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叠加与机制叠加:中国式现代化生成路径的尝试性阐释

2024-01-21 04:31马光选
社会主义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机制

马光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参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23页。,在与他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中,呈现出巨型化、文明化、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效率等特性。这些现代化特征的同时涌现,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多要素、多任务同时推进的“任务叠加”型现代化模式,其成功受益于当代中国特有的传统机制与现代机制相互混合叠加的现代化路径。

一、相关研究梳理与新范式的提出

(一)文献梳理

从历史的纵向比较角度来看,同为发展中国家,从两百多年前的海地革命开始,拉美国家几乎照搬照抄欧美国家现代化模式,但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贫困、最混乱、最落后、最传统的国家;六十多年前,非洲国家也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但仍然有很多国家仍处于动乱或待开发状态。中国是为数不多现代化进程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模式成功的归因,有学者从复杂系统理论出发,将中国式现代化看作是非线性复杂系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杂性”进路1王彩波、陈亮:《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及其表征--基于“价值多维性-主体层次性-方法复合性”的分析》,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也有学者根据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系统上多维性、主体结构上层次性以及方法体系上具有明显复合性特点,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复合性”机制进路2吕永刚:《“四化”同步集成创新:时代逻辑与改革进路》,载于《学海》2022年第1期。;还有学者借鉴了英国学者吉登斯等人有关“时空压缩”的现代化理论范式,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农业、城市等多个现代化过程集中实施的结果,将其归结为“压缩性”进路;也有学者提出了有关中国现代化历时性要素在共时性聚集的特征,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包涵了古代帝国政治、近现代政治与改革后政治三大传统,形成了一个难以简单透视和定性的三大传统复合体3刘伟:《论当代中国政治的复合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二)新范式的提出

本研究认为上述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路的分析,要么将其理解为复杂性或者是复合性过程,要么直接将现成的现代化理论套用于中国现代化实际。这两种做法缺乏将中国式现代化机制进路上升到概念层面的提炼和归纳,很难揭示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和规律。本研究力图规避以上弊端,建构适用于中国式现代化讨论的分析框架和概念范式,具体将借助中国本土学者有关“关系叠加”4徐勇:《中国的国家成长“早熟论”辨析--以关系叠加为视角》,载于《政治学研究》2020年第1期。的理论范式,认定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血缘关系、地域关系与世界关系相互叠加”5徐勇、王美娜:《族与群: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底色与当代价值--以关系叠加为视角》,载于《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2期。条件下数量巨大的农业人口、原住民和地域面积广大且长期统一的社会基质和传统,在一个时间层面5000年文明未曾断裂的复合体中,一个空间层面的“家乡”和“故地”以及一个治国理政经验不断迭代更新的历史经验叠加综合体上开展的。传统中国的治理机制被延续到现代中国,类似于古生物学领域的“地层叠加”现象,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机制和现代机制的“机制叠加”理论范式和“叠加机制”实践进路。

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61、61-62页。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传统机制与现代机制之间是相互承接又更新迭代的关系,两者相互纠缠、彼此互构,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混合型机制,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多任务叠加共进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机制是中国优秀历史传统存留至今的“大一统”机制7欧阳坚:《秦文化与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形成》,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家国同构”机制8孙磊:《“家国同构论”的重新审视--以周代国家秩序构建为中心》,载于《天府新论》2022年第1期。、“国家动员”机制9薛志亮、丁爱平:《中国古代战争动员的源与流》,载于《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代际协同”机制10柏贵喜:《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及其建构--基于系统论、控制论的视角》,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5期。等历史机制的翻新、重构与再利用。经过现代化转化和改造之后,形成了多属性叠加的混合型现代化机制叠加现象:历史延续机制与新自主性机制的叠加、“集中力量办大事”机制与新非均衡性机制的叠加、国家政治整合机制与新整合动员机制的叠加、代际纠错机制与新代际协同机制的叠加、国民一体化机制与新社会稳定机制的叠加。这些不同时代形成的国家治理机制在当代中国社会共时性层面的接续性叠加运用,形成党的二十大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多任务共同推进的鲜明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61、61-62页。就对中西方现代化路径比较分析来看,先发现代化强国的现代化是自发过程,各项任务在时间纵轴上被逐一展开,各个领域、产业和区域按次序和顺序发展,其现代化机制具有明显的“单任务推进”属性特征。某些后发现代化大国,虽然也面临和中国类似的时空和压力条件,但唯独中国“多任务同时推进”和“多机制叠加使用”的现代化模式取得成功。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绵延未断的文明形态沉淀及丰富的巨型国家治理经验和机制;另一方面,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道路和领导力量保证。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时性叠加”进路

