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定向师范专业美育课程本土化模式构建

2024-01-23 21:18张萍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本土化

摘  要: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视,我国乡村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乡村美育工作也逐步优化。文章以南京民间音乐为例,以乡村定向师范专业美育本土化课程构建为切入点,从美育本土化教学资源整合、美育本土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探索、美育本土化评价体系建立三个方面对美育课程本土化进行研发与改进,研究适配教材、合理规划教学大纲、多角度教学评估,以期为高校美育课程本土化构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美育课程;本土化;乡村定向师范生;南京民间音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5-0120-04

自2016年以来,教育部启动了乡村定向师范专业培养项目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精准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1]在目前的研究中,乡村定向生培养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乡村定向生对本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对乡村教育认知不足等,乡村振兴之要,首在振“心”,美育是心灵的教育,育人先育“心”,“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主体。”[2]2015年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针对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提出高校美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高校美育课程包含美学理论学习、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体验等。“在高校教学、科研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和大学,增强民族自信,是成为造就国际一流专业、一流大学的内在条件。”[3]因此,在音乐课程中融入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创建具有南京本土特色的专业课程,培养有南京本土音乐文化科研情怀的学生,增强其文化自信是当下南京本地音乐教育研究者的首要任务。民间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的结合需要音乐教育研究者深入挖掘、系统传播、提炼知识、灵活运用。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以南京民间音乐乡土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从乡村定向专业教学特点出发、结合高校教学与科研优势,将南京民间音乐引入高校定向师范美育课程改革项目的研究中。选择适配专业教学的南京民间音乐项目,如南京白局、方山大鼓等具有一定规范性、传承性的项目与学校定向师范专业音乐美育课程结合,并在课程建构中根据学生就业导向及专业特点的不同进行路径与方法探索,从而为乡村教育事业培养出具有坚定从教信念、高尚美学素养、乡村教育情怀、本土教学能力的乡村教育师资。“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本土化教师”[4]

一、乡村定向师范专业美育课程本土化构建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工作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5]目前,高校美育课程本土化构建在教学资源、教学实践、教材编写、学科综合、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美育课程本土化的发展。高校美育课程本土化建设面临教学资源合理化整合和学科综合标准化实践的双重困境,美育课程需要通过跨学科语境,艺术课程整合的方式,借鉴多维度评价体系来提高学校美育课程质量,当下高校乡村定向师范专业美育课程本土化构建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点。

(一)高校美育课程本土化教学资源整合不完善

高校美育课程本土化的构建,不能离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本土艺术文化,目前部分高校引入当地民间艺术的优势资源,开设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但针对性不强,不能有效针对乡村定向师范生,当地本土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未能有效地与乡村定向师范生的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未能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中,未能建立持续下沉到乡村中小学的美育本土化构建思路,影响了美育课程本土化教材编写的体系建立。

(二)高校美育课程本土化教学实践探索不全面

在高校美育课程本土化教学时,乡村定向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讲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相对严重的脱节,以致学生对本土化民间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全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目标的达成,但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缺乏对该知识领域的技能练习与技巧熟练度,导致了学习成果的成效不立体,也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该知识领域进行实操演示。

(三)高校美育課程本土化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当前,在针对乡村定向师范生的美育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所开展的评价方式与实际的需求脱节,教师只在该课程学习完成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例如小论文、理论考核等,以此为基准开展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未能评价学生掌握的技能学习效果,只会让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评价而学习,本质上否定了本土化美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培训的目标和意义。

二、南京民间音乐概况

作为江南商业中心的南京,在不断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中,成为江南的文化交流中心,吸收着全国各地的文化养分。南京文化具有多元化特点,其音乐审美也同样具有多元性和融合性,例如,扬州清曲中把从南京流传出的《南调》或《软平调》称为“南京调”,南京把外地传入的《寄生草》叫作“怯音寄生草”[6]

南京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包含有南京民间歌谣,如《马头调》《南京调》《梳妆台调》《鲜花调》等;南京民间说唱曲艺,如南京白局、南京评话、南京白话等;南京民间歌舞,如方山大鼓、花香鼓、栖霞龙舞、跳五猖、湾北小马灯等;南京民间器乐表演,如传统音乐留左吹打乐、传统音乐马铺锣鼓、传统音乐固城十番锣鼓等;南京民间传统戏剧,如传统戏剧洪山戏、传统戏剧阳腔目连戏等。

