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2024-01-18 05:50王晓飞周长勇李美霞毛佳陈亚丽齐英杰钱新陈香华郑磊曹凯歌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苯胺纹枯病悬浮剂

王晓飞,周长勇,李美霞,毛佳,陈亚丽,齐英杰,钱新,陈香华,郑磊,曹凯歌*

(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1;2.浙江大学 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山东 临沂 276000;3.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临沭 276700)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是危害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该病在全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产生危害,显著降低了水稻分蘖率,进而影响产量,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1-4]。种子带菌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冯锡君等[5]的研究表明,田间发病率与种子带菌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种子处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6-7]。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秧田最常见的一种病害,近年来随着旱育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该病已成为水稻秧田高发的毁灭性病害,严重时死苗率达60%~80%,甚至全田秧苗枯死[8]。水稻纹枯病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在我国造成的产量损失位列水稻各病害之首[9-10],据统计该病在我国年发病面积为1 300 万hm2,通常减产10%~20%,严重时达到50%[11]。水稻纹枯病发生部位隐蔽,不易被及时发现,传染性很强,因此,危害十分严重[12]。已有研究[13-17]表明,上述病害对部分常用药剂已产生抗药性,因此,需要开发、引进、推广新药剂。药剂拌种能有效防治水稻苗期病害,具有方便、效率高、安全、保苗增产等优点[18-19]。氟唑菌苯胺是拜耳公司开发的一个新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于2006年申请专利,2020年在中国获得登记,主要用于种子处理,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活性[20]。本研究为明确氟唑菌苯胺对水稻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为该药剂在水稻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与成膜剂,3.5%咯菌精甲霜悬浮剂,均由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地点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仲弓村,土壤为砂壤土,pH值为7.2,有机质含量为2.1%,排灌方便,肥力均匀。栽插水稻品种为徽两优898,于2020年5月5日进行种子处理,5月10日催芽播种育苗,6月25日采用机插移栽,667 m2栽插量为1.2万穴,栽插前每667 m2施45%复合肥40 kg和尿素15 kg作底肥。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土壤类型、水稻品种、播种移栽期、种植密度、水肥和农事管理一致(表1)。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个小区面积20 m2,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筑小埂,防止串水干扰。

表1 试验设计Table 1 Experimental design

1.3.2 拌种方法

根据播种量折算成各小区用种量,根据小区用种量和试验设计的药剂用量计算出小区用药量,然后将每小区用药量加少量水(以1 kg种子的拌药量加水至20 mL)稀释,称取干种子放入塑料袋中,加入配好的药液,将塑料袋封闭并充分摇动,使药液均匀包被在种子上,晾干后催芽、播种。

1.4 调查项目及方法

1.4.1 出苗率和秧苗素质

播种后调查水稻出苗时期(50%水稻出苗时间为出苗期)和出苗数,计算水稻出苗率;水稻4~5叶期进行秧苗素质调查,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取10株秧苗,共50株,调查总根数、白根数、株高、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茎基宽,并观察叶色;水稻分蘖末期调查分蘖数。

1.4.2 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水稻恶苗病调查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菌剂防治水稻恶苗病》 (GB/T 17980.104-2004)进行,分别于秧苗移栽前(2020年6月20日)、抽穗前(2020年8月28日)各调查1次,在秧苗移栽前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100株,记录调查总株数、病株数,根据病株率计算防治效果;在抽穗前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0丛,记录调查总株数、病株数,根据病株率计算防治效果。

水稻立枯病调查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水稻立枯病》 (NY/T 1464.14-2007)进行,于水稻立枯病发生高峰期(2020年5月20日)调查,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0.1 m2,记录调查总株数、病株数,根据病株率计算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调查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 (GB/T 17980.20-2000)进行,于分蘖末期(2020年7月25日)调查,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丛,共25丛,记录调查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根据病株率计算防治效果;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危害症状程度分级,具体分级标准为:0级,全株无病;1级,第4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一片叶);3级,第3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2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每次调查目测观察水稻植株生长状况,确定各处理对水稻安全性。

