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画运动与新中国十七年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2024-01-20 00:38顾琪孙旭红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年画群众

顾琪, 孙旭红

(江苏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在政治上夯实执政根基,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1],即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已经由隐蔽走向公开,红色歌谣、新连环画、农民画、新年画、电影、标语、口号、墙报等大众文艺形式凭借群众喜爱、形式有趣、内容通俗等独特优势,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新年画作为“全国老百姓老老少少特别是劳动人民最喜欢的东西”[2],兼具娱乐艺术属性和思想教化功能,是能表达群众心声、宣传国家大政方针、传递新思想和新风尚、展示群众生活和愿望的一种传播形式,也是新中国十七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试图以新中国十七年的新年画为切入点,考察当时主流意识形态重构的功能和价值,探讨新年画的兴起和发展是如何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相匹配的,以及如何达到意识形态建构和思想引导的效果的。

一、新中国十七年新年画的兴起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作为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年画从民间年画到新年画,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千百年来民众对年画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使其水到渠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新年画①本文的年画来源于陆克勤的《新年画图录:中国年的回忆》、陈履生和陈都的《新中国年画宣传画·年画卷》及网络。真实、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是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主要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载体。

(一) 新中国十七年新年画的兴起

年画源于商周,孕育于汉唐,形成于宋代,历经元、明、清,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画种,成为历朝历代民间世俗生活的一面镜子。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兼具反映民俗生活和革命特征的新年画诞生,新年画成为宣传革命的重要手段。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全国性“新年画运动”的开展赋予了年画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年画的繁荣发展。

1. 年画的兴起

年画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商代的“天子五祀”和周代的“天子七祀”中就包括了后世年画的门神和灶神两大题材,后世纸马神像中出现的风伯雨师诸神在周代也已成为每年必祀的重要神灵[3]。汉唐时期是年画的孕育发展期,门神年画题材继续发展。汉代门神大多直接绘于大门上,题材主要包括神话人物神荼、郁垒和以世俗勇士形象守门卫户的神,如河南汉墓出土的画像上刻的蹶张武士图。在汉代时期的岁末,民间有“先把屋子打扫干净,清理环境垃圾,然后画神荼、郁垒门神,悬挂苇索,以便擒住恶害之鬼去喂虎”[3]的过年风俗。可见,汉代就出现了通过张贴年画来辞旧迎新、驱赶鬼魅的风俗。唐代佛教盛行,推动了年画艺术的发展。门神题材融入宗教色彩,如力士、药叉、天王等形象涌现。尽管汉唐以来具有年画内涵的绘画艺术较高,但由于绘画缺乏民间世俗生活的气息,年画“以描写和反映世俗生活为主”[4]的基本特征不够突出,且没有强大的创作队伍,所以未形成独立的画种。宋代经济繁荣,市民文化抬头,促进了年画的发展,尤其是雕版印刷术的广泛运用,为扩大年画的传播范围奠定了坚实基础。宋代年画面向世俗生活,在题材内容上赋予传统的神像类作品以世俗化的创新,技巧手法日臻成熟[4]。宋代年画已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宋代以后,年画的题材内容不断创新,如辽金元的纸马、明代的宫廷年画、清代的戏出年画、民国的时事年画和改良年画等,形成了年画不断繁荣发展的局面。

最初根据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年画具有多种称谓,如“画片”“纸画儿”“画帖”“卫画”“纸马”“画张”“消寒图”等,直至光绪年间,“年画”一词刊载于北京《京话日报》上,才被普遍沿用[4]。年画是在农历新年时张贴,表达民众庆贺新年、寄予喜庆祥和美好祝愿的民间艺术形式。然而,年画并不局限于新年用品,它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世俗生活、风景名胜、时事新闻等,总括了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人们驱邪纳祥、庆祝节日、美化环境的情感。

