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科书研究系统的思考

2024-01-23 21:18桑移凡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辩证唯物主义

摘  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目前在教科书研究领域还较为新鲜,关于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和研究系统构建也亟待完善。文章借助马克思关于“语言与社会”的观点,不仅指出今后的教科书话语分析方法论建构要重新审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重申社会对语言的决定作用,使教科书研究回归社会现实存在,回归马克思主义;也对学者王攀峰在《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中尝试构建的教科书研究系统进行了科学审视,认为该方法论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过分强调话语分析的“话语建构”作用这一情况,是回归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尝试。文章从全新的角度对教科书研究系统地进行了思考,对目前的教科书研究理论探索和方法论建构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教科书研究系统;话语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语言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5-0051-04

教科书是具有多重功能的教学用书,是教学过程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实现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意识形态输入和输出的重要阵地。教科书不仅是知识文化层面的教学用书,也是一种传播的媒介。教科书传播知识、文化和思想,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教科书承担着为少年儿童乃至青年传播知识、塑造正确价值观的任务,是根据某种国家课程标准、出于某些意识形态目的、某种学科定位和目的进行编写的。教科书承载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师生的心理、行为塑造提供导向,对个人、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科书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已经涌现了多种教科书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民族志、话语分析等,其中,内容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是量化研究,也是教科书研究中的主流方法,尤其是其中的内容分析法[1]。民族志和话语分析是教科书质化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1]。文章说的话语分析主要是指费尔克拉夫和沃达克等人的批评话语分析。

尽管话语分析已经关注到社会实践对话语的作用,在教科书研究上更有一定的适切性,但话语分析过分强调话语的社会建构作用,凸显了语言对社会的反作用,相对地使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隐匿。其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辩证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语言社会实践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将新闻传播领域中应用于新闻文本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挪用到教科书内容研究领域当中,并把教科书视为由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起来的社会物质产品,会忽视教科书的编写、传播和使用等实践过程对其内容理解和接受的作用。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目前在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应用还较为年轻,关于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也亟待构建和完善,不加改造地使用話语分析的方法研究教科书是无法构建出适合研究教科书、科学的、完整的研究系统的。学者王攀峰在《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中这样定义“教科书话语分析”并尝试构建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教科书话语分析在本质上是把教科书置于文本生产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语境分析,包括教科书创编过程分析、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教科书接受反应分析这三个不同环节,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科书研究系统[2]

在教科书研究系统中,对教科书的研究不再是单纯地对教科书文本的话语分析,不仅要以教材作为物质生产结果的文本内容分析为中心,也要给予教材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实践过程同样的重视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话语分析对“话语建构”作用的过分强调,重新审视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使教科书研究回归社会现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归。文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语言与社会关系问题,对学者王攀峰在《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2]中尝试构建的教科书研究系统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之“语言与社会”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一方面坚定地认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3-4];另一方面,马克思也从语言与思维及意识的关系上进行了论述,指出“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也是这样”[3-4],并强调,“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3-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语言的本质与其社会依附性。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语言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产物,语言中的潜意识或意识形态同样如此。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曾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不曾否认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也不曾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曾否认由人生产出来的语言会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唯物的,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超越意识,是第一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也强调,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相比语言对社会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更加强调社会现实存在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认识的主导和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对语言的决定作用。

二、话语分析之“语言与社会”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语言学领域所关注的课题,但语言学领域对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较为关注。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样,“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话语分析看来也是一种辩证关系,就像费尔克拉夫和沃达克的经典表述:“话语不仅反映社会,而且建构社会”[5]

尽管话语分析的学术逻辑认同话语是社会的反映,但它更为强调的是后者,即话语对社会的建构作用。在新闻传播领域,话语分析被用来揭示人们是如何利用话语构建有效身份,实现政治和意识形态控制的目的。例如话语分析家沃达克就曾研究政治家如何通过语言的使用来建立国家认同和构建国家身份[6]

话语分析者认为,话语构建了社会,社会存在于话语之中。费尔克拉夫和沃达克更是直接点明,话语分析强调话语对社会的建构作用,就是在其研究中凸显话语帮助维持和再生产社会现实的作用,以及话语促进社会现实发生改变的作用[3,5]。他们如此解读语言与社会,凸显了语言对社会的反作用,甚至将语言视为比社会现实存在更为强大的“力量”(这里用“存在”“东西”等定义语言显然不太合适,故暂且将其定义为与“意识”较为接近的“力量”)。认为社会现实存在是话语建构的结果,社会是由话语建构出来的,话语可以改变社会,话语及其意义又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如此看来,话语分析的深层逻辑中对社会现实存在的忽视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甚至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社会对语言的决定作用,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否定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话语分析过分强调话语的建构作用,使社会现实存在在认识的形成过程中不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它将语言视为超越社会的第一“力量”,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世界。

三、回归马克思:教科书研究系统之“语言与社会”

话语确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也是人在社会实践当中创造,脱离不开现实存在,也无法超越社会和实践。学者王攀峰尝试构建的教科书研究系统,不仅丰富了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研究,也加强了教科书研究方法的系统化建设。王攀峰将教科书研究系统分为教科书创编过程分析、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教科书接受反应分析三个不同环节[2],不是局限于文本层面的研究,更不是局限于单纯的话语分析,而是将教科书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实践过程纳入分析,不再过于凸显话语对社会的建构作用。可以认为,学者王攀峰在尝试构建一个系统的教科书话语分析方法论时重新审视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使教科书研究回归社会现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归。

