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启示

2024-01-18 05:13董依含曹景文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国家

董依含 曹景文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提出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原则、 方针政策, 以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战理论。 特别是毛泽东立足中国实际, 放眼世界大势, 形成的丰富而深刻的国际统战思想更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新境界, 为中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争取国际友好人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力支持,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是思想之母, 实践是理论之源。 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 文化支撑和实践基础。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指导之下, 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统战思维, 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统战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国际特征的国际统战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 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 是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重要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 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述并不系统, 主要散见于对国际主义、 民族解放运动等问题进行分析的众多著作中。 1848 年, 马克思、 恩格斯观察到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给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出现, 各个国家和地区之前的那种孤立、 封闭、 分割状态逐渐消失, 代之以文明交互存在的世界历史。 据此, 马克思、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中明确指出: “资产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35在马克思、 恩格斯看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资本纷纷越出国界, 使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也成为世界性的。 因此, “现在存在着一种各民族资产阶级的兄弟联盟。 这就是压迫者对付被压迫者的兄弟联盟、 剥削者对付被剥削者的兄弟联盟。 一个国家里在资产阶级各个成员之间虽然存在着竞争和冲突, 但资产阶级却总是联合起来并且建立兄弟联盟以反对本国的无产者; 同样, 各国的资产者虽然在世界市场上互相冲突和竞争, 但总是联合起来并且建立兄弟联盟以反对各国的无产者。”[2]694资本主义压迫、 剥削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开展解放斗争的国际性。 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 导致工人之间的原有的分离、 对立状态的消除, 工人的生活水平和解决状况逐渐趋于平均, 工人们的阶级利益也变得一致起来。 因此, 全世界无产阶级只有紧密地团结起来, 才能战胜强大的资产阶级, 实现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所以, 马克思、 恩格斯发出号召:“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1]66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 各国无产阶级只有紧密团结、 相互支援, 才能赢得人民解放和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这一号召集中反映了无产阶级要求国际团结、 彻底解放的诉求。 1864 年,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一文中再次强调各国无产阶级加强团结的重要性。 他对忽视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情况进行了批评, 明确指出: “过去的经验证明: 忽视在各国工人间应当存在的兄弟团结, 忽视那应该鼓励他们在解放斗争中坚定地并肩作战的兄弟团结, 就会使他们受到惩罚, ——使他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3]14此外, 马克思、 恩格斯还曾提出, 要同民主政党、 不同派别人士进行联合的思想。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国际统战思想, 同时又根据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国际统一战线的新思想。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主要的对外经济掠夺方式。这时的垄断资产阶级不仅压榨本国的无产阶级, 也压迫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人民,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遂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无产阶级只有结成反对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 才能孤立和战胜资产阶级。 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结成联盟, 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的对外政策。 列宁于1919 年在全俄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 “社会主义革命不会仅仅是或主要是每一个国家的革命无产者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 不会的, 这个革命将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一切殖民地和国家、 一切附属国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斗争。”[4]326-3271920 年, 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 中进一步指出, 苏维埃政权目前不能局限于空口提倡各民族劳动者互相接触, 而必须实行一切民族解放运动和一切殖民地解放运动同苏维埃俄国建立最密切的联盟的政策, 并根据各国无产阶级中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不同程度和状况, 或根据落后国家中工人和民族的资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程度, 来确定其联盟的形式。 列宁特别强调: “同先进国家的革命者和被压迫国家的人民结成联盟, 反对所有帝国主义者, ——这就是无产阶级的对外政策。”[5]311列宁据此提出新的战略口号: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6]326这一口号的提出是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同盟者建立国际统一战线。

具有国际统战性质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组织——共产国际的成立,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共同进行世界革命。 在一定时期内, 第三国际在捍卫马克思主义, 反对法西斯主义, 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列宁在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统战理论。 斯大林曾号召世界人民建立反法西斯民族统一战线, 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专政的同盟军等主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际统战理论方面的许多著作, 毛泽东都认真阅读过, 深受其影响。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 毛泽东就曾多次将 《共产党宣言》 作为党员干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学习材料推荐给大家。 应该说, 马克思、 恩格斯 “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 思想是毛泽东国际统战理论的立论基础。 毛泽东对列宁有关无产阶级要支持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相关论述更是高度认同, 并自觉地践行这一理念。 1939 年,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 一文中指出: “列宁主义认为: 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世界革命才能胜利。 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 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7]659后来, 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论》 一文中论述了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他说: “这种革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已经不能当作世界资本主义反革命战线的同盟军, 而改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了。”[7]668毛泽东关于国际统一战线的众多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战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和世界形势发展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发展的体现。

