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药泥面具的艺术特征及其非遗传承*

2024-01-25 10:13陈文清柯小杰
非遗传承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藏式佛像面具

陈文清 柯小杰

藏式药泥面具制作工艺是以藏传佛教文化为基础,其轮廓、造型和神态均借鉴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护法神,是一门融合了古代藏族和古印度神圣而又神秘艺术风格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类的非遗项目。2022 年2 月新龙藏式药泥面具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四龙降泽。四龙降泽师承于波若仁孜,是长期坚守在康巴雪域高原上的民间手工艺人。由于现代工艺的影响,新龙药泥面具手工制作中的一些独特的技艺逐渐被简化,使得新龙药泥面具的一些古朴、独特的韵味正在消失。同时,又因为制作过程极为复杂与精细,制作一个面具需要半个月时间,要通过至少10 道的工序才能使泥土和矿物质演变制作成神态各异的藏式面具,这也是制作药泥面部技艺濒危,以及传承艺人不多的重要原因。2004 年,四龙降泽开始潜心研究药泥藏式面具。在历经上百次失败后,他终于在当年年底创造成功第一个“新药泥藏式面具”,藏式面具走上了民间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道路。

一、藏式药泥面具的艺术特征

藏式药泥面具是藏族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代表,不仅包含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内涵,也体现了藏族在医学和工艺上的造诣。根据萨迦派的八思巴撰写的地藏文书《王统秘籍》记载,药泥面具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且书中记录了矿物的制作依据、释迦牟尼佛像的历史背景、制作过程和原材料。《护法经文》中也有药泥面具的相关记载,因药泥中加入多种藏药与矿物,能持续散发出药物清香,使其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杀菌消毒、清洁空气等功效。藏式药泥面具在发展的过程中承载着藏民族的思想智慧,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1.传统的制作工艺

藏式药泥佛像和药泥面具的主要风格源于古印度和古西藏艺术,其规格、形态等在传承中没有丝毫变形,制作过程即使历经时代变迁也能原封不动地流传下来。面具的制作过程和材料严格按照规定步骤进行,进入高山中寻找制作面具所需要的特殊泥土,藏民将之称为“雄泥”和“雌泥”,“雄泥”为黏性较好的红土,“雌泥”为黏性较差的白土。在进山之前必须要有前期的准备活动,四龙降泽称之为“祔祀”,祔祀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祈神仪式算好去山上采集泥土的良辰吉日。制作药泥面具的“雄泥”和“雌泥”并不集中在一座山中,两种泥料可能分布在不同高山中的一条波浪形的线上,这条线在藏族称为“日差”,翻译成汉语为“山地雪莲”的意思。完成采集后,将“雄泥”和“雌泥”严格按照雄泥占1/3、雌泥占2/3 的比例配以海拔4600 米以上的清水进行混合,所得到的泥料制作面具和佛像具有不收缩、不裂口、不走形、硬度强的特点。再将泥土与药粉混合,药粉中融入了三百多种药物和矿物。矿物被藏民称之为吉祥物,包括九元素、蜜蜡、乳松石等,还有金、银、铜、铁等80 多种材料,和在泥巴中,再用坛罐密封七天直至其发酵,取出时若有明显的藏药芳香则药泥即成。面具和佛像在雕刻成型过程中不使用模具,需要工匠精湛的手艺塑造藏传佛教中各种夸张的面部造型和护法神形态。待塑型完成自然风干后采用天然的矿物颜料上色,最后请高僧喇嘛为药泥面具和佛像举行开光仪式。

2.丰富的视觉元素

藏式药泥面具纹样精雕细琢,在色泽上鲜明艳丽浮翠流丹,颇具浓郁的宗教特色。药泥面具以庄严而又神圣的金色为主要色彩基调,辅以蓝、绿、红、黄等鲜艳的颜色,佛像面具的色彩搭配基本按照古印度与古西藏流传下来不同教派护法神的配色,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在原色的基础上提高了色彩饱和度,使面具整体色块对比更加强烈,却不失和谐。颜料则是用天然矿物质研磨而成,不仅有长时间不褪色、不腐烂的特性,并且不会掩盖药泥中掺入藏药的芬芳。

3.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

藏式药泥面具在藏民族独特的文化空间中传承下来,以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的护法神的形态为参考,按照比例大小用成型的药泥制作。具有不腐烂、不污染、不脱色、携带方便的特点。藏式药泥面具制作技艺是在藏汉文化交流的漫长历史中,经过祖辈世世代代沉淀和传承产生的传统生产技术,它承载着两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审美观念、实践经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代表着我国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华。

二、藏式药泥面具的传承保护路径

在非遗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下,藏式药泥面具制作工艺已被收录进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承人四龙降泽经过几十年不断学习,掌握了扎实的药泥面具制作手艺,还将现代美术元素融汇到这项古老艺术中,使药泥式面具的品种更加丰富,从过去的十余种,发展到现在的近200 种。但藏式药泥面具技艺是四龙降泽家族独有的,按照家规,这门手艺只能有一位传人,且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药物的配制比例具有保密性,只有传人知道。因此,药泥面具传承人极其稀少,传承至今,四龙降泽成了世界上唯一全面掌握藏式药泥面具制作工艺的人,藏式药泥面具传统制作技艺面临濒危。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针对藏式药泥面具目前所面临的传承发展困境,探究其传承保护路径。

