社会参与度低,没有很好地融入地方特色产业元素,往往不注重社会及产业实践,不重视社会及产业的应用及评价,劳美创教育培养定位不明确,不够接地气;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劳美创教育也相互分隔,未能形成专业学科间交叉融合,未能有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导致育人成效无法显现。

(3)缺乏载体。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人才培养抓手和着力点,涉及体劳美创的公选课程设置较为盲目,教学内容空泛,课程开发滞后,劳美创教育缺乏有效支撑的教育载体、案例及项目支撑,缺乏完整的项目化训练载体,特色课程和融合型课程较少,实践“实效差”。

(4)缺乏平台。双创教育和体劳美教育需要有相应的实践平台,需要建立资源对接平台、项目间合作与交流平台、教育成果及具体项目的展示平台,学科专业间、五育间需要建立融合平台。目前大多数院校与双创、劳动、美育教育相匹配的实践课程、实践基地、实验实训室、实践项目等还较欠缺,条件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教育所需的融合平台、交流平台、对接平台、合作平台、展示平台和实践平台等,难以形成育人特色,标志性成果因此也难以突破。

(5)缺乏导师。目前劳美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导师较少,据近三年课题组所在学校劳美教育课程及“创业基础”课任课教师,以及参加校级以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的统计分析,大多为单一指导教师,专业教师、科研骨干教师参与度不高,占比仅为50%;指导队伍整体对创新创业教育及项目理解不深,与产业对接少,企业及社会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特别是专业教育、劳育、美育、双创教育等融合型导师更是稀缺。

(6)缺乏机制。目前没有建立起有效学科专业间,专业教育、劳育、美育及双创教育间的融合机制;缺乏推动融合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办法,校内教学教育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社团组织多方协同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很难组建学科交叉、劳美创等融合的课程教学团队,难以有效组织对项目的团队指导和过程实施。

(7)未成体系。大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仍然缺乏规划性,大部分仍然依靠学生自主活动,仅仅是围绕某一个部分、某一个流程、某一个环节、某一个技术的单项或单段训练,大多是以学科竞赛单项技能进行,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支撑体系、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和创新创业竞赛体系,缺乏完整的训练流程和规划性的综合性训练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化架构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加强。

2 建设路径

基于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和五育并举建设的需要和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实际,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须改变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推动双创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针对问题从思想意识教育入手,建立健全融合机制,促进专业学科交叉,构建“专、产、科、体、思、美、劳、创”多元融合育人格局,建立融合型课程体系,建设融合型育人平台,培养融合型导师团队,推动融合型育人实践,构建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中,融入产业元素的专创劳美课程体系构建、融合型指导团队建设与融合育人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难点,也是建设路径贯穿的主线。

(1)走出思想意识误区。通过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大讨论和专题培训,在全校范围内对教学教育管理人员、学生管理队伍、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学生等进行系列培训,围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五育并举等国家有关战略政策文件进行宣传与解读,重点突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指标、“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等创新创业理念,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竞赛的关系及区别,理解创业教育与自主创业的关系及区别,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扫除意识障碍,走出思想误区。

(2)构建多元融合格局。围绕应用型本科建设目标和办学定位,树立多元融合思维,构建多元融合的双创教育格局。一是专创融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双创教育,充分挖掘专业课的创新创业元素,融入课堂与实践训练,做到专业培养全过程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二是思创融合。注重思政元素在双创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打造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元素经典案例和项目,促进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三是科创融汇。将师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融入并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案例、训练项目,实现科技创新项目的故事化表达、案例式教学和实体化成果转化。四是产创融合。全面引导产业、企业、社会等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打造产创特色综合课程,促进产业元素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五是体美劳创融合。通过项目立项建设,充分挖掘“一课多育”潜能,开发五育融合特色课程,将体美劳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六是学专交叉融合。通过四新建设,以及学科专业分布特点和优势,开办跨专业微专业和特色班,组建跨学科专业双创项目团队和指导团队,推动“工医、工管、商工、商理、工商管、工医商管艺教”融合。最终形成学科专业交叉的“专、思、科、体、美、劳、创”的多元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格局。

(3)健全融合育人机制。一是建立融合管理机构。通过校级顶层设计,建立双创教育的统一管理与研究机构—三创学院,既赋予其行政职能又赋予教学教育职能,有利于双创教育的集中统一管理,可以统筹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多方协同联动,发挥各方的优势和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同时构建校院两级立体式管理体系,统筹管理协调融合育人实践活动,打通专业学科间、专创劳美教育间的壁垒,打破体制障碍。二是完善融合育人制度。配套建立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价办法,出台融合相关政策制度和保障措施,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等制度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团队指导、融合项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的业绩标准、考核办法、晋升条件等进行明确规定,完善多元融合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融合专项项目及配套经费,确保融合建设有资金保障,从制度政策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创、思创、科创、体美劳创”的多元融合。三是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自助自主学习制度。通过学生社团及创新创业协会组织,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的学习讨论会、双创专题研讨会和双创实践活动,并选派教师参加专题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自主自助学习能力。四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反馈机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反馈系统,及时针对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进行收集及反馈,沟通协调解决融合育人的相关问题。