2. 新年画的诞生

新年画“是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之下成长起来的,运用民间年画的传统形式来表现当前现实生活内容的年画”[5]。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利用中国年画的形式推行对华侵略的奴性教育,如1938年日伪政权印发大量带有“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二国协和”等口号的年画来麻痹中国人民。革命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改造旧年画,运用新年画激发民众的抗日意识。因此,抗战新年画由以反映民俗生活为主转化为以反映革命为主。为配合抗日,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美术工作者也利用新年画进行反宣传,如《抗日光荣》《保卫边区》《抗战胜利》《打日本,打汉奸》等,充分体现了为救国、为人民、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使革命新年画迅速成为当时宣传抗日、鼓励支前的锐利武器。1941年,为了抗战的需要,鲁艺木刻工作团印刷了五十多种共四十万张具有年画风格的木刻版画[4],在宣传抗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大批画家投入新年画的创作之中,创作了大量以革命和农民翻身后的生活为题材的年画,如《夫妻识字》《翻身得地生产好》《红军解放东北》《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开展民兵爆破运动》等,推动了新年画的发展。当前有学者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年画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年画并称为新年画,从而区别于此前的旧年画[6],并将旧年画反映的基层民俗文化提升到政治高度。新年画中的“新”不仅包含时间顺序上的“新”的含义,而且具有反映新生活、积极健康的意义。

3. 新年画运动的开展

1949 年7 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周恩来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进行大规模的旧文艺改革[7],充分展现了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同年7 月21 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美协)成立[8]。随后,上海、杭州、武汉、天津、西安、济南等地的美术工作者协会相继成立,为广泛开展新年画运动奠定了组织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年画深受党和国家的重视,为改造旧年画发展新年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于1949 年11 月26 日下达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的文件。文件肯定了新年画对反帝反封建、宣传新思想、传递正能量、歌颂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同时将作为封建思想传播工具的旧年画进行了全盘否定,并从题材、内容、技术及印刷等方面对新年画作了新规定,新年画运动由此展开。全国各地美术团体及协会中原先从事其他画种的画家纷纷加入新年画的创作队伍。同时,蔡若虹、王朝闻、叶浅予等著名画家在报刊和艺术杂志中发表自己对新年画创作、出版、传播等的见解和看法。在他们的文章中,“新年画运动”一词反复出现。于是,“新年画运动”之名被推向全国。

4. 新年画运动的深入发展

1949年,有23个地区创作出版了新年画379种,发行数近700 万份之多[9]。《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发出后,为激励新年画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分别于1950 年和1952 年举办了两届新年画展览和评奖活动,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年画作家,如:李琦、古一舟、安林、伊瘦石、张仃、冯真、顾群、李可染、林岗、力群等;同时产生了众多优秀年画作品,如《农民参观拖拉机》《劳动换来光荣》《毛主席大阅兵》《劳模会见毛主席》《新中国儿童》《毛主席访问太行老根据地人民》《城乡互助物资交流》《新疆代表向毛主席献礼》等。通过党和政府的积极领导及新年画展览和评奖活动的激励,1953 年,全国共出版年画789 种,发行6 639.7 万张[10];到1958 年,新年画“印数一亿三千六百一十三万张”[9],形成了新年画的繁荣局面。1966 年由全国美协举办的“华北区1966 年年画、版画展览”在北京举行,成为美术界的焦点。《人民日报》两次刊登展览会上的作品,对新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新中国十七年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主要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传播对象主要是精英知识分子、党员和部分工农群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面还较为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迫在眉睫。当时刚刚从革命环境转到建设环境,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完全靠文字来宣传抽象理论,事倍功半。而新年画孕育于特定的民俗风情和时代环境中,与民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相适应,是新中国十七年重要而有效的传播载体。

