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辅修学士学位教育模式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4-01-23 15:17王胜男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应用型本科

摘  要: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历史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很多学校拥有了自己的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辅修双学位也在吉林省部分高校有序展开。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对开展辅修双学位的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通过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方式来对主修专业进一步补充和延伸,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生涯的持续性发展。但面临与学术型高校的区别,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共建教学资源薄弱、理论和实践学时配置不合理等情况,文章选取五所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研究对象,从政策设置、专业关联、课程设置、资源共建共四个维度为辅修双学位的教育模式提供解决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辅修学士学位;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5-0011-04

一、辅修及双学位概述

辅修是指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同时,根据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修读另外一门专业课程并获取相应学分及辅修证明。辅修学士学位教育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前提下,跨专业修读另外一个专业,完成辅修学士学位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毕业论文和其他教学环节,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前提下,在学士学位证书中注明辅修学士学位专业和授予学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辅修双学位的学科培养计划,在学术型大学这种培养制度较为普遍,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因为发展历史较短,且办学定位有别于学术型大学,因此辅修双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旧在探索之中[1]

二、国内高校主辅修教学模式的历程及实施现状

我国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真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部分高校召开座谈会“试行学分制工作会谈”,会议纪要中指出:“各高校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学分制,为学生选课创造优越条件;试行辅修专业制度。”在当年年底,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各高校开始纷纷实行学分制、双学位制度、辅修專业制度。在这一阶段辅修专业制度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制度之一。

进入21世纪后,辅修专业制度已经进入成熟期,各个高校已经能够将主修专业的成果积累应用于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辅修及双学位制度在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相继普及和开放,在高校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下,高校主辅修和双学位制度逐步将实践模式从最初单一校内办学向国内区域联合办学和国际高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推动与创新。直至今日,辅修专业如何设立依旧是高校自主行为,一时也无法统计全国实施辅修专业制度的高校数量。然而,不容置疑的是,伴随着辅修专业制度的普及,辅修专业制度在高校的实施愈发成熟,其特点也愈发显著和突出。具体来讲,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与定位也愈发清晰,辅修专业的条件与限制更加科学合理,辅修过程中教学与管理愈发优化,辅修成果的考核与评价愈发积极有效。可以认为,辅修专业制度使高校可以将其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地进行整合与利用,进而不断激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革新[2]。在这一阶段中国民办高校处于成长期,他们拥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但也存在着直接照搬学术型高校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情况。

三、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辅修学士学位的教育实践和探索

本研究以较有代表性的吉林省五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他们在办学定位上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这五所院校分别是长春光华学院、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吉林动画学院、吉林建筑科技学院、长春科技学院。分别从招生专业、学制、计划招生人数、学分、修读方式、考核方式共六个维度进行对比。对比内容见图1。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辅修学士学位符合自身发展与时代要求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件“第十四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可向本校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授予辅修学士学位。授予辅修学士学位应制订专门的实施办法,对课程要求及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作出明确规定,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本科专业。辅修学士学位应与主修学士学位归属不同的本科专业大类,对没有取得主修学士学位的不得授予辅修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在主修学士学位证书中予以注明,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3]

2020年吉林省发布《关于做好我省高等学校辅修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吉林省内高校辅修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具体事项。

(二)优势专业专业势能得到强化

通过研究发现以上五所应用型高校均制订专门的授予辅修学士学位实施办法,结合本校实际申请辅修学士学位专业授权。辅修学士学位专业参照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确定辅修课程体系、学分标准和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形成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例如长春光华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成立于2000年,经过20年的建设,现已成为吉林省普通高校特色高水平建设专业、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数门精品在线课程和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秉持“文以化人,学以致用”的理念,以“不失人文底蕴、凸显应用能力”为目标,践行新文科的人才培养方式,优化原有的教学体系。

再如吉林动画学院的广告学专业成立已有二十年的历史,连续培养学生两千余人,是动画学院建设最早的一批专业,也为吉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广告学专业在产学融合方面做了多维探索,比如连续多年举办两岸新锐设计大赛,联系多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广告节大赛,关注企业脉动和品牌传播需求,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比赛促进产学融合。此外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均从产业实践中来。广告学专业每年会联系多家省内知名企业,寻找品牌构建及品牌传播层面的痛点,以此为题目为学生确定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广告学追随行业的步伐,关注学生的实践,在专业建设上也获得多重突破,被评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以及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多门课程获批省级优质课程。

(三)辅修学士学位培养模式相近

辅修学士学位的专业选择要求、专业的遴选时间,以及毕业证明的获取要求及说明在2020年吉林省发布的《关于做好我省高等学校辅修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通知》中具有明确的说明,因此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而言,辅修学士学位的制度、管理规范较为趋同。

参与辅修学士学位的学生,需要提前经过学分或者绩点的审核,并了解辅修专业培养方案,各学院审核通过后,且确保学生主修专业不受影响,可申请辅修专业学习。对于通过申请的学生,原则上单独成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时间完成学业,根据培养方案制订考核机制完成考核任务[4]

四、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辅修学士学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辅修专业的培养标准难以达到原专业要求的水平