任何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时性横切面,既体现着现代化机制的鲜明特征,也能寻找到传统历史机制的成分和色彩,由此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机制的叠加与套嵌属性(见表1)。共时性叠加的提出,意在阐释以下机制要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时性层面共生的时空存在样态,传统与现代不同机制要素两两之间则分别呈现出因果性、条件性、并列性、承接性和递进性等关系结构,于是相对应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时性叠加”进路内部就分裂出因果性共时叠加、条件性共时叠加、并列性共时叠加、承接性共时叠加和递进性共时叠加五种具体细分类型。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可能会存在更多叠加关系类型的匹配,由于篇幅和主题所限,这里只是对这五种关系叠加类型进行考察,对于类似“西学东渐”意义上的外来机制与本土机制的叠加现象则所涉甚少。

(一)因果性共时叠加

历史延续性机制具有文明绵延功能,虽然经历了诸多的变迁和外来因素干扰,中国仍然能保持几千年文明不中断。一定数量的保留人口1参见刘静:《基于古籍库中典型描述语检索的人口大量死亡事件时空特征与原因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和一定面积的核心领土被长期保留,形成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原住民文化传统2参见孟宪实:《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天津日报》,2019年12月02日。,这种原住民人口身上的实践经验和历史记忆3参见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载于《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使得中国优秀传统经验和机制得以保留4参见潘飞:《他们是“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破坏者和重建者》,载于《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6期。。中国以超强的历史延续性能力,将大规模领土以及附着在其上的人口和资源黏合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原住民与故土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保证中国在长历史周期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域共同体和人口共同体。

国家自主性机制的现代转化让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得以保持高度独立自主。中国自古就有着长期存在的核心地理空间,以及与这种地域共同体相匹配的心理共同体和认知共同体,进而形成基于共同生产生活经历所形成的历史记忆和历史认知5参见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载于《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作为人口大国、地域大国、政治大国和文化大国,整个国家思维和认知方式有着极强的历史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无论面对任何外来文化冲击、挑战和风险,均能生长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机制和风险消解机制6参见钟开斌:《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一个过程性框架》,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12期。,表现出强大的自主性风险消解能力。以此为支撑,中国具备强大的自主性秩序创造能力,构建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秩序,降低来自国内外的风险,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顺利展开。

以上两种机制因果性共时叠加,就促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低成本模式。中国受历史延续性机制加持,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不允许放弃自身自主性而依附于他国。历史延续性机制的传承由此积累了充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生发出强大的国家自主性意愿和能力,两者存在明显的因果叠加关系,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低成本模式。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初期几乎所有经验、技术、知识全部掌握在先发现代化强国手里时,就意味着必须先向现代化国家学习,才能谈超越1参见孙明哲、张森林:《中国政治文明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借鉴与超越》,载于《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6期。,在不断学习、引进和消化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育,发展出自主性竞争力。在进入现代化阶段之后,这种国家自主性能力被重新激活和发扬光大,在土地、人口、矿产等资源国有制和集体制基础上,以城乡二元格局2参见李迎生:《我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动态考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为制度保证,对农业剩余进行集中配置3参见郑有贵:《集中力量办大事与中国的历史性跨越发展》,载于《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3期。,走出一条资源成本和交易成本双低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条件性共时叠加

“集中力量办大事”机制是传统中国缓解资源稀缺问题的成功经验之一。中国社会长期采用这种机制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农业大国,人口与资源矛盾一直比较紧张,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各级政府可动用资源高度稀缺,不得不由国家集中将有限的资源使用于特定的工程或者行动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机制通过高高在上的皇权、自上而下的等级化官僚体系、地方上的保甲制度、连坐制度和丁忧制度4参见俞可平:《孝忠一体与家国同构--从丁忧看传统中国的政治形态》,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等将国家权力与每个国民充分结合,实现对全国人财物资源的集中化利用。这种能够解决资源紧张难题的节约性方案,就被当作有效机制传承至今。