新中国十七年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破旧”和“立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百废待兴,人民群众思想文化复杂,“各种旧的意识形态仍以各种形式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一些人的思想观念”[11],党的首要任务是在改造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旧社会的同时树立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建立新社会并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此,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人群的文化水平、思想状况、政治立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首先,开展整党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次整党整风运动,不仅规范了党风党纪,而且使党和新政权获得了更多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对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由党内向党外延伸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改造知识分子。我国创办的各种大学,如革命大学、军政大学为知识分子的改造提供了主阵地。编辑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及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为知识分子的改造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知识分子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还组织知识分子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通过这些实践运动,使知识分子积极摒弃旧思想,接收新思想,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最后,利用文艺教化民众。党和政府要求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时,“应当利用各种文教工具,采取为群众所愿意接受的方式”[1]。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运用红色歌谣、新连环画、农民画、新年画、戏剧、电影、标语、口号、墙报等大众文艺方式宣传和普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中新年画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契合,受众群体广泛,题材内容丰富,能够将意识形态抽象理论有效融入其中,且印刷条件便利。在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来,新年画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媒介,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其一,新年画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首先,从理论上看,文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精神领域的特殊活动”[12]。文艺是一种精神生产,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年画作为文艺的一种具体形式,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次,从功能上看,新年画作为党的有效宣传工具,“继续承担着宣传新政策、新思想、新形象的历史任务”[13]。如《庆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修通天兰铁路》和《工人新村》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新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幸福婚姻》《劳动换来光荣》及《新中国儿童》致力于宣传新中国的新政策、新思想和新形象。

其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需要采用年画这种图像化、形象化的形式进行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有2.9 亿多文盲,超过总人口的80%[14],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文盲率更高,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基于当时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图像的表达功能优于文字,相较于文字,图像更加直观且生动,具有更容易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优势。而且年画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运用新年画能够将主流意识形态具体化、通俗化,从而使人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

其三,新年画印刷事业的发展。印刷是年画制作的重要条件,印刷质量是新年画呈现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全国解放后,出版和印刷有着较雄厚的物质条件”[9],“到1954 年前后,年画被作为国家的正式印刷出版物,由各地美术专业出版社编辑出版及印刷”[15],对新年画广泛发行与传播推广具有重要作用。新年画本身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是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人民群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成本低廉的印刷降低了新年画的制作成本,很大程度上照顾到了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从而扩大了新年画的传播范围。

二、新中国十七年新年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践

新中国十七年的新年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涉及生产建设、互助合作、支援前线、劳动模范、文化教育等。新年画作为一种政治符号,有利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和国家的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一) 讴歌代表人物,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

代表人物能够对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起到带头作用,要想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就要让广大的民众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发展者,以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下的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人物。

首先,表达对革命导师的敬仰之情,使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得以在可触可感中传播。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知之甚少。新年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以鲜明的主题让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缔造者有了具象化认知,画面中,整体的“大胡子+大背头”形象彰显马克思的严肃;虽眉毛胡子已花白,但脸膛仍是紫红色,显得神采奕奕;鼻子高挺,尽显大方而高傲的情怀;眼神深邃,目光炯炯有神,表情深沉,塑造出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气质,热烈表达了对马克思的真挚敬意。类似的新年画还有《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革命导师,并通过讴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发展者,消除人民群众对其的隔阂,减少陌生感。

其次,歌颂党的领导人,使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本土具象化特色。党的领导人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领袖,许多类似于《毛主席与农民谈话》的新年画歌颂了党的领导人。《毛主席与农民谈话》描绘了陕北农民与伟大领袖毛主席会见时的幸福场景,画面中一群农民围坐在毛主席的身旁,毛主席亲切地与农民们交谈,似乎是在询问农民们的生活状况、庄稼收成等情况,农民们的情绪完全沉浸在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拜中。此新年画“描写出了陕北解放区的老百姓在党的多年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那种无限信任党、坚决跟党走的新的精神面貌”[16],反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鱼水深情。此类新年画还有《毛主席与朱总司令》《毛主席大阅兵》《朱德总司令》等,通过对党的领导人的形象、品格、功绩塑造,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具有本土具象化特色。

