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辽西北地区为例

2024-01-21 18:52孙海涛
关键词:西北地区中国式产学研

佟 瑶,孙海涛

(1.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渤海大学 旅游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等重要论断[1]35。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2]也指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辽西北地区处于华北、东北、蒙古高原的交界处,包括朝阳、铁岭、阜新这三个区域。作为东北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和京津冀链接东北的重要通道,辽西北地区的现代化发展程度远低于大连、沈阳等城市。

2023 年初辽宁省颁布《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简称《方案》),依托“十四五”后三年的重要窗口期,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辽宁实践,推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方案》推行后,辽宁各地吹响了大干三年、奋斗三年以实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辽宁的号角。

本文以辽西北地区为例,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在相对落后地区应如何发展建设,发挥其最大效能,从而进一步激发辽西北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力,为辽西北实现区域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求

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是在知识社会新环境下,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体系三大体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以及所形成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3]。需要从建设目标、建设方法、建设理念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求。

(一)建设目标上要求突出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上必须突出共同富裕,就是要通过高质量科技创新将社会财富这块蛋糕既要做大,更要分好,才能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中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首先,将蛋糕做大,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4]的重要论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发展本质论的极大丰富。

科学技术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积累社会财富。例如,智慧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式,也是科技创新在农业应用上的具体体现,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不断地增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将蛋糕分好,即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精准资助,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不断缩小差距。例如,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都可以通过现代化科技创新手段,通过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进行精准调查评估,进而实现对社会财富进行精准分配,提高分配效率,推进共同富裕。

(二)建设理念上彰显以人为本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党领导下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又要打造一支能够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首先,科技创新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科技工作的主线。

2018 年5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提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5]。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改变了世界格局,更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始终坚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科技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科技创新事业也要始终坚持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科技创新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人才支撑,持续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学校要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转型升级,为受教育者提供现代化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硬件设施,使优质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互联互通,帮助受教育者能够接触更多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产学研一体的综合培养平台,不断提升科创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可以运用科技创新技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技人才。

(三)建设方法上坚持统筹协同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化统筹协同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法的重要要求,既要统筹协同好科技创新体系与自然的关系,也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发展中不断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和领域之间的不平衡。

首先,坚持统筹协同科技创新体系与自然的关系。与西方资本优先的现代化不同,我国的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既源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源自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中国古代就提倡“天人合一”,对自然资源要采之有时,用之有度。新时代便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49-50同时,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多次告诫人们不能离开自然条件抽象地谈论劳动和劳动的价值,再次证明人类的科技创新离不开自然。我国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其实施过程要遵循统筹平衡的要求。

其次,坚持区域间科技创新体系的统筹协同。我国目前区域间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仍有很大差距,如我国沿海与内陆,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相比,普遍来说,前者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水平也更加显著。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统筹协同的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备的区域要带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欠缺的区域,形成联动效应,以实现各区域之间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平衡。

最后,坚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统筹协同,就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积极调动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体系在多个领域进行高质量的建设,努力实现核心科技从0 到1的飞跃。

二、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赋能辽西北地区的价值蕴意

(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也会加快推动辽西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首先,促进了辽西北地区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老字号”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向更加智能、绿色等方向转型升级;以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及深加工行业为主的“原字号”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其次,利用科技创新刺激辽西北地区“新字号”产业,推动新型产业快速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实现辽西北地区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朝阳、阜新、铁岭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结构逐步向中高端演化转型。

(二)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辽西北地区的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本地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企业运用科技创新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新产品,推动本行业或者相关行业的生产力进步;也可以凭借其在市场中的敏感程度,将科技创新转变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此来实现辽西北地区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科技创新以更好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则。以生态脆弱的辽西北为例,科技创新推动了辽西北地区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科技手段使辽西北防风防沙固土工程建设有新成效,“十三五”期间辽宁省政府管护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区4600 平方千米[6]。此外,科技创新还可调节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关系。科技创新开启了能源革命的道路,如阜新打造清洁能源供给地、建设零碳园区等,还使“传统黑色能源”城市逐步向“新型绿色能源”城市转型等。同时,科技创新可以实现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污水治理,进而加快了辽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资本主义科技创新本质上是服从和服务于资本追求剩余价值这一目的的”[7],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最终目的就是要造福国民,发挥其为人民服务的效用。辽西北地区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吃穿住行的需要,也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更要使二者相协调。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人民生活质量新的飞跃。