教科书话语分析,顾名思义,就是用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教科书。目前在教科书话语分析中主要和能够较为系统地运用的观点是费尔克拉夫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和沃达克的话语历史分析三维框架。费尔克拉夫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包括了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三个维度;沃达克的话语历史分析三维框架包括:内容/主题、话语策略、语言实现形式。

目前教科书话语分析大都停留在对教科书内容的分析上面,更加凸显了话语分析的话语建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现实存在的主导和决定作用。且局限于教科书的编写,或传播,或使用,没有一个比较明确和完善的教科书研究系统。在目前的教科书研究中缺乏分析教科书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整体过程,不能给人们呈现一个更加全面的教科书话语建构。将教科书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整体过程作为教科书研究的依据,构建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并建立一个教科书话语分析研究系统,这在今后的教科书研究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挑战。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理论和方法的阐释和建立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社会现实存在的主导和决定作用。体现在教科书话语分析方法论建构中,就是要平衡话语分析对“话语建构”作用的过分强调,重新审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确定社会对语言的决定作用,使教科书研究回归社会现实存在,回归马克思主义。

学者王攀峰在《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尝试构建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将教科书创编过程分析、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教科书接受反应分析这三个不同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科书研究系统[2]

学者王攀峰将“教科书创编过程分析”定义为“对教科书话语生产的过程、教科书话语表达形式与社会文化心理进行分析,揭示出三者之间的关系”[2],对“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的定义是:“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是在语言层面上对教科书文本开展深入的分析,揭示教科書中哪些话语被形成、如何形成以及如何构成一种权力关系的,是教科书话语分析的中心环节。”[2]对教科书研究的最后一步“教科书接受反应分析”的定义是:“教科书接受反应分析是以读者(即教师、学生及大众)的文本接受为对象,关注教科书的社会接受效果问题,是旨在探明读者在教科书接受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内在规律的方法,了解教师和学生是如何理解、解释和内化教科书文本内容的。”[2]从学者王攀峰对这些教科书话语分析研究具体环节的定义中可以发现其虽然把文本内容分析视为“教科书话语分析的中心环节”,但也同样重视语言层面之外的分析,“创编过程分析”对应了教科书生产的实践过程,“接受反应分析”对应了教科书传播和使用的实践过程,在“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中尤其重视教科书话语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使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隐隐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语言产生于社会。

其中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的框架搭建,王攀峰选用了话语分析者沃达克的话语历史分析三维框架。教科书研究系统绝不是仅局限于文本内容分析。在教科书创编过程分析的框架搭建中,王攀峰介绍了教科书创编过程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传记研究、社会学研究、历史研究[2]等。在教科书接受反应分析的框架搭建中,列举到适用于教科书接受反应分析的具体方法有深度访谈法、作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2]。从这些开展教科书研究的具体方法介绍中可以看到王攀峰构建的教科书研究系统使教科书的研究不再是单纯的对教科书文本的话语分析,她在该教科书研究系统的构建中更为强调的是社会语境的作用,是社会现实存在对教科书的影响和作用,而这将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话语分析对“话语建构”作用的过分强调,体现了社会现实存在在认识形成的过程中的主导和决定作用。王攀峰对来源于新闻传播学的话语分析方法进行了补充,致力于使其构建的教科书话语分析研究系统适合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并针对教科书这一研究媒介。王攀峰重新审视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回归马克思及其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教科书研究科学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四、结语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现实存在在实践形成认识的过程中的主导和决定作用,强调了社会对语言的决定作用。任何理论和方法的阐释和建立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社会现实存在的主导和决定作用。话语分析将语言视为超越社会的第一“力量”,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世界。在目前的教科书研究中缺乏分析教科书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整体过程,较多局限在语言层面,而较少关注社会对教科书话语的影响和作用,不能给人们呈现一个更加全面的教科書话语建构。只是将新闻传播领域中应用于新闻文本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挪用到教科书内容研究领域当中,并把教科书视为由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起来的社会物质产品,极易忽视教科书的编写、传播和使用等实践过程对其内容理解和接受的决定性作用。在教科书话语分析方法论建构和建立完善的教科书研究系统过程中,要平衡话语分析对“话语建构”作用的过分强调,重新审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使教科书研究回归社会现实存在,回归马克思主义。王攀峰在《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中尝试构建的教科书研究系统[2],是对来源于新闻传播学的话语分析方法的补充,是教科书研究在修补完善自身的科学系统、回归马克思的路径上的重要尝试,为教科书研究探索新路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倩,黄毅英. 教科书研究之方法论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8):41-47.

[2] 王攀峰. 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J]. 教育研究,2019,40(05):51-59.

[3] 田海龙,赵芃. 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语言与社会关系研究[J]. 当代语言学,2017,19(04):494-506.

[4] 卫志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语言[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5] Dijk V.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M]. Sage Publications,1997.

[6] Wodak R,Cillia R D,Reisigl M,et al.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9.

(荐稿人:李民,西南石油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新加坡华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话语建构与演变研究”(项目编号:21BYY201)。

作者简介:桑移凡(1997—),女,硕士在读,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中文教材、文化传播、国家形象。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试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