最后,赞美各行各业的模范代表,发挥其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榜样作用。赞美模范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新年画是林岗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赵桂兰是全国劳动模范,被称为“党的女儿”。这幅作品描绘了毛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女英雄赵桂兰的场景,具体表现的是毛主席对劳动模范赵桂兰的关怀,同时也表现了人民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对群众的热爱和关怀的伟大主题[17]。这幅作品既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心和重视,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在赵桂兰身上的生成和表现,也说明了广大劳动人民才是建设新中国的希望和重要力量。类似的新年画还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叔叔讲革命故事》《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工农劳模北海游园大会》《钢铁战士麦贤得》等,通过树立各行各业的模范典型,把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到榜样身上,在无形之中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普及和传播。

(二) 阐释政治词汇,实现主流意识形态通俗化传播

对抽象的政治概念进行通俗解读,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一种有效方法。“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共产党人毕生追求的伟大事业,有不少以此为内容的新年画,如《走向共产主义》。画面是公社社员们在一起集体活动的场景,各行各业的人团结一致朝着红旗指引的方向前进,表现出人们对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向往。诸如《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儿童团光荣传统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等新年画展现了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目标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与“共产主义”密切相关的“阶级”“帝国主义”“共产党”等专有名词也可以通过新年画进行阐释。新年画创作者用典型的符号展示各阶级的形象,激发人民群众的阶级意识。新年画真实地再现了“农民”“复员军人”“民兵”形象,如在《农民和拖拉机》《又增加了两份》中“以手持锄头或其他农具表现其‘农民’形象,以包头巾、旱烟袋表现‘老贫农’特点”[18];《生产战线上的捷报》《行军途中》“以红缨枪、绿军装、胶皮鞋等暗示其‘复员军人’或‘民兵’身份”[18]。同时新年画再现了工业生产或城市生活中的“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形象,如《接待人民的来访》《工农劳模北海游园大会》中“以工装裤、戴檐软帽来表现其‘无产阶级身份’,而眼镜、鸭舌帽等则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性符号”[18]。《美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的公敌》《美帝国主义从它侵占的一切地方滚出去》《粉碎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为建设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而奋勇前进》等新年画从标题就透露出对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强烈谴责。《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描绘了公社社员们围坐在一起学习党史的场景,画面中所有社员的目光集聚在党史画报上,生动体现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期盼,在潜移默化中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传播。

“劳动”“人民公社”“民主”等政治词汇是新中国十七年新年画中的高频词汇,也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体现。新年画《新得的黄牛》颠覆了劳心劳力的传统观念,对劳动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画上的题诗“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19],向人民群众传递劳动光荣的观念,充分肯定劳动的价值。新年画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人们的幸福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人们心中塑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三面红旗高高举 人民公社万万年》刻画了人民公社红旗飘飘、锣鼓声声的火红场面。画面中,劳动模范、优秀共青团员、生产积极分子及其他人民公社社员自发组织起来,高举伟大领袖的画像,扛上沉甸甸的小麦,开上生产队的拖拉机,欢天喜地地到公社报喜,表达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公社收获颇丰的喜悦之情。年画《人民公社光芒万丈》描绘了大场景下的人民公社,稻谷满仓,社员们兴高采烈,到处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强调人民一起合作发展、合作致富、合作奔向共产主义。《建政权选好人》描绘了在农村进行选举活动的场景,反映出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说明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选我们最信任的人当代表》描绘了社员们为自己最信任的人投上神圣的一票时的场景,生动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政权、实现民主管理的主张,展现了我国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新年画通过对政治词汇的阐释来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通俗化传播的目的。

(三) 紧扣中心工作,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本土化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20]当时,“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 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 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 美元的一半”[21]。长期的战争消耗加上天灾人祸,国家百废待兴。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为此,党和国家先后推进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调整等中心工作。新年画工作者们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本土化传播提供有效载体。

