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渗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2024-01-23 15:17杨文超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立德树人

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应遵循“三全育人”路径,秉承“以德育人,以美化人”原则。实现“课程教学”“课程思政”“审美教育”三者协同育人,兑现“课程教学”“课程思政”“审美教育”三者协同育人的原则,从潜意识层面切入教学,深挖课程思政内容。将思政渗入课程教学必须体现人文情怀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体现思想品质的培养,高尚情操的提升;体现立德树人的落实,价值理念的养成;体现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复兴重任的担当。最终达到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的培养,为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课程教学;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711;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5-0063-04

在大思政时代,大学语文教学遵循着“三全育人”路径,秉承“以德育人,以美化人”的教学方向,将课程思政渗入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了大学语文的隐性德育功能,实现了“课程教学”“课程思政”“审美教育”三者深度融合,形成了三者协同育人的教学路径。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构

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大学语文培养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学的方向是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奠定审美基础和人文基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立德树人”。为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大学课程教学中,为实现课程思政,采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方法。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成为“大先生”“大老师”,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有宽阔的视野和宏大的知识库存,必须有博大精深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创新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实现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目标。

二、课程思政渗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既不是强制性教育,也不是灌输式教育。其应采取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形式,以避免大学生“被教育”的状态。发挥大学语文的隐性德育功能,将课程思政渗入课程教学中,应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从潜意识层面切入课程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渗入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大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自觉接受大学语文德育功能。为此,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课程思政,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潜意识的知识需求。潜意识需求也叫无意识需求,是大学生潜意识里真正的需求。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看,潜意识需求得到满足,就能产生美感,换言之,美是大学生生命愿望的精神实现。大学生的潜意识需求就是大学生的生命愿望,只有不断满足大学生的生命愿望,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课程思政从潜意识层面渗入,首先能够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真正需求,还可以强化审美意识,优化审美效果,促进审美濡化。这既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能寓教于乐。自古以来,大学语文秉承中国文学“诗言志”“诗缘情”等功能,特别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的传统,让大学语文本身担负着隐性德育的功能,这种功能具有隐秘性,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是一种隐性教育。从潜意识渗入,能有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二)课程思政渗入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完美结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文情怀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通过对大学语文的言语文字、文化知识、历史常识、哲学美学的学习、理解、感受,领悟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崇拜,激发大学生的生命力,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望庐山瀑布》《春江花月夜》。人文情怀的培养就是对人性的培育,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学生人性的培养,注重对人生的思考、人的价值关怀、生存意义的关注,如《山园小梅》《敕勒川》等。人文情怀就是一种民族文化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善良、美好、积极的情感,如《赞美》《与朱元思书》等。孟子所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1]人文情怀是一种关爱他人,心系天下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人文情怀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体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其包括以下因素和内涵:正人正己,关爱他人,利他精神;悲天悯人,忧患意识,家国情怀;公正诚信,团结友善,热衷公益;信仰坚定,坚持不懈,勇于追求;自省意识,崇德修身,修养践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社会责任,社会发展等[2]。对人文情怀的培养和激发,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行为。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必须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思想品质的培养,高尚情操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大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独立精神,培育大学生责任感和社会关怀意识,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大学语文有很多思想形态,如通过对“家国情怀”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因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3]家国情怀是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具有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密码,是中國传统文化的精髓。品行修养方面,如《论语》《大学》承载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的阔达胸怀,明德修身,坚守信念,坚持操守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山水田园主题体现的是对生命本源的追问,《西湖七月半》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和生命宇宙的意义追寻。志向怀抱主题,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满江红》等,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收复失地的渴望,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知识使人生更加睿智,使人更加优雅。社会人生主题,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生目标。如《赵氏孤儿》《一只独立行走的猪》《垓下之围》《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为实现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三,优秀文化的继承,复兴重任的担当。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优秀的审美无意识,是民族的集体记忆。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骨子里面了,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之源,生存之本。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三观”的大学生,延续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使其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担当。因此,大学语文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思想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第四,立德树人的落实,价值理念的养成。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不是政治化、口号化,不是贴标签,而是立德树人在教学体系中的具体化体现;不是课程政治化、制度化,而是价值体系、价值理念在教学中的浸润养成;不是改革课程体系,而是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育人元素。如《论语》中的处世、学习、做人的思想在教学中的融入。课程思政是课程教学的焦点,而不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课程思政是教育方法,而不是课程教学中的加法;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是潜移默化、深度融合的,而不是被灌输的、教条式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评估体系包括:结构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以检验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否实现,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最后落脚点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课程教学要围绕此目标展开。

