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以具身认知理论为视角

2024-01-25 02:23孙榕谦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身体数字化数字

范 蔚,孙榕谦,杨 霞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呈蓬勃发展之势。自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以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颁布,更加凸显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已在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处举足轻重的地位。2021 年8 月,上海在教育部的批复同意下,正式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试点地区。2022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里指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大国”[1]。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数字化的高速发展必然引起学校教育教学的变革。但囿于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定的,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率的“无限化”。因此,必须建构优质的教学结构,只有优质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激起学生优质的学习活动。基于此,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这一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具身认知理论以其重新审视人的身体参与与认知感受二者关系的新视角引起了包含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众多领域学者的关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以人工智能、无线传感等为代表的新兴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具身学习的落地实施及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2]如何更好发挥具身认知主义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理论支撑作用,这一研究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以往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研究“具身”对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并从学科、德育、劳动等具体视角剖析具身教学路径;其二,研究具身认知主义作为理论指导,指导技术赋能教学过程的效果及路径;其三,研究如何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设计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具身认知理论在教育中的应有之义。然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当谈及教学结构如何进一步优化改革,以使其支撑起与瞬息万变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相匹配的教育时,人们的思路依然混沌。本研究以具身认知为理论指引,探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结构样态,阐述教学结构改革的现实诉求及改革路径,以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一、具身认知与课堂教学结构的澄明

(一)具身认知理论解读

“具身认知”,有学者也将其翻译为“涉身认知”,[3]主要是指身体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为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4]具身认知思想作为当下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传统离身认知的深刻反思及批判之上的。受笛卡尔(Rene Descartes)“身心二元论”思想以及传统认知理论的影响,人的身体与认知二者分离思想成为人们关于身体与认知关系的主旋律,人们普遍认为大脑对信息的组合加工过程即人的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身体仅起到承载大脑的“支架”作用,割裂了身体与认知的关系。19 世纪以来,胡塞尔(Edmund Husserl)、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等哲学家对传统的“身心二元论”思想进行反思与批判,逐步确立身体在哲学中处于重要地位。[5]胡塞尔认为人和世界的联系是建立在其存在的肉身性、感受性基础之上的,两者相互依存。人们正是通过自己的肉身体验获得知识。其观点实现了对笛卡尔“我想”的超越,并创立了现象学,初步显露出具身认知的思想。海德格尔在此基础上指出人的身体作为一种存在方式,通过与世界其他物体的互动实现对世界的认知。[6]梅洛庞蒂在其《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指出:身体并不是物体,它实则是一个自然主体,我是我的“身体”。[7]257梅洛庞蒂授予了身体绝对优先的地位,并进一步将其认知思想发展为知觉现象学。[8]49自此以后,现代哲学引入了跨越离身理论样式的新视角。

随着具身思想不断成熟,具身认知逐渐被引入到心理学、神经科学、脑科学等领域,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推动,愈来愈多的实证研究证明身心是一体化的,进而产生了关于认知的全新理论——具身认知理论。

(二)课堂教学结构内涵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其著作《结构主义》一书中提出,结构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指出:教学结构是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结构是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9]从这一定义看,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可以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方面着手。只有这四要素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构成了连接教学结构的一条主线。从古代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到21 世纪的今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和谐,都反映出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与关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正确处理其与教材、与教学媒体的关系。教师要吃透教材与各教学媒体,整体把握教材内容与教学媒体的运用,真正做到“用好教材”“用好教学媒体”。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使用好教材与教学媒体;要依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媒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感知、了解教材,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媒体的使用。

本文将从这四个教学结构的具体要素出发,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理解和把握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抓手,对课堂教学结构改革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具体来说,就是借助一种与实现该意图相适应的教育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将数字技术手段与教育实际联系起来,使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者发挥各自应有价值,建立起一种具身性学习环境,以更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三)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教学主张

受传统认知主义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身体参与,导致学生处于身心分离的窘境。相较于传统认知主义,具身认知理论以其本身的独特内在活力赋予了新时代教学以崭新的思路。具身认知视域下的教学主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是涉身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参与。受传统认知主义以及应试教育背景下“唯分数论”主义的影响,以往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输入,强调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接收更多的知识符号、信息。在此背景的驱使下,学生往往被禁锢在自己的座位上,被动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身体得不到全面参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强调“从做中学”,认为教育活动不能脱离于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才是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的知识。[10]25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身体参与。身体由各个组成部分所构成,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发挥着其独特作用。眼睛用来观察自然、观察世界;手用来触碰物体,去接触自然;耳朵用来聆听自然的美妙音符等。身体各部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认知提供了必要帮助,身体各部分功能共同构成了一副认知的宏伟壮阔的蓝图,通过身体各部分齐心参与,我们才能无限去开启知识的崭新世界,不断扩充我们的认知。