首先,围绕土地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使用权。《清算图》《领地照》《春耕图》等年画描绘了长期以来受地主压迫的劳苦农民在清算地主、分得土地后全家积极劳动的场景[15],向人民群众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中,《领地照》描绘了人民政府给贫雇农分得的土地发放证明并承认其所有权的场景,并题记:“土地改革翻了身,领下土地证好高兴。白纸黑字大红印,努力生产发家致富,光景一天一天往上升”,生动刻画了农民获得土地之后努力投入生产的决心,有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实施成效。

其次,宣扬抗美援朝,激起民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950 年为应对朝鲜战争形势,我国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重要决策。为了鼓励青年积极参军入伍,新年画工作者们创作了大量宣扬“抗美援朝”的年画作品。《光荣参军》展示了父母送儿子光荣参军的场景。画面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标语体现了民众参军的决心,墙壁上“走上光荣的国防岗位”“光荣人家”的锦旗反映此画的主题,穿着红衣服的小姑娘敲打着腰鼓,参军的男孩胸前别着大红花,手里拿着鲜花,男孩的父母贴心为其准备行装,烘托参军光荣的气氛。这一新年画作品描写了亲人对入伍参军男孩的鼓励和支持,将民众英勇参军的景象如实地表现出来,直接反映了民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类似的新年画还有《增产捐献》《缴粮支前》,呼吁农村大力发展生产以支援前线作战。

再次,宣传社会主义改造,激发民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合作生产收成好 社会主义幸福多》展示了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下劳动人民喜迎丰收的景象[22]。《苏联专家参观农业合作社》描绘了苏联专家在农业合作社主任的陪同下,参观农业合作社暖室里的蔬果,鲜红饱满的西红柿获得了专家的称赞,反映了在社会主义改造下欣欣向荣的农村新气象和深厚的中苏友谊,对于激发民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类似的还有《纺织互助》《合作社的货郎担》《说什么我也要入社》等新年画,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

最后,聚焦国民经济调整,展现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祖国的海港》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典型的工业题材年画,画面中巍峨的轮船、疾驰的火车、高耸的工业塔展现了工业调整之后工业建设的繁荣景象。《垦地新主人》是一幅反映农业恢复发展的新年画,描绘了一群劳动者在荒地辛勤劳作的图景,赞颂了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时代精神。《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向世人展现“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了无数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为民服务、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斗志。

(四) 再现民众生活,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情感化传播

人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23]。主流意识形态内嵌于大众的感性生活,关切大众的情感需要,让大众在可知、可见、可感的年画图像中激活情感体验,从而将主流意识形态中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渗透至大众的情感结构和生活实践深处。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生产热情日益高涨,劳动生产从“自发”走向“自觉”,农业生产从“盲目”走向“科学”,思想观念从“封建”走向“开放”,娱乐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改善。那时,以百姓生活、经济建设、科教文卫、民众思想等为主题的新年画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效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化传播。

一方面,关心人民日常生活和以人民为主要力量的经济建设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情感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冬瓜上高楼》《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丰收》《新来的拖拉机手》《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工业化》《参观拖拉机》《叶绿瓜肥产量多》既展现了新中国之后人民群众生活的极大转变,也生动刻画了人民群众积极投入我国经济建设的美好画面。其中,《参观拖拉机》透过参观者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形象地表达出摧毁封建枷锁以后的农民的生产热情,而且显示了农业生产将要摆脱落后走向机械化集体化的伟大理想,展现了新中国农村发展的远景”[24]。《叶绿瓜肥产量多》直接表现了人民群众喜获丰收的场景,画面中琳琅满目的瓜果蔬菜堆砌在小姑娘面前,笑容满面的小姑娘勤劳地整理身前诱人的瓜果蔬菜。这些新年画生动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转变,同时也更加激励人民群众勤奋劳动,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及自身的美好生活奉献力量。