三、辽西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

(一)科技创新企业的现状

“十四五”期间,辽西北三市相继出台《朝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铁岭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阜新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此外,2023 年辽宁省提出了三年开启全面振兴的征程,为辽西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辟了新路径。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的科技创新环境正逐步改善,近些年创新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近年来,辽西北地区的科技创新企业数量有一定增长。2022年朝阳市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40 家,高新技术企业35 家,其中雏鹰、瞪羚企业共30 家[8]。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且多数属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截至2023 年6 月,铁岭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3 家,同比增长360%[9]。截至2022 年,阜新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3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登记数达到328 家,备案雏鹰、瞪羚企业总数达到80 户[10]。从科技创新企业的数量来看,辽西北地区的科技创新大环境比以往有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将辽西北地区科技创新企业与沈阳市科技创新企业的数量进行对比,可知辽西北地区科技创新企业建设数量较少。据统计,截至2022 年6 月底,沈阳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3 850 家[11],这直接导致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此外,辽西北地区企业还存在科技创新意愿不够足、企业科技创新激励不足,一些企业更面临着资金和政策缺位的状况等问题。这些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辽西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阻碍作用。

(二)科技创新平台现状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汇聚各种创新要素聚集地,是增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要依托,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近些年,辽西北地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来看,科技创新基础较为薄弱,省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较少。2021 年朝阳市拥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31 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2 个、国家级服务平台1 个[12]。截至2021 年,铁岭市的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共3 个,占全省总量的0.67%;拥有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2 个[13]。依据2023 年5 月阜新市科技创新平台数据显示,全市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3 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5 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 个[14]。

(三)科技人才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1]33,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朝阳市存在的科技创新人才短缺和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仍是制约该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2 年12 月,铁岭市全年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2.7 万人[15],该市人才政策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期间,阜新市拥有“十百千工程”百人层次称号的1 人,拥有“兴辽英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1 人、“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 人,被誉为第七批辽宁省优秀专家1 人[16]。

可见,辽西北地区的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人才聚集的吸引力不强。此外,辽西北地区也存在科技人才严重流失等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制约辽西北地区科技进步的重要原因。

(四)产学研融合现状

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三者协同发展,形成创新合力,有利于增加企业与学研机构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辽西北地区生产方式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振兴新辽宁的重要举措。从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情况来看,近3 年,辽西北的产学研相互协作程度虽有一定提升,但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23 年第1 季度中,朝阳市有65 项科技成果,是2022 年同期的1.5 倍[17]。此外,该市2022 年再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06 个,推荐省级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8 家,申报数量位列全省第4[18]。铁岭市构建省级典型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2 个,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应用15 项,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3 个[19];2022 年,阜新新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49 个,其中向省厅推荐典型联盟23 个、提升联盟26 个[20]。

四、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

辽西北地区老字号和原字号多、新字号少,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十分强烈,尤其在提出全面振兴新突破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辽宁的政策后,使辽西北地区实现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一)打造科技创新新环境

营造优质的科技创新环境是辽西北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通道。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不仅是对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创新资源等环境进行改造,也是实现政府政策、人才等环境向更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方向进行改造。持续推进辽西北地区的产学研建设深度,有利于改造升级“老字号”产业向智能升级转化,深度开发“原字号”以做深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培育壮大“新字号”以加快辽西北地区战略性新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1.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负责科技创新工作规划。首先,政府的科技创新政策对于鼓励科学发展及技术进步有一定的作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辽西北地区政府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通过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尤其是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投入强度,促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并且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制定激励政策来鼓励企业创新,加强产学研融合发展,从而加大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丰富科技人才的激励措施等。其次,还要研究制定政策保障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最后,辽西北地区政府要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等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以此来创造辽西北地区科技创新的肥沃土壤,形成支撑科技创新氛围。

2.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是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在要求。