(4)建设融合育人平台。“专创、思创、科创、体美劳创”的多元融合需要建设与其相适应的融合平台,包括教育平台、实践平台、交流平台、对接平台、中试平台、孵化平台、展示平台、互动平台、竞赛平台、研究平台等。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特别是与地方特色产业或龙头企业(集团)对接,建设“产业+”创新创业学院,围绕产业链需求,打通专业界限,重构产业链现代产业学院,将产业企业的“基地、大师、项目、产品、技术、文化”等引入校园,融入专劳美创教育过程;依托创业产业学院,开设特色跨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微专业,以共建产业特色的微专业为抓手,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组,组建跨专业学习团队,结合企业产品开发实际案例进行教育与实践,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专创融合、产创融合;通过建立双创与体育、劳动、美育课程和技术对接中心,搭建融合教育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依托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园、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实验室等,为专业学科间、专创体美劳教育间提供融通实践平台,实现技术间融合、产业企业融合、三创间不同层次间对接。

(5)构建融合课程体系。通过建立校级创新创业融合课程研究中心,通过对接产业建设“微专业”,构建由专产创体思美劳融合“意识教育(培养)课程模块+专产创融合训练养成(实践)教育课程模块+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强化应用(活动)教育模块+专产创特色衔接课程模块”组成的融合课程体系。开设企业家创业系列讲座、专家创新意识讲座、劳动模范讲座、工匠精神讲座、校友创业就业报告、专业认识教育等意识教育课程,融入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特色产业、特色体育、特色劳动课的专创体美思劳融合特色实践课程,以及创意作品竞赛与作品展销、系列创新比赛、科技活动、产品孵化与营销创业等强化应用课程,建立专创体美劳思融合教育载体,开发项目式、案例式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和组织体系,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培育一批融合特色课程。与区域产业链合作,开发一批跨学科专业的产创融合特色衔接课程(模块)。

(6)创新融合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双创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以往碎片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构建以学生成果为导向,以课程(作品)为载体,体美劳育思政贯穿,以双创为主线,以特色行业产业为背景的公共融合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建设,配套完善以学科竞赛为支点,以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牵引的竞赛体系,构建贯穿学科专业交叉的专产思体劳美的全链式“创意-创新-孵化-创业-就业”全链式专创融合培养体系,解决大多专创体美劳教育组织仍然缺乏规划性、课程支撑体系、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尚未完善、训练流程和综合性训练项目尚未完整等问题。以项目为牵引,实施“源于生活生产实践、立于公选课程建设、始于创意创作实践、精于作品成品产品、融于专业学科交叉、延于创业推广、育于专创体美劳思综合素养、服于产业行业企业”的融合育人实践,全面提高多元融合育人成效。

(7)打造融合教学团队。通过开展教师专创、产创、劳美思创融合工作坊,开展专家讲座、名师讲堂、专题研讨等,全面提升教师多元融合应用能力和水平;围绕双创项目或课程,我们可以引入行业名师、行业导师、行业大师与校内教师组成双导师,并出台双方的工作量与业绩“双认定”激励机制,以激发双方的积极性和潜能。同时还可以组建跨学科、专业、院校的指导团队,建立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和导师工作室,共同指导创新创业融合实践项目或课程,建立一支跨专业学科、专兼结合的复合型多元融合导师队伍。

3 特色与创新

围绕以上的建设路径,应用型本科高校打造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多元融合双创教育体系结构图

其创新与特色如下:

育人体系创新:创新了学科专业交叉的“创意-创新-孵化-创业-就业”全链式专产创体思美劳融合培养体系,构建了“一学院、两中心、三基地”的多元融合育人平台,完善了“专创劳美意识教育(培养)课程模块+专创体美劳训练养成(实践)教育课程模块+专创体美劳强化应用(活动)教育模块+个性化特色衔接微专业或产创班课程(模块)”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创新: 创新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赛并行融合、产业元素贯穿、自主自助、“创意-创新-孵化-创业-就业”流程化培养模式。学校围绕双创“意识-基本能力-实践与应用能力”的能力培养主线,坚持课程体系与双创竞赛体系并行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将产业元素融入课程、融入竞赛、融入项目,发挥社团及协会的作用,搭建交流沟通平台,构建自助自主的双创学习机制,按照“创意-创新-孵化-创业-就业”流程化培养,走出了一条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特色教育模式。

教育载体创新:根据不同产业(链)人才需求特点,针对性开发个性化产业双创衔接课程(组)作为双创教育载体,搭建专业与就业创业间的桥梁,打通就业创业“最后一公里”,多方联合举办不同层次、特色鲜明、跨专业的“产业学院-专业群、产业班-就业课程(群)、微专业-就业创业课程(群)、产创班-创新创业课程(组)”,开发灵活的就业创业应用型衔接课程(模块),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4 结语

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双创教育存在问题,结合其人才培养的使命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应用型本科构建多元融合的双创教育体系的路径,结合莆田学院实际情况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实现了育人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和教育载体创新,多元融合的双创教育体系可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改革与实践提供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专创双创应用型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