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调查研究擘画发展蓝图

2024-01-25 12:45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调研组
巴蜀史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方志年鉴四川省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调研组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党在新时代提出的战略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方位、各领域明确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进行强调部署。为更好把握、落实这个首要任务,四川省地方志办调研组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部署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的重要要求,2023年4月起开展推进四川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四川省地方志办领导班子率机关各处(社)及各市(州)地方志部门组成3个调研组,分赴江苏、上海,福建、浙江,广西、广东6个省(区、市)的14个点位开展调研;办主要领导带队赴成都、攀枝花、雅安、凉山4个市(州)10个县(市、区)及1个省直部门开展调研,在两个市(州)召开集中调研座谈会,深入25个点位实地调研。期间收集调查问卷266份,并辅以个别访谈、典型调查、统计调查等方式广泛开展调研。

结合平时掌握及此次调研了解的情况,总体看,5年来,四川地方志部门立足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围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破除“闭门修志”“一本书主义”惯性思维,立足“存史、育人、资政”职责使命,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三个服务”理念,忠实记录伟大时代、深入推进修志为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

一、四川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及成效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8年,《四川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相继出台。为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9月,四川省地方志办印发《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正式启动四川省地方志质量建设。5年来,四川省地方志系统主要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党的建设领航发展

党的建设是抓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四川省地方志部门牢记“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神圣使命,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坚持不懈抓实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鲜明提出“以政治建设为首位,以支部建设为引领,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以方志事业为纽带,打造政治坚定、勤奋敬业、团结合作、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方志队伍”工作思路,引导四川省地方志系统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用党的奋斗历程滋养初心,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常态化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开展“四好一强”领导班子和“五好党支部”创建,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纪律和组织保障。强化地方志部门是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部门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地方志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地位,确保志鉴期刊、网络平台等阵地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二)坚持制度先行保障发展

质量是地方志事业生命所在。四川省地方志部门积极建立健全以志鉴质量提升为重点的制度机制,以制度促规范,以机制保发展。省级层面出台《关于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的意见》,组织制订《〈四川省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市县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地方综合年鉴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乡镇村志编纂指导纲要》4个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并细化《指导省直部门志鉴编修工作规范(试行)》《〈四川年鉴〉编纂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泸州市关于加强年鉴质量建设工作的通知》《宜宾市各县(区)综合年鉴篇目审查制度》《广安市县级地方综合年鉴评分标准(暂行)》《雅安市地方志工作管理办法》等市(州)制度先后印发,四川省地方志质量建设体系逐步完善。2019年起,四川创新开展市(州)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篇目审查,逐步推动四川省建立并严格落实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篇目逐级审查与复核及质量抽查制度;确立《四川年鉴》大纲征求意见及审查审核制度;成都市建立县级综合年鉴篇目复核审查及内容质量抽查问题清单档案,集中纠正共性问题,复查整改细节问题;雅安市建立年鉴篇目和内容质量片区交叉审查及经验交流制度,通过关口前移,跟踪问效,提升志鉴质量。2022年,启动实施四川省年鉴精品工程,积极打造四川省精品年鉴,争创全国精品年鉴,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实干担当推动发展

四川地方志部门胸怀“国之大者”“省之要事”,秉持对党和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围绕记录国家发展伟大征程,服务重大发展战略,重要决策部署真抓实干、务实求效。

全面客观真实记录历史。圆满完成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第二轮修志重大任务,总字数3.5亿的志鉴成果为四川发展留下宝贵精神财富,泸州、德阳、乐山等地启动第三轮修志试点;记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巨大成就,推动四川省扶贫志、全面小康志编纂,出版《蜀地战贫——聆听扶贫之声》,雅安、阿坝、凉山等地推动脱贫攻坚志、扶贫开发志、口述实录编纂出版;《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四川抗日战争志》《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及各地专题书籍编纂出版,全面留存抗日战争、抗震救灾、疫情防控等重要历史及宝贵经验;推进《四川简史》《四川当代史》《四川客家志》《四川羌族通志》等编纂,编译完成日本东亚同文书院1917年《中国省别全志》(第五卷四川省),推动翻译日文版《四川省综览》,出版《四川历代方志集成》《蜀藏》等历史文献丛书,记录四川发展脉络,传承巴蜀文化根脉。展现各地各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奋斗姿态,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报送制度,成都、自贡、达州、资阳、阿坝等市(州)积极推进本级部门大事记编纂出版。各级地方志部门积极指导部门、行业志编纂。

