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为文言文教学助力

2024-01-19 13:40韶关市武江区西河学校谢芳梅
师道(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吕蒙鲁肃全文

文/韶关市武江区西河学校 谢芳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态度的理解。”“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因此,要通过学习课文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读”是最有效的方法。前不久,我上了区级公开课《孙权劝学》,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时,我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文言文(逐句翻译)的方法,结合生情,以“读”为突破口,以读引思,以读代析,以读助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教学效果良好。细细反思,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绘声绘色的“读”,披文入情,批文入境,省略了逐字逐句的文言讲解和生硬翻译,下面反思我的主要教学环节:

一读,读通文本。文言文的学习,读通读顺文本是基础。在本节课的示范朗读环节我精心设计了教师配乐读,然后依次进行了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让每个学生快速、准确读通读顺文本。初读之读通文本还有分角色朗读、开火车读、音视频范读等,教师可以根据实情自主选择。

二读,读懂文意。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积累重点字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我没有过多干预学生,而是让他们借助课文注释和自身积累去理解文章,我只针对学生有理解障碍的字句适当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后,我点名翻译,以检验重点词句的理解情况。然后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口译全文。最后,全班带着理解齐读全文,加深对文本的体悟。

三读,读出个性。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几个?

生:孙权、吕蒙、鲁肃。(教师板书)

师:这三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他们的形象。不知道你最喜欢的会是谁呢?请选择其中一个,品味其话语中的关键词,设想一下他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语气、语调。比如“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里的反问“何……乎”加上句末的“!”我感受到吕蒙心中满满的自豪、自得、自信之情,敬重鲁肃却又不乏调侃之意,所以,我这样还原当时的情景:蒙(主动与鲁肃握手,洋洋自得)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师有感情地读,并配以表情动作作出示范)

请同学们选择一位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按照这个形式:

“我从(哪些字词)感受到。因此,我这样来补充。”(PPT 展示)补充细节描写并体会说话人的心理及说话时的语气。

学生兴致盎然,纷纷上台展示自己想象的细节,并配上适当的体态语,读出人物的语言。如有人觉得补充的不妥,可让其补充、纠正、展示。然后,发言的同学与其他同学合作朗读,发言的同学读补充的细节并配上肢体语言,拿腔拿调,读出语气;其他同学读剩下的内容。这样一唱一和,相互打趣,学生好不兴奋,课堂生动有趣。

这一环节,我没有繁琐的分析和过多的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合作朗读”这一环节,让他们通过“读-品-悟-演”的方式读懂了人物形象,读出了人物个性,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四读,熟读成诵。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情节完整;人物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这时梳理行文思路:全文围绕“学”展开,依次写了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再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朗读这三个部分,读完之后,合上课本,当堂成诵就水到渠成了。果然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在板书的提示下背诵全文。

五读,教师助读。文本中的称谓语“卿、孤、大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即时穿插补充文言文中的称谓语知识,关于自称(谦称)、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学生听了甚感兴趣,有的还在下面和同桌互称起来。我还补充了吕蒙白衣渡江的故事,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他们阅读《三国演义》的强烈欲望,可谓一举三得。

授课虽已结束,心中的那份快乐挥之不去。文言文教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学生读写为重要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带着各种适宜的阅读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主动参与其中,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悟、在读中书写,一切都那么自然。

猜你喜欢
吕蒙鲁肃全文
屡建奇功的吕蒙
全文中文摘要
吕蒙自强不息
鲁肃的深谋远虑
吕蒙白衣渡江
全文中文摘要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青年再造
鲁肃机智调解
孙权的“窥视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