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淮洲与红七军团喋血东南

2024-01-20 17:16曾长秋
湘潮 2023年12期
关键词:红七军军团红军

曾长秋

寻淮洲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位颇有名声的年轻将领,是在秋收起义中历练出来的“红小鬼”。他外表瘦小,却善于领兵打仗,18岁即任红军师长,21岁便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比他大5岁的粟裕,是他当时的部下。他一生虽然只经历短短的22年,但对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牺牲后,国民党将领王耀武派人抢走他的头颅向南京政府邀功。粟裕大将去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留在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旁,陪伴寻淮洲在內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战友。

年少志高有勇有谋

寻淮洲,又名寻波,1912年8月29日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莲溪乡黄狮塘村(今浏阳市社港镇淮洲村)。因家庭贫困,他自幼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不仅身体瘦弱,还经常患病,到4岁还不会独立行走。父母格外着急,只能节衣缩食供他上学,避免他将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寻淮洲虽家贫,但胸有奇志,从他小时候的作文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在莲溪乡立高等小学就读时,写过一篇题为《对于浏北学联会应否加入的我见》的作文,其中写道:“在这个危急的时候,我们知识较高的学生,对于那黑暗的社会,醉梦的人民,怎样可不负一番改造唤醒的责任呢?”另一篇作文《现在的我》写道:“我们生在世界上,假使和那寄生虫一样,春来也好,秋去也好,一味甘食美衣,玩日愒岁,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由幼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空空过此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思)吗?”这两篇作文不仅字迹俊秀、笔力稳健,而且立意颇高,对于一个13岁的学生来说,真是难能可贵。

寻淮洲并非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浏阳是革命老区,毛泽东的好友陈昌从1920年起就与宋先觉一起成立文化书社浏西分社,传播马克思主义,陈昌也是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1926年北伐战争时,浏阳已有潘心元担任书记的中共浏阳地委执行委员会,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着。那时寻淮洲一边读书,一边追随潘心元等从事革命活动。在同土豪劣绅的斗争中,他迅速成为当地的学生领袖。1927年初,寻淮洲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春夏之交,长沙发生马日事变,三湘四水乌云密布。寻淮洲的父亲是农会骨干,按照党组织安排,寻淮洲的父亲和寻淮洲先后从家乡转移。寻淮洲刚出村口,便被保安团抓捕,脱险以后,他赶到平江县,追上浏阳工农义勇军,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跟随部队上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秋收起义开始,寻淮洲跟定党组织,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那时的寻淮洲在同志们的眼里,既能说会道,又颇有急智,大家称他“小参谋”。他作战时有勇有谋,虽然没有上过军校,但凭着高小文化底子,读过《春秋》,肚子里有几点墨水,在红军队伍中算得上一位“小知识分子”。1928年初,16岁的寻淮洲经张子清、伍中豪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4月底,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寻淮洲担任红三十一团第三营连长。经历大柏地战斗、三打龙岩、九攻吉安等战斗后,1930年,寻淮洲从红四军调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〇〇团营长,后任该团团长。

寻淮洲年纪轻轻就当上团长,后来任师长、军团长,绝不是凭运气,凭的是他过人的军事才能。例如,刚到井冈山时队伍发展很快,但枪支少。团长张子清对排长寻淮洲说:“附近有个卢姓土豪,家里护卫队有10条枪,你脑子灵,想个办法把枪弄过来。”张子清问寻淮洲需要带多少人去,寻淮洲自信地说:“派什么人?我一个人足矣!”当晚,他带着两支驳壳枪和两枚手榴弹独自出发了。其实,他早就打听到那户土豪的底细。晚上,寻淮洲摸进土豪的正房,用枪顶着他的脑袋,要他下令把枪支收集过来,然后便不费一枪一弹地把10条长枪背回了红军驻地。孤胆夺枪的故事在红军中传开,张子清当面叫他“精猴子”,连毛泽东也夸他机敏勇敢。就这样,寻淮洲驰骋在“赣水苍茫闽山碧”之间,率部与国民党军队周旋,成为红军一员骁将。

战斗在闽赣苏区

1930年起,蒋介石调动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围剿”。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寻淮洲认真执行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制定的“诱敌深入”作战方针,在黄陂、龙冈等地区设伏,他所在的第一〇〇团担任左方的主攻任务,与兄弟部队一道,歼灭敌张辉瓒部9000余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斗开始后,他不惧危险,身先士卒,先后在富田、中村等地区大量歼敌。1931年,寻淮洲调任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师长。

1932年12月,为迎战国民党发动的第四次“围剿”,中央军委在瑞金召开干部会议并整训部队。后寻淮洲调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1933年,中革军委命令组建东方军入闽作战。寻淮洲命以李天佑为团长的红五师第十三团解放归化,歼敌一个营;又指挥白志文的第十五团采取坑道作业的方法,用土硝炸开土堡围墙,扫清了入闽的通道。8月1日,东方军所辖四个师在连城东面的下堡会师,庆祝八一建军六周年。由于红五师战功卓著,荣获中革军委的特别嘉奖,寻淮洲本人也获得了二级列宁勋章。