尽心尽力尽职服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出台《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组织编纂《四川省乡镇简志》,启动四川省乡镇(街道)志及特色村(社区)志编纂,四川省规划编纂乡镇(街道)、村志3600余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深化成渝地方志合作,2021年起会同重庆市地方志办和两省(市)发展改革部门,逐年编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自贡、遂宁、达州等地在年鉴中设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栏。服务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积极推进名镇、名村、名酒、名山、名水志文化工程,编纂《大熊猫图志》《九寨沟图志》《蜀韵纪事》《巴蜀史志》“聚焦三星堆”专刊、《巴蜀风土杂记》《雅安名胜概览》《巴中文旅康养图志》《索玛花图鉴》等特色书籍期刊,助力打造“安逸走四川”文旅品牌。积极发挥资政辅治功用,省地方志办创办《资政参阅》,每周汇编发布《四川要闻》,各级地方志部门深入挖掘方志文化精髓撰写资政文章;主动配套年鉴成果开发年鉴简本,走进四川省及阿坝等市(州)“两会”,推出《成都微记录(2022)》《鉴证资阳(2022)》《青羊大事概览》《武侯印记》等志鉴成果新形态,精心开发《典籍里的成都》《雅安地方历史》《攀枝花市西区青少年黨史地情读本》等系列历史读本和精品课程,记录当下、传承文明、服务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驱动发展

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活力之源。四川地方志部门顺应时代潮流和群众需求,立足四川实际,以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发展。

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推动方志文化多渠道、多元化传播。秉持当好历史文化守护者,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播者,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挖掘者理念,突破地方志业务网站定位,改版推出“四川省情网”“成都市情网”,打造“方志四川”“两微十四号一网一台一刊一店一馆”(微信公众号、微博、人民号、新华号、澎湃号、搜狐号、头条号、企鹅号、百家号、网易号、川观号、封面号、时间号、一点号、视频号、抖音号、四川省情网手机版、喜马拉雅电台、《巴蜀史志》期刊电子版、微店、个人图书馆)新媒体矩阵,开通“成都方志”“自贡方志”“志中阿坝”等54个市县两级微信公众号。积极推行“互联网+地方志”阅读新模式,建成四川省数字方志馆,上传志鉴成果电子版2450余部,成都、泸州、南充、广安、甘孜等地数字方志馆建设使用有序推进,满足大众网上阅读新期待。制作《舌尖上的四川》《方志四川熊猫篇》《雪山魂》《四川城市解放传奇》等系列音频,会同省广电局开展“神秘蜀韵百部川扬”四川省地情短视频拍摄宣传推广活动,实现省情地情、地方文化宣传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立足实际、转变思路,深入开展史志“七进”。在全国首创方志馆高校分馆模式,在川渝两地建成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18个;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站(室)等,设立省市县三级共建的史志阅览室646个。目前,四川省已建成“省(市、县)方志馆+省(市)方志馆高校分馆+省(市)数字方志馆+省(市、县)图书馆地方志专柜(地方文献阅览室)+县(市、区)史志阅览室(微方志馆)+乡(镇、街道)情馆+村(社区)史馆”的方志文化宣传服务集群,构建起覆盖四川省、服务社会各界的线上+线下立体化、多层次历史文化宣传阵地。

(五)坚持开放合作赋能发展

开放方能共进,合作方能共兴。四川地方志部门树立开放合作理念,从“闭门修志”向“开门兴志”转变。注重整合部门优势,省地方志办联合省委政研室、省委党史研究室、省乡村振兴局等编纂出版《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記》《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大型画册;联合省直机关工委、省扶贫开发局、教育厅、团省委、四川日报社等围绕脱贫攻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作品征集活动,会同重庆市地方志办、内江师范学院开展“记录百年党史感恩伟大时代”论坛征文,泸州市地方志办与市委组织部、泸州广播电视台合作拍摄百集系列专题片《红色泸州》。深入开展媒体交流合作。省地方志办持续加强与“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中新社四川分社、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常态化协作,与四川封面新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华西都市报》《读者报》等建立稿件合作使用关系,成都市地方志办联合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共同推出《成都史话》音频栏目,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与《雅安日报》联办雅安历史文化专刊,通过开放合作,聚合力量,拓宽工作维度,提升宣传质效。

经过5年实践探索,四川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

地方志工作获得领导肯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高翔连续3年(2021—2023)作出肯定批示;2022年9月13日,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崔唯航(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批示四川多项工作有创新有突破,走在全国方志系统前列。2022年2月7日,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赴省地方志办调研慰问并对志书期刊编纂出版、历史文化宣传弘扬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18年以来,省领导29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市县两级获领导肯定性批示600余次。

地方志成果取得权威认可。四川省60部志鉴成果获全国奖项,4部年鉴获特等奖,省地方志办4部志书获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武侯年鉴(2022)》入选第七批“中国精品年鉴”,《巴蜀史志》3期专(特)刊入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中国精品期刊展”。

地方志成效赢得多方赞誉。四川多次受邀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做法,连续两年在全国、四川省期刊工作会议上交流办刊经验。截至2023年6月30日,“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关注用户44万名,四川省情网独立访客3635万名,并应邀入驻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众多网友在“方志四川”发布文章后留言,对四川地方志工作给予高度赞誉。

