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4-01-23 08:06周新华陈良义翁磊华吕绍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造影支架动脉

周新华 陈良义 翁磊华 吕绍茂,*

1.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厦门市放射质量控制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04)

2.厦门大学附属中医院神经内科(福建 厦门 361004)

颅内动脉狭窄作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缺血性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增加患者治疗难度,影响患者预后[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2]:发达国家颅内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8%-29%不等,而国内接近33.3%。常规治疗方法以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为主,但是远期治疗预后较差,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仍相对较高,严重者达到60.7%。颅内支架置入术通过股动脉血管穿刺,在血管内完成的微创手术,根据手术中支架分为球囊扩张支架与自膨支架两种,多数患者可从中获益[3-4]。为提高治疗效果,手术过程中应借助相关仪器,确定狭窄血管的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更加精准的输送与放置介入治疗器械[4-6]。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虽然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但是该方法不能清晰显示支架的贴壁及展开情况[7]。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则能弥补3D-DSA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能清晰的显示置入支架状态,并在直视下展开网丝、支架在弯曲血管中的形态等,有助于判断支架再狭窄情况、原因[8-9]。本研究以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为对象,探讨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54例)。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平均(59.42±6.29)岁;体重指数(BMI)(18-29)kg/m2,平均(22.15±3.29)kg/m2;发病部位:大脑中动脉段1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7例,椎动脉段10例,基底动脉段6例;临床表现:眩晕发病15例,共济失调10例,短暂性脑出血发作(TIA)13例;观察组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46-79)岁,平均(60.19±6.36)岁;BMI(17-30)kg/m2,平均(22.43±3.31)kg/m2;发病部位:大脑中动脉段19例,颈内动脉颅内段20例,椎动脉段7例,基底动脉段8例;临床表现:眩晕发病23例,共济失调28例,TIA31例。

纳入标准:符合颅内动脉狭窄诊断标准[10],经造影检查确诊;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均可耐受;均无Dyna-CT、3D-DSA检查禁忌症;病情稳定,能与患者沟通与交流。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或伴有颅内肿瘤者;血液系统疾病、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无合适支架入路、痴呆引起的严重残疾者;中途放弃治疗或中转上一级医院者。

1.2 方法

1.2.1 术前用药 术前询问患者病史资料,并常规查体,完善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生化等常规检查,完善患者心肺功能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术前72h每天顿服阿司匹林100mg,口服;氯吡格雷75mg,口服用药,每天1次,实现对患者抗血小板干预,保证用药时间>3d;对于用药时间<3d者,支架植入2h服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各300mg;术前常规会阴备皮、碘过敏试验及全麻前禁食6h[11-12]。

1.2.2 Dyna-CT、3D-DSA检查 (1)仪器与设备。3D-DSA,购自于德国西门子公司,配备计算机后处理工作站;Dyna-CT为西门子Artis Zee Biplane血管造影系统。(2)对照组:术中采用3D-DSA引导。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对于具有手术适应症者,经皮股动脉借助Seldinger技术插管,注入肝素钠1mg/kg完成肝素化。通过5-F造影导管完成全脑造影,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并完成病变血管的旋转造影。设定相关参数:纵轴旋转角度为200°、旋转速度1.5°/F、采集速度26.6F/s图像,矩阵1024×1024,总共采集133帧图像。3D-DSA检查过程中,选择5sDSA程序采集数据,造影剂选择优维显(300mgI/mL),设定注射参数:造影剂浓度设定为100%,注射速度为2-3mL/s,机架旋转时间5s、延迟1s,总时间6s,造影剂总量设定为12-18mL,并根据患者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择Inspace Reconstruction完成三维重建。将获得的数据和图像传输到后处理软件中,于1min内获得重建图像,并根据反馈获得的影像对患者进行治疗[13]。