综上,南京民间音乐有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其历史发展、地理环境、语言声腔、文化活动、社会生活、民间风俗都与当地音乐息息相关,以其本土音乐资源为教学内容,创新本土化教学方法,对乡村定向生的本土化音乐文化知识结构的形成,激发乡村定向生本土化教育情怀培养,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三、南京民间音乐在乡村定向师范专业美育课程中构建

高等院校音乐学乡村定向(师范)专业承担着培养乡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的责任,把南京民间音乐融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美育课程,作为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不仅提升了高校乡村定向学生传统音乐核心素养,更是将本土传统音乐审美根植于未来无数乡村音乐教师的心中,充分发挥高校音乐教育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将南京民间歌谣、南京民间歌舞、南京民间曲艺、南京民间戏劇等传统音乐资源转化成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构建科学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对有价值、有代表性的科研项目内容进行开发、整理和改造,有效融入高校美育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课程模式合理规划、多角度教学评估等模式建构,具体探索如下。

(一)南京民间音乐在高校美育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整合

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将当地音乐文化渗透高校美育课程,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对复兴传统文化,传承本土文化文脉,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及学校课程特色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南京民间音乐传承人的采访,总结如何将高校美育课程与当地本土音乐资源相结合,形成适配美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对高校美育课程中的本土音乐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对传承模式进行结构性优化。

1. 构建以“传承人才培养”的定向师范专业实践模式

邀请具备南京民间音乐传承人资格的教师进驻高校音乐学院,定期在高校美育论坛举办讲座、进行教学。通过接受传承艺人口传心授,学生可近距离接触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依据其掌握的传统音乐素养能力进行“传承人才培养”的甄选。为了使相关教师可以更好地授业、解惑,培训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通过“师徒结对”培养非遗传承人;二是通过优秀大师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提高乡村定向学生音乐素养;三是邀请与南京民间音乐相关专家开设讲座、教科研论坛、网络课程教学、音乐会欣赏、排练展演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本土音乐审美能力,高校也通过传承南京民间音乐,实现地域特色的办学特点。

例如,2017年由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南京白局表演艺术人才培训”项目,邀请南京白局传承人马敬华、周慧琴、徐春华、黄玲玲和徐东宝等进校授课,教学方式采用“口传心授”来完成,甄选了一批热爱传统民间文化、具备传统音乐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表演艺术人才,获得了很好的传承效果。

2. 打造以传承人工作室为载体的校企融合“新”团队

将“传承人工作室”引入学校,针对乡村定向师范美育课程,以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为基础的教学科研团队,研究设计音乐课程的计划制定、教材编写、课程实施、成果总结等具体筹备工作,拟定构建多维度美育课程体系,以适应非音乐专业乡村定向生学生和音乐专业方向学生的不同需求,采访中知悉,徐春华作为南京市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白局传承的领军人物,致力于白局民间传承理论与实践教学,参与编撰《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其创办的白局传承社曾在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举办“南京白局专题讲演”。学生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不仅得到南京民间音乐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教学,也增加了对地域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构建传承人工作室与学校美育课程相融合的模式,将高校作为民间音乐传承的另一种方式,尤其是将南京民间音乐中重点项目列为教学核心内容的美育传承形式,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之中。

3. 研究适配乡村定向专业的美育课程教材体系

六朝古都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地域音乐文化,将其内容收集整理,编撰适合乡村定向师范专业特点的南京民间音乐乡土美育教材、项目手册教材等,有助于复兴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增强乡村定向师范生文化自信。将南京高淳、六合、溧水、江宁、横溪、谷里等当地本土资源非遗文化为主要内容渗透到各类针对南京高校乡村定向师范(音乐学)专业的美育课程教材中,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南京民间音乐鉴赏类教材编写,构建校本课程教材体系,依托南京白局“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项目和方山大鼓等非遗项目,进一步规范本土美育课程教材体系,将当地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作为素材的积累与编撰,实现源头采集、整理传承、原创开发等多维度整合,丰富高校音乐课程校本教材的内容。