(三)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实施原则

把握着“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的准则,既不要随意添加课程思政内容,也不用刻意挖掘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只需在把握好课程思政这个口子,在做好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能当成思政课程来上,课程思政要隐性,避免显化。用课程演繹思政,而不是思政统揽课程,要重视课程主导,思政引领。课程思政要“入脑入心,真正当作一件事情来做”。

第一,挖掘课程思想,构建课程思政。挖掘和构建课程思政,首先教师要明白学科本身的思想性,即课程思政。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遵循课程本身的思想性,这个思想性就是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如山水田园主题、家国情怀主题、品行修养主题、至情至爱主题,志向怀抱主题,社会人生主题等,都是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主题,可以深挖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并融入课程教学中。如在“山水田园主题”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至爱至情”主题中对爱情的讴歌、对生命的热爱;“家国情怀主题”中的家国观念;“品行修养主题”的“内修、外治”“修身养性”;“志向怀抱主题”中的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寻;“社会人生主题”中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等,并将这些主题融进课程教学中。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构建,必须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改上;必须体现在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在课程考核评价上;必须体现在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优化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目标。

第二,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着力点在“融”字上下功夫,这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内容有机融进课程教学中。首先提炼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内容,如“山水情怀”“职业素养”“品行修养”“家国天下”“志向怀抱”“匠人匠心精神”等。再将这些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大纲与课程教学目标中。其次按照主题编写章节,在每章的教学主题中,应该充分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想,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终身学习理念。教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课程思政:在修改教学大纲时,强化、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在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时,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在革新课程考核方法时,突出考核课程思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目标,实现课程思政效果。

第三,课程思政之“盐”,融入教学之“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那就是将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之“盐”,融进课程教学之“汤”。换言之,课程思政的内容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的内容,要巧妙地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两者深度融合,体现在大学语文具体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体现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大纲的编订、修改上;体现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上。如《西湖七月半》将中国传统美学的“风雅”意蕴融入具体的审美意境,《春江花月夜》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融入“春、江、花、月、夜”景物审美体验中。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思政不是增加教育、教学内容,也不是课程教学之余的思政性发挥,更不是为了课程思政而展开或者拓展的课程教学。

三、课程思政渗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意义

从大学生潜意识需求入手,将课程思政渗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实践课程思政、课题教学与审美教育的通力合作,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审美素养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历史、审美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为了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生,首先是文化人,然后才是专业人。因此,大学生必须在综合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强化专业学习,培养专业技能。人文素养是大学生之所以成为文化人的关键因素,大学语文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教学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素质层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一起,共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大学语文还有隐性德育、显性美育的功能,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活动,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能够为树立正确的“三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审美儒化的形成[5],正确“三观”的构建。审美濡化就是将审美素养、人文素养、思想素养等内化成大学生的潜意识,外化为认知系统和认知方式。换言之,审美濡化不仅提升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思想素养,还能将这些素养应用到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认知事物。课程思政和审美教育都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又有专业水平的大学生。通过人文素养与审美素养的提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成为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并逐步内化成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成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从而实现审美濡化,并通过意识层面表现出来。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能为正确的“三观”形成,奠定坚实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基础。

衡量指标的感性,课程标准的精炼。《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目标、效果等的评估具有人性化,它很难量化,因为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素养、思想情操等,属于人的性情方面属于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不同的是,感性认知无法用一个标准进行衡量。只有真正满足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要求,立足学生潜意识的审美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适应大学生的真正需求,而精简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立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主,“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美学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为辅的课程体系,精简大学语文课程,精炼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目标。

四、结语

综上,课程思政不能当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要注重隐性。用课程演绎思政,而不是思政统揽课程。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有三个层级,如盐在沙是混合,如盐在水是融合,融合成一体,而具有新观点、新形态的课程,是化合。深挖课程的内在德性,促进从融合到化合的转化。只有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的格局,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孟子·公孙丑上[M]. 杨伯俊,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李威. 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3] 吕继红. 大学语文[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4] 论语·大学·中庸[M]. 陈小芬,徐儒宗,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5.

[5] 杨文超. 《三字经》的审美濡化思想探析[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8):138-139.

(荐稿人:陈祥和,扬州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商学院2022年度校级教改项目“美育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构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 22XJJG1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文超(1971—),男,硕士,贵州商学院文化与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文艺理论。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立德树人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