其次,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与其所处的环境两者相互耦合,认知孕育自个体所处的环境,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认知。这就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处的教学环境必须是与认知相协调的,并且环境能够有效促进认知。一般而言,当论及“环境”这一概念时,人们会将其划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部分。教学环境也相应地由教学的物质环境和教学的精神环境两部分组成。教学的物质环境指固定的教学设施,如教室、课桌椅、黑板、多媒体设备、门窗等。教学的精神环境指一种内在的环境,如班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为更好促进教学环境与认知的耦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物质环境及其精神环境的协调。如课桌椅的设计、摆放等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室的整体色调是否能够促进学生认知,班级氛围、师生关系等是否融洽,等等。总而言之,教学环境要尽可能地为人的认知服务,促进认知的实现。

最后,具身认知理论注重认知的情境性。江苏优秀特级教师、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用了三十多年时间构建了儿童情境教学范式。李吉林老师在其所著的《情境教育精要》一书中指出:情境教学是沟通儿童情感与其认知的媒介。[11]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情境教学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相较浅层学习,深度学习能够有效实现有意义学习,能够使学生主动并且批判性地对知识进行加工。[12]由于受到传统身心二元论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教学情境处于一种脱离身体参与倾向的尴尬境地。[13]学生为应付考试,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知识点,结果往往是考完即忘。对照布鲁姆(Benjamin 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仅限于知道及领会层面,而不会将知识迁移,达到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层面。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博科(Borko H.)等学者认为:经过学生自身内化后的知识便于其较好迁移和利用,便于学生提取并加以利用,效果远高于让学生通过反复记忆、背诵零散的知识这一学习方式。[14]可见,教学情境在促进学生认知这一过程中重要且必要。

二、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现实诉求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组织转变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15]因应这一变化趋势,课堂教学结构也应进一步优化改革,完成教育与技术互相耦合的嬗变。然而,受阻于数字系统呈现信息孤岛、数字管理等问题,使得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行动主体对其转型持消极态度。故此,需要进一步厘清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内在机理,加强数字系统与教师、学生等行动主体的联系,增强行动主体的具身性,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逻辑起点: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

世间万物总有机理可循,唯有厘清事物发展的内在机理,才能进一步实现事物的发展进步。教学结构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与此同时,高质量的教学结构也关照着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故此,为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成功改革,需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以具身认知理论为视角进一步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改革,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背景要求将数字技术与教育领域相结合,将数字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也为我国教育变革提供了便捷条件。慕课、翻转课堂等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为课堂有效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等虚拟技术设备,为教学环境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素材。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转变的同时,也促进包括教育内容、教育结构等整个教育系统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受传统身心二元论思想的影响,身体与学习被割裂成了互不相交的两张皮、两条线,殊不知人们在依赖新兴技术与世界进行“实时”交流时,所交流的不仅仅是思想,还交换、共享关于“生活体验”的“感官数据”。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各种先进技术潜移默化渗透进人们的学习场域,迫使教育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学习必须回归到人的身体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重建学习与人类存在的关联。具身认知理论从强调身体回归学习的新视角,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关键力量: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关键人物。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的并驾齐驱。换句话说,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力量。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要进一步实现教学结构的变革,要注重发挥教师的领军作用,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教师的数字素养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成为权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6]鼓励教师要主动适应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影响。2022 年12 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精神,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促使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详细将教师数字素养划分为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一级维度,每个一级维度下又划分若干个二级维度和三级维度,为进一步培训及评估教师数字素养提供了依据,对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7]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不仅是政策驱使,更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要义。教师是发挥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人物,只有教师具备了数字素养,适时、合理将数字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发挥数字技术的应有作用。Hohlfeld 等人认为学校间的数字鸿沟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学校内的基础技术设施;第二个层次涉及到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技术的频率以及使用技术的目的;第三个层次涉及到学校如何使用技术来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包括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18]换言之,学校提供的设备只是基础部分,关键需要教师具备数字化素养,提升数字化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三)根本旨归: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无论何种教育变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根本旨归。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发展。2022 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聚焦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培养中国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关乎其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的质量,更关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兴衰。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故此,基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素养本位”课堂教学理应成为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应有样态。素养是基于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产生的,身体的感知、体验以及由此激发的情绪与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正是构成学生调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19]换句话说,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身体与环境的相互融合、互嵌。2019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结合。[20]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为提升科学素养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21]例如,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设具身性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身体与创设的具身性学习环境深度勾连,使学生在身体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生成认知,从而进一步搭建其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框架。概念在素养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概念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 人们的推理、想象等心理活动必须通过借助于对概念的加工而进行。概念隐喻理论主张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是以感知觉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22]由此不难推断得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借助一系列先进技术,为学生创设符合实际生活情境的教学环境,有助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感知觉经验,使学生能够在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理解、掌握抽象概念,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打牢根基,更好成为匡助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触发器。