1.5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分析

由表2可知,试验药剂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水稻出苗期比空白对照的水稻出苗期提前,与对照药剂3.5%咯菌精甲霜悬浮剂的水稻出苗期差异不显著。处理1的出苗率比空白对照的出苗率高,与对照药剂的出苗率差异不显著。表明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种子是安全的。

表2 不同药剂处理下水稻出苗率与秧苗素质Table 2 Seedling emergence rate and quality of ric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试验药剂处理的水稻总根数、白根数、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茎基宽、分蘖数均高于空白对照,随着浓度增加效果更优,其中,试验药剂处理的水稻白根数、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分蘖数与空白对照间呈极显著差异,茎基宽试验药剂处理与空白对照间呈显著差异。供试药剂处理的株高低于空白对照,与空白对照呈极显著差异。表明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具有明显的促根壮苗作用。

2.2 防治效果

由表3可以看出,移栽前和抽穗前供试药剂高(12 mL·kg-1)、中(10 mL·kg-1)、低(8 mL·kg-1)3个剂量处理的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移栽前防治效果分别为87.85%、82.56%、77.08%,抽穗前防治效果有所提高,分别为92.21%、89.52%、80.55%,同一时期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防治效果也增加。移栽前供试药剂高、中剂量处理的防治效果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

表3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Table 3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pesticide treatments on rice bakanae disease

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立枯病具有较高防效。由表4可知,供试药剂高(12 mL·kg-1)、中(10 mL·kg-1)、低(8 mL·kg-1)3个剂量处理的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0.11%、88.14%、82.25%,对照药剂的防治效果为80.93%。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供试药剂不同处理间防治效果呈极显著性差异,随着供试药剂浓度升高防治效果增强,最低浓度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呈极显著性差异。

表4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Table 4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pesticide treatments on rice seedling blight

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表4)较好。供试药剂高(12 mL·kg-1)、中(10 mL·kg-1)、低(8 mL·kg-1)3个剂量处理的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0.77%、85.37%、78.70%,呈极显著性差异。对照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仅为44.85%,与供试药剂最低剂量处理的防效呈极显著性差异(表5)。

表5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Table 5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pesticide treatments on rice sheath blight disease

2.3 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6可以看出,供试药剂处理后水稻产量显著增加,667 m2最高产量为768.72 kg。与空白处理相比,供试药剂的增产幅度为41.25%~55.12%,对照药剂的增产率仅为22.01%。结果表明,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处理增产效果显著。

表6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Table 6 Effects of different pesticide treatments on rice yield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药剂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在水稻育苗前拌种,对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纹枯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增产效果显著。低剂量处理的防治效果、增产率优于对照药剂3.5%咯菌精甲霜悬浮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增产率,且均呈极显著性差异,随着剂量增加,其防治效果和增产率显著增加,高剂量处理对3种病害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增产率达50%以上。因此,建议在大田中推广应用时有效成分用量为1.79~2.69 mL·kg-1,制剂用量为8~12 mL·kg-1,但在水稻病害发生常年较重的田块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2.69 mL·kg-1,制剂用量为12 mL·kg-1。通过对水稻的出苗情况以及4~5叶期水稻秧苗素质观测,发现试验药剂对水稻出苗和生长安全,可显著促进水稻生长,适合在水稻大面积推广使用。

生产上通常以不同药剂拌种防治水稻恶苗病及立枯病,纹枯病一般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用药2~3次。田间药效表明,供试药剂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拌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随着水稻生长提高,在抽穗前防治效果达80.55%~92.21%,在分蘖末期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达78.70%~90.77%,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为82.25%~90.11%。因此,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拌种1次可长效地防治水稻多种病害的发生,具有减药增产、环保、省时省力、节约成本等特点,相较于其他单一制剂优势较为突出。

猜你喜欢
苯胺纹枯病悬浮剂
一种有效回收苯胺废水中苯胺的装置
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研究
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配方的研制
系列嵌段聚醚在高浓度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应用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
抗氧剂壬基二苯胺的合成及其热稳定性
微囊悬浮-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不是同种剂型
对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改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