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方向与路径

2024-01-22 22:39杨奕柯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适应性职业院校高质量

杨奕柯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智能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我国在判断外部宏观形势变化的基础上,陆续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擘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蓝图。“十四五”规划指明,要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强化产教融合与职普融合。在上述国家战略与政策助力下,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逐步增强。据统计,现阶段国内职业院校累计设立10万余个专业点及1 200多个专业,每年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近1 000万的技术技能人才[1]。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逐步迈入爬坡过坎的关键发展阶段,在实践进程中依然存在管理体制尚未厘清、中高职培养层级脱节等诸多堵点,难以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特别是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当下,我国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现实困境。据人社部等部门共同颁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2020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仍有很大缺口。面对这一现状,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政府、职业院校等主体面临的一项核心议题。

1 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意蕴

1.1 丰富人力资源的逻辑必然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能够培育大批契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形成新发展格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政府在紧扣本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统筹职业教育发展重要事项,为职业院校与各类相关教育培训机构指引方向。这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对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适应性,培育大批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抢占全球人才竞争制高点。

近年来,随着传统实体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为了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需要采取多元措施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当下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低,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较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结构性失衡现象,致使结构性失业风险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政府通过凝聚多方合力、持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等方式,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培育契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1.2 释放内需潜能的现实选择

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可从供需侧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有助于提高供给体系效率及质量,有助于从需求侧层面出发释放消费潜能。

作为与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助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的有力抓手。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由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技术研发等服务,能够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实现供给体系效率及质量的不断提升。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当下,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是构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仅能够增强劳动者履职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优化社会就业结构,还可以帮助劳动者和学生获取高质量就业的资格,从而实现提升收入、扩大内需的根本目的。

1.3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举措

长远来看,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确保广大民众终身学习的现实需求得到满足,已逐步成为我国及世界其他各国共同的教育改革目标。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政府和职业院校等主体通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立交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可以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和劳动者终身学习需求,持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发展壮大,促进育训有机结合,有助于将个人学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相统一,有效契合学习者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3)持续深化普职融通,可以促使各类学习活动全面覆盖人的全生命周期,将人力资源培训与职业教育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全过程。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加快终身教育发展,为学习者提供愈加多元的教育渠道、更为丰富的教育机会,助力打造学习型社会。

2 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突出困境

2.1 管理体制尚未厘清,难以契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管理体制改革虽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改革重点,但在管理权限、办学自主权等方面仍有诸多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使得职业教育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有所不足。

1)管理混乱、职能交叉现象犹存。现如今,社会保障、教育行政及行业管理等部门均是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相关部门间管理权限划分不明确、管理范围出现交叉管理现象,导致政出多门现象时常发生[3]。同时,鉴于各管理部门权利和职责范围存在差异,故其所站立场和需求亦有所不同,导致各部门在面对部分职业教育管理问题时,极易产生不同意见,难以形成治理合力。

2)职业院校内部管理行政化。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在治理过程中多以行政化手段对本校内部事务加以管理,未平衡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导致职业院校管理内部事务时呈现明显行政化倾向。

3)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亟待进一步扩大。自“放管服”提出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已得到有效落实,但在部分与职业院校发展相关的重要校务方面仍需持续扩大办学自主权。如在职业院校进行选拔或任用管理者时,职业院校无法自行决定,这不但加大了职业院校选人用人难度,而且降低了院校管理适应性。

2.2 中高职培养层级脱节,阻碍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高职衔接仍存在诸多问题。

1)中高职招生存在错位问题,致使中高职培养层级脱节。初高中毕业生分别是中职院校、高职院校的主要招生对象,造成我国长期面临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补充的局面。即使部分中职生可采取“3+2”或“3+3”分段培养、自主招生等方式升入高职学习,但实现升学的中职生占比相对较少[4]。

2)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异。中职教育目标侧重于培育技能型人才,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水平、就业适应能力为主。而高职教育目标则在于培育契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以提升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作为重点。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相互独立性,致使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难以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理念。中高职院校间连续性与依赖性相对较弱,导致二者在高端技能型人才衔接培养方面难以形成强大协同力,使得技能型人才储备不足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3)中高职文化课匹配性有待提升。中职教育始终以就业为侧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对文化课秉持“简单、够用”的基本原则,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而高职院校课程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沿用本科院校学科本位的课程形式,更为注重文化课的广度与深度。这使得部分中职院校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在文化课学习方面相对困难。