三、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路径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改革,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则是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学系统各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需依托系统各个要素同时发挥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成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故此,如图1 所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课堂教学结构改革需要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等要素相互调适,共同发挥作用,以重构依托数字技术支撑、以学生为本位的新型教学蓝图。

图1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分析

(一)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创设具身学习环境

利用数字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提质是当前课堂教学呈现出的常见样态。作为连接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中介力量,教师要提升自身数字素养,正确选择、使用数字技术,运用数字技术为学生创设具身性学习环境,进一步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教师要从增强自身数字化意识及提高自身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两方面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

首先,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数字化意识。教师要正确看待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催生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出现,教师要认识到数字技术可以为教育赋能,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如虚拟现实课堂的出现,打破了教育时空壁垒,使学习者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到真实的课堂,增强了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大数据分析准确、及时研判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料,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高质量资源。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数字技术的大量涌入致使教育系统逐渐出现“技术冗余”现象,技术变成了物不尽其用的教育工具,[23]违背了数字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的初衷。这就需要教师在对数字化技术持批判、反思态度,在看到数字技术给教育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数字技术带给教育的新挑战。如数字技术的运用加速了数字鸿沟的演变,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工具评价学生,往往过于注重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大数据推送容易造成学生的信息茧房,导致学生的知识闭塞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为学生创设具身性的学习环境。第一,教师自身需要学习先进数字技术,提高对数字技术的操作水平与能力,掌握数字化技术操作的相关知识。第二,教师要根据区域条件、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等选择恰当的数字化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在数字化技术进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具身体验,促使“冰冷”技术贯穿“有温度”的课堂教学。最后,教师要根据数字化技术进课堂的实际效果,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秉持预设、生成的教学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创设具身的学习环境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挑战,教师要在长期课堂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数字素养,为学生创设具身性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学生:提高主观能动性,增强具身性学习体验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基于具身认知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更是如此,具身认知主义主张要进一步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增强学生具身学习有效性。有研究证明,借助数字技术建构的个体数字化具身学习空间,能够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将学习对象纳入到自身知识与情感学习过程,提升个体学习效能。[24]学生要提高主观能动性,增强具身性学习体验。

首先,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应做好“身体在场”的心理准备。学生应该认识到,与传统认知主义所强调的“学习过程是大脑对特殊符号的加工”不同,具身认知主义认为学习离不开身体的参与,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身体与环境的交互程度影响着认知的深浅。如若仅有具身性学习环境,学习者却不注重自身身体参与,那么具身学习环境的创设将是徒劳的。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之前,学生就应该认识到其身体参与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做好“身体在场”的心理准备。

其次,在具身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全身心融入具身性学习环境中,实现其身体与环境的交融互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身体的参与程度及参与方式对具身学习有重要作用。假使具身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客观条件一致,学生的身体参与不同,所获取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因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尽可能调动身体的全面参与,促进有效认知的实现。

除此之外,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也是具身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间、生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影响着学生的具身体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要注重尊敬老师,团结学生,维护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在舒适、放松的人际关系中增进自己的交互性体验感受。

最后,学生要及时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体验等进行总结。由于长期受以往传统课堂教学范式影响,学生往往循规蹈矩端坐在课堂,限制了其身体的参与。从“迫使”身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一种“规矩”的样态,转变成“鼓动”身体的全面参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以反思的态度去复盘自己在具身课堂上的表现,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身体的全面参与、是否以友好的态度去参与到师生交往以及生生交往等。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将其在课堂上所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转化为自身能力,真正做到在具身课堂上有所体验、有所进步。