(二) 文化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8]40中华民族5 000 多年的发展史孕育生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毛泽东的国际统战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统战理论的继承发展, 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统战智慧的吸收借鉴。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使用“统一战线” 这一概念, 但与之内在规定性相近的表述还是很多的。 如“联盟” 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所谓“联盟”, 就是指在多边的政治环境中, 不同的政治实体联弱抗强, 置敌人于孤立状态, 以达到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 受到攻击的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结盟, 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 奠定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基业。 到了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之间的 “联盟” 更是随处可见。 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 的主张, 联合众多诸侯国抗衡戎狄, 并对楚国的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回击, 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 远交近攻、 围魏救赵之策等, 更充满了“统战” 元素。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9]710的隆中对策, 充分地体现了统战思维。

再如,“和合相生”“和而不同”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向往和平、 追求和谐理念在中国源远流长。 西周末年, 史官史伯根据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10]130的观点, 认为只有将不同事物统一起来, 并在其基础上实现矛盾的对立统一, 才能产生新的事物, 促成新的发展。 春秋时期, 管子对这一观点进一步发展, 认为 “和乃生, 不和不生”[11]66, 管子将 “和”作为“生” 的前提。 这一时期的晏子曾向齐景公用“和” 与“同” 解释君臣关系, 他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 民无争心。”[12]2093也就是说: 君子认为对的事情很可能也有不对的成分, 臣下就应该把对的内容指出来。 这样才能国政平和而不违背礼仪, 老百姓也没有争论之心了。 晏子在这里虽然讲的是君臣关系, 但实质上也应该是人们正确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区别。 孔子更是对“和” 与“同” 的辩证关系在《论语·子路》 中进行了经典的表述:“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13]631这句话是说, 君子待人和谐友善, 但不求与对方苟同, 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而小人则不同, 他们或者嗜欲相同, 或者迎合对方, 但内心却没有和谐友善的态度。 孔子原意说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但实际上这句话包含着鲜明的统战意蕴。 统一战线本身就是在“和而不同” 的情况下求同存异, 是“同” 和 “异” 的辩证统一。 “有同无异, 则无须建立统一战线。 有异无同, 则建不起来统一战线。”[14]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 才能建立、 发展和巩固统一战线。

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 在其讲话和文章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信手拈来、旁征博引。 可以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毛泽东的国际统战思想提供了沃土和充分的养料。如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毛泽东曾对美国左翼记者史沫特莱表示, 中国共产党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 而是只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苏德战争爆发后, 毛泽东强调: “凡属反对法西斯德意日, 援助苏联与中国者, 都是好的, 有益的, 正义的。”[15]496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日的策略明显地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联盟” 思想。

毛泽东关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很明显地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 毛泽东认为, 只有“求同存异”, 才能广交好友、 争取各国的支持。 对于“求同” 的范围, “存异” 的程度, 毛泽东提出, 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把敌人减到最少, 朋友要越交越多, 敌人越少越好。 “不管什么人, 不管是黑人、 白人或是黄种人, 不管他信什么宗教, 是天主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或佛教, 也包括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 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走狗的, 都应该团结, 只不包括帝国主义在这些国家内的走狗”。[16]386对此, 毛泽东较形象地指出, “如果发现火星或者金星上有人, 那个时候我们再来交涉关于团结他们,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 现在我们是讲党内、 国内和全世界的团结问题。 我们的原则, 就是不管你什么人, 外国的党, 外国的非党人士, 只要是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有一点用处的,我们就应该团结”。[17]90-911936 年, 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明确指出, 日本侵略者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 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敌人。 为反对日本法西斯主义这一共同敌人, 毛泽东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联合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 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国际统战思想。

(三)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伟大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理论来源于实践, 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的国际统战思想除了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述、 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统战智慧外,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在毛泽东主张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之前, 我党的统战工作既有同国民党合作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经历, 也有大革命遭遇失败的沉痛教训; 既有“左” 倾错误的“关门主义”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的情况, 也有通过对张学良、 杨虎城成功进行统战工作进而在西北地区形成“三位一体” 的抗战局面。 这些统战工作的经验教训, 为毛泽东的国际统战思想提供了重要镜鉴。