2.3 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影响校企合作走实向深

当前,我国产教融合深度仍有待加深,难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间的良性互动。

1)产教融合机制有待完善。现阶段,我国尚未构建起与产教融合有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关于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健全的决策机制与协商对话机制。这导致职业院校与企业往往会由于出现意见分歧而停止合作,降低了校企合作有效性。

2)行业组织指导能力较弱。事实上,我国行业组织力量仍较为薄弱,很难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有力帮助。一方面,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缺少权威性与独立性,通常只能发挥建言献策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行业组织发展较晚,运行机制尚未完善,人员与机构配置等方面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影响校企合作走实向深。

3)企业与学校间利益关系尚不够稳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共同培育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具有较强流动性,致使企业自身利益难以得到真正保障。加之,部分职业院校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带来的人力资源、技术服务较为匮乏,使得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有所不足,极易出现“校热企冷”现象。

2.4 教学体系亟待创新,制约人才培育质量全面提升

当前,职业院校教学体系尚未同步升级创新,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适应性有待增强。

1)职业院校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从编写到出版周期较长,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新工艺与新技术迭代更新周期逐步缩短,导致职业教育教材内容难以满足现实需要[5]。

2)教师队伍结构失衡。职业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大多为硕士或博士应届毕业生,缺乏在企业中任职的经历。同时,职业院校缺少学科骨干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较为匮乏,对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带来了较大阻碍。

3)教学手段较为滞后。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仍采用“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授课一般采取口头传授的教学方法,且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尚未实现同步,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较低,接受技能训练的时间不足,极大降低了职业教育教学实效性。

3 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多维方向

3.1 以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靶向,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中,大数据及区块链等新技术得以广泛普及与应用。这不仅促使国内传统行业大洗牌,还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端产业链加速向高端产业链迭代升级,从根本上打破了我国现有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出现极大转变,迫切需要职业院校培育能够契合产业提档升级所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我国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已成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然选择和关键方向。“十四五”时期,地方政府、职业院校等主体要以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重点方向,面向行业和企业培育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优化升级需求精准对接。未来,我国要将增强职业教育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应力作为主要任务,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有效衔接,强化人才对产业现代化和高端化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3.2 以形成新发展格局为旨归,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

在构筑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我国亟待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外大循环、增进民生福祉等相关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数字中国和制造强国建设夯实人才基础。2020年9月,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于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此会议上强调人力资源是构筑和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各地应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快速发展,不断完善与新发展格局相契合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教育结构[6]。这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对畅通国内外大循环、培育时代所需新人的重要作用。鉴于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替代的构成部分,故政府和学校应以满足新发展格局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全方位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同时,各地可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在加大人才培育投入力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培养满足新发展格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大国工匠和创新型技能人才。

3.3 以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为遵循,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具有智能化与数字化等主要特征,在催生大量新职业的同时,对劳动者数字技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十年内,智能机器人极有可能取代高达4亿的劳动者,并且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将不可避免地替代超过2 000个操作性、重复性工种[7]。此背景下,职业院校不能仅做“加减法”,需顺应数字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从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职业教育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要以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为基本遵循,紧跟人工智能大势,树立数字化意识与观念,构建终身学习数字化平台体系。职业院校要将创新人才培育方式作为重点任务,促进课程与专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技能培训。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数字经济时代所需的高端复合型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教育对数字经济的适应性。

3.4 以持续推动多维融合发展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对接

政府与职业院校应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市场体系运行规律,持续推动职业教育多维融合发展,以保障教育供给与新发展格局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8]。

1)加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耦合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普双方要以促进多维融合发展为任务导向,打破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二者间存在的藩篱,通过共同设计综合课程、设置过渡课程及创设信息化交流平台等方式,构筑职普教育贯通融合的全新发展格局。

2)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各地要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将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纳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育框架体系内,依据课改专业相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同时,中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应以人才成长规律为遵循,依据社会用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对课程安排、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育方案。具备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建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育工作机构,推动各阶段工作的落实、监督及修正。

3)不断推进书证融通。各地区要加快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融合发展,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重点,统筹规划学历教育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大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4 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路径选择

