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精神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及其显著优势

2024-01-24 13:08姚玉斐
关键词:赶考理政治国

姚玉斐

(河北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发展为“三个务必”,即“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P1),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重要发展。“赶考”的说法最早是由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从农村进入城市、执掌全国政权之际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作为执政党如何治国理政的深入思考和深刻的忧患意识。“赶考”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人民利益至上的为民精神、敢于斗争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廉洁自律精神等[2](P40)。始终秉持并不断践行“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精神密码,也是未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赶考”精神的提出与发展

(一)“赶考”精神的提出

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八大,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赶考”的命题,并衍生出一系列治国思想,形成了“赶考”思想的基本内涵。在这一时期,党面临的最根本的“考题”就是如何执掌政权的问题,对此他向人民主考官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首先,提出“两个务必”思想,从精神层面为治国理政指明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治国理政?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用“两个务必”进行了回答。他深刻认识到,如何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保持清醒头脑,长期执政、执好政,这是全党面临的严峻考验。他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使全党同志认识到今后治国理政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念。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经验的总结,也是长期执政必须始终保持的精神和作风。

其次,提出民主执政思想,从道路层面为治国理政指明方向。在与黄炎培关于如何跳出“中国历史周期率”的著名谈话中,毛泽东给出了坚定而充满信心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P30)根据这一理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奠定了制度基础,为党民主执政指明了正确方向。

再次,提出反腐倡廉思想,从党建层面为治国理政指明方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地位、任务和环境的变化,个别党员干部滋生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等情绪。针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敲响了警惕“糖衣炮弹”袭击的警钟。他认为执政党最大的风险是腐败,必须预防腐败的发生。当出现刘青山、张子善等腐败典型时,我们党以坚决的态度进行了严惩。这实际上正是向世人宣告: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既打得下江山,也守得住江山。这其中蕴含的反腐倡廉思想,为今后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赶考”精神的接续发展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先后接过了“赶考”的接力棒。面对改革开放这一全新“考卷”,我们党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赶考接力”的顺利交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赶考”精神,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举措,也是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人民交上的优异答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坚持一手抓深化改革,一手抓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党在健全民主集中制、促进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推动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实现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目标,将“赶考”精神继续推向前进。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坚持“两个务必”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强调要结合新的实际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两个务必”教育,并将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为中心来加强执政党建设,坚持从严治党、执政为民,使“两个务必”成为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赶考”精神的引领下,这一代共产党人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深刻思考,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向人民交上了优异的答卷。

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带领新一届领导集体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他明确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4](P1)。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和加强党内监督,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放在突出位置等重要举措,全面提高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一时期,我们党通过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取得了重要成就,再次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进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和发扬“赶考”精神,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一时期,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书写了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全面深化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赶考”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到了全面深化和发展,这既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治国理政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更是立足于历史文化、现实基础和人民意志的开拓创新,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一)提出了“赶考远未结束”的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到西柏坡考察时指出,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5](P1)。在建党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6](P35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党面临的重要“考试”,我们既要立足于当前的奋斗目标,也要面向未来的宏伟目标,时刻不能懈怠。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赶考”精神,就是要使全党同志不忘初心和使命,以“赶考”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始终保持“备考”状态,迎接党在新时代面临的更加艰巨的“考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7](P22)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他告诫全党同志“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8],号召全党同志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考出好成绩”[9](P71)。

(二)诠释了“赶考”的最终目的和评判标准

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诠释了“赶考”的最终目的和评判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把执政为民理念提升到新高度,他明确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0](P37)这是对“赶考”精神的重要深化和发展。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赶考”成绩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争取考出好成绩。在新时代的“赶考”试卷上,认真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道考题。他深刻提醒全党同志:“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11](P367)他向全党清楚精炼地回答了这道考题,把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升到了新高度。

(三)明确了“赶考”的作风要求、信念支撑、精神状态和必备本领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河北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重申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意义,并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坚持“两个务必”,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解决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这些都体现了他对作风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也体现了共产党人常怀“赶考”之心,始终绷紧作风之弦,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为中国发展大业夙兴夜寐的精神状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精准地把握了坚持“两个务必”的根本方法——坚定理想信念。由此,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切实解决好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忧患意识,补足精神之“钙”。这样才能增强“赶考”意识,提高“赶考”本领,抵御各种诱惑,为治国理政奠定坚实思想和作风基础。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两个务必”发展为“三个务必”,即“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赶考”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揭示出新时代“赶考”所需的精神状态和必备本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自成立以来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始终保持自己的初心使命,才能永葆党的政治本色,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则体现了新时代应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应对各种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的必备本领。纵观党的历史,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每个历史进程,无不伴随着斗争;百年奋斗的每一项成就的取得,无不依靠斗争来实现。新征程上,只有不断发扬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才能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四)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首次提出了“五个必由之路”,其中包括“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12](P35)。一方面,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新时代管党治党必然要求,也是继承弘扬“赶考”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只有抓好执政党自身建设,才能真正治理好国家,才能走好“赶考”之路。另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和“赶考”精神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赶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不断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检验。党治国理政各项工作考得好不好,归根结底是人民说了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上率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着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管党治党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带领全党迈上“赶考”的新征程。通过牢固树立规矩和纪律意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党内规章制度,加强党内监督,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有力推动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通过大力惩治腐败,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反腐败斗争,为治国理政提供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我们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党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找到了第二个答案。

三、“赶考”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独特价值

从理论层面来看,“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百年奋斗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创举,蕴含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思想结晶。这一精神包含的独特价值是西方国家执政党所不具备的。

