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鲜明特征和价值意蕴

2024-01-23 10:57李前进栾云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李前进,栾云镪

(1.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 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鲜活实践,并在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逐步形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系列理论新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内生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在对文化建设时代课题的创造性回答中形成了鲜明的理论主题,在对文化发展大局的把握中彰显了其在文化属性、文化主体、文化发展方面的鲜明特征,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担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新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遵循。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新时代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大文化建设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构想、新战略,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彰显了文化力量和精神伟力。

1. 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和深邃见解,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置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全局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现实考量中,突出强调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科学诠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及实践价值,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问题。

第一,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明确“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2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统一的现代化,“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309。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加强文化建设,文化扮演着“助推器”“导航灯”“黏合剂”的重要角色[3]。文化建设应贯穿于现代化强国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只有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才能真正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4]5。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文化关系一个民族生死存亡与发展延续,“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4]5。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40-41。

第三,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2]309。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过程中,不仅追求物质层面的富裕,同时也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足,“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5]43。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美好生活的需要意义重大,不仅关乎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福祉,也关系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关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

第四,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意义,强调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2]326。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参与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6],为世界文明和文化发展注入强劲、鲜活的“中国元素”,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文化力量,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新的中国贡献。

2. 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着力构建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文化建设摆在了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大局和发展目标,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着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5]41,鲜明回答了“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问题。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首次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方向、战略任务以及实践要求,明确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了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是关于“兴文化”的战略部署使得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

2022年,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重点部署,明确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着力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42……新时代以来,面对“强起来”的历史使命,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3. 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基于中华文明大历史观来考量的,尤其是特别重视对于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认为要从中华文明存续发展的视域中考察历史的传承、文明的延续、文化的变迁,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凝心聚力、培根铸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一,强调要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关键期,以文化复兴促进民族复兴的任务和使命也更加艰巨。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的结合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而逐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面对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鲜明标识。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是“守正”,确保不迷失方向犯颠覆性错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是“创新”,为文化理论发展和文化繁荣开创了生长空间。在坚持文化“守正”中“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内在规定性与发展本身开放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在守正中把稳方向、举旗定向,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根本指导地位;又要在创新中取得突破、开辟未来,更好地把握时代和引领发展,进而不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强调要在“两个结合”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两个结合”既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源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7],中华文化在“两个结合”中绽放出持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挖掘,探寻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文明广泛传播,向世界展现具有超越国界而富有永恒价值魅力的中华文化精髓和精神魅力。

第三,明确提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从加强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闻舆论、赓续中华文脉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促进国际传播和推动文明交流七个方面明确了如何着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8]。“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特点,这里的“体”是思想本体,“用”则是方法实践,“体”和“用”相互贯通,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用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既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文化工作新的谋篇布局,又是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工作方法和基本遵循,鲜明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

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面对“强起来”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时代课题,它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活实践中拓宽了文化发展的理论视域。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文化属性的辩证性意涵、文化主体的价值性定位以及文化发展的统筹性谋划,展现了文化领域的中国美德、中国气度和中国智慧,凸显了鲜明的理论特征。

1. 彰显了文化属性的辩证性意涵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系统辩证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指出,“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9]。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善于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运动过程中,从聚焦文化发展的时代课题中解决现实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辩证性思维和哲学智慧。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的理论属性和实践属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文化问题时总是辩证地结合中国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皆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要“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0]171。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辩证统一。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现存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发展兼具“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正是文化的此二重属性相应催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进而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无论文化作品还是文化产品都内源性承载双重属性,包含“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因而,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和协调兼顾,必须突出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4]185。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的继承属性和创新属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运用辩证思维分析文化发展,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化的发展创新必须尊重传统,尊重先贤留下的遗产。因此,文化发展、创新首先需要整体了解、深入学习中华文明的历史,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看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11]15;通过“学史明道”达到“学史增信”,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找到实践智慧;还要通过文化传承,理清文化发展的规律,掌握文化工作的主动权,更好地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第四,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的现代属性和传统属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的创造创新必须要关照文化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有机统一,要在把握文化内在属性的基础上,切实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12],在现代性与传统性有机结合中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得文化建设更接地气、更有生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攀登新的思想高峰”[13]。

