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就是要推动国家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如人的长寿经

2024-01-19 01:58王明洪
保健医苑 2023年12期
关键词:徐老吉林大学院士

◎文/王明洪

中国无机化学家、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学家、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如人今年已是91 岁的高龄,但依然坚持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一线。70 岁以前,徐老很少在晚上12 点以前离开实验室。如今,他已步入鲐背之年,仍在不断地攀登分子筛与多孔材料领域的高峰,将我国的无机合成化学推向国际前列。几十年来,徐老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在我看来,做学问就是要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奋斗目标。”徐老如是说。徐老的高寿,与他的淡泊明志、经常动脑等有关。

徐如人

“属于我们的家产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徐老的父亲徐浩在抗战期间曾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书记长,参加过浙江省全面抗战的领导工作,母亲刘谱人曾任浙江省立高级助产学校校长。抗战胜利后,他们举家迁回杭州。虽然生活稍有稳定,但父亲却因积劳成疾而撒手人寰。不久,徐老的母亲受当时战争形势所迫,不得不跟随国民党政府撤离,她毅然决然地将两个儿子留在杭州,仅留下两根金条,以作应急之用。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国家建设,兄弟俩把金条和家中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多年后,徐老回忆:“虽然我的父辈做过高官,但属于我们自己的家产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新中国成立后,我和弟弟又把所有的家什都捐给了国家。”2016 年10 月11 日,正值徐老在吉林大学工作第65 个年头,为纪念这一特殊时刻,徐老将自己与妻子庞文琴教授以及他们的子女(徐鹰和徐雁教授)的28 本著作捐赠给了学校图书馆作为永久收藏,以表达对学校的深厚情感;2017 年9 月16 日,为纪念吉林大学71 周年校庆,徐老又把他与夫人一生的积蓄500 万元拿出来捐赠给学校,设立“庞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用来支持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徐老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

“所有人都保持了极高的热情和干劲”

1952 年深秋,徐老冒着严寒,来到了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为吉林大学),在蔡镏生、关实之等老一辈化学家、教育家的直接指导下,参与该校化学系的创建工作。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实验室,他们就清理出堆放杂物的地下室作为实验室。清理后的实验室可谓空无一物,既没有实验台,也没有实验设备,甚至连煤气管道、上下水管道都没有。当时,负责实验室准备工作的是女教师庞文琴(后成为徐老的夫人),她发动大家集思广益,因陋就简,用较平直的长木条搭成了实验台,然后在实验台的两端引进一根水管,装上一个龙头代替上水。没有下水,就在龙头下放一个木桶,水桶装满后就拎出去倒掉;酒精灯不够用,就用墨水瓶自己制作;没有实验药品,就到东北师范大学借……就这样东拼西凑,总算完成了学生的第一堂无机化学实验课。“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东北,而吉林省的工业、农业,在当时都是很发达的,所以为了国家的需要,所有人都保持了极高的热情和干劲。”1953 年,徐老在没有教学大纲与教材的情况下,仅在关实之教授的指导与自己的勤奋准备下,第一次走上了讲台,给物理系1953 级学生上普通化学课。三尺讲台,奠定了他的工作之基,也成就了他教书育人的终生事业。

“既然需要再版,就说明有需要之处”

徐老对学习的态度极为认真。刚到大学时,正值各行各业“全面向苏学习”时期,科教界、大学更是一马当先。大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编制等全部都向苏联学习,这样一来,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学习俄语,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徐老来校较晚,任务更是艰巨。为赶进度,他每天都要背诵100 个以上的俄语单词。学校为了帮助和辅导老师的“突击学习”,还从俄语系抽调了多名学生给他们当辅导员。就这样,一个月以后,一点俄语基础都没有的徐老硬是掌握了3000 多个单词,甚至能捧着字典看俄语的专业书籍。再加上之后在教学实践中边学边做,徐老对苏联综合性大学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用书等也熟悉起来,并做到了学以致用。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徐老在著述方面亦潜心归纳,集章成卷。据徐老的学生和助手于吉红回忆:她曾参与和徐老一起写过三四本书,每写完一本书,徐老总是说:“我们最后一本了,最后一本!”可是一旦另有任务,比如书的再版,或有出版社恳请徐老再写一些这方面的书时,徐老还是坚持去写。他认为:既然需要再版,就说明有需要之处,为了满足学习研究者的需要,再苦再累也值得。徐老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院士是一个更高的起点”

几十年来,徐老为国家培养了数代高层次专业人才,仅在吉林大学工作的博士生中,就有两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一人还被评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 人获中国青年化学奖,6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 人被评为国家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3 人当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 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学生于吉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徐老曾对她说:“院士是一个更高的起点,你要肩负起更高的责任。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推动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推动整个学校乃至国家的发展,要做出更大的贡献。”年逾古稀后,徐老将自己的工作重点从教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逐步转移到学术著作的编著中来。88 岁时,徐老每周一的上午都会出现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实验室,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年前,他又矢志创建一门新兴学科——凝聚态化学,向化学未知领域发起探索。徐老曾在《国家科学评论》中发表《凝聚态化学:从无机材料到生物体》一文,认为:人类已创造出上亿种化学物种与物相,在所有天然和合成的无生命材料以及在活的生物体中推动生物进程的生物材料中,大多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凝聚态物质,是凝聚态化学的研究对象。真可谓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庞文琴给我的帮助和支持是最大的”

徐老和夫人庞文琴教授是一对知识型伉俪。1952 年,两人分别从上海交大和东北师大来到东北人民大学,一起参加了化学系的创建工作。1960年1 月,两人在长春喜结良缘。几十年来,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文革”时,徐老因出身问题被隔离审查一年之久,后举家下放到农村劳动三年。庞文琴不离不弃,携儿带女与徐老来到农村,一起在两间土房中度过了三年“五七道路”。2004年,徐老因心脏不适而住院治疗。翌年,又因身体不适到肿瘤医院住院治疗,医生给他做了结肠手术。2006 年,徐老因前列腺问题再次住院。连续三年的住院治疗,庞文琴都予以悉心照料。徐老身体刚有所稳定,庞文琴却不慎从楼梯上摔下,造成大腿粉碎性骨折,住院一个多月。三个月后,手术处再次发生断裂,于是又到北京进行治疗。为照料夫人,徐老特意在家中安装了一个座椅式轨道电梯,解决了上下楼问题。为了帮助夫人早日康复,徐老每天都定时搀扶夫人出去散步。“在我的一生中,最幸运的是有一位与我半世纪风雨同舟、五十年相濡以沫的妻子,以及一个十分融洽与幸福的家庭。如果说在我的一生中对事业、对学校及对国家做出了一点成绩与贡献的话,庞文琴给我的帮助和支持是最大的。”徐老说。

猜你喜欢
徐老吉林大学院士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
“红雪缤纷”忆徐老
院士速递
徐光耀“四不”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