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量子力学之浅沫小议“新散文”

2024-01-17 12:59应华盛
文学自由谈 2023年5期
关键词:虚构祖母散文

□应华盛

前段时间阅读了不少新散文家(如傅菲、塞壬)的散文。他们的散文体量之大,内容之丰盛,情感之浓郁,对于我这个仍旧浸淫于传统散文之描述和架构的读者来说,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尤其是他们的跨文体创作,似乎直接挑战了散文的“地基”。如此创新,值得研究。

塞壬在《即使雪落满舱》中,说她父亲是一位身量“一米六零”的小矮子;但在散文《祖母即将死去》中,她又说她父亲“挺拔、修伟”。同样,在《即使雪落满舱》中,她说她出生时,母亲难产,父亲历经艰险去找接生婆,接生婆来到她家时,她还没能生下来;但在《祖母即将死去》中,她又说她是她祖母接生的。在《悲迓》中,她亲见姐姐与作为悲迓艺人的祖父演唱悲迓;而在《祖母即将死去》中,她又说“我是没有见到祖父的”……两相比对,显然,至少有一种说法是虚构的。

在一次直播中,有读者曾提出类似的问题。塞壬爽朗一笑,说被抓漏洞了。当然,她并不觉得这些是漏洞,因为她所提倡的新散文之“新”,恰恰是不避讳“虚构”,且以“虚构”为“新”的。也就是说,她所写的这些散文中的“我”未必就是真实的她,而是“泛我”,是众生缩影。那么,这个“我”的所见所闻所述,完全可以根据作者意图、文章主旨和文本要求来虚构;虚构的尺度之大,可直接叫板小说和剧本等虚构作品,以至于许多执着于传统散文观中“真实”支柱的读者,一下子难以接受。有读者说,如果我知道她所说的这些细节是假的,我就不会那么感动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这些散文当小说看的话,那么能触动个人情感的部分极可能会大大降低,毕竟在虚构的世界里,死个把人,坐几年牢,都不算什么。

同样,读傅菲的《盆山的深度》《无灯》《画师》《野牛奔跑》《米语》《墨离师傅》《似斯兰馨》等散文作品,你也会发现,他似乎具有全知全觉的透视眼,在他那绵密深幽的文字中,写实与虚构已经浑融一体。比如《画师》中,“我”用画遗容的方式观照着死亡和人性,但每一次刻画遗容时,我的各种“在场感”已然不是“我”的视角。《似斯兰馨》也如是,在这则稍稍离奇又巧合的故事里,作者并不拘泥于“真实”。在傅菲的直播中,有读者与他互动,说自己平时写散文叙事写人时,常因为被人“对号入座”而尴尬,问傅老师该怎么办。傅菲说,这很方便,你把本来是二姑的事写成二舅,不就可以了么——看来,张冠李戴,并不会影响散文。

新散文家的作品,普遍在虚构的边界上不断试水,他们的读者群也因为散文的虚构问题频频分开阵营争论,常常是各有依据各自为盟,你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你。

其实,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关于散文的虚构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根据各方所据的观点,姑且将他们粗略划分为三派——以“实”为据的,我给他们命名为“求实派”,虚实掺半的就是“中间派”,大虚小实则是“虚构派”。

求实派认为,散文的立根之本就是“真实”,虽然这种真实无法达到纪实般的客观,也会因为作者本人的记忆、见识、观念或其他原因而“失真”,但是会尽量遵循“主观之真”,尽可能与生活真实相符。求实派认为,“真实”是散文区别于小说、剧本等等体裁的最重要的特色。传统的现代散文基本遵循这一原则。他们的主观之镜是以客观事物为参照的,他们的“虚”只是一些人力不可控的“误差”,至少不会出现哈哈镜的状态。在这样的标准中,“一米六零”的男性与“修伟”肯定是不搭界的。

中间派其实仍偏重写实,也赞同“真实”之本。他们提倡“大实小虚”,在基本真实的基础上,对一些细节做艺术加工,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只要细节加工不影响主旨的“真”就可以。所以,父亲虽然只有“一米六零”,但在更矮小瘦弱的祖母眼中,他可能是修伟的,是值得依靠的。这种为了突出祖母的瘦弱无依,而对父亲做艺术加工,未尝不可。

虚构派则完全走到了求实派的对面。他们是“大虚小实”——这个人物也许只是名义上的“我的祖母”,但实际上,她可以是千千万万人的祖母的缩影。虚构派最让人诟病的地方是他们动了“真实”之本。有人认为,散文一旦失却了真实,那与小说有什么区别?但虚构派则是本着博采众长的目的,既以“虚构”拓宽散文的边界,又不必囿于小说结构的紧凑和严密;既可以表达自我抒情,又不用局限于生活中的“真实发生”。他们认为自己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求实派看虚构派,认为他们拿胡编乱造当创新。虚构派看求实派,恰如前瞻者回看守旧的冬烘先生。

派别三国鼎立,各有侧重,呈现无解状态。

早在阅读新散文作品之前,我就对于散文写作的发展和类型有所关注。在李敬泽的一次直播中,我得以提出一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一直以来,散文就是在各种概念和风格的争论中前进的。曾经,也有人就风格将散文分为求真派和唯美派。当然,求真和唯美也不过是概念之分,两者并非是完全割裂的。李老师在平时倡导散文写作时,或者自己在写散文时,会侧重于求真还是唯美?或者说会因审美或别的什么原因对真实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吗?如果可以,那么,散文和非虚构作品在本质上的区别又是什么?”