另一方面,重视人民群众教育和倡导人民群众摒弃封建守旧思想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情感化传播的重要体现。《考文化》描绘了人民群众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课的场景,墙壁上贴着“学好文化办好社!”的标语体现此画的主题,反映出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国家对民众教育的重视及民众学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描绘国家重视民众教育的新年画中得到生动体现。《自由婚姻幸福美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为背景,用夫妇牵手的动作表现婚姻自由,宣传新中国的婚姻政策,反对封建窠臼的婚姻思想,歌颂妇女的解放。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国家非常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贯彻执行,各级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深入人心,旧的婚姻观念开始改变,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观念逐步树立[25]。《幸福婚姻》是民众摒弃封建旧婚姻观、倡导新婚姻观的生动体现,表达了新中国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强烈愿望。

还有一些新年画向百姓普及卫生常识,传递健康的生活理念。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为“消灭疾病、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26],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常识,破除封建迷信,增强人民体质。为确保运动的顺利开展,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新年画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创作了宣传讲卫生、树新风的作品,如《人人讲卫生 家家爱清洁》《讲究卫生》《爱国卫生》等。其中,《人人讲卫生 家家爱清洁》由七幅传递不同卫生知识的画面组成,生动展现了爱国卫生运动提出的“八净”要求,即孩子、身体、室内、院子、街道、厨房、厕所、牲畜圈都要干净。该画通过表现洗脸、洗手、消毒、戴口罩、清扫等讲卫生行为,向人们普及卫生知识,传递健康的生活观念,大大改变了人居环境,降低了疾病暴发率,而且帮助人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健康水平。当时,仅1952年半年时间,全国就清除垃圾7 400 余万担,截止到1958 年底,全国有192 个市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27],美化环境的同时起到了“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重要作用。

三、新中国十七年新年画对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启示

新中国十七年新年画通过讴歌代表人物、阐释政治词汇、紧扣中心工作和再现民众生活,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年画通过因地制宜、贴近实际、情感共鸣、图式多样等策略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其传播经验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一) 因地制宜的传播形式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更加高效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如何将主流意识形态极广泛地传播到大众当中是党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把抽象理论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寻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才能将主流意识形态通俗化并深入人心。事实证明,新年画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新年画扎根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一方面,新年画创作者立足农村,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了解其喜好和审美习惯,反映其最真实的生活状况,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因地制宜地对新年画进行创作和传播,使新年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积极向新年画创作者们反映对作品的感受和意见,并非被动的“接受者”。很多群众提出“为什么老是画这几件事”[2]的问题,反映出群众对新年画创作内容受限的不满,很多群众也提出了自己喜爱的年画内容[2]。还有很多群众提出“不吉利的不要”“看不懂的不要”“色彩不鲜艳的不要”[2]及缺少“乐岁”功能的都不要[28],反映了群众对于部分新年画作品缺失年画所特有的“吉利”“热闹”“鲜艳”等特点的不满。人民群众对新年画的创作内容和传播形式提出了宝贵意见,新年画创作者广泛收集群众最真实的感受和意见,并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创作出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更佳。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9]新中国十七年时期除了新年画外,还通过歌谣、戏剧、连环画、标语等在农村环境下生长起来的艺术形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进入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任务依然艰巨,书籍、报刊、党的文献等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而充分利用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当前,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逐步提高,对文艺作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只有使用人民群众熟知和喜爱的艺术形式,并立足于人民群众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30],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29],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强、传播迅速的优势和特征,深入挖掘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效传播方式。

(二) 贴近民众的象征符号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事半功倍

美术作品中的每个图像都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符号。新中国十七年的新年画同样存在多样的视觉符号,它们具有很强的象征性,通过以小喻大、以轻喻重的象征手法,扩大图像内涵,将主流意识形态以具体的形象符号表达出来,再加上生动的视觉传达,启发广大民众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提升革命觉悟。

政治符号象征党的领导权威。新年画中有一些形象符号具有典型的政治象征意义,红旗、领袖画像等形象都是党的领导权的象征符号。一方面,红旗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代表,“热爱党和毛主席的《向毛主席致敬》”[31]中红旗位于毛主席的后方,少先队员们目光朝向毛主席和红旗,展示出对党的热爱和崇敬。红旗有时候以五星红旗的形式出现,大五角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则表示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以党为中心围绕于党的身边,象征着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新年画创作中将领袖画像置于特定场景中,如《毛主席的代表访问太行山老根据地》中,领袖画像与政治会见并置,画面中每个人的神情都表达了对领袖合法性的认同,表现了领袖的威严和党的领导权威。