辅修专业的培养方案与作为主修专业的培养方案之间的关联缺乏深入的设计。原则上一名本科生修满本科阶段的学业需要修满140—200学分,而辅修双学位只需要修满30学分即可。意味着修满专业核心课和部分专业课程以及一部分选修课即可完成辅修专业。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个别专业辅修专业设置门槛较低,个别学生没有接触过专业课程的前置课程,缺乏课程衔接,导致无法跟上辅修专业学习,积极性减弱,个别中途退学的情况出现。从教学管理角度来看,个别高校对于辅修专业的制度建设和管理较主修专业薄弱,因此也导致辅修专业的培养标准无法达到原专业要求的水平。

(二)辅修专业的培养模式缺乏交叉性

上文提到辅修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修专业的缩小版,缺乏大专业之间模块的衔接设计,致使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对于主专业与辅修专业之间跨学科的多维思考,以及多学科并行的创新研究。从学生角度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修双学位因为学时的挤压并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技能上的提升,相比校外培训,资格证考试、专业竞赛等内容学生更容易直接获得就业市场认可。

(三)课程的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不合理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有别于学术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应用型人才的培育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辅修学士学位的培养方案设置中,囿于时间和学分的限制,实践学时会受到挤压,以致辅修的学生培养距离培养目标存在差距。

(四)教学资源利用有待加强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学术型本科院校相比,成立时间相对较晚,在学科建设的积累和沉淀上尚有不足。对于教学最重要的师资资源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突破,高职称比、高双师比的教学团队组建依然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依师授课,根据现有的条件招生势必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此外教学配套资源也相对受限,应用型本科高校会因为经费的限制难以发挥教学资源数字化的优势,对于教学环境和教学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五、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辅修学士学位教育模式构建的策略建议

(一)高校应制定辅修学士学位管理规划政策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的通知》(学位〔2019)20号)和2020年吉林省发布《关于做好我省高等学校辅修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通知》。高校应该制订辅修学士学位教学管理政策。覆盖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配置、结业条件等系列内容的详细说明。应当特色化学生的培养目标,明确奖励政策并建立与主修专业同等的监督机制。

(二)从专业设置维度构建辅修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辅修专业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学校特色专业、主打专业。将学校的特色发展与资源优势应用于辅修专业的建设上,尽可能地发挥专业势能,形成培养闭环。此外在培养模式上学校应注重相关专业模块建设,将跨学科但有连接的专业进行对口模块组合,并引导学生选择。”[1]

(三)从课程设置维度构建辅修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在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设置比例上,以实践为主的应用型高校。应加大实践比例,且实践内容不应仅围绕课堂的理论内容,也应参考更多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

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例,网络新媒体专业在社会对新媒体从业者需求的背景下已经成立十年,辅修专业的校企联合培养是该专业的重要特色。校企联合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与校内的校缘产业公司建立实训平台。在学生进入工作室实训期间,完成系列校企合作项目,让产业公司和教学效果获得双赢。其次是学校与百度、爱奇艺、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及长视频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员工协同育人,建设创意孵化、内容生产、宣发运营的全媒体内容研创中心。在这种培养模式的推动下,学校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学生因参与了大量的校企合作项目而提升了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在各类设计比赛中崭露头角、屡获佳绩。

(四)教学资源共建促进辅修学位的学习效果

教师资源作为学科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高校应提供丰富的机会与锻炼平台提供其更好的成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关系到辅修学士学位专业的建设,也影响了整个学校未来的发展空间与优质人才输送。

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例,学校每学期期末均为支持教师职业发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双师型教师认定等工作,有效解决教师行业经历、實践能力和市场对接能力的培养问题,学校协调校缘产业公司,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岗位。教师利用岗位实践机会尽快熟悉企业文化,积极学习技术前沿,增强市场对接能力。因此吉林动画学院的广告学辅修专业教师团队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人,双师型教师6人,同时专业还聘请了43位国内外行业高端专家任客座教授。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更契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积累,以及各类平台的慕课、微课等形式均可以丰富辅修专业的学习内容。各高校均可以与超星或其他教学平台合作,建设超星等多功能教室,为整体专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5]

应用型本科高校辅修学士学位因为发展时间和资源积累上对比学术型本科高校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直接套用学术型高校的培养模式。以实践性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订差异化培养路线,在提升辅修学位的专业特色、构建学科培养模块、打造校企联动、多元师资培养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更有收获,直面社会职业需求将是更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么娆,刘军. 应用型本科高校辅修学位教育模式探究[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6):1-8+17.

[2] 崔玉荻. 关于辅修专业及双学位培养改革发展的反思、分析与展望[J]. 大学,2021(22):26-28.

[3] 祁世明,王希文.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改革的调查分析:以滁州学院为例[J]. 滁州学院学报,2016,18(04): 114-117.

[4] 宿晓燕,任健康,毕冉,等. 多元目标导向的主辅修教育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9(07):36-40.

[5] 汪世文. 大学生跨学科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甘肃省大学生为例[D]. 兰州:兰州大学,2017.

(荐稿人:袁连升,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王胜男(1987—),女,硕士,吉林动画学院文化产业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应用型本科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