早在青年时代, 毛泽东就提出了 “民众大联合” 的思想, 这应该是毛泽东统战思想的最初表达。 1923 年, 党的三大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 建立革命联合战线。 1924年, 中国国民党一大制定了“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 标志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正式形成。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联合战线建立后, 工农运动迅猛发展,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统战工作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中, 论述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可能性, 阐明了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依靠力量、 方法策略等众多问题, 标志着毛泽东统战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还注意到了争取国际力量支持的问题, 他在1926 年明确提出: “欲求革命之成功, 则国内国外之革命的联合战线, 必须扩大而巩固之。”[18]154

孙中山逝世后, 国民党新老右派加紧进行 “分共” 活动, 蒋介石、 汪精卫等先后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和 “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毛泽东对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 深刻认识到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 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必须坚持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 必须坚持以斗争促团结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进行了批评, 他说: “陈独秀对于反革命向人民的进攻,不是采取针锋相对、 寸土必争的方针, 结果在一九二七年的几个月内, 把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统统丧失干净。”[19]1128尽管这一时期的统战工作和毛泽东有关统战的论述并没有涉及国际统战方面的内容, 但其中的经验教训后来为毛泽东提出国际统战思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党内占统治地位的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 苏联革命模式绝对化, 不懂得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 结果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犯了一系列的 “左” 倾错误。 在同 “左” 的错误的斗争中, 毛泽东积极地创建了人民军队, 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建立工农政权, 开展土地革命, 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统战理论观察分析中国实际问题, 提出了诸多不同于 “左” 倾错误领导人观点的统战政策。 包括反对小资产阶级的政策、 保护中小商人的合法收入、 援助福建事变的国民党内的进步势力等等。 尽管这些主张没有被中共中央领导人接纳, 但毛泽东对这一时期统战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为日后的国际统战理论的形成打下了思想基础。

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 于1935 年12 月在瓦窑堡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会后, 毛泽东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 如为了做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军政高层的统战工作, 毛泽东曾向他们写了40 多封信, 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经过多方努力, 中央红军与东北军、 西北军形成了停战和联合抗日的局面, 这为后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国内统战工作的实践经验, 毛泽东在回答埃德加·斯诺、 史沫特莱、 海伦·福斯特等西方记者提问时, 才能做到成竹在胸、 提纲挈领地阐释反法西斯国际统战思想。

总之, 正是对国民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及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统战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为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

二、 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国际统战思想是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起来的。 它形成于全民族抗战时期, 深化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历经两个时期的起承转合, 精确把握了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为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团结起来提供理论基础、 基本原则。

(一) 联合英美等西方国家, 构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毛泽东主张在坚持独立自主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前提下, 要积极联合国际力量共同抗日。 1935 年11 月, 中共中央发表《抗日救国宣言》, 表示要与“对中国抗日的民族运动表示同情、 赞助或守善意中立的民族或国家, 建立亲密友谊的关系”。[18]58全面抗战爆发后, 毛泽东提出“立刻和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 紧密地联合这个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 同时 “争取英、美、 法同情我们抗日, 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7]347

随着日本侵略者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企图的日益暴露, 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 毛泽东对帝国主义国家作了一定的区分, 将它们划分为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和法西斯主义国家。 以前曾被中国共产党列为打倒对象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 现在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可以联合的力量, 这就大大孤立了日本侵略者。 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明确指出: “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 同时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 特别是和太平洋有利害关系的各国即英、 美、 法、 苏等国人民的敌人。 日本的大陆政策和海洋政策不仅指向中国, 而且也指向这些国家。”[20]390毛泽东认为,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国际统战工作应该包括所有与太平洋地区有利害关系的所有国家, 英美等西方国家应该成为统战对象。

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后, 英美等国家相继表示要对苏联提供援助, 这就使毛泽东看到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他指出: “在外交上, 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 反对共同的敌人。”[21]806并把这个反法西斯的国际统战工作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之一。 毛泽东还特别强调: “不管是否帝国主义国家, 凡反法西斯者就是好的, 凡助法西斯者就是坏的。”[15]31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 明确指出: “应当实现中英美及其他太平洋各国的反日军事同盟。”[22]251为此, 中国共产党开始更为积极地开展对英美国家的统战工作。

