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主要问题及融合模式研究

2024-01-23 15:17高洪洋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摘  要:新发展阶段,推动产教融合发展能够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激发,使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两翼齐飞”。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高校公益性与企业逐利性融合紧密度不够高以及人才培养形式与企业社会功能融合广深度不到位等问题。文章提出共建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产教融合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模式和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模式三大新模式,旨在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商共建共享,构建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以期为产业转型升级、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商管理专业;利益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5-0031-04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转换增长动力提出了新的内在要求。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还要靠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回首党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才培養放在突出位置。据《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达到11234.1万人,继续稳居世界首位。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2012年我国排名第34位,到2022年排名已上升到第11位[1]。为推动教育质量在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加快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与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相匹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产教融合发展”作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性任务之一。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2]。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把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过程相融合[3]。文件为行业企业参与高等院校人才培育、创新创造指明了方向。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举措,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的战略布局。产教融合一般是指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促进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出发点是以满足产业需求以及服务经济发展转型,以相互支持、合作共赢为根本宗旨,通过项目合作、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等形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从而实现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度融合[4]。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赋能价值链、生态链,充分发挥我国人才资源优势,大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运营管理和地方经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来,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去”的显著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工作应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管理理论、提升沟通技能和具有团队精神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美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历史悠久且教育水平较为发达,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许多美国高校的商学院与各类行业企业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办学形式不再局限于大学“围墙内”,而是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互贯通融合,使人才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5]。我国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产教融合工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工作在供需匹配度、融合紧密度、融合广深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广,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经济管理类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但我国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仍以传统教育考核为主,人才培养方案也往往以理论知识为支撑,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多是宏观层面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偏向经济理论,教学形式单一且教学效果有限。这种偏重理论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并未瞄准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方向,不能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脱离了企业管理过程对人才实际专业需求的变化情况,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岗位实践的用人需要。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随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断调整完善,一旦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将导致在出现企业“用工荒”的同时,学生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

(二)高校公益性与企业逐利性融合紧密度不够高

在组织文化、价值追求等方面,高校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性,企业经济行为具有短期性特征,倾向于短期内解决实际具体问题,而高校人才培养行为具有长期性,倾向于选择长期研究的模式[6]。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上,企业更期待高校输送的人才上岗后就能胜任工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秉持公益性的发展定位,导致高校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出现错位,校企合作往往呈现松散式、低层次的合作状态。企业的逐利性具有短期特征,而高校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具有长期特征,校企合作往往会追求合作效益短期最大化,导致现有产教融合模式不具可持续性。在项目合作上,企业的项目需求是借助项目落地实现稳定可靠并能快速运用的产品生成,但高校的项目需求则是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在某一领域把研究问题做深做透。尽管国家已经发布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但校企双方的主体行为在体制机制上没有规范和约束,加上目标定位上存在的差异,校企双方寻找产教融合的契合点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很大的难度,导致互利共赢的长期协作机制难以形成,这会直接影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稳定持续的发展。

(三)高校人才培养形式与企业社会功能融合广深度不到位

就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合作内容较为简单,合作项目以短平快的项目为主,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校企合作形式多以人才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建设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的实质内容也没有被真正纳入学生培養方案和课程整体设计。以人才订单培养为例,部分院校的“订单班”仅仅是挂上企业名称,实际上并未进行更深层次的校企协作,结果是尽管学生参加过“订单班”,但毕业后学生流失率较大。部分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后,由于交通不便的原因,导致校企合作出现只挂牌不实践的局面,学生实践不得不流于形式[7]。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2004名在校大学生中61.5%的学生希望企业与高校对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实习岗位。随着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深入推广,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形式不断涌现,但在实际中仍然缺乏持续性的利益联结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本质上是一项长期战略投入,需要高校、企业、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的不懈努力、有效协作。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模式构建

为更好落实国家关于产教融合的发展战略,有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和企业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责任感,不断推动校企双方深度合作。要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高校公益性与企业逐利性融合紧密度不够高以及人才培养形式与企业社会功能融合广深度不到位等问题,必须把实践性、纵深性和长效性作为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纳入校企合作的框架中加以考量。融合高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不同利益诉求,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探索和拓展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模式。

(一)共建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立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面向特色鲜明的行业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方向,以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工商管理专业方向,深化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设置,大胆革新课程体系,大力增强办学活力,探索构建符合满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新体系,推动专业培养新标准的建设。企业应在资金、资源和技术、教学硬件设施等方面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支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要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培育一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以及复合型人才,按企业需要、产业需求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协调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和企业间的开放合作,调动高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整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的创新要素资源,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产业集群、行业集聚联动发展机制,对切实提高当地产业竞争力、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打造产教融合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模式

为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长效性稳定性,持续推进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是打造产教融合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确立符合学校实际、坚持学校企业持续共同合作发展的模式。如企业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需要对学生本人有益且有实质性的帮助,对企业而言要有商业价值,要与学生相关课程有一定的联系等。地方政府要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学校和企业还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交流,借助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推行、资金集聚以及平台打造等方面的资源信息,给校企合作加把长期有效的安全锁。鼓励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购买服务、合作共建等方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需对接和精准服务为主题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探索组建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高等院校构成的利益联结型产教融合联盟,形成长期稳定的互利共赢协作机制,构建产教融合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建立可持续优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发挥自身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为企业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人力资源优化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人力支持。加强与合作企业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实现“产学研用”的合作生态。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既要有企业实践的经验,又要有专业技术技能。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应共同制订“双师型”教师联合培育制度,搭建高校教师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实践交流学习平台。为保障产教融合模式的顺利开展,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建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完善校企合作引导基金政策。此外,各地可探索成立由教育部门、行业企业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评估组织,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对产教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定期的科学评价,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评估监督体制机制,实现产教融合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和推进。

三、结语

我国将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增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体现出大学作为创新主体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属性的延展[8]。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应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要素资源整合、市场信息捕获、创新创业活力激发等方面的优势,结合企业实际经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探索共建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产教融合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模式以及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模式等产教融合新模式,有力解决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大力推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各类资源的有效融合,充分调动一切深化产教融合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融合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稳定持续的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健全完善产教融合评估监督机制,以更大合力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 建设人才强国,厚植人才资源竞争优势[EB/OL]. (2022-10-26)[2023-01-1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 698991567443235&wfr=spider&for=pc.

[2]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 (2017-12-19)[2023-01-16]. 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3] 中国政府网.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EB/OL]. (2019-10-11)[2023-01-16]. 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1/ content_5438226.htm.

[4] 杨善江. 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 教育与职业,2014(03):8-10.

[5] 李云梅. 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比较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6] 方晓斌,陈美荣. 高校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路径探析: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J].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7(06):103-108+115.

[7] 曹爽.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路径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 辽宁经济,2019(11):55-57.

[8] 陈坚. 人民日报大家手笔:把产教深度融合摆在重要位置[EB/OL]. (2018-04-03)[2023-01-16].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403/c1003-29903603.html.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高洪洋(1987—),女,博士,成都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本土化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创新研究
体验式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新探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