1.建立非遗传承长效机制

药泥面具有长达4000 多年雄厚的文化基础,在《松赞干布百科全书》《咪旁法王百科全书》《萨迦班知达法王百科全书》等藏文化古书和四龙降泽祖辈撰写的记录里都有详细的记载。四龙降泽计划将关于药泥文化的文字资料全部汇总整理为一本工具书并命名为《制作药泥面具和药泥佛像的技术》,意图在书中公布藏药的配方,包括其他材料的照片、泥料照片、工艺照片等,作为精神和物质的传承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后人,以保证药泥文化不会断代。同时,四龙降泽还想编撰《四龙降泽讲药泥文化》作为提供给年轻人关于药泥文化的教材。在接下的时间里,四龙降泽会想尽一切办法将这项非遗工艺传承下来,这是前辈们交给传承人的责任和任务,使这项技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留给下一代。

2.打破局限,扩大传承

整个藏式面具有药泥面部、布制面部、纸制面部、木雕面部四种做法。四龙降泽和当地的所有民间艺人都从事着药泥面部的藏式面具制作。但由于药泥面部藏式面具需要较高的藏画艺术基础以及药泥面具制作手艺,按照祖辈的要求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如今这些传统的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文化发展的进程,四龙降泽认为,民族优秀文化和产品需要对人类有贡献才能体现其价值和生命力,没有贡献再好的作品也会迅速泯灭在时代的洪流中,事物的优秀性就体现在是否能为人类的文化进步和创新有所服务。现在的药泥面部藏式面具日渐成为整个藏区一项濒危的民间工艺。藏药有300 多种药物,配好了是药,配不好是毒。药配好后有净化空气、抗病毒的作用,人吃了毒性相当强,所以制药风险非常高。因此,选择传承人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诚信可靠并且人品好。

3.通过官方平台,增强市场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画、藏式家具、藏族器皿等带有浓郁藏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已成为时下大批收藏爱好者搜寻的目标。藏区的不少民间手工艺制品已经找到了市场化的生存之路。2002 年,四龙降泽应朋友之邀在北京参观时发现,一些濒危的藏族民间手工艺通过自觉进入市场环节而逐步走出了生存发展的困境。于是在2003 年“康巴国际狂欢节”上,藏式药泥面具进行了展销,次年藏式药泥面具得到了甘孜州委宣传部授予的创新奖。在2009 年“四川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藏式药泥面具得到了四川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荣誉证书。在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藏式药泥面具得到国内外人士、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导的关注和好评以及得到媒体采访报道。2015年“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16 年“重庆文博会产业博览会”、2019 年“甘孜州手工艺大师作品展”、2020 年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藏式药泥面具频繁出现,不断扩大其声誉。

4.融入地方学校、课堂和社区活动

将民间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融入地方中小学与高校课堂,能够极大地拓宽其受众面,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其最直接的传授对象。[1]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与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把四龙降泽邀请到都江堰,在阿坝州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授课,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唐卡制作、民间工艺文化和药泥文化。西南民族学院也邀请了他对药泥面具和药泥佛像进行讲解,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培训力度。学校既是宣传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的阵地,也是培养传承民俗文化人才的地方。[2]同时,四龙降泽为道孚县社区妇联60 多名传承工作人员培训了两次,道孚县鲜水镇和道孚县文联结合的道孚县药泥产品工作人员的培训了3 次,主要讲授的课程有药泥文化、药泥文化的包装和开发新产品,新龙文化和旅游局业也派出了30位年轻且热爱非遗的工作人员配合开展培训工作,呼吁群众参与到民间工艺文化宣传中。

5.运用新文化和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藏式药泥面具和佛像制品主要是集中在甘孜县新龙镇。四龙降泽在原来爷爷制作药泥面具种类的基础上创作的新产品达到300 多种,并且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加产品。新产品结合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其功能是为在市场上推广使用,达到了技术和文化上的双重突破。

有相当多的公司,邀请四龙降泽将药泥面具作为商品在线上上架销售,同时成立公司销售点。但四龙降泽拒绝了这些公司的请求,他是为了保护文化才选择传承这项技艺,开发商品则为辅。藏式药泥面具和药泥佛像是新龙县政府的知名品牌,同时也是甘孜州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外宣品。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药泥面具和佛像带去深圳、广州、北京和上海后深受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包括国内国外都在销售。下一步,根据产品销售情况,使用电商平台可能性较大。

目前,四龙降泽拥有很多专利,他成为传承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药泥面具的“药泥”申办了发明专利,并且因为药泥面具的设计蕴含深厚的宗教文化,为此他还申请了药泥面具和药泥佛像的外观设计的专利。“莲花金刚面具”“骑狮护法神面具”“黑色披风避邪法神面具”“格萨尔王面具”四种药泥佛像面具获批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药泥面具被指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政府定点礼品、四川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产品。70 多种产品全部注册外观设计版权。

三、结语

传承人是传承非遗技艺的载体,培养一名优秀的传承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勤学苦练,在传承中创新对于手工艺人来说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和精神素质。优秀的传承人不仅可以在师傅那里继承到完整的手工技艺,还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变迁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创新。四龙降泽作为上一辈的传承人,在藏式药泥面具制作技艺传承过程中不断进行变化和发展,运用了新理念、新思想、新媒介,通过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实现了活态传承,但仍然面临传承人数量少、技艺不精等问题。优秀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的延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引导,制定健全的传承人培养制度,增强对民众进行非遗知识的传承之宣传,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非遗传承事业中去。也有学者建议政府要为这些传承人提供“文化低保”福利。可以用财政补贴传承教育培训活动,可以将部分非遗传承引进校园并由政府补贴,委托私立机构培养传承人。从经济上刺激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达到最佳传授效果,进而使非遗传承持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藏式佛像面具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藏式”年味:“洛萨扎西德勒!”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刘红卫
面具中的鱼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藏式碉房建筑形态与装饰色彩研究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