抗战时期, 毛泽东关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 一方面抑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 活动, 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影响, 为赢得抗战胜利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二) 通过外宣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争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支持

毛泽东在国际统战思想中除注重争取英美苏等国家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外, 还十分注重对华人华侨和国际友好人士的宣传, 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尽可能地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抗日战争爆发后, 海外千百万华侨对救国抗战事业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 为了做好海外侨胞参加抗战的工作, 中共中央于1938 年初决定设立 “八路军新四军香港办事处”, 还在香港成立了海外工作委员会, 具体负责侨务工作。 中国共产党还派专人到海外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发动华侨支援祖国的抗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 抗战也需要国际援助。 1938 年5 月, 世界学联代表团一行4 人来到中国, 6 月29 日到达延安。 7 月1 日, 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召集的欢迎世界学联代表团的干部会议, 在致欢迎词中说: “中共中央以万分诚意欢迎世界学联派遣代表团来华考察, 感谢世界学联对中国的衷心援助, 抗战虽然要自力更生, 但外援也有重大意义, 我们需要国际援助,希望代表团把中国人民的这一愿望带给将要开幕的世界青年大会和全世界人民。”[23]79世界学联为中国募集了几百万现金。 此后, 国际援华运动逐渐开展起来, 许多国际组织纷纷派代表到中国帮助抗战。

1944 年7 月, 美国向延安派出了军事观察组, 开始了中共与美国政府间的正式交往。 毛泽东向美国军事观察组表示: 中国必须工业化。 在中国, 工业化只能通过自由企业和外国资本帮助之下才能做到。 中国战后最大的需要是发展, 但中国缺乏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的资本主义基础。 希望美国能和中共进行经济合作。 这表明, 中国共产党不仅希望能与美国合作共同战胜日本侵略者, 而且还希望美国在战后能帮助中国实现工业化, 进行经济合作。

毛泽东主张争取国际援助, 但更清醒地认识到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要靠自己。 他说:“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 我们希望有外援, 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 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 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21]101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国民党对外援的依赖, 他们将战争的胜利完全寄托在外援身上。 抗战初期, 希望列强参战; 抗战中期, 希望日苏战争; 抗战后期希望太平洋战争速胜。 将一切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同盟国身上, 影响抗战前途。 1945 年1月, 抗战胜利前夕, 毛泽东强调陕甘宁边区及敌后各解放区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 “不能学国民党那样, 自己不动手专靠外国人, 连棉布这样的日用品也要依赖外国。 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21]1016

(三) 采取“一边倒” 的战略决策, 保障国际利益和国家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 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迅速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大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因此, 毛泽东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就提出: “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 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 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19]146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与中国为敌的政策, 继续支持国民党台湾政府。 基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深刻历史教训和对国际局势的深刻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要站稳脚跟, 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必须有明确的外交战略选择, 毛泽东指出,“骑墙是不行的, 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19]1473对此, 中国被迫奉行联苏抗美, 实行“一边倒” 的外交战略。 毛泽东指出: “联合苏联, 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 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 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19]1472

“一边倒” 外交政策的前提是保障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正是由于我国采取的是“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 苏联就给中国发来照会, 提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并互派大使。 苏联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后, 立即与国民党台湾政府断绝了所谓的外交关系。 双方在政治上相互支持、 经济上密切合作, 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只是表明我们站在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并不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附苏联, 断绝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任何往来。 毛泽东多次强调, 中国必须独立, 必须解放。 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自己作主, 自己来处理。 也就是说, 这一政策的前提是保障中国的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中国选择了“一边倒” 的对外战略, 这一定程度上不仅维护了国家独立和安全, 而且稳定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努力团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 反对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是为维护世界和平而作的明确选择。

(四) 明确“两个中间地带”, 争取中国发展的更大国际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苏两个大国从战时合作走向了战后对抗。 特别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 演说后, 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如赫鲁晓夫的内部报告、 波匈事件爆发及中苏关系恶化等。