景观符号象征共产主义理想生活。景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人类传播文化信息的符号。新年画中的电塔、拖拉机、烟囱、麦田等景观符号在新中国社会语境中所表征的内涵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内在含义,成为共产主义理想生活的完美展示。首先,电塔和拖拉机的象征意义指向现代性。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现代化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对农用机械的运用上。《喜夺丰收》中远处高耸的电塔和用拖拉机托运粮食的场景指向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生活,是农民日常幸福生活的体现。其次,烟囱的象征意义指向国家的工业化。《光荣榜上的新人物》中出现了烟囱的形象,三根大烟囱处于画面显眼位置,烟囱和烟囱中所升腾的烟尘暗示祖国工业建设的欣欣向荣,塑造了理想化的完美生活景观。最后,麦田的象征意义指向富足、美满、团圆的生活。《边收边种》中绿油油的麦苗孕育繁荣昌盛的发生,金灿灿的麦田成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象征。

革命符号象征着正义的武装暴力。“革命就意味着先进,意味着正面,意味着神圣”[32],新年画中枪支、拳头、瞪大的双眼都是典型的革命符号,是革命思想的表达。一方面,枪支是革命的代言,也是正义武装暴力的象征。《新中国儿童》中身着军装的儿童手持枪支指向“帝国主义落水狗”,他们目光坚毅、动作刚劲、善恶分明,充满了正义和力量,使革命行为在符号的作用下获得了合法性。另一方面,拳头和瞪大的双眼意味着革命斗争的决心和勇气。《钢铁战士麦贤得》《一心为革命 一切为革命》中的拳头意味着打烂和砸碎一切不合时宜的事物,瞪大的双眼是革命斗争信念的集中体现,这种眼神是正义的象征,表明新政权下革命意识的渗透。

(三) 引起共鸣的共情传播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深入人心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向民众传播共产主义信仰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内容。抽象的信念需要借助情感进行通俗化传播,所以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调动,唤起民众强烈的爱憎情感,从而实现共情传播。“共情是有意识地进行换位思考,来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受的过程,正所谓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33],“艺术形象虽然不能对人说理,可是它却擅于使人动情”[34],引起百姓共鸣,易使人接受。

一方面,激起民众对地主阶级的憎恨,唤起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减租说理》是土地改革运动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反映阶级斗争作品之一,描绘了农民向地主要求减租说理的场景。画中地主与农民形象对比鲜明,标语“警惕地主鬼把式”具有阶级斗争的宣传教育意味,教育农民警惕地主阶级的剥削,积极开展阶级斗争,同时也生动展现了地主阶级的阴险狡诈,对民众在内心塑造出一种明确的阶级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清算图》中翻身做主的穷苦人民正在面对面地向曾经剥削、欺压他们的地主老财做清算。画面中,地主和账房先生被挤在台阶下面,四周农民形成包围之势,台阶上涌出的农民对地主形成强大压力,生动刻画了穷苦人民对地主阶级的憎恨,再现了土地改革让贫苦农民翻身做主人的真实场景,对于唤起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年画《清算图》激起人们对贫苦农民的怜悯和对地主阶级的怨恨,民众在憎恨情绪中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更加深刻,以至改变态度,转化为积极投入新中国建设的行动。