新非均衡性机制在现代中国的应用是解决巨型国家治理困境的有效方案之一。巨量的人口有着巨大的差异化利益需求,如何让所有人都进入现代化轨道,是前所未有的难题。有学者提出,人口规模巨大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势和红利,也是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巨大的需求和市场;另一方面这种人口规模巨大也就意味着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长期难以解决5参见穆光宗、侯梦舜、郭超等:《论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机遇、优势、风险与挑战》,载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和地域大国实施现代化资源配置时,不可能像一个小国那样,因为涉及的人群相对较少,矛盾简单,区域、个体之间的平衡性较好6参见戴木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载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年第6期。,可以全面均衡化推进。对此,中国通过对历史机制的继承性利用,建立起一个高度理性化的非均衡性机制,积极推进在国家主导下的从非均衡性走向均衡7参见江晓薇:《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载于《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的现代化资源配置过程。

两种机制的条件性共时叠加缔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型化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是“非均衡性机制”展开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前者集中资源和力量,非均衡性机制才拥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将两者共时叠加运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就产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低风险模式。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只有集中力量搞建设,在特定时间点上将有限的优质资源集中于某一个领域、行业和区域,然后分阶段实现轮流发展,由非均衡到均衡,才能以赶超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利用非均衡性机制,选择将全部资源重点集中在部分区域、行业和人群上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当这一部分人群、区域和行业优先发展起来之后,先一个阶段积累到的历史资本由国家集中掌握和调配,可以成为后一个阶段均衡化发展时期的发展基础,“两个大局”重要战略安排就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8参见何宝峰:《论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载于《邓小平研究》2015年第2期。。

(三)并列性共时叠加

传统国家统合机制是中国大一统传统的基础性机制。历史上,中央政权以大一统政治制度建构其强有力的政治统合机制。大一统在秦朝时被定义为中央政府作为单一权力中心,以统一法律直接统治国民,制定统一的标准规定全体国民的基本生活样式和节奏9参见姚中秋:《以国家整合为中心的大一统理念:基于对秦汉间三场政治论辩的解读》,载于《学海》2022年第5期。。按照代际接续协同的原则,汉武帝通过实现古今一统、权力一统、政府与社会一统、社会一统、宗教一统,完成实践层面的大一统结构的建立,最终形成了以官僚制实现直接统治的早熟现代国家1参见章迪禹:《古代中国--早熟的现代国家》,载于《世界知识》2013年第10期。。以家国同构结构为基础,在分家析产制度2参见李楠、甄茂生:《分家析产、财富冲击与生育行为:基于清代至民国初期浙南乡村的实证分析》,载于《经济研究》2015年第2期。的支配下,保证每一个家庭共同体成员都能够从祖辈那里继承到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故而没有出现欧洲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因为指定继承所出现的其他家庭成员流离失所的悲剧,也没有出现将内部成本外部化的对外殖民行为。

中国和平崛起的后发现代化模式,是全面整合动员这一传统机制现代化应用的结果。发达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初期,以其他殖民地国家原住民的生命为代价,为其现代化提供资源和市场,将内部成本外部化,充满血腥和杀戮;与之不同,中国将所有成本内部化分摊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历史阶段上,通过降低资源成本和交易成本走出了一条低成本现代化之路,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文明状态。这种现代化模式的成功,一是要有为国家命运共同体奉献的国民,愿意为长远利益牺牲眼前利益,为整体利益牺牲局部利益;二是国家能有效整合和充分动员全体国民,必须建立起高度责任互赖机制;三是国家必须拥有高度历史理性,能在继承传统机制要素的基础上,以实践为导向积累发展经验,搞小步快跑,而不搞“大跃进”,通过不断试错和试验3参见刘志伟:《中央与地方互动性“试验”改革及其法治转向》,载于《法律和政治科学》2021年第2期。,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思路。

