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价值 深化内涵发展打造新时代标杆引领型矿井

2024-01-24 07:30丁永红
中国煤炭工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常村矿井工作面

▊文/丁永红

基本情况

◆ 常村煤矿井田面积81.69平方公里,核定产能800万吨/年,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常村煤矿作为潞安化工集团的主力矿,是全国首座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特大型井工矿井,自筹备、建设、投产以来,经历了煤炭行业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成为了煤炭企业改革发展的缩影。常村煤矿在推动矿井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创新发展、改革发展、绿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探索质量效益型、内涵发展的新路子,驶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立足企业实际,奋力担当发展使命

常村煤矿于1985年7月开工建设,1995年9月建成投产,逐步发展成为核定产能800万吨/年的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喷吹煤、混煤等优质煤炭产品,产品为发电、冶金、化工等行业的优选用煤。矿井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煤炭工业特级高产高效矿井、全国文明单位、山西省第五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2020年11月26日,潞安化工集团正式成立,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潞安化工集团顺应国家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发展要求,审时度势谋篇布局,规划高质量发展“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大力推行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提出思想层面“讲政治、观念新、认识清、站位准、作风硬、干劲足”和行为层面“盘清账、责任明、找差距、激励干、强执行、增效益”的“双十八字”要求,旨在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以最小投入创造最大价值。

常村煤矿还确立建设以“低瓦斯开采、精益化管理、高质量发展、绿色化利用、奋斗型团队、幸福型矿山”为标志的“新时代标杆引领型矿井”发展规划,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责任,持续推动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转变,以机制创新激发全员价值创造活力。

聚焦价值创造,高质量发展步伐强劲

常村煤矿围绕潞安化工集团“算账”文化行为层面“十八字”要求,结合矿井发展现状,构建起“算账”文化管理体系构架。运用“利润=收入-支出”这一公式,阐明企业实现“创造价值、追求利润”的最终目标源于“收入最大”与“支出最优”这一深刻内涵。着眼高层引领价值创造、中层管理价值创造、基层实现价值创造“三个层面”的价值定位,发力“两低”开采、系统优化和智能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1.聚力价值创造,锚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

持续推动管理重塑和流程再造,着力实现全面预算、指标分解、绩效评价和薪酬分配“一体化”深度融合,全面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

以全面预算为基础,为价值创造确立目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以年度工作总结、市场环境分析为依据,确定年度业务目标和生产经营对策,形成生产经营计划。重点编制运营费用、单项费用、新增投入和待定项目“四类”成本费用预算,设置底限、进取和挑战“三阶目标”实施管控。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压实经营管控责任,并以季度为周期,动态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实施滚动预算,使预算更加贴合矿井发展目标、更加科学有效。

▎ 绿色常村 生态潞安

以指标管控为关键,为价值创造指明方向。构建三级指标管理模式,依据全面预算,将反映矿井综合水平的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设定为一级指标,分析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划分“安全、质量和成本”三类指标,并逐个分解到专业管辖部门作为二级指标,再细化分解至相关队组形成三级指标,实现“指标明确、责任到位、全面覆盖”,将矿井生产、管理全要素转化为可衡量、可考核的指标体系,促进核心指标持续提升。

以绩效评价为抓手,衡量价值创造程度。坚持目标、过程和结果导向,立足矿井核心业务,构建“A+B”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其中管理部门评价将考核指标分为“党建工作、日常工作、中心工作、专项工作和否决指标”五个项目,逐层分解、逐级细化,突出部门的管理效能;基层队组采用“1+3”评价模式,“1”即党建引领,“3”即“安全、质量和成本”三个维度,科学划分KPI和GS指标权重,突出基层队组价值创造贡献度,实现“一队一策”精准评价。

以薪酬激励为杠杆,激发价值创造热情。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各单位(部门)工资直接挂钩考核,一线按直接价值创造确定薪酬,二线按服务价值创造确定薪酬,三线按管理价值创造确定薪酬,促进“三线”协同发力,实现“价值”与“薪酬”高度匹配,激发全矿上下开展价值创造的积极性。

构建算账运行体系,推动价值创造落地。基于“算账”文化顶层设计,按照“全员化参与、体系化推进、纵深化落实”的思路,构建以“三体系一评估”为主要内容的运行落实体系,通过指标管控体系设定目标、统计分析、查找问题;通过对标挖潜体系找准差距、选树标杆、赶超一流;通过价值创造体系立项改善、固化推广、持续提升。每月开展总结评估,对“三体系”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查找不足、制定计划,并搭建“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各类数据动态更新、实时共享,进一步提高落实算账文化的运行质效。

