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中学生抑郁个案干预

2024-01-15 15:17李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抑郁中学生

李晶

摘要:一位内向的初二男生长期照顾卧病在床、性情不定的父亲,家庭变故、学业断续导致其成绩下降、陷入抑郁情绪,对自我消极否定并产生自伤行为。心理教师通过 “医教结合”项目下的未成年人心理援助“绿色通道”,求助于市精神专科医院儿少科专家。医师诊疗予药和心理辅导双管齐下,联合班主任及來访学生亲属的力量调整其家校环境,增强支持系统,最终学生走出抑郁的泥潭。

关键词:医教结合;抑郁;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2-0045-03

一、个案概况

云涛(化名),城区某校初二男生,身高1米78,独生子。父母的祖籍均不在本市,都是从外地搬迁而来,父亲患病前经营一家模具厂,母亲在厂里帮忙。 云涛三年级时,父亲在深夜突发脑溢血,送医后左半身瘫痪,失去工作能力。

卧病期间,云涛父亲从某平台网购了几盒据称可治病的“仙丹”,因内含砒霜服用后病情恶化,浑身皮肤溃烂,脾气更不稳定,发作起来经常会打骂妻子。某晚情绪失控的父亲把母亲腿上的肉撕咬下来,血腥场景给母子二人造成巨大身心创伤,导致父母离异,云涛随父亲一起生活。为照顾入院治疗的父亲,云涛成了病房里最小的“护工”;而母亲则接过前夫濒临倒闭的模具厂,用一己之力为父子二人提供经济支持。

出院后,云涛曾被病情发作的父亲从睡梦中揪起,用菜刀架在脖子上要杀他。在拼命喊叫“爸爸”后,父亲才清醒一些,把他放下来。

云涛性格内向,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水平,无同伴好友,因情绪低落伴刻划手臂等自伤行为,在班主任转介下来到学校心辅中心接受辅导。

二、分析与评估

(一)家庭因素——童年重大创伤经历

从云涛的描述中我了解到,在他的童年阶段,父母忙于工作,极少陪伴孩子,更多的是把他带到厂里自由放养,疏于关爱和培养。而父亲的生病、将母亲咬伤、用菜刀架在儿子脖子上的经历,成为云涛情绪崩溃的重要生活事件。由于祖辈亲友不在本市,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和种种负担只能由他用稚嫩的肩膀担起。

(二)自身因素——心理复原能力较弱

云涛本身性格较为内向,在面对家中变故时较为隐忍。他羡慕同学能在父母跟前撒娇,能畅快打球、买冰淇淋,而他只能在医院里照顾父亲,长时间给他端屎倒尿、换洗擦身。回家后,他身心耗竭,没有精力再学习。

他的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没有兴趣爱好,也没有知心好友倾诉。很多次下课以后,他会去把教室的垃圾倒掉以消磨时间。

他在意学习却又无可奈何。他的成绩下滑厉害,到初中基本跟不上了。他觉得自己很没用,不管怎么努力还是什么都做不好。

日积月累,云涛觉得活着是一种折磨,时常冒出想解脱的冲动。

三、辅导过程

(一)启动绿色通道,求助专家诊疗

由于云涛已出现较严重的自伤行为和消极念头,突破了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在征得他同意后,我联系了云涛母亲,告诉她孩子现状,并建议尽快去专科医院就诊。挂了电话后,我打开手机上市康宁医院“医教结合”的绿色通道App,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帮云涛预约了最近的心理门诊。随后发送了一份“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请他认真完成,方便自我了解,门诊时可一并给医生参考。

三天后,云涛妈妈将医院的心理测量、血液检测和脑电波检测报告发了过来。心理检测报告下方写着“考虑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医生开了两种药:舍曲林和氟西汀。

我叮嘱云涛妈妈每日提醒孩子遵医嘱定时服药,并对她提出的用药顾虑进行了解答和安抚。

“中重度的抑郁和焦虑患者,需要药物和心理咨询双管齐下,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光靠孩子自己是很难扛过去的。”我说,“还有,把家里的刀片收起来,再买一些乙醇和创可贴,以备不时之需。”

(二)跟进心理辅导,构建支持系统

对云涛的辅导商定为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

第一阶段(第1~2次辅导):介绍辅导设置,收集云涛的家庭信息和成长经历,进行初步评估。

作业:请云涛回去后记录自己心情不佳时脑海中产生的想法,下次辅导带过来。

第二阶段(第3~6次辅导):结合医生的诊疗信息,设定本阶段辅导目标为“淡化创伤记忆,改善消极情绪,让来访学生可以安心入眠”。

由于先前父亲的攻击行为给云涛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创伤,我采用“保险箱技术”来稳定他的负面情绪,淡化创伤记忆。

“保险箱技术”是一种简单易学的负面情绪处理技术,它最初被设计是作为严重心理创伤的掌控技术,用来有意识地对心理创伤进行隔离和排挤,从而使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压抑的念头中解放出来。该技术通过对心理创伤性材料“打包封存”来实现个体正常心理功能的恢复。

