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儿童入内,韩国人为何那么狠

2024-01-20 00:06谢无忌
党员文摘 2023年23期
关键词:孩童咖啡馆育儿

谢无忌

韩国人不只是不想生孩子,甚至越来越多的餐厅、咖啡厅等公共场所,都开始拒绝儿童入内。

儿童节当天,韩国议员容惠仁带着23个月大的儿子站在韩国立法机关大楼内的讲台上,提出主张废除“nokids zone”(无孩童区),并以自己的故事为例,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

她和家人曾被一家门口写着“无孩童区”字样的咖啡馆所拒绝,而当时,她正与产后抑郁症作斗争,丈夫想带她出去散步,让她开心起来。提起此事,她泪流满面,无助地说:“感觉社会不想要像我这样的人。”

取缔“无孩童区”并非易事。在韩国,“无孩童区”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景象。据智库济州研究院估计,韩国大约有500个禁止儿童区域。

“天下苦孩子久矣”

要问韩国为什么有这么多“no kids zone”(无孩童区),就不得不提过去十多年间,餐厅与带孩童就餐的家长之间频繁发生的冲突事件了。

其中较为戏剧化的事件发生在2012年。当时,一个用餐者端着热汤,不小心烫伤了一个孩子。事后,孩子的母亲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系列攻击这家餐馆的帖子。起初,这个母亲得到了网友的同情,被指控的肇事者也受到了广泛批评。然而,当监控录像被披露时,风评开始转向。原来,当时是孩子在餐厅里到处乱跑,不小心撞到了这个客人,才酿成了事故。于是,网友又把责任归咎于母亲的失责,对母亲扮演受害者角色的行为表示不满。

接下来的几年里,围绕孩童监护人及私营企业的权利与责任等问题,很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展开了广泛讨论。到了2014年,“无孩童区”的标识便开始普遍出现在咖啡馆、餐馆等场所。

“无孩童区”的支持者表示,他们不过是想保护自己享受安静的权利,企业也可以行使经营的自由权利,借此预防儿童事故的发生。反对者则认为,“无孩童区”不仅构成对孩子的歧视,也是对整个家庭的歧视,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育儿环境。

事实上,比餐厅更需要安静的电影院、图书馆,以及高铁和飞机等公共场所,早已“苦孩子久矣”。该不该在这些地方设置幼龄儿童专区?这样做会不会造成对儿童和有孩家庭的歧视?这些问题一直是輿论焦点。

支持“无孩童区”背后的“厌孩社会”

有意思的是,支持韩国“无孩童区”的群体里,不仅有单身的成年人,还有不少是有孩子的家长。某位家长表示:“大多数禁止儿童进入的餐厅和咖啡馆,通常都是不适合儿童的场所,容易发生事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父母,我一开始就不会带孩子去这样的地方。”

这不仅是出于对他人和商家的理解。当下生活压力大,家长渴望不受干扰的育儿环境,自愿被公共场所隔离在外,这种规定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就像一个“逃跑计划”。

但一刀切的做法,确实让不少安静自觉的孩子及其家长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许多支持者也在反思,问题的核心出发点在于照顾者的责任,而不应把矛头指向孩子本身。

为了回应这一观点,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将“禁止儿童”的标识改成了“照顾孩子”或者“禁止失责父母”的字样。

尽管如此,当今的韩国似乎还是更趋向于承认个人自由和隐私,更愿意帮助成年人免于与儿童交往,不必承担所谓的育儿责任。当城市的“无孩童区”逐步扩张,有孩家庭势必会陷入更难的处境。

愈演愈烈的“无孩童区”现象,也在提高养育子女的难度,进一步加剧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但成年人和孩童的权利,不应该是对立的。

城里的孩子该去哪玩?

生活在城市里,孩子应该去哪玩?这不仅是韩国家长面临的难题,也是对东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发问。

过去70年,全球出生率的持续下降,重塑了人口结构和公共生活。如今的家庭关系,高度依赖消费社会,当今育儿成本和儿童保育观念,已经与以往大不相同。

儿童空间的商业化成了一种新趋势。尤其是在上海、天津、首尔、东京等城市,越来越多的亲子商业空间正不断涌现。

在中国,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城市亲子业态:某城市小区附近的商城,完整配备了为儿童量身定做的商业服务,包括母婴零售店,儿童服装店,儿童娱乐场所,绘画、趣味英语、形体舞蹈等课外兴趣班,以及手工课、展览等亲子体验店。

当“付费玩耍”成了一种常态时,研究却发现,儿童更喜欢免费的公共空间,这些场所对于他们的认知、体能、情感和道德发展都有好处。

早在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就提出了“儿童友好型城市”(CFC)的理念。从2016年起,中国就将它作为国家发展目标之一。

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城市,他们依照城市环境,将游乐设施融入其中:街道上有篮球场,山坡上建有滑梯。

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阿莫斯雷克斯艺术博物馆,其起伏圆顶就是一个大型的游乐场,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都可以在这里爬上滑下。

……

在中国,走在前列的是深圳。它率先在全国提出系统性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标,并发布了关于儿童友好型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母婴室、出行系统七大领域的建设指引。但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包容”,不应止于口号。当社会能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儿童有了足以释放天性的场所,成年人也有了安静放松的自由空间,该不该有“无孩童区”,也就不再成问题了。

(摘自《人生与伴侣》)

猜你喜欢
孩童咖啡馆育儿
Do Softly Pray
Be a Helper in the Meow Cafe猫咪咖啡馆的小帮手
孩童之道
差咖啡馆
偷偷摸摸育儿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最美孩童时
就是想泡在巴黎咖啡馆里
育儿神器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