李敬泽的答复是开放式的,是包容的。他认为,散文写作首先要基于内心的“真诚”。不管是主观的真还是客观的真,首先在于作者自己有没有“诚挚”地感受到,而不是为了别的目的去矫饰。散文写作是一种自然流淌,而不是矫揉造作。他认为真挚的东西是兼容美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其实也是倾向于“求真”的,追求作者内心真诚坚守的东西。

延伸过来说,虚构的东西难道就不“真”不“美”吗?

塞壬曾说:“如果作品的内在逻辑、审美、情感都符合我们基于对常识的判断,那么,即使它是虚构的,也不会有人质疑它的真。”所以,这就牵涉到对于“真”的解构。究竟是非虚构作品中对于生活的如实记录是“真”,还是经过人眼人心发酵过的是“真”。常有人说生活比小说更吊诡,一个人毫无征兆的数次巧遇(比如车祸七十次),在生活中也许存在,但一旦写入文字,则会显出它内在逻辑的荒谬性(意外太多了)。散文不同于报告文学,它仍旧是“我眼看世界”。而散文一旦有“我”,就免不了有一些主观“偏见”,有放大、缩小,有夸张、自欺,以及视而不见、自以为是,等等。

同样,就像小说,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它是虚构的,还会为其中人物的命运而悲喜呢?当我第三遍看《红楼梦》时,仍旧会在看到“黛玉焚稿”时流下眼泪来,而我在哭泣时,不会因为黛玉这个人物是虚构的而少一份悲伤。我哭泣的是这个人物的个性和命运走向——走到这里,她不得不死,不死就不“真”了。此时,黛玉早已不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而是生活中可见的典型,你甚至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原型。

那么,散文是不是也可以这样?

谁说“真”一定要是你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而不是内心感受到的?你会不会为了让文章更能表达你的主旨,而在文章里加入一些别的元素,以使你内心感受到的“真”看起来真的很真??

某日,我翻开长尾君的《什么是量子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读着读着,突有所感——有时我们认为各执一词的无解状态,恰恰是双方都囿于己见的一种思维定势。假设有一道选择题,有A、B两个答案。一般人会认为答案或A或B,但其实还有两个隐形的答案被人忽略,即:A、B皆否,或A、B全是。我们给一个概念的本身下定义,就是一种归类的方法,而归类本身遵守非黑即白的观念。殊不知,理论上的真实在实操中常会手足无措,比如,好多文本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早就有人在尝试开拓疆域。边界并非真的“结界”,它是有弹性的。这就要用到量子力学中的叠加观念。

在散文化的小说,或小说化的散文、诗性化的散文中,叠加就悄然存在,就像生物学中的雌雄同体、数学中的交集。我们为什么不赋予某一种文体以既是散文又是小说的实质呢?——它们不正是散文和小说在互相拓展中相交重叠的部分吗?

当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横空出世时,这篇文章是以散文还是小说为体裁发表,让编辑犯了难。——彼时,人们普遍认为散文是结构单一、内涵相对简单的文体,而《我与地坛》的精心布局却有小说笔法的特征。

这就又让我想到塞壬在《散文漫谈》中的一段话,她说:“如果不在文本的边界上面寻求突破,如果不更新语言库,如果对文本的结构停留在旧式的模板中,不去在小说、戏剧、电影以及纪录片这类文本中寻找表达的新式语言,那么,散文的创作是难以为继的。”

其实,这里仍旧是规律在起主导作用。一种文体写到极致时,要么厌了弃了换个口味(比如六朝骈文旖旎一世,然后盛极而衰,清新脱俗田园山水应运而生),要么增加元素而转型(比如现实主义写到巅峰了,只好峰回路转,开始魔幻现实主义),或者不断创新,拓宽边界,以期能走出前人未走过的路——就像经典力学无法解释各种不确定量时,量子力学就诞生了。

叠加的文本在形成气候之后,也会慢慢地培养出一批具有叠加观念的读者。所以说,谁占谁的便宜也只是暂时的,关键还是文字的吸引力。

那么,叠加式文体能走多远呢?

这方面,好的作品,是具有双重气质、博采众长的作品。比如塞壬的散文,撇开她对于虚构理论的大胆纳入和纵深运用,她的高密度叙事、蓬勃的情感张力,一直是牵动读者的一把密钥,气氛和故事因为有“我”的现身说法,尤为动人。又比如傅菲的散文,由于他的杂糅能力,他的文字散发着一种自然生命的洪荒气息;就像《画师》,他将人生的困惑和思索,在几次生动刻画的画遗容场面中层层切入,伏线又潜藏了老师傅看似超脱的人生决择,读后令人深思。你能感觉到他们的文字已经大大拓宽了散文的精神宇宙,而当你被拓宽时,你已经无暇顾及他们的文字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了。

文字的世界也是大浪淘沙,时间会给出答案。

而敢于踏出一步站在风口浪尖的人,他们的努力和创新,永远值得敬佩。毕竟,概念是人定的,定义是人下的,它不是真理。

猜你喜欢
虚构祖母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祖母家的夏天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祖母
祖母家的夏天
虚构的犹太民族?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