面对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必须作出科学的回答。 1946 年8 月6 日, 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时指出: “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 这里有欧、 亚、 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 半殖民地国家。”[19]1193毛泽东在这里把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力量称为“中间地带”。 这里所说的中间地带不仅包括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也包括许多资本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阵营就不再被认为是一个整体, 有助于中国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建立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统一战线。

1956 年后, 中苏两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 国际形势判断问题等出现了不同看法。 对于这些意见分歧, 毛泽东主张通过内部讨论解决, 但苏联为追求同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外交战略, 一心要把中国纳入他们的战略体系, 并不断向中国施加各种压力, 致使两国关系破裂。面对苏联对中国主权的挑衅, 毛泽东认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抗衡美苏的压力, 必须在世界上寻求更广泛的支持, 打开美国封锁和中苏关系破裂造成的孤立局面。 毛泽东在对 “中间地带” 国家的性质作了具体分析之后, 正式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 的划分。 他说: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 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这种情况看起来比较明显。”[16]344-345“两个中间地带” 的划分, 为新中国实施建立世界范围内的统一战线战略提供了现实可能。

在 “两个中间地带” 的基础上, 毛泽东更明确地提出建立 “反帝、 反修” 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 1960 年12 月, 毛泽东在会见委内瑞拉加拉斯加市议会代表团时, 第一次把修正主义、 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列在一起斥为 “三个鬼”, 以后又作为 “三种坏人” 和 “国际上有三个口号” 对三种反动势力加以概括描述。 1963 年9 月, 毛泽东在同日共中委竹中恒三郎谈话时指出: 目前有两种力量, 一种是革命力量, 是革命的工人阶级同革命人民的重新组合; 另一种是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反革命联盟, 即帝国主义者和各国反动派, 修正主义者在逐步靠拢或迅速靠拢他们。 直至1964 年1 月毛泽东会见日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听涛克己时明确了 “三种坏人” 的具体指向: 在反对修正主义问题上, 我们的矛头主要对准赫鲁晓夫; 在反对帝国主义问题上, 我们集中力量反对的是美帝国主义。 1964 年3 月, 毛泽东在会见朝鲜外相朴成哲和日共访华代表团的谈话时, 提出 “两条战线” 和 “两条统一战线”的概念, 即 “反帝” 的统一战线和 “反修” 的统一战线。 因此, 为了与美、 苏压力和威胁相抗衡, 中国必须在世界上寻求广泛的支持, 拓宽外交局面, 争取更多国家加入国际统一战线。

(五) 划分“三个世界”, 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20 世纪70 年代初,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扩张开始向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呈现出“苏攻美守” 的态势, 特别是苏联不断扩张的军事力量给中国带来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 改变了国际统一战线原来的内容, 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按照新的世界格局作出新的战略规划。 毛泽东审时度势, 决定联美抗苏。 1970 年12 月, 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 表达了欢迎欢迎尼克松访华的意向。 1972 年, 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问中国, 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在中美关系缓和的基础上,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 的理论。 1973 年, 毛泽东在会见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时曾说, 我们都是叫作第三世界, 就是叫作发展中国家。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使用“第三世界” 的概念。 1974 年, 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 全面论述了“三个世界” 理论。 他说: “我看美国、 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 日本、 欧洲、 澳大利亚、 加拿大, 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 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16]441-442在毛泽东看来, 苏联已经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 与美国的金融霸权帝国主义并列争霸世界, 因此这两个国家都属于第一世界。 毛泽东的 “三个世界” 划分理论, 打破了单纯以政治因素划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桎梏, 升级为从经济上考察和划分国际地缘政治板块的新视角。

“三个世界” 划分理论使中国的外交战略突破了中美关系的僵局, 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 中国外交突破了 “两大阵营” 的单一思维模式, 大力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积极改善与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 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同时, 这一理论也对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 联合第二世界国家, 结成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提出了理论基础。

三、 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的现实启示

毛泽东的国际统战思想内容丰富、 内涵深刻, 虽然形成、 发展于20 世纪, 但当今世界仍存在冷战思维的情况下, 毛泽东的这些国际统战思想仍然可以为新时代的国际统一战线提供诸多重要启示。