2.聚力核心业务,铸造高质量发展核心支撑

探索“两低”开采,推进安全发展。瞄准“超前治理、精益抽采、风量适宜、无尘环境”方向,明确低矿压生产和低瓦斯掘进“两低”开采瓦斯治理目标,在“岩巷先行、一巷多用,卸压抽采、立体通风”瓦斯治理新模式的总体规划下,成功试验“Y+底抽巷”,穿层治理瓦斯,保证了掘进工作面预抽;开展“超前钻探+水力割缝+水力增透”试验,实现“先卸压、再治理”“一钻一视频”管理,不仅优化了人工投入,也实现了打钻、验收全程监管,在瓦斯超前治理、区域治理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优化生产系统,推进高效发展。秉承“一优三减、节约集约、精益生产”理念,加快生产方式转变。优化调整通风系统,通过释放有效风量,巩固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开展“两区、两面、两条生产线、两个主采队”生产试验,为减采区、减头面、减人员等方面聚势蓄力,同时全面实施沿空留巷设计,实现工作面煤柱全部回收;围绕“保量、减速、提质”工作重心,逐日分析割煤、放煤数据,放煤质量与班组、岗位收入挂钩,提升了综采工作面煤炭回收率,在实现保产减速预期目标的同时,缓解了衔接紧张问题。

加快智能建设,推动数智发展。在井下变电所、水泵房具备无人值守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智能化综采、掘进工作面建设。2022年,完成了2302智能综采工作面和2102抽采巷、2303皮顺、2303辅运巷、2702皮顺4个掘进工作面智能化改造。同时,积极挖掘自身潜力,自主实施智能矿山“一张图”管控平台建设,完成了软件框架的搭建;实施“一张表”的设计与开发,将全矿各部门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填报,打通了各系统业务数据联通壁垒,进一步提升了矿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3.开展能耗双控,推进绿色发展

能耗双控方面,有序推进高耗能行业能耗双控行动,深入开展标准化建设,实施能耗界区划分、分区治理。采用无煤柱开采、瓦斯抽采泵站等大型设备精准启停,降低设备空开时间,应用小型风动单轨吊和“煤泥水浓缩—压滤智能负荷匹配联动系统”降低电耗。

绿色开采方面,实施条带充填开采项目,置换32万吨原煤。加快2311工作面离层区注浆,释放储量148万吨,实现了内涵式发展。利用煤矸石制砖,年处理煤矸石约10万吨;建设充填站破碎车间,每年将10万吨矸石制

标杆价值点

★ 精益管理 ★

◆ 在全面预算基础上,构建成本、效率与效益“三类指标”管控体系。

◆ 聚焦价值创造主线,依托数字化平台,提取“矿、科、队”三级关键指标,实施六个步骤对标,提升了对标质效。

◆ 创新实施“复杂构造区巷道围岩双壳加固关键技术研究”“综放工作面窄煤柱定向切顶应力转移护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效显著。作成充填开采原料,有力地促进了矿井绿色发展。

回归企业本源,发展质效显著增强

2022年,常村煤矿职工深入践行“价值成就你我”的核心价值观,在高效发展、效益发展、绿色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

高效发展方面,矿井全年生产原煤839.99万吨,完成保供煤外运任务364万吨;完成掘进进尺23799米,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1022吨/人·年。

效益发展方面,矿井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6亿元、利润32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42.81%和74.85%,同比增加7.8%和21%。总资产报酬率提升至61.81%。

绿色发展方面,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从6.94千克标煤/吨降至6.12千克标煤/吨;工作面资源回收率提升至98%,提升了4个百分点。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未来,常村煤矿将深入践行“价值成就你我”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对标挖潜、深化内涵发展,进一步加快由“数字”向“数据”的链接,加快由“信息”向“决策”的升级,在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矿井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常村矿井工作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煤矿矿井技术改造探讨
地音监测技术在常村煤矿冲击地压预警中的应用
单轨吊机车在煤矿综采安(撤)工作面中的应用
综采工作面过陷落柱防治及其对策
综采工作面的快速回撤
综采工作面坑透结果分析与验证
矿井提升自动化改造
临时主要通风机在基建矿井中的研究与应用
常村煤矿厚煤层分层开采减冲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