两种机制的并列性叠加产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效率模式。国家统合机制4参见陈景云、杨爱平:《“共同体政治”视阈下国家统合的使命与路向--基于香港民主政治发展的思考》,载于《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形成了中国的大一统结构,与社会动员机制一起对全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动员与整合,克服了中国式现代化资源匮乏困境,在两者并列叠加运用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效率模式。有学者认为:“由于现代政治大一统和古代政治大一统都是以政治集中为本质的政治制度体系,并且古代政治大一统作为一种历史遗产规定了必须创造现代政治大一统,因而现代政治大一统的出现就是一种在新的条件限制下以创新实现辩证延续的创造性转化。”5汪仕凯:《论政治大一统:内涵、本质和演进》,载于《学海》2022年第5期。承接历史上国家高度整合社会的传统,形成以政党和国家催动现代化的模式。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国家对资源的整合利用,配合以高度动员机制,在一个农业国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剩余积累出一个强大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体系6参见范毅:《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两个趋向”的路径依赖之中外比较》,载于《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四)承接性共时叠加

中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代际纠错机制充分保障了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进化和自我完善。在王朝内部代际之间表现最为明显。王朝延续阶段,祖制、先例和礼法传统在代际之间被作为“成例”沿袭遵守。以长时段历史周期7参见张华:《引入长时段视野和强化策略分析推进中国革命中的妇女解放议题》,载于《妇女研究论丛》2022年第5期。为前提,考察中国历史上的重复性事件,总结出相似性的固有联系,得出一般性规律。之后,通过后世反复验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就可以提炼出来一系列“成例”,这既保证不同代际之间制度的延续和稳定,也保证了制度的完善和更新有所遵循。同时,在每一次试错之后,代际行为主体都可以形成相应的历史教训积累,为下一阶段的行动主体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和帮助,实践中试错次数越多,所获得正确经验的可能性越大,形成一种代际纠错机制。这种代际纠错机制适用于共同体自身,使得政治共同体通过试错环节的检验,不断增强和提升资源掌控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自我革命”是党和国家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

新代际分步协同机制是中国式现代化优势不断累加的纵向纽带。中国不仅是一个现实的国家共同体,也是一个历时性共同体,以不同代际之间分步协同机制为保障,可以判定不同历史阶段上资源配置不均衡状态,以及不同区域间在不同历史阶段上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状态。从共同体责任出发,通过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代际协作行动,建立跨时空补偿机制,最终实现历时性分配正义8参见王瑾:《破解中国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探析》,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两种机制的承接性叠加就促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低风险模式。代际分步协同机制解决了历史优势的传承问题,代际纠错机制则可以有力纠正历史错误,两者相互承接、相互配合,共同叠加运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就产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低风险模式。代际分步协同机制的现代转化,在第一个一百年达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第二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从整体而不是个体、从全部而不是局部、从长远而不是眼前出发,在全时空范围内考虑不同群体、行业和区域的发展节奏和先后次序,将有效资源进行集中配置,实现国家群体间、区域间和代际间的接续发展和先后现代化。并在国家力量协调下,实现先发人群、区域和行业对后发部分的帮扶、援助和带动,对少部分牺牲者的临时性利益受损问题,采取跨时空历时性补偿机制进行后期补偿,他们的利益在这里受损,国家就在那里补偿;当前利益受损,国家就在未来补偿。

(五)递进性共时叠加

传统的国民一体化机制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发育。有学者研究认为:“在传统中国,家国同构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倡导,而且是一种制度性结构……从本质上说,丁忧制度与株连制度、保甲制度和庇荫制度等一样,是强化家国同构的制度安排”1俞可平:《孝忠一体与家国同构--从丁忧看传统中国的政治形态》,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中国国民一体化共同体在几千年文明进程中以共同体叠加样态长期存在:中国在历史上很早就是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可以周期性实现政治整合;作为军事共同体,可以抵御外族保卫家园;作为人口共同体,可以不断推动人口的再增长;作为地域共同体,不管领土范围怎样变化,核心区域一直存在;作为文化共同体,不管何种外来力量要在中华大地立稳脚跟,都必须接受中国核心文化,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作为民族共同体,随时有各类种族和族群加入进来;作为资源共同体,国家拥有对领土范围内所有人财物资源的最终所有权和支配权。这种多属性共同体的成长,使得中华民族整体很早就建构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等国民一体化“命运共同体”意识。