(一)“赶考”精神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先进性

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实践,我们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既保持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又回答了不同时代的新问题,形成并发展了“赶考”精神这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结晶,反映了党执政理念的先进性。

首先,“赶考”精神的本质是强调人民利益至高无上。中国共产党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安排,来保证这一宗旨的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从革命到执政的一百多年,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这就要求党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呼声和要求放在执政的第一位,代表人民的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否则便背离了党的宗旨。所以,党必须始终坚持“赶考”精神,从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到影响民生的各项具体政策,不断为人民交出“答卷”。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不断“赶考”的过程,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的过程。如果说西方民主更强调程序民主的话,“赶考”精神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实质民主,这无疑是对西方治国理政思想的一种超越。

其次,“赶考”精神要求执政党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从历史角度看,党和国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不断变化的。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成功应对了一个又一个“考试”。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新的风险挑战不断增多,旧的风险挑战也可能呈现出新的形态和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永不停息地迎接时代的“考试”,接受人民的“评判”。

第三,“赶考”精神意味着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执政党作为“答卷人”,只有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不断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必须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始终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必须秉持忧患意识,时刻牢记过去胜利不等于永远胜利,时刻牢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敢于刀刃向内,对损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要坚决革除。

(二)“赶考”精神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优越性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并坚持弘扬“赶考”精神,不断为人民交上一份份优异的答卷。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特色所在,也是其优势所在。从中西方对比的视角来看,无疑将更有助于我们清醒认识这一事实。我们应当追问,为何类似“赶考”精神或“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的提法在西方国家很少出现?由于政治制度的差异、政党性质和功能的不同,“赶考”精神是西方国家执政党所不具备的,其折射出的西方国家政党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不同。当代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多党竞争的政党制度和以选举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制。这种制度强调政党通过赢得选举来代表“人民”执政,甚至将选举作为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唯一重要来源。这样一来,政党或政客的首要任务就是竞得民众的选票,以此来获得或延续执政地位。而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政党制度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制度差异也导致了“考试”内容的差异。对西方国家政党来说,最大的“考试”就是通过选举获得政权。于是为了赢得选举,各政党往往在选举前大开空头支票,选举之后却无意兑现承诺。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的“考试”内容也更为复杂。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13](P5),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党面临的“考试”绝不仅仅是获得和保持执政地位,还包括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就要求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承担自身的历史使命。

其次,“阅卷人”不同。从本质上看,西方民主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不可能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论哪个政党执政,其只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从西方政党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政党也不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政党是社会多元体系的一员,只代表部分群体的利益。以美国为例,两党各自有自己的选民基本盘,民主党的选票主要来自劳工、有色人种、少数族裔等,共和党则主要依靠大企业家、保守派、白人的支持[14](P39)。从西方民主的运行来看,无论在选举中还是选举外都无法实现人民的有效参与。金元政治使得民主沦为了少数人的统治,政党竞选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候选人的筹款能力。竞选者一旦成功当选,便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执政地位,即便政府政策不能体现民众利益诉求,也无法强制领导人下台。而在选举之外,资本通过利益集团能够影响公共政策走向,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则非常有限。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力求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把人民作为最终的“阅卷人”,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第三,“考试”结果不同。从国家治理的效果来看,西方国家政党无法跳出“治理困境”,“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种族主义、两极分化、社会撕裂等各种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党派纷争导致政治极化和民粹主义盛行。随着西方国家内部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不断凸显,理论界对于西方民主的危机和国家治理困境已经进行了大量反思。就连曾经鼓吹“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在2014年发表的《衰落中的美国》中,提出了美国“政治衰败”问题[15](P5-26),在其出版的《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中,福山尽管对全球民主前景依然充满希望,但他对美国面临的“政治精神衰败”充满忧虑,认为“无法实施有效统治的问题也降临到了美国自己头上”[16](P498)。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福祉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繁荣,民族复兴的前景更加光明。

四、“赶考”精神的实践成就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显著优势

从实践层面来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扬“赶考”精神,是党治国理政取得重大成就的精神密码之一。中国共产党践行“赶考”精神的实践成就,凸显了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显著优势。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赶考”精神,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两大奇迹”是党治国理政伟大成就的生动写照和重要标志。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由一个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落后东方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保持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2013—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17]。中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稳定性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堪称一个奇迹。

同时,中国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使人民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作为“阅卷人”,致力于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进军。这一系列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正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践行“赶考”精神的最佳写照。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还将继续弘扬“赶考”精神,不断为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显著优势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体现在应对风险挑战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共产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首先,在抗疫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面对疫情“大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作为“主考官”和“阅卷人”。在疫情暴发初期,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8](P4),这是我们党抗击疫情的根本立场。其次,秉持忧患意识,既立足当前,更放眼长远,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对疫情“大考”,我们党以“赶考”的精神直面疫情防控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短板,全面提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在全力争取抗疫胜利的同时,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再次,在抗疫实践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疫情既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政治品格、工作作风和能力的考验。在抗疫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疫情防控工作和监督问责共同推进。

五、结语

“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体现,它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智慧,并在新时代得到全面发展和深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和应对新冠疫情“大考”等方面,中国交出了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优秀“答卷”,这一成绩单“经得起历史检验”[19]。这不仅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赶考”精神的当代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显著优势。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将继续坚持和发扬“赶考”精神,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

猜你喜欢
赶考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律师“赶考”法官
不忘初心,继续“赶考”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略论《尉缭子》的治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