另一方面,激起民众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唤起民众的爱国意识。《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起来把美帝国主义送进坟墓》的题记“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直接点明了此画的主题,背景是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宏大的场面向看画者传递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画中将美帝国主义刻画为伤痕累累且胆小懦弱的怪物,对于唤起民众的爱国意识,号召人民加入抗击美帝国主义的队伍,增强人民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我们才能进行和平建设》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制止美帝国主义向中方投导弹行为的场景。画面中,解放军的背后是繁荣的工业建设,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入侵,解放军霸气反击,制止其投导弹的侵略行为,保卫了祖国的和平建设,对于唤起民众的爱国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新年画《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我们才能进行和平建设》把民众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之情、对人民解放军的感激之情和对党和国家的敬爱之情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新年画通过图像的通俗化、形象化手段调动情感因素,以达到共情传播的目的,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深入人心,唤起民众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爱国意识,在强烈的爱与恨情绪的驱使下转化为实际行动,起到生产建设舆论动员的效果。

(四) 变化多样的图式类型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深入浅出

新年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视觉表达,是宣传引导大众的有力工具。“照着画上去做”[35]成为当时人民群众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用语。新年画运用明暗与色彩、线条与笔法、封闭与开放等图式类型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深入浅出,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形成了人民群众统一的价值观念,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明暗与色彩图式。《茧子丰收》塑造了正在辛勤劳动的新中国妇女形象,画面中的妇女在强烈的日光下,整个身体明暗对比鲜明。在色彩的使用上,黄色代表丰收和谐,红色象征农业生产中的高昂斗志,画面中大量使用黄色和红色,人物的脸部泛红,与背后的黄色麦田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勤劳能干的新中国妇女形象跃然纸上。整幅作品明暗反差强烈,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新中国妇女不再以月份牌年画中庸俗化、浅表化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勇敢、勤劳、淳朴的劳动者身份在新中国蓬勃发展的道路上展示女性风采和力量,反映了当时妇女投身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热情与积极心态。

线条与笔法图式。《走向共产主义》画面中用弧线塑造的道路将整个作品分割成两个主要部分,道路向上的弯曲形式呈现视觉上升的效果,体现“走向”的运动感,人物塑造基本使用了黑色线条来勾画人物的着装、动作、身体等,用以区别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黑色线条错落有致,集中分布在整个画面的右侧,整体向前倾斜,形成一种前进的紧迫感。弧线塑造的道路和前倾线条勾画的人物图像是主题实现的重要媒介,人们通过道路能够走向共产主义,对民众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能够调动民众参与共产主义事业的积极性,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封闭与开放图式。封闭与开放在这里指新年画构图形式的两种不同风格。“封闭的风格或多或少以构造的手段把图画处理成一个独立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处处都引向自身,相反开放的风格到处都引向本身之外,并且故意显得像是无限的。”[36]所以,封闭的构成是外部的力向中心集中,开放的构成是中心的力向外部扩散。《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是典型的封闭式构图。画面中,两边趋于对称的人物的目光由外向内集聚在中间人物毛泽东身上,画面强调团结、凝聚的心理感受,使民族团结观念深入人心。《年年丰收 社社有余》是典型的开放式构图。该画描绘了五个儿童欢快地敲锣打鼓的情景,其中位于中间的儿童的手臂向外伸展打开,产生一种身体驱动的向上的力量,这种向上的观感能够极大地激发群体的劳动热情。

四、结 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在全社会思想领域建立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任务。当时的民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还是陌生甚至“毫无所知”[37]的。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与象征符号,年画是基层民众喜闻乐见的图像艺术,这也使得新年画可以通过概念化、类型化的表现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大众美术的典型代表。新中国十七年的新年画将这一时期人民爱戴的领袖、各条战线上涌现的英雄模范、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充满喜悦之情的丰收场景等时代题材融入创作中,真实、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人、新生活、新景象,不但剔除了传统旧年画中的“封建迷信”内容,还承担了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历史使命。新年画作为中国共产党运用文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案例,在新中国社会体制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无法估量的”[19],甚至对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都具有极强的启迪意义。“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38],尤其是大众文艺以内容上切入民众生活、形式上贴近草根心理等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其所传递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传播的思想内容对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承续传统文化资源的影响力,深入挖掘年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梳理和整合其意识形态功能,对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开拓文化路径具有历史参考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年画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牛年画牛
多让群众咧嘴笑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新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