新社会稳定机制则增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弹性和韧性。中国作为稳定共同体延续至今,不仅依靠一体化结构带来的规划性和建构性秩序,也凭借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自发性秩序。建构性秩序一般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有时会导致一种相对低效率而高风险的状态,自发秩序往往出自于共同体成员意愿或者利益的自我驱动,其表现出的高效率就可以弥补建构性秩序低效率的不足,两种秩序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总体表现出一种相对高效率和低风险的状态。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利用好国家主导的建构性秩序和市场、个体与社会组织等的自发秩序两种资源,以最低成本化解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风险,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国家资本主义的资源积累到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再到当前转型升级提质的升维发展的快速崛起2参见刘志彪、张杰:《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载于《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以社会秩序长期稳定保证中国经济长期增长。

两种机制的递进性叠加就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化模式。国民一体化机制建构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实体结构,进而产生历时性层面的政治稳定机制和结构,两者在中国式现代化阶段被叠加使用,就产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化模式3参见刘伯安:《中西传统文明模式及中国文化现代化》,载于《管理观察》2013年第25期。。具体而言,国民一体化机制与政治稳定机制的叠加使用,使得中国能够在面临强大的发达国家跨国打击时,举一国之力与之抗衡,方才有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喘息之机和实现伟大崛起的可能。中国式现代化选择从人口的比较优势出发4参见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以大规模劳动力所创造价值进行资本的积累,走出一条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不但建构起国内稳定机制,也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安全、文明和生态环保的现代化类型。

三、中国式现代化“共时性叠加”进路的条件规定性

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先发现代化大国以及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对比发现,中国式现代化在经验、主体、道路和方法的基础条件方面具有独到性甚至唯一性。中国多机制叠加运用、多任务共同推进的现代化路径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共时性叠加”进路在基础性逻辑方面受到中国巨型国家丰富治理经验的现代性转化、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理论指导能力、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治引领能力和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的国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的约束和支配。

(一)经验条件:巨型国家的丰富治理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独有巨型国家应对复杂局面的机制经验优势1参见韩志明:《大国治理的负荷及其应对机制--以规模问题为中心的理论考察》,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一个历史悠久且从未中断过的国家进行的现代化,5000多年历史反复验证的大量治国理政经验和社会治理经验机制2参见李文静:《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经验及其现代意义》,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12期。,以及抵御侵略、承担风险和化解压力的教训均被保留下来,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机制叠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库”。从空间层面来看,中国领土面积广大,地理多样性丰富,不同风俗、习惯、文化、生态和生产生活样式所需要的利益平衡机制、矛盾化解机制、区域协调机制经过长期磨合、不断优化,孕育形成巨型国家应对复杂局面的代际协同、对口帮扶、区域联动、非均衡发展等现代化推进策略和机制经验,并经过不断累进和更新迭代,聚集成为中华文明保持领土完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保证。从人口规模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时期推进现代化,民族结构复杂多元、各个民族保留着不同的生产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文化风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背景下多民族经济整合、文化整合、社会整合和文化整合机制的相关探索就取得丰硕成果3参见荆世群:《中国式现代化的规模效应与艰巨性复杂性》,载于《新湘评论》2023年第9期。;以中国人口规模之大,不同年龄、地域、文化程度、生活理念、利益诉求的人群彼此在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大相径庭,在长期的交往和共处中就形成了足以凝聚共识、产生统一行动的社会融合机制传统。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互交织的文明叠加现代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多项任务在多行业、多领域、多阶段、多时空、多群体、多区域同时推进的现代化进程。这种多属性多任务多要素同时共进的现代化,就需要历史延续机制与新自主性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机制与新非均衡性机制、国家政治整合机制与新整合动员机制、代际纠错机制与新代际协同机制、国民一体化机制与新社会稳定机制等传统机制与现代机制相互套嵌、叠加运用,以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复杂多元、精巧高效的治理体系和强大的治理能力,有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所面对的复杂局面。这是那些地域面积狭小、人口基数少,延续历史短暂的国家所不需要面对的复杂历史与现实结构。