4.1 强化统筹协调,勾勒现代化职业教育制度框架

1)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作为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基石,国家资历框架对于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终身学习社会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教育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组织成立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指导委员会,从技术路线和工作指南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协同相关学者与专家强化理论分析与实践论证,研究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模型,探索构建资历框架等级通用标准体系。

2)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2018年底,我国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要对地方职业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指导,将企业、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及职业院校等主体纳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框架内,协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完善全民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制度。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下,“学分银行”作为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打破封闭的学历教育,对社会成员个人学习成果进行认证与转换,为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教育部应组织专家座谈会和意见征求会,协同相关学者与专家,对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学分转换、认证标准进行系统研究。加快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步伐,研究出台学分学时记录规则,鼓励和支持社会学习者、青年学生创建并使用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制定并完善不同学习成果间有效衔接的规则标准。

4.2 促进协调发展,建立横向衔接和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1)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为更好地契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关部门应从宏观层面出发,探索建立各年段衔接递进的实训体系与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招生、教学及考试等环节高效衔接的工作机制。遴选部分技术含量高、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较为稳定的专业,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办法,创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产业结构换代升级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

2)加快推进职教高考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明,要通过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的方式,逐步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夯实人才基础。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应面向职教高考,拓宽职校学生对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选择性,进一步打通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通道,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融通培育。

3)大力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需要将本科职业教育作为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举措,不断畅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具体而言,符合条件的地区在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同时,应及时进行试点经验提炼与总结,支持满足相关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逐步转变为应用型高校。另外,地方政府应立足于本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全面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扩大专业学位硕博培养规模,为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4)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及专业目录。产业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若要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必须着手建立涵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高职层次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与专业目录,从而为不同专业职校学生升学夯实制度基础。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需要从国家级、省级、校级出发,构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确保各级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标准方面保持一致。

4.3 强化利益联结,探索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战略合作机制

1)建立情理交融的共生机制。在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校企双方需秉持平等自愿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对话协商。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席会,鼓励职业院校、企业及行业协会等主体加入其中,不断增强企业在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关政策中的话语权。同时,各地应紧扣本地区产业发展状况,探索成立职教集团,打造职业教育发展高地。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校企合作总结会和职教集团会议,通过剖析问题、总结经验及树立典型等方式,建立更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对话机制。校企双方可采取“校中厂”“大师工作室”等方式,邀请企业专家进驻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加强骨干教师与企业技能大师之间的交流,并允许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骨干人员交叉任职。同时,校企应利用协商对话机制,创设专业课程体系,协同制定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实施方案,联合培育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2)确立共生互融的责任主体。企业与职业院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育等层面互有优势。因此,双方应突出责任担当,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的责任共同体。一是可邀请第三方审计部门对校企资产加以审定,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联、经营共管。资产投入占比较大的一方应发挥牵头作用,联合另一方建立董事会,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关键事项。二是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将人才培育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主体功能,从而实现生产即实训、课堂在车间。三是搭建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将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攻关项目。由校企共同加强应用型研究,助力企业解决各类问题。

4.4 聚焦产业需求,推动“三教改革”由“化学治疗”转变为“靶向治疗”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毋庸讳言,部分职业院校在“三教改革”进程中采取“逢教就改”的“化学治疗”方法,无法从根本上明确“三教”问题症结所在。各地要通过“靶向治疗”方式,在精准识别“三教”病症位点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改革措施。职业院校需多措并举,从内外部全方位发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业院校应健全人事管理机制与教师聘用制度,畅通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到校任教的渠道,促进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双向流动。同时,将优化教师培养制度作为重点,综合运用校内培训、外出交流及进修等多元化方式,不断丰富培养本校教师“双师”素质的路径。

2)推进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现阶段,部分职业教育教材已难以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此,相关部门应秉持科学严谨的基本原则,完善职业教育教材规划机制,严把教材编写、选用、审核关。另外,职业院校既要引导企业技术人才、学者专家及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到教材编写中,还要积极对接区域主流生产技术,将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融入专业课教材,设计深入浅出的工作手册式教材。

3)大力创新教学方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职业院校应契合时代发展大势,借助新型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法持续发展,打造“互联网+”新形态,以持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具体来看,构建由政府引导、市场积极参与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建设智能化教学平台,为优化教学设计和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有力支撑。职业院校教师应聚焦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求,利用新型智慧教室、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开展和推广模块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适应性职业院校高质量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