(三)教材:促进纸质教材创新,推动数字教材开发

教材作为连接学科内容和学生教学认识活动形式的联合体,同时也作为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更应进一步发挥其独特作用。在网络、信息技术更迭发展的时代性背景下,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带来的数字化阅读迅速增长,导致纸质教材难以满足多元化阅读及学习需求问题日益凸显。[25]基于此,加快实现纸质教材的创新发展以及推进数字教材的开发显得愈加迫在眉睫。

当前,当人们谈及教材时,首先联想到的仍然是纸质教材。为继续保持其主要位置,纸质教材应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完成其担负的任务使命。促进纸质教材的创新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不断扩充纸质教材的知识容量。例如,可以将微课视频、教学PPT、相关教学案例、知识拓展及习题答案等以二维码的形式植入教材,使教材的知识更加丰富,为教师教学及学生自学提供更多资源。教师及学生只需用手机扫描即可获取相关素材,便于教师及学生随时学习、查阅及测评。另一方面,在纸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技术手段的辅助作用,例如3D 打印技术。如语文教师在《赵州桥》一课中可以借用3D 打印技术,将赵州桥的模型打印出来,让学生对赵州桥的知识把握更加深刻;数学教师可以借助3D 打印技术给予学生直观接触立体模型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018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指出要开展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的研发、试点和推广。[26]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包含教材等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彼时,数字教材或许会占领教材的主要市场。故此,在推动纸质教材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数字教材的开发。首先,数字教材的开发要立足内容本源,遴选优质适宜的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载体,归根到底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需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慎重选择。教材的教育性和教学性是其应有旨归,在对教材内容选择时,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做准备。其次,要以现代化技术为载体,构建具身性教学情境。如可以考虑将VR、AR 等虚拟技术引进教材,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或者真实物体的非几何信息叠加到真实视界的场景,使用户模拟产生虚拟世界,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其对情境的具身感受。

(四)教学媒体:推进教学媒体身体皈依,实现“技术无痕”具身愿景

媒体,也称媒介、信息媒体、传播媒体。教学媒体是媒体的一个派生概念。当媒体运用于教学场景,承载、传递和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之中的时候,就成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科学使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教学媒体对人的依赖性极强。如以粉笔、黑板等为代表的传统教学媒体只能依赖人的使用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倘若教师任凭其存在,而不将其在课堂上使用,那么其只能沦落为被赋予了名称的“装饰品”。与传统教学媒体迥乎不同,现代教学媒体表现出一种不断远离日常教学生活、不断远离身体的倾向。[27]如以投影、录像为代表的现代教学媒体,学生可以无需教师的参与,进行独立学习。此时,现代教学媒体则演变成脱离身体参与的独立主体。为进一步推进教学媒体的身体皈依,实现人—机交互的具身愿景,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良:

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需注重教学媒体的具身性。由于不同教学媒体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因而在面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时,所选用的教学媒体也是不一样的。但不管如何选择教学媒体,都要尽可能考虑教学媒体的具身性。如地理教师在讲解地球的自传、气候类型分布、大陆漂移等复杂抽象的知识点时,可以借助数字星球系统进行教学。数字星球系统通过国际先进的三维图像处理平台,能够将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转化为球面图像,再结合光学投影技术,投影到球形屏幕上,实现三维立体化,创设了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更好理解复杂的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

其次,坚持人—机交互原则,实现“技术无痕”。我国有学者指出:技术越是能够融入人,就越能够使人失去对它的存在感,就越能被人无痛苦和异化感地接受,也越能帮助人和造福人,这即是人性化的技术。[28]“技术无痕”的良好表现是技术自然、贴切地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学习情境中。归根到底,技术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教学目标等实际特点,适时引进适当的教学媒体,以便实现教学媒体与学生的“无痕”与交互,更好作用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带着批判、质疑的眼光去看待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时反思、总结教学媒体与课堂教学的适应性,更好实现教学媒体的“技术无痕”愿景。

四、结语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亟需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改革。具身认知理论以一种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技术与身体二者的关系,对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具有重要理论支持作用。本文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分别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阐释,以期为当前课堂教学结构改革问题提供一些启发。未来如何将具身认知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仍需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身体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我de身体
数字化制胜
我们的身体
数字看G20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