2. 彰显了文化主体的价值性定位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形成、发展的规定性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主体性[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鲜明体现中国特色就必须要具有文化的主体性和原创性。构建文化主体性最为根本的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4]的崇高使命。新时代文化发展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文化发展的最高位置,突出人民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性力量,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11]290,离开人民的文化自信只是空谈,坚持历史“剧中人”和“剧作者”的有机统一[15],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人民的意见是检验工作好坏的尺度。“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我们坚持把人民创造的经验与情况反映出来,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把文学作品的评判权交给人民。同时,人民与艺术是相互需要的,对“人”有价值的艺术才会被人民选择,才具有旺盛生命力,否则就是“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4]13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依靠人民的伟大实践,人民的时代心声反映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新时代需要依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赓续新时代文化发展,也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接受人民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好的作品必须惩恶扬善,催人奋进,不能束之高阁或者孤芳自赏,要宣传报道人民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敢于亮剑、勇于发声,同一切错误的社会意识形态作斗争,切实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这些都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主体的人民性价值定位。

3. 彰显了文化发展的统筹性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文化发展工作和领导文化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思考和统筹性谋划,他把文化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筹考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位和功能,突出强调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意义,系统擘画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放到全球全人类的宏大视野下,立足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维度,以胸怀世界的天下情怀,整体谋划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文化、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关于文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统筹谋划,他强调,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统一发展,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和“双效统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领域,他强调统筹考虑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基于对文化记忆和文化价值的辩证把握,他提出“要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通过展示文化价值的独特传统气质和审美旨趣,拓展文化遗产市场化的转化路径;在文化创作领域,他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要求文艺作品要满足市场需求,“兑成实用价值”[4]155;在文化创新领域,他注重“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16]相协调,指出通过“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17],实现文化理论创新与文化实践创新相统一;在文化传承领域,他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强调把“立足时代”与“结合历史”统一起来,要深入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10]164的理论内涵,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来创新阐发其时代价值,在增强历史自信中不断推进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有机统一……这些做法和要求既坚持方向又鼓励创新,既顶层设计又贴近地气,既统揽全局又聚焦重点,做到了整体谋划与具体协调相统一,突出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整体谋划的统筹性。

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最新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它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切实做好“两个结合”、更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乃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皆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也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1. 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开辟了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8]。人类对于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理想目标的追求孜孜不倦,这是文化的历史属性,旨在推动社会进步、充实人们生活、规范行为习惯、传递核心价值。新时代呼唤文化的大发展,并催生伟大的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文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构想。列宁对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途径进行过积极探索。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掀开了新的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在探索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互动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从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强调文化自信,从重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概念新论断新理念,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文化发展的创新实践为基础,以建设包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任务,以推进文化强国、民族复兴为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19]。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明确的人民观为基石,坚持实事求是,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基本国情,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活实践,创新思维,推陈出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它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既一脉相承,又进一步创新、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拓宽了文化发展的理论视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境界。

2. 进一步传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两个结合”做出了新典范

中华文明具有显著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征[7],以从未中断、源远流长的历史生命给予中国人民坚定的历史自信。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塑传统文化,根据现实情况创新文化形态并将其广泛运用到社会治理全过程,逐渐检验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社会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深入推进传统文化精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紧迫性。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坚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拥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时代赋予文化发展新的内涵,使得我们在新时代广阔文化空间中,面向未来,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以新的文化繁荣助推新时代文化强国实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两个结合”的提出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时代命题的出场极大地促发了新时代的思想解放,激发了文化创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大批优秀文化成果涌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逐步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亦是“两个结合”的典范。“第一个结合”是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第二个结合”则促进新时代文化的发展,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一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度,而且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升,并在实践中借助文化的力量更好地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理论伟力。

3. 进一步吸收借鉴了世界文明之精髓,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创造性借鉴和汲取世界文明精髓,并契合中国实际予以转化发展。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凡益之道,与时偕行”[20],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10]17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主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构建中国自主话语体系,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从而“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22],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出访,对于出访国的文明形态都如数家珍,拉近了与其他文明国度的距离,通过寻求文明交往的共识,增进了彼此的互信。

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平视各种文明形态并注重寻求不同文明的共通点,实现彼此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类文明底色正是他本人身体力行反复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正在积极影响并将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新走向,为全球协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彰显着发展背后超越时空的文化魅力。因此,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不拒绝外来文明,而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为我所用,以文明之国度彰显文明之态度,以文化之包容凸显文化之平等,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博取世界文明之长,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4. 进一步擘画了新时代文化发展新蓝图,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行动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8],“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3]。新时代新征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观国际国内局势,站在时代潮头,审时度势,在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从各领域、各环节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强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极端重要的工作定位,从关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入推进文化建设,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思想指南,它为“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8]。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在增进共识、凝聚人心和指导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进行的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规划了新时代文化发展新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从整体上系统擘画了新时代党的文化工作新篇章,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遵循,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