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24-01-23 15:17崔洋洋康丽滢李莉英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语料

崔洋洋 康丽滢 李莉英

摘  要:民族院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之一,具有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文章以“纲要”课为载体重点梳理了“纲要”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语料内容,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坚持两条主线、五大“语料”模块、两大平台、三段式教学活动,以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体系,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与共”的理念,并使其真正地入耳、入心、入脑。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5-0047-04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这一重要论述既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纲要”课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就其课程内容而言针对大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其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就其课程功能而言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一、民族院校“纲要”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有益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之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加强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核心就是引导广大民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而“纲要”课中本身具有的主线即“近代以来在抵御外辱的过程中形成空前团结的民族实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自在走向‘自觉”[2],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始终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助于增强学生“五个认同”;在思辨过程中理清个体与中华民族整体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民族观、国家观,亦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有益于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民族特征鲜明。民族院校则是少数民族学生聚集的重要场所,少数民族学生作为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骨干力量,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事关民族地区地方建设和发展,事关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托“纲要”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益于促进大学生坚定“五个认同”,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心理共识,敢于同民族分裂分子做斗争,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三)有益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民族院校始终承担着为国树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承载者。“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深入挖掘“纲要”课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梳理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知识模块,优化教学目标,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家国认同、历史认同,有益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牢固地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四)有益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线,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推动“纲要”课教学改革,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益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向心力、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有益于引导各族学生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大学生心中,使大学生在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加深彼此情感,在民族团结中凝聚共识”[4]

二、民族院校“纲要”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语料”选择

中华民族经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在1840年之前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华民族“自在”的发展时期,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代百年的历史抗争中逐渐形成的。“纲要”课重点讲述近代百年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在引导学生理解“四个必然选择”的同时,从学理性上更易理清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发展的历史脉络,无疑是构建国家及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最佳课堂,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事件、线索和人物纷繁复杂,需要在把握原有知识体系的同时,梳理出有助于内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献资料、素材,构建语料库。

(一)“反抗外来侵略”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语料”

在“纲要”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抵御外辱、反抗外来侵略的章节时往往以宏大叙事为主,侧重于强调清政府的吏治腐败、相互倾轧,强調“爱国主义”,而对于“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家国观念及少数民族将领共御外辱的论述不足。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的观念较为单一,仅仅看到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力削弱,而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觉醒的认知不足。例如讲述八国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边疆危机时也侧重于强调外来侵略对境内各民族所造成的伤害。在讲授抵御外辱过程中语料选择上还可以适当强调陈连升、裕谦、曾格林沁等土家族、蒙古族个体或群体“少数民族”身份特征“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少数民族的力量,注重将有关各民族抵御外侮斗争的语料选择和使用置于历史事件和国家利益的整体视角中”[5]

(二)“探索救亡之路”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语料”

在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阶层救亡图存不断尝试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先后经历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都走向失败,事实进一步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道路探索是“纲要”课第二、三、四章叙事的主线,在语料内容的选择及侧重点上应该凸显追求民族发展,彰显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变迁。例如在介绍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可以指出康有为大同思想的不足,其忽视了以实践为根基通过人的共同体而推动改革发展。在介绍梁启超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同时适当浅析其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其虽主张清政府继续统治, 但亦强调中华民族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分析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时避免单纯的政治口号的解读,“语料选择侧重于‘排满到‘五族共和的思想变化,虽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成分,但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推翻帝制”[6]

(三)“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命运抉择的“语料”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在此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不断增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在“纲要”课的语料选择上突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凸显各民族共同的命运选择。例如韦拔群、张伯简等少数民族优秀党员的奋斗史,在讲解红军长征时挖掘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史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解放战争时期的蒙古骑兵的斗争史。

(四)“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伟大跨越的“语料”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历史跨度自1949年至1956年。在“纲要”课授课时往往侧重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如三大改造、工业体系建设等,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語料选择时可以补充党中央的领导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实现各民族共同体“越跨千年”的史料内容。例如,国家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废除了藏族的农奴制、彝族的奴隶制等。在国家的重点帮助下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医学医疗体系建设,派出大量的工作队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问题。

(五)“党领导改革实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语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发展是基础保障。”[5]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荣辱与共、利益相连的统一体,改革开放史也是各民族共建、共事、共享发展的历史。在“纲要”课中讲解改革开放史时,侧重于党领导改革实践,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凸显各民族利益共享。例如涉及拨乱反正时语料选择中可以嵌入党对民族政策的调整。在涉及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是各民族发展的保障,各民族共同的发展才是真的发展。在语料选择时,挖掘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史料及事实。

三、民族院校“纲要”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路径

构建“纲要”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模式,即“252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坚持两条主线,构建五大“语料”模块,依托线上线下两大平台,开展三段式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知、情、意、行中维护民族团结,使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目标优化

“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即两条主线:主线一,理解两大历史任务和四个选择的必然;主线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两条主线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中国近现代史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是共同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亦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共建、共事、共享发展的历史。首先,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观层面,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觉醒,各民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其次,在知识教育层面,“2523”模式“旨在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等适切的知识性话语,如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御外辱、共同探索、共建新中国的奋斗史等,为笃行提供深厚的学理基础”[7]。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知识为基础内化为科学的民族观、国家观,外化为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敢于同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的行为做斗争。

(二)“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场域设置

“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三段式教学将五大模块中的“语料”内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嵌入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存疑—析疑—内化,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课前依托雨课堂平台设置学习目标,采取“课前五分钟”展示、微视频或文献资料阅读等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内驱力。课中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案例,开展合作探究并投屏分享所思所感,引起学生的共情。课后品阅相关文献,促进学生提知、内化乃至践行。通过课前、课中及课后不同的场域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于潜移默化中在知、情、意、行维度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域设置如图1所示。

四、结语

“纲要”课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依托其教学内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发挥其课程功能的重要体现。通过深入地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史料内容,以中华民族从“自觉”到“自强”的历史脉络为线索,依托雨课堂、学习通等线上平台,只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其有形、有感、有效,进而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马志芹. 用“纲要”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新疆大学生为例[J]. 南方论刊,2021(07):106-108.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寇曼. 高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策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5] 狄鸿旭,杨宗丽. 主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料”选择与实现路径:以“纲要”课为中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5):94-98.

[6] 王瑞萍,马进,马虎银,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若干重要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7] 王露. 以思政课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学“N+4+3”模式探究[J]. 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1):57-64.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2023年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XJJGSZ2373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崔洋洋(1987—),男,硕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康丽滢(1982—),女,硕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李莉英(1989—),女,硕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语料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