(一) 求同存异, 努力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处理世界各国的关系

毛泽东正确处理了“同” 和“异” 的关系, 主张中国在互相尊重、 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中国承认各国在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风俗习惯、 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但努力寻找共同点以促进共同发展和国际社会进步。 1949 年9 月将“平等、 互利、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写入《共同纲领》 中。 毛泽东反复强调: “不论大国小国, 互相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 民主的、 友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 而不是不平等的和互相损害的关系。”[24]1921955 年,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 “求同存异” 的中华古代智慧, 代表着国际关系中弱势国家的利益, 同时也是对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的良好承继, 体现了所有爱好和平、 愿意和平共处国家的基本诉求,因而在当时是一个全新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关系准则, 正是在这一理念基础上, 毛泽东才提出了 “两个中间地带” 和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当前, 世界之变、 时代之变、 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外交和对外关系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 需要运用“求同存异” 的战略思维, 创新国际合作思路、 构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坚持开放的发展、 合作的发展、 共赢的发展, 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 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25]257的要求。

针对西方国家利用“普世价值观” 攻击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理念, 揭露了“普世价值观” 的狭隘本质, 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价值共识。 我们很有必要以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为指导, 深入认识 “全人类共同价值” 理念的理论价值、 实践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国际统战理论, 实现了对“普世价值观” 的全方位超越; 它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 它充分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 敢于担责, 善于争取各方面力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毛泽东提出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初衷就是要团结各个被压迫民族的力量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我国先后团结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反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 后又联合中间地带国家建立 “反帝” 和 “反修” 的统一战线; 再后主张团结第三世界国家, 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在世界风云变幻的革命与战争年代, 毛泽东成功地将统一战线的原则与方法运用到国际战略中, 提出了国际统一战线思想, 是其在长期国际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这对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大国形象的塑造和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 放眼全球, 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霾不散, 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 一些西方国家力图扩大军事同盟谋求绝对安全, 胁迫别国选边站队制造阵营对抗, 漠视别国权益大搞唯我独尊。 如果任由这种危险势头发展下去, 世界会更加动荡不安。 习近平总书记吸收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 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争取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020 年,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任何我行我素、 唯我独尊的行径, 任何搞霸权、 霸道、 霸凌的行径, 都是根本行不通的! 不仅根本行不通, 最终必然是死路一条!”[26]7752022 年,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时再次强调: “各国应该超越意识形态, 尊重彼此根据自身国情选择的社会制度、 经济模式、 发展道路。 要倡导共同综合、 合作、 可持续的安全观, 通过协商和谈判化解分歧, 反对干涉内政, 反对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 共同营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27]456在国际力量深刻调整, 单边主义、 保护主义、 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日益上升的情况下,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

(三) 互利共赢, 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和平建设时期, 毛泽东都主张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上 “平等互利、 互通有无”。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就希冀与世界主张和平的国家一起抵制日本法西斯主义, 同时又表示愿意与意识形态对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一道共同谋求发展。 1944 年,毛泽东与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就指出, 在战后 “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商业关系方面, 我们要以同一切国家进行自由平等贸易的政策, 来代替日本把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政策”。[28]1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毛泽东认为, 社会主义与国际主义、 世界主义是一致的。 他说: “这种世界主义, 就是四海同胞主义, 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 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 凡是社会主义, 都是国际的, 都是不应该带有爱国的色彩的。”[29]3毛泽东所说的国际主义, 是“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7]659刚刚赢得民族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尽管面临着种种政治、 经济和军事上的困难和挑战, 但却积极主动地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国家承担国际责任。 毛泽东多次表示,“不能因为自己独立了就不管别人了”[16]3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有义务支持那些正在取得胜利和将要取得胜利国家的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一直把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作为自己的国际责任。

当前, 随着国家主义的回归, 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国际合作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合作有些难以达成, 全球治理陷于困境。 如何继承毛泽东关于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承担合理的国际责任, 推进全球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说: “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 我们都要积极参与, 发挥建设性作用, 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30]为此,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高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旗帜, 大力倡导互利共赢的新理念。 进入新时代以来,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携手各国应对全球性调整, 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毛泽东的国际统战思想为我们赢得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顺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国际社会的援助, 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一般原则上, 还是具体策略上, 对当前中国正确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 构建新型大国外交战略、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国家
国家公祭日
“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
国家
《12·13 国家公祭日》
正是吃鱼好时节!国家呼吁多吃鱼,这五种鱼你一定都吃过,但你知道好处都有什么吗?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看中了他吃国家粮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