1933年6月7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改编红军第一方面军所属的独立军团的通令》,决定对红一方面军部队进行整编,其中包含红七军团的整编。2018年在黎川县湖坊乡营心村墙壁上发现了留存的《创造七军团之歌》,歌词有四段:“看啊七军团,快要诞生了,巩固闽赣苏区县,打到抚州去,工农加入红军,拥护七军团,保障已取的胜利,增加生力军;庆祝我苏区,巩固扩大了,成就一个闽赣省,争取全江西,工农加入红军,拥护七军团,粉碎敌人的‘围剿,增加生力军;可恨国民党,华北出卖了,去年断送东三省,现又卖平津,工农加入红军,拥护七军团,扩大反帝的斗争,增加生力军;红军一百万,正在生长了,闽赣创造红军团,出现在八月,工农加入红军,拥护七军团,争取苏维埃中国,增加生力军。”落款时间为1933年6月27日,当时红七军团尚处筹备期。

1933年6月28日,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发出“创建红七军团”的第七号训令,动员闽赣人民踊跃加入红七军团,动员地方部队整营整团加入红七军团。7月,红七军团在黎川县城成立,隶属红一方面军建制,萧劲光任军团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红十九师、红二十师、红二十一师,10月28日,为适应艰难困苦的作战需要,中革军委决定整编红七军团,任命寻淮洲为军团长、萧劲光为政委,下辖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三十四师。此时的寻淮洲才21岁,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12月底,红七军团被拨给东方军指挥。

1934年1月,东方军在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的率领下,组织第二次入闽作战。寻淮洲率红十九师、红三十四师推进到闽中重镇三明城郊,首战歼敌一个旅,奇袭永安城,乘胜占领尤溪县城,缴获军阀卢兴邦的一个兵工厂,将机器全部运往苏区首府瑞金。东方军两次入闽,寻淮洲屡立战功,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在寻淮洲率领的红军队伍里,有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例如比寻淮洲大一岁的杨得志,17岁上井冈山,21岁调到红十五军第四十五师担任管理科长。杨得志不愿意从事机关管理工作,想下连队带兵打仗,于是报到时找政委换岗。政委旁边坐着一个人,趴在桌上用红蓝铅笔画地图。杨得志从政委口中得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寻淮洲,差点惊掉了下巴。寻淮洲笑着说:“个子小有个子小的优势,战场上目标小,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命大呀。”寻淮洲知人善任,看到杨得志怀有将才,便提拔他当了团长。1936年杨得志调任红一师副师长,师长陈赓开玩笑地说:“老杨,我看你文质彬彬,像教书先生,当年寻淮洲那小子是怎么发现你会打仗的?”彭雪枫在旁补充:“原因很简单,寻淮洲是大鬼精,杨得志是小鬼精,两个人都‘鬼得很呢!”就连粟裕也在寻淮洲的领导下工作过,担任寻淮洲的参谋长。粟裕回忆,寻淮洲是一名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不仅艰苦朴素、机智灵活,还在战争中从不退缩、奋勇向前。

率红七军团先遣抗日

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中央红军挫败了国民党军队连续四次“围剿”。可是到了1933年,博古、李德等掌握了红军指挥权。他们的“左”倾错误领导,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节节败退,中央苏区形势十分险恶。为了摆脱困局,1934年7月初,中革军委在瑞金召见寻淮洲等红七军团领导人,决定由红七军团部暨红十九师改编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稍作休整补充,向闽浙赣皖边地区挺进。朱德后来回忆,当时我军的主要战略意图是派先遣队做个引子,以声东击西的方式掩护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向西南方向退却。当时寻淮洲为军团长、粟裕为参谋长、刘英为政治部主任,却都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中央代表曾洪易和政委乐少华两人手中,而曾洪易作为“监军”是派来贯彻王明“左”倾错误指示的。

红七军团的行动虽为北上先遣抗日,但实际上是深入到国民党深远后方,进行广大的游击活动,在国民党最易受威胁的地方,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红七军团于7月6日夜从瑞金出发,成为万里长征第一缕红飘带。可是,这支6000余人的部队,非战斗人员就达2000人,不仅枪支弹药非常缺,携带了160万份宣传品,还背着共500余担后勤物资,影响了机动作战。闽浙赣皖地区是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红七军团的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1934年7月,罗炳辉指挥红九军团掩护红七军团渡过闽江。红七军团远离根据地,一路征战,先后打下大田县,攻克樟湖坂、水口等地,一度攻入福州西北近郊。接着部队向浙皖赣边进发,在常山击退敌浙江保安纵队蒋志英率领的两个团,再挥师向西,在安徽分水县击溃蒋介石嫡系部队王耀武补充旅。途中,红七军团在古田县水口镇召开的八一纪念大会,公开亮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呼吁组建全中国民众的反日武装,促成全中国民众团结反日,用全部的力量打倒日本与一切帝国主义!为表扬红七军团的卓越功绩,中革军委给寻淮洲颁发二等红星军功章一枚。