二、四川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不足及成因

5年来,四川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十业”并举尚存在短板

经统计调研了解,我省全面落实志、鉴、馆、网、库、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目标还有差距。市(州)地方综合年鉴篇目审查及质量抽查制度已实行3年,从本年度审查抽查结果看,部分市州志鉴篇目及成果质量仍无明显提升,2022年地方志成果评奖情况显示,相当数量的志鉴成果还存在篇目设置不当、基础资料不全、逻辑混乱等问题,四川省高质量志鉴成果数量还很有限。我办多方努力,因多种原因2021年省委巡视要求整改的四川省方志馆建设项目还未成功立项,四川省仅有6个市(州)、12个县(市、区)完成方志(史志)馆建设并投入使用。四川省史志部门共主办史志期刊36份,有21份期刊单期发行量500册以下,史志文化宣传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省市县三级地方志部门仅主办地方志网站16个,建设数字方志馆16个,网络化、信息化阅读传播方式运用还不够充分。与先进省(区、市)相比,四川在主题志鉴编纂、理论研究、智慧方志建设、年鉴系列产品开发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

(二)“三个服务”意识还不强

部分市(州)、县(市、区)地方志部门围绕服务中心大局思考谋划不多,只注重存史不关注现实的情况仍然存在;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特色文化等编纂出版地方志成果意识不强、主动作为不多,如省地方志办部署《泸沽湖志》编纂已两年,仍进展缓慢;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志成果开发力度不够,依托方志馆、方志分馆等方志文化宣传阵地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方志文化宣传活动谋划不够,部分史志阅览室地方志成果展陈单一、布局简单,群众知晓度、认可度还有待提升;地方志资政服务形式较为单一,资政成果转化为党政决策参考、服务重要决策部署及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的还较少,作用发挥有限。

(三)干部队伍能力素养成为最大制约

就调研情况看,我省修志队伍专家型人才匮乏,修志编鉴业务骨干缺乏。参与第二轮志书编纂的同志大部分已退休或退居二线,在岗的相对有经验的同志也将在3—5年内退休,年轻志鉴编纂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新老修志人才出现断层、修志队伍青黄不接,第三轮修志工作面临巨大人才挑战。目前,较多县(市、区)地方志部门仍存在人员“在编不在岗”情况,8个县级地方志部门实际在岗人数1人及以下,部分还系党史地方志合署办公,人员保障明显不足。此次调研结果显示,92.78%的市(州)地方志部门认为,编纂队伍不稳定、编纂能力有待提升,是志鉴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难点,省直部门修志机构和市(州)地方志部门中,分别有54.17%、48.97%认为,人才队伍堪忧是当前制约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四)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部分市(州)地方志部门围绕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总体安排部署,既做好“规定动作”,也精心谋划“自选动作”,工作成效显著。成都市改版上线“成都市情网”,升级“数字方志馆”,稳步建设“智慧方志”,并深耕“成都记忆”“成都史话”等品牌,持续升级“成都方志”政务新媒体矩阵。雅安市组织所辖县(区)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编纂《雅安藏茶志》《荥经黑砂志》《石棉黄果柑志》《汉源花椒志》《芦山根雕艺术志》《汉源水果志》等系列特色志书。另一方面,个别市(州)对四川省重点工作不推动、不落实。如《四川省地方志系统贯彻落实彭清华书记视察重要指示的通知》重要文件印发后,不及时研究部署,尽管在四川省会议上再次作出强调,仍未按要求落实。

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传统固化思维未彻底扭转。部分地方志部门对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认识不到位,只重“存史”的“一本书主义”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工作范畴还仅限于二十年修一轮志书、一年编一本年鉴,无视“十业”并举转型发展要求,不思改革、不求创新。部分地方志部门对地方志“官书”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认识不清,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缺乏,“堪存堪鉴”标准还未内化于心。部分市(州)、縣(市、区)地方志部门仍热衷于关起门来干事,思想封闭保守,对外界读志用志需求置若罔闻甚至拒之门外,“修志为用”只见口号,不见行动。部分干部仍存在地方志部门是边缘部门思想,方志价值、方志事业的认同感、自豪感缺失,缺乏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与价值追求。

2“.众手成志”工作格局还需完善。在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中,“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众手成志”工作格局虽已基本建立,但就目前情况看,部分地方志重点工作谋划、部署、推动、落实,地方志部门“独挑大梁”的情况仍广泛存在。四川各级扶贫志、全面小康志编纂重大工程多由地方志部门发文部署并组织开展;省、市(州)两级地方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除达州、雅安、阿坝3个市(州)由政府办公室制发外,其余均由地方志部门制发。各地各部门对志鉴编纂工作重视度参与度虽有所提高,但地方志工作让位“热线”工作、“显性”业绩的情况仍然存在,40.28%的省直部门修志机构,72%的市(州)、县(市、区)地方志部门认为,志鉴组稿工作机制不完善,组稿质效不高,是志鉴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难点。

