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4-01-19 13:40中山市溪角初级中学杨蓓
师道(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成员班级传统

文/中山市溪角初级中学 杨蓓

班级是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层的集体组织,也是一名初中生生活时间最长的空间。学校的很多学生每个工作日在班级里上课、休息、自习,与同学、老师在一起的时间会远远多过在家里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良好的班级文化能让生活在这个班级的学生有幸福感,构建健康、积极、向上、有内涵的班级文化,才能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班级文化的育人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学生的终生发展。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何为班级文化?我们对班级文化的认识是一种整体的感觉。

“顾明远先生在其编著的《教育大辞典》中将班级文化定义为: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班风等为其主体标志,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以及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通常班级文化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班容班貌,浅层的行为文化——教育和学习行为,中层的制度文化——组织规章,深层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和班级精神。

班级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动态性,班级文化处于不断变化和重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进行塑造和改变。

2.隐秘性,班级文化中有许多隐性元素,如班级成员共同遵循的规范和价值观,这些元素不易察觉但影响深远,能够持久地影响成员的行为和态度。

3.独特性:班级文化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充满生命力,同时每个班级的文化都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4.教育性,班级文化应当具有引导全体成员积极向上、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性质。

二、班级文化的构建

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创建以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文化;创新班级活动形式和实施途径,形成班级特有的活动文化,以活动育人。

在班级里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相互欣赏、共同发展的关爱文化;一个班级就是一种文化,一个班级就是一种个性,积极引导班级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或者地域发展文化相结合,开展特色文化的塑造。

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明确的班级目标和规章制度,使班级成员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行为规范。

2.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注重教室的布置和美化,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和舒适感。

3.培养班级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鼓励班级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5.注重班级成员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班级成员共同努力,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班级成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班级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

班级文化建设归纳起来,实际工作中具体包含以下四种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以生为本的管理文化建设

以生为本就是在管理文化建设中,培育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设良好的班级管理文化,可以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

1.打造班级名片,根据班级的特点,取好班名、设计口号、班徽、班旗、班训、班歌等,在班级活动的各个场合,营造班级归属感,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2.用学生自己的作品装饰教室,特别是教室墙壁上可以设计荣誉墙、作品栏等为班级添彩的内容,比如,①学生书画、摄影作品;②学生优秀作业、作文;③学生学习目标;④班级荣誉。让班级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形成班级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3.逐步架构班级制度体系,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制度等,在开学初可以先制定一些最基本的制定,让班级迅速进入有序地运转,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这些制度会随着班级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被逐步修改、补充和完善。以下几项制度优先制定:①作息时间管理制度;②卫生值日制度;③作业管理制度;④课堂常规制度。

4.构建班级多元评价体系,运用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倡导优良学风、学风的形成。班级评价要随着班级的发展逐步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之后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调整和更新。

5.实施精细化管理,按人设岗,班级有多少人就设计多少岗位,同时兼顾需求,根据班级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岗位,原则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把工作分配下去,把学生组织起来。

6.用及时指导加固定培训来培养班干部。

(二)向美而行的关爱文化建设

班级关爱文化是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起良好的班级关爱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怎样建设关爱文化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营造温馨、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2.班主任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开展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背景和心理状况,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3.班级应该建立完善的关怀机制,包括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生活状况、身心健康等方面,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让班级成为一个紧密的大家庭。

5.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如贫困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等,制定个性化的关怀方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更好地融入班级大家庭。

6.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班级文艺比赛、运动会、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关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7.针对性地举行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观、荣辱观,知道要努力做什么样的人。

例如:“今天你问好了吗?”“夸夸我的同桌”“我有感悟告诉你”“寸草心报三春晖”“父母恩似海深”……

这一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欣赏他人,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珍爱生命。

“别说不可能”“掌声响起来”“真正的对手是自己”“请你教教我”“我当一回小老师”……

这一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乐于助人,学会感谢,学会友善。

以上主题班会,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关爱的认识,如果班主任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指导学生自己来开班会,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效果更佳。

(三)赓续传承的特色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教育,在班级文化中根植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班级特色。班级传统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豪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1.设立文化角:在班级中设立一个专门的文化角,放置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图片、艺术品等,让学生可以随时接触和学习。

2.开展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国画展示、传统音乐演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3.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上,可以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如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习俗、传统艺术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

4.传统文化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中国古典舞蹈学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中国文化。

5.传统文化交流:可以组织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讲座、文化交流论坛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

通过这些方式,班级传统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同时也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文化氛围。

(四)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建设

学生在育人活动中能增加体验、滋养情感,释放潜能。班级活动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和载体,班级文化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和落实的,活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最有表现性的部分。

1.定期组织班级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科技竞赛、体育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团队协作能力。

2.开展具有班级特色的主题活动,如班级运动会、庆祝节日、感恩教育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3.鼓励班级学生自主策划和组织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4.加强与其他班级的联系和交流,组织联合主题活动,促进班级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5.活动内容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体育、艺术、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学生会(团委)活动,鼓励学生拓展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特长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6.每一项活动结束后,应该及时总结和评价活动的成效,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为今后的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体来看,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为抓手,使班级文化与班级特色、学生的个性相匹配,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需要师生一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猜你喜欢
成员班级传统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班级“四小怪”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