在我的指导下,云涛将父亲带来的创伤感觉(对死亡的惊恐)及躯体不适(浑身发麻、头部剧痛)设想成一团黑云,尽量使之变小,然后把它放进一个小盒子里,再锁进保险箱里。接着我运用“医教结合”培训时学到的方法,引导云涛对装满负面情绪的“保险箱”做了“在跑道上往返移动并最终远去消失”的想象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因焦虑引发的头疼也缓解了不少。

引导云涛挖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的信念以改善情绪,这是辅导中经常会用到的练习。云涛的不合理信念包括“我觉得自己糟糕透了,我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没有人会喜欢我,我是那么无趣的一个人。”“再努力也没有用……”等。

我运用认知疗法调整云涛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指出他在日常生活中做得好的地方,如:听课很认真,书写端正;英语基础虽然薄弱,但每天坚持背单词和课文;性格温和,对班集体默默爱护……其实同学和老师还是挺认可他的,只是需要他打开心扉,让阳光照射进来。

云涛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这期间也会出现反复,他会突然出现在心辅中心求助我,将难以忍受的痛苦感受倾诉一番,而我也会提供一张心理“创可贴”紧急处理一下。

辅导后我还会布置家庭作业:继续记录生活中碰到的想和心理老师讨论的事及自己的想法,在睡前练习想象放松训练。还可以打开手机音乐,播放几首舒缓放松的冥想音乐。

第三阶段(第7~10次辅导):随着云涛抑郁情绪的好转,我将“构建支持系统,增强适应能力”设定为第三阶段的辅导目标。

这里补充一下辅导之外我和同事们同步开展的帮扶工作。一方面,我与班主任赵老师保持联系,赵老师在班内安排了几位活泼友善的学生和云涛交往,其中一位男生小卓(化名)还和云涛成为好兄弟,课间常一起聊天,周末也会一起出门散散心;科任老师们则经常在云涛的作业中留言鼓励,课间抽空为他答疑解惑。

另一方面,我保持着和云涛母亲的联系,分享孩子在校期间的大小进步和各种改善,并在家庭教育方面提供一些方法指导。即便没有和儿子朝夕相处,母亲也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儿子交流彼此的状况,分享日常的心情。

本阶段辅导时,我侧重于运用焦点解决的方法,引导云涛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人事物,鼓励他迈出人际交往的一小步,像滚雪球一样逐渐积累,慢慢促成大的改变。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云涛母亲给父子俩请了一位钟点工,每天上门打扫卫生,准备三餐。自己则在周末将孩子接出去聚聚,多接触大自然。

这个阶段我布置了新的家庭作业:每天尝试做至少一件与同学、老师或父母积极互动的事并记录下来,下次辅导时带过来探讨。

四、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三個月下来,云涛的情绪状态改善和稳定很多,划手腕等自伤情况也逐渐消退,之后没再发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从第5次辅导开始,云涛的眼神变得灵动,脸上笑容也逐渐展现,肢体语言变得柔软舒展了。到了第8次辅导,他说话的声音明朗很多,在学业和人际交往中也逐渐找到了自信,他的心理韧性增强,心态变得阳光了很多。

他甚至开始创作音乐,自己填词录制曲子分享给我。最开始的主题是对恐惧情绪的觉察与表达,到后来词曲逐渐变得积极幽默。每当我打开手机,听着云涛自创的歌曲,内心也会升起从未有过的欣慰。

一年后的教师节,我收到了一张来自另一城市的精美卡片,是云涛寄来的。他考上了当地的一所私立高中,适应得不错;他还在继续音乐创作,又有了新的梦想和目标。

(二)辅导反思

首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很多反映的是原生家庭的问题,对于在成长中遭遇过创伤的来访学生而言,心理教师更需付出耐心和爱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辅导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客体,帮助他重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其次,心理教师需及时觉察自己的移情和反移情。辅导中,反移情是我们与来访者产生情感联结的通道。在倾听云涛讲述家庭变故和成长经历时,我想到也曾卒中入院的父亲,一度引发难受与悲伤。觉察到这一点,我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当时的一些应对经验,与云涛进行了分享。

最后,遇到有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如能做到“医院—学校—家庭”形成合力,会有更好的效果。其中既有“医教结合”背景下心理教师受到的培训及学生就医得到的帮助,又有“家校合作”背景下家长得到的心理卫生宣教和家庭教育指导,这个合作模式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是非常值得尝试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钟志农. 中学生入学适应不良及其应对[J]. 江苏教育,2019(32):31-36.

[2]张燕. 中学生情绪障碍的“医教协同”干预策略探究——以一例高中生抑郁症的干预工作为例[J]. 江苏教育,2022(40):20-22.

[3]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抑郁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过半帕金森病会和“抑郁”相伴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