正当寻淮洲部打得顺手时,上级命令红七军团立即与红十军会合,创建浙皖赣边新苏区。由于中央红軍主力已离开江西,踏上万里长征之路,为了统一领导,军委决定留下项英等组建中央军区,电令闽浙赣军区接受中央军区领导,并决定由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五人组成闽浙赣省军政委员会,以方志敏为主席。1934年11月,红七军团并入红十军团,刘畴西为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红七军团因连续作战,损失严重,剩余不到2000人,缩编为一个主力师。寻淮洲改任红十军团第十九师师长,与粟裕一起被排斥在领导核心之外。至此,红七军团已无番号。

1934年12月,连同国民党俞济时部在内的“追剿队”共20万兵力,紧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专事追缴”。敌军兵力是红十军团兵力的20余倍,且有飞机轰炸配合。可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团长刘畴西小看了敌方实力。他获悉其他敌军距离尚远,只有敌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和浙江保安纵队一部孤军突进,便决定在皖南黄山东麓的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设置埋伏,想趁敌军立足未稳打其先头部队,扰乱“追剿”部署。刘畴西利用有利地形伏击王耀武旅的决策有其正确性,因为一个多月前王耀武这个旅还被寻淮洲部打败过,红军有决胜的把握。然而,这次红十军团遭遇到灾难性重创,酿成史上有名的谭家桥惨败。

具体作战过程是这样的:1934年12月13日,红军在谭家桥公路两侧设伏,摆成口袋阵。14日上午,敌补充第一旅进入伏击地带,红十军团立即发起突袭。敌人如惊弓之鸟,敌第二团被打得措手不及,团长受重伤,陷入一片混乱。开始时战场上的形势还好,但红十九师除了以一个连控制乌泥关制高点以外,未能将主力摆到乌泥关以北,而是摆到乌泥关以南去了。乌泥关以南是悬崖陡壁,兵力难以展开。敌人调整部署,集中力量进攻战斗力较弱的红二十、二十一师。两师尽管奋勇反击,却因不擅长正规作战,很快显露出疲态。战斗力较强的红十九师增援不及,以致这两个师的阵地被敌人冲垮。接着,乌泥关制高点也被敌人夺去,集中兵力和炮火压制红军。此役本来敌我兵力相当,敌有优势装备,我占有利地形,终因指挥失误,以致惨败。

鉴于红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寻淮洲不得不指挥红十九师对敌人猛烈攻击。他亲自端起机枪,率队冲锋,夺回了乌泥关制高点。王耀武在望远镜中看到寻淮洲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不禁称赞“是员虎将”。恶战中寻淮洲腹部被开花弹击中,他不顾伤势继续指挥战斗,鲜血洒了一地,被紧急送往战地医院治疗。由于伤势过重,失血过多,最终牺牲,年仅22岁。当时军中物资紧缺,寻淮洲的遗体只能就地安葬。寻淮洲牺牲的第二天,王耀武派一个营来寻找他的遗体,甚至把他的头颅割去向上级邀功请赏。

后来,许多专家剖析谭家桥之战失败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军事主官指挥不当,没有将兵力部署到位,没有利用好设伏的地形,没有发挥好火力且各部之间没有互相配合;加之红军过早发动攻势,暴露了目标。当时方志敏是名义上的军团最高领导,却没有军事指挥权;粟裕只是参谋长,还不能左右战局;而寻淮洲被降职为师长,只有局部的指挥权。军团的作战方案是用红二十、二十一师伏击敌军,而战斗力强的红十九师却留做预备队。结果红二十师守不住乌泥关,而寻淮洲的红十九师回援不及,并被敌军抢去制高点。敌军集中兵力从红十军团各师接合部突破,迅速将红军击溃。尽管寻淮洲拼命夺回阵地,但他中弹倒下,使最能打的红十九师的战斗力打折。方志敏见无法击破王耀武旅,而后续的敌人各部又陆续赶到,于是决定撤退。谭家桥一战使红十军团损兵折将,军团政委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等多名师以上干部负伤,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和红二十师八十七团团长黄英特阵亡。作战失利使红十军团的境遇更加恶化,徘徊一个多月之后进入怀玉山区,又被敌人以14个团的兵力包围。至1935年1月29日,红十军团弹尽粮绝,指战员牺牲惨重,刘畴西、方志敏、王如痴、胡天桃等被俘,只有粟裕、刘英等率少部分人成功突围。

对于寻淮洲来说,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一生只有短暂的22年,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方志敏在囚室中写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给予寻淮洲很高的评价:“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同志,因伤重牺牲了!他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七军团,在两年之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缴获敌枪六千余枝,轻重机枪三百余架,并缴到大炮几十门。”1938年5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部途经茂林,带领部队为寻淮洲扫墓。陈毅还为寻淮洲立碑,并起草碑文:“寻同志为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奋斗到底,在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战友们对寻淮洲有无限追思。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可歌可泣的事迹,写下“血染东南半壁红”的悲壮历史,后人将永远凭吊。

(作者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红七军军团红军
邓小平对红七军“小长征”历史的记述及其价值
组建你的恐龙军团
剑指创新,CBE“包装军团”再扩容!
吉利4A军团出战
少寨红军桥
神秘洞穴 内藏红军遗迹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闽北红军参加组编红七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