观察组:术中采用Dyna-CT引导。成功置入造影导管后,固定患者体位,通过调整手术台的高度和角度,保证头部位于C臂圆形,头部常规被球管及平板探测器围绕,并完成手术区域数据的采集。扫描参数:总旋转角度200°,旋转速度为0.4°/F,采集速度24.8F/s图像,矩阵1024×1024,总共采集496帧图像。将上述检查获得的数据和图像传输到Syngo工作站中实现图像重建。采用20sDR程序完成原始数据的采集,采用20s DR程序进行扫描,注射稀释比例10%的造影剂,完成高压注射器参数设定(设定流速为2-3mL/s、注射时间20s,总量42-63mL,X线延时1s);在MPR的MIP模式下常规重建(层厚为10-20mm)。同时,选择Inspace Reconstruction完成三维重建,选择支架周围感兴趣区域,完成MPR多平面重建,设定层厚5-10mm,清晰的显示支架轮廓、网丝,必要时选择0.1-10mm薄层MIP重建,并于横断位/纵位观察,根据Dyna-CT、3D-DSA检查结果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并于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

1.3 观察指标(1)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两组术前、术后4、8、12个月对患者行mRS评分,量表采用0-6分7级评分法评估,分值越低,效果越佳[14];统计两组支架成形耗时;(2)手术成功率。分别从置入与未植入对患者手术效果进行评估,并对两组影像进行分析[15];(3)手术并发症及远期预后。记录两组围术期血管痉挛、血管破裂出血、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术后对患者完成12个月门诊随访,统计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mRS与支架成形术耗时比较两组术前mRS评分无统计差异(P>0.05);两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得到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mRS及支架成形术耗时比较

2.2 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观察组Dyna-CT的术前规划、观察到支架表面图像与术中所见吻合,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见表2和图1。

图1A-图1C 观察组典型病例图片;图中为术前术后6个月检查图片,其中图1A为造影图片;图1B和图1C为Dyna-CT观察血管腔与支架之间,表现为低密度的增生的血管内膜组织。

表2 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n(%)]

2.3 两组手术并发症及远期预后比较两组围术期血管痉挛、血管破裂出血、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并发症及远期预后比较[n(%)]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高,而血管狭窄为主要原因,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华法林等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但是每年仍有10.0%患者演变为急性脑梗死,并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16-17]。颅内支架置入术是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常用的干预方法,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颅内支架置入术用于颅内血管狭窄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3D-DSA检查是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常用的影像指导方法,能在术前发病病变血管部位、数量,确定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且与2D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8-19]。同时,3D-DSA检查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可提供血管与病变的腔内影像,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但是,3D-DSA检查旋转采集图像相对较长,受外界干扰下会造成二维图像失真,导致获得图像质量相对较差,影响诊疗精度和准确度[20]。

为了弥补3D-DSA检查存在的弊端与不足,Dyna-CT开始用于临床,该方法能同时获得软组织及血管影像,针对获得的数据和图像实现多平面、多角度、多方法重建,且患者支架置入术后,Dyna-CT可以清晰显示支架的展开程度、贴壁情况、是否需要后扩,支架与血管、骨头的三维关系、网丝及网眼情况[21]。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采用Dyna-CT能基于计算机实现手术入路的模拟,任意角度完成解剖层面的剖析,实现不同入路观测手术区域[22]。同时,借助Dyna-CT能对骨窗进行动态调整和修剪,对术前手术入路的规划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均完成Dyna-CT、3D-DSA检查及图像采集,能清晰显示颅骨、支架及血管,从本研究结果看出,Dyna-CT、3D-DSA均能指导颅内支架置入术,且Dyna-CT优势更加明显,获得图像更清晰,缩短手术时间,巩固手术效果,多数患者能从中获益。Dyna-CT由于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对血管显示率较高,不仅能清晰的血管,亦可从任意角度观察病变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详细手术方案的制定,降低手术风险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3-24]。本研究中,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12个月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安全性较高,能获得良好的远期预后。分析原因:Dyna-CT能提供颅骨、软组织和血管三者关系的三维直观图像,有助于更加客观、形象地了解病变血管、病灶部位,科学地进行手术规划与骨窗范围。

综上所述,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支架成形术耗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造影支架动脉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12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