首先,强化辽西北地区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与环境,加速各类创新元素向企业内部聚集,不断壮大企业的规模。

其次,企业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实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激发创新动力,完善企业科技创新的硬件设施。同时,也要对企业的科研人员给予薪酬激励,激发科研人员的研发热情。

再次,增强企业担当。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升后,要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带动其他企业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最后,发挥企业产学研主导作用。积极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沟通、合作,加快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提升企业成果吸纳能力。

3.优化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氛围。首先,做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这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前提。校领导要重视学校的科研工作,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校外企业联系,提高产学研融合程度。其次,加强教师的科研素养,既要发挥自己在科研赛场的作用,也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最后,学生要加强自身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自身科研素养。此外,还要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意识,让师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有所保障。

(二)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新路径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新路径并不是要抛弃和背离原有路径,而是在融合新理念和新科技的基础上实现对原有路径的创新发展。通过在辽西北地区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平台,达到加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最大限度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目标。

1.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平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大平台,是实现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技术与市场脱节问题的重要举措。平台之大,要使平台规模大也要使平台产生的效果大。

首先,要突破辽西北地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地域限制,打造以联通本地区为基础,省际交流沟通合作为导向,拓展国际联系为延伸的大规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不断加大辽西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对地区科创领域的牵引力,更好助推辽西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大数据了解企业的需求,实现需求在线对接,将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与高校、科研机构实现精准对接,减少科研成果转化的成本。此外,还要加快推动辽西北地区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加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是指由企业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有明确市场目标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合力[21]。高校、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策源地,拥有人才资源、设备资源等优势,能够精准捕捉到市场的需求。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者,负责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加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必须坚持企业牵头当盟主,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需求的主体。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企业、学校、科技机构必须共同奔赴市场,各司其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联合体。如,2022 年朝阳紧抓大学院所进园区、进企业,加强产学研联盟建设,“最终大学院所实现185 项科技成果转化”[18]。

(三)建设科技创新人才新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以人才强国战略为重要支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实现高校人才定向培养,以此来实现辽西北地区科技人才体系建设,进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管人才就是党要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2]。

在新形势下,我国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则,坚持党管人才政策,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其次,政府要大兴调研之风,到科研工作者工作当中去,及时发现当前辽西北地区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最后,辽西北地区政府也要打开用人思路,打破“五唯”的传统用人观念,推动实用性人才和实用性产业上下的双向奔赴。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顶层设计,整体谋划,不断提高激励制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出台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收入水平,不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增加科创预算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比重。坚持“本地扶持”和“外部引入”相结合,在做好深入发掘本地区科创资源工作的同时,也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科创团队落户辽西北。以政府为引导,营造轻松良好的引进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针对科研人员落户的痛点难点问题,及时予以解决。简化项目申报和资金扶持的环节和管理,减少科创人员的事务性压力,将科创人员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攻关和技术创造上,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满足感,真正在人才层面实现身处辽西北、服务辽西北、奉献辽西北。

3.营造科创文化氛围。以大力弘扬辽西北地区科创精神为指引,培养新时代科创人才为导向,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创新向上的积极氛围。让优秀的科创人才和科创团队进校园、进课堂、进企业、进院所,通过树立科创典型榜样教育,激励青年学者和科创人员奋发向上。既要加大对科技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也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还要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建设人才交流平台。搭建科技人才沟通交流平台,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开设沟通绿色通道。充分发挥互联网功效,构建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平台。通过共享科技创新学习课程实现知识共享,通过构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实现学术交流。此外,辽西北地区相关部门要召开经常性的学术会议,邀请全国科技创新专家做学术报告,多方位实现科技人才交流平台的打造,推进科技人才新体系建设。

5.推动人才定向培养。目前,辽西北地区的高校数量较少,朝阳1 所、铁岭4 所、阜新2 所且只有1 所本科院校,这就要求高校注重教育质量,根据设立学科的性质和人才需求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除了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过硬,学校还要与企业进行对接,为学生打造高质量实习实训平台。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让学生进入当地企业或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实习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科技素养。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让更多的高校人才服务于辽西北地区的科技创新事业。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中国式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中国式民主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中国式失败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