3“.一纳入、八到位”未充分落实。就市(州)、县(市、区)两级看,地方志“一纳入、八到位”落实还不够充分。

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州)、县(市、区)两级204个地方志机构,独立设立地方志机构的仅67个,其余137个有17个归属政府办公室、105个与党史办合署办公、7个与档案馆合署办公,8个与党史办及档案馆合署办公,机构形式的多样不利于统筹推进工作。

市(州)、县(市、区)两级51个地方志部门更名为地方志编纂中心(编研中心),攀枝花市仁和区地方志部门更名为攀枝花仁和区地方志工作事务中心,剑阁县地方志部门更名为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机构名称与机构职责不匹配,严重制约地方志行政职能发挥。

二是班子队伍不健全。如凉山州史志办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大半年时间主要负责人空缺,班子成员仅1名副主任,且长期下沉督导森林防灭火工作,工作推动困难。

三是经费保障不充分。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72个省直部门中,有49个无地方志业务经费保障;194个市(州)、县(市、区)地方志部门,有2个市(州)、60个县(市、区)年度业务经费在10万元以下,且按财政过“紧日子”要求,呈逐年递减趋势。攀枝花市方志馆虽已争取到使用面积800平方米的展馆及库房,但由于经费困难,4年来建设停滞不前。

三、进一步推动四川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多次就“修史修志”“以史为鉴、察往知来”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明确要求。四川地方志部门要深刻认识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刻认识地方志特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增强职业认同感、使命感、荣誉感,秉持“三个服务”理念,肩负起“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服务社会”职责使命,以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担当起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历史重任。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地方志部门是党领导下的修志机构,肩负“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托,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地方志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地方志事业正确发展方向不偏不倚。要持续深化地方志部门是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部门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地方志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在党的领导下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动变革及显著成就,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好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重要职责。

(二)深入实施依法治志

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两条例、一办法”),不断巩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修志工作格局,为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立足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实际,积极争取推动地方志工作条例修改完善,逐步配套地方志工作规范,实现地方志工作部署、推进、检查、落实全过程于法有据,有法可依,依法落实。持续建立健全四川省地方志执法队伍,积极协调各级人大、政府法制部门,围绕贯彻落实“两条例、一办法”、《四川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及各地“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开展执法督导调研,推动“一纳入、八到位”落地落实。

(三)持续抓好顶层设计

围绕“十业”并举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完善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发展综合体系。继续鲜明“志鉴编纂是立业之基,开发利用、宣传弘扬是兴业之本”理念,强化“地方志机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地方志工作者是历史文化守护者,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播者,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挖掘者”认识,引导督促四川省地方志系统彻底破除“闭门修志”及“一本书主义”,增强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流量意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抓好《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贯彻落实,并立足发展变化实际,强化志鉴编纂、开发利用、宣传弘扬、阵地建设各项工作顶层设计,确保四川省地方志系统目标明确、方向清晰、步调一致。

(四)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以志鉴质量提升为重点,建立健全地方志质量标准体系。严格落实四川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篇目审查、复核及质量抽查制度,并逐步建立省地方志办对市(州)开展县(市、区)年鉴篇目审查及内容质量抽查情况复核工作制度。加快出台《〈四川省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市县志书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综合年鉴质量体系建设纲要》,逐步建立完善有关开发利用、宣传弘扬工作制度规范,形成覆盖广泛、操作性强、执行有力的质量标准体系。谋划开展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评选,深入实施四川省年鉴精品工程,组织好两年一次的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有效发挥评奖机制和先进典型引领、示范推动作用。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继续鲜明“以政治建設为首位,以支部建设为引领,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以方志事业为纽带,打造政治坚定、勤奋敬业、团结合作、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方志队伍”工作思路,打造政治过硬、素质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方志“铁军”。坚持“众手成志”思想,探索地方志工作引才育才机制,广泛吸纳各行业、各系统、各领域专家及史志爱好者共同参与,推动地方志专家库、人才库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级、多形式的业务培训制度,有序推进干部轮训、调训、顶岗学习,经常性组织干部考察学习、交流互鉴,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锻炼干部,不断提升干部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持续鲜明有为才有位的工作导向,价值取向,强化初心使命教育,凝聚起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思想共识、行动共识。

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我们将在此次调研基础上,继续深层次挖掘制约事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不断把握发展变化的新形式,新要求,以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更好为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作出地方志部门的贡献!

(课题负责人:陈建春,成员:黄绚蒲建宇)

猜你喜欢
方志年鉴四川省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