(二)主体条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导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辟者、领导者和推动者,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特色和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首先,回顾历史,在面对先发现代化国家的挑战与剥夺时,各个派别和政治力量都意图以自己的方式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外部侵略者,保证了中华文明免遭亡国灭种之祸。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个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土上第一次领导推动实现中国军队、国家制度、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等现代化任务走向深入,区别于“社会主导模式”和“国家主导模式”,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主导型的‘政党--政府’关系模式”4吴桂韩:《试论中西现代“政党-政府”关系差异及原因--兼论中国“政党-政府”关系的现代化》,载于《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1期。。其次,在多党合作制度之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能够长期执政,避免了政党轮替制度条件下,执政党执政周期短,政治规划和政治意图难以充分施展和兑现的缺陷5参见齐卫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和巨大优势》,载于《求是》2011年第21期。,也规避了政党轮流执政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上的执政党意志之间相互抵牾的弊端。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为以上传统机制与现代机制的叠加运用过程所进行的试验、安排、评估和改进提供了长周期时间保障6参见徐勇:《中国政治统一体长期延续的三重共同体基础--以长周期政治为视角》,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只有革命斗争和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主导具有多任务共同推进和多机制叠加套嵌运用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作为近代以来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化政治主导力量,其先进理念、思想,强大整合、动员能力,开放包容、励精图治的心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行事风格为传统与现代多种机制的叠加使用提供了组织保证、智识保障和精神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种机制叠加运用所产生的复杂系统,只有中国共产党可以掌控自如;其带来的风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化解。因此习近平强调:“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1《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十二讲》,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0页。

(三)结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构化引导

习近平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6、17页。,“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6、17页。。近代以来,在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时,中华民族以极强的现代化意识和理论自觉,在众多道路中选择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道路,充分利用全民动员机制将全国各族人民纳入到统一战线中来,举全民之力打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代际纠错机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力量的强大自我革命能力,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所面临的在大革命、反围剿、长征等事关生死存亡的环节中出现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冒进主义、逃跑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行动进行反思和清理,最终具备了夺取国家政权的实力。在社会主义现代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面对现代化建设所需各类现代化发展资源高度稀缺的难题,及时建立起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保证了国家对领土范围内土地、矿产、人口等优质资源的全面掌握,使得新全面动员体制、新举国体制等资源汲取和配置的高效机制运用有了物质和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安排本身所体现的多属性、多任务叠加结构,与本文提出的机制叠加和叠加机制现象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结构化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起多层次、多维度和体系化的税收财政、军事、行政、意识形态等支持系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先发现代国家建设道路,以制度建设促进现代国家建设,保证现代国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复杂局面时具备超强适应能力4参见吴锋刚:《转型期中国适应性制度安排初探》,载于《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简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复杂性、韧性、弹性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积累的应对复杂局面的应变、适应和革新能力互为表里,共同营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制度环境。

(四)方法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关普遍联系的观点被应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使得我们能够看到传统机制对于当下中国的深度影响,为传统机制的重新激活和再利用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机制与现代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被挖掘出来,不同机制之间的叠加套嵌才有了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有关发展的观点让我们对传统机制的看法不是僵化和静止的,而是用动态的眼光将传统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新的国家治理机制及其社会基础相结合,不断实现创新和创造,并在应用环节通过机制叠加方式,以“组合拳”形式发挥出各种机制的最大效能。马克思主义有关对立统一的观点的现代化应用,让我们打消了传统与现代的藩篱,认识到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马克思主义有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让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选择将中国本土机制经验创造性再利用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走出一条文明且和平的现代化崛起道路6参见陈岳:《“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和平崛起--一种“层次分析”法的解读》,载于《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综上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任务叠加与机制叠加提供了哲学基础。有了这一方法论基础,就可以依照实际情况需要,在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面对社会贫富分化问题、产业和技术升级问题、大国博弈问题、大规模人口老龄化问题等更为复杂的命题和更为综合的矛盾时,在传统与现代机制的“武器库”中进行有关叠加与套嵌更为多元的全新尝试和搭配,并通过现代化实践的检验、纠错与完善,在不断证实与证伪中,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独有机制路径。

四、结语

在理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共时性叠加”进路概念范式的提出,是对当前学界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复杂性”和“复合性”等特征简单化阐释的超越与提升,以概念创新给予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以更高程度的学理性提炼,为未来相关命题对话走向深入提供了元概念。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共时性叠加”进路的生成受限于中国迫切的赶超压力1参见胡鞍钢、康培:《中国特色的赶超模式》,载于《人民论坛》2006年第23期。,如果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不再需要短期内多任务并行推进,可以按照单一机制或者单一任务方式依次发展,那么这种现代化路径就丧失了存在下去的必要性。至于该路径在世界后发国家现代化实践中的传播与推广,除非其他国家能够同时具足这几个基础性条件,否则要想模仿并取得成功将会非常困难。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机制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