着手定向师范专业美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将南京民间音乐传统表演进行数字化手段留存,录制南京民间音乐传承人的演奏、演唱及讲课视频等。以现代化记录手段将南京民间音乐理论与技艺整理成规范、系统的教学资源。坚持对南京民间地方传统音乐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梳理其历史渊源、艺术流变、曲牌整理、曲目收集、演唱技艺、传承方式等,利用高校教学设备及场所,建立南京民间音乐项目数据库,设计数字化南京民间音乐教学平台。

(二)呈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美育课程构建模式

采用项目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使南京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并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和技能的学习,而是多维度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构建中创造能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以跨文化音乐课程的形式培育学生的国家民族认同。”[7]为学生提供可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的资源条件,提升学生采访研究、调查研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1.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参加南京民间音乐传承单位的各项演出活动,在流传至今的民间原生态音乐的基础上复原,提高、创新而形成的民间特色表演,举办音乐会,以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8]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充分调动乡村定向学生实践创编、作品编排、实践表演的创新性与积极性。

2. 以科研为基础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

开展在高校传承南京民间音乐的各类项目,创设南京民间音乐教学展示与南京民间音乐展演平台、开展课程设置等实践活动,在以科研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模式建构中发挥高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开设传承人研学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浸润式传承教育。打造团队,挖掘整理复原编排民间音乐作品,力求将原生态曲谱和表演形式的原貌再现,让学生亲历收集、整理、习得、表演的全过程。在采访中悉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南京秦淮区文化馆白局公益传习培训班合作,学生在研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南京民间音乐的文化特点,音乐素养得以长足发展,也促进了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构建高校本土化美育课程多维度评价体系

多维度教学评估,不仅了解该学生在本节课上的学业成绩,更主要的是通过评价来了解教学,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从激发学生、老师、教学三方面的内在发展动力为目标,针对高校美育课程的教学评价进行多样化模式建构,践行混合式教学评价手段,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例如以获得非遗民间艺术传承人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为导向,促进课证融通。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实现训育结合,互助双赢。并进一步推进,将教学成果对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非遗技能大赛,以赛促改,以证促教。

四、结语

本研究以乡村定向音乐专业美育本土化课程模式构建为切入点,以南京民间音乐为例,针对乡村定向师范生的特点进行乡村本土美育课程研发与改进,进一步强化乡村定向师范生的美育理论与美育技能实践能力。全面整合和优化乡村定向专业美育课程,探索课程有效评价的科学方法。以本土化美育课程培养具有本土美育知识与美育情怀的师范生,更能适应乡村美育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通过美育滋养定向生的乡土情怀,促进振兴乡村美育建设,将高校美育课程“融入”乡村定向生培养体系对提升乡村全民审美素养、德行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增强定向生立志扎根乡村教育工作的教师身份认同感、提升鄉村教育使命感,能够很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也对乡村本土艺术的再发展提供了条件,进而有效提升乡村美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09):31-35.

[2] 刘霞,张波,严开宏. 乡村定向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伦理内涵与实践模式:基于南京晓庄学院的考察[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2,38(03):25-29+123.

[3] 韩中健,徐元勇. 构建主流文化精神中高校“非遗”音乐教育模式[J]. 人民音乐,2015(11):36-37.

[4] 陈蓓.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3):5-8.

[5] 杨卫华. “美育+”高校公共艺术层进项目推进教育研究[J]. 艺术教育,2019(12):195-196.

[6] 板俊荣,张仲樵. 南京民间俗曲音乐研究[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 关涛. 以音乐培育中华民族认同:西南多民族学校的一项混合方法研究[J]. 中国音乐,2022(05):144-159.

[8] 孙会玲. OBE理念下乡村定向音乐学师范生培养思考: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 北方音乐,2020(22):51-53.

(责任编辑:淳洁)

作者简介:张萍(1975—),女,硕士,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本土化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美国立法授权理论及其演变的本土化思考
海外大学慕课的现状与本土化策略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论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本土化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本土化叙事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