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博物馆儿童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2024-01-26 05:33张吟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博物馆空间

张吟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九江 332000)

2020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强调各地博物馆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发和拓展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当下我国已从发展独立的儿童博物馆转变为发展地方性博物馆的儿童专属空间,所以在推广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时,应更加注重为儿童设计专属的博物馆空间。相对于博物馆内其他传统的展览空间,博物馆的儿童空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注重趣味性的设计,以满足儿童寓教于乐的需求。儿童在博物馆中的学习体验是通过探索展品与展品之间、展品与人之间以及展品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的。博物馆儿童空间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二元教育模式,为儿童营造了一种探索体验式的学习环境。博物馆儿童空间的设计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需要设计者不断探索和完善〔1〕。本文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视角,以某地博物馆儿童空间设计为例,探讨博物馆儿童空间设计优化的策略,以期为博物馆儿童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一、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博物馆儿童空间调查

(一)使用者的行为观察与分析

行为观察是研究儿童展览参与行为及反馈的有效手段。博物馆通过观察儿童观众的实际行为和反馈,可以获得最直观、真实的数据,为后续展览策划和优化提供有力参考。笔者经过对儿童在展览期间的行为和反馈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以下关于儿童行为和反馈特性的设计学观点。

1.儿童对于具备操作性和交互性的展示物品展现出强烈的兴趣。儿童不仅会主动进行操作,还会试图与展示物品进行交互。与展示物品的互动时间长,暗示儿童在参观过程中更偏好于体验操作性和交互性强的展示内容。这或许与儿童的天性有关,他们喜欢通过实际动手来探索和了解事物。因此,在展览策划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这一特性,尽量增加交互性和操作性强的展示物品,以吸引他们的注意。

2.儿童对于多媒体展示方式也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具有动态效果、声音效果和视觉冲击力的视频内容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尤其是带有动画叙事的视频内容。这表明儿童对于富有叙事性和趣味性的展示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展览策划中,可适量融入多媒体元素,通过声音、动画等手法呈现展览内容,以提升儿童的参与度和兴趣。

3.儿童更倾向于通过直接参与来感知和理解展示内容。对于可触摸、可模拟的场景类展示物品,儿童往往愿意主动参与其中,进行探索和体验。这种参与和交互的方式为儿童提供了更为直观生动的体验和学习机会。因此,在展览策划中,我们应尽量设置一些可让儿童直接参与的环节,如模拟场景、游戏等,以强化儿童的参与感和体验度。

4.以家长为主导的参展方式是主流。参展人群的构成以亲子观众为主,家长通常是参观的发起者和引导者。年龄较大的儿童在参观过程中表现得更有耐心和理解力,能更专注于展示内容,听取讲解,对家长的引导需求相对较小,而7岁以下的儿童在参观过程中更依赖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因此,在展览策划中,应考虑家长的角色和需求,设置适合亲子共同参与的环节和活动,以促进亲子间的互动和沟通。

(二)使用者访谈

针对不同类型的被访谈者,笔者提前拟定好相应的访谈大纲,通过面对面交流,记录用户的特征、参观动机以及在观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在馆内选取2名博物馆工作人员、10名典型观众以及他们的孩子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及相关信息如表1所示。

1.儿童访谈情况。对儿童的访谈,应采取一种轻松愉快的方法,以便让孩子能够无忧无虑地回答问题。考虑儿童的特性,还需要控制提问的时间,并根据调查过程中孩子的回答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整。本次访谈共有10个样本,其中有效样本7个。通过访谈得出的结论是,参观博物馆的主要动机是家长希望带孩子学习知识,而孩子主动要求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几乎不存在。

表1 访谈对象情况

在孩子参观博物馆的方式上,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几类:父亲(或母亲)独自参观(引导参观、半自主参观)、与伙伴一起参观(半自主参观,两位母亲跟随)、独立玩耍(家长等待)。这些不同的方式都体现在了受访的儿童用户身上。孩子们对闯关、拼图等游戏环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家长访谈情况。笔者与家长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对于孩子参观博物馆的看法和认知。通过分析访谈记录,笔者得出以下结论:该博物馆儿童空间首次采用了可触式的体验方式,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孩子在这里的学习自主性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然而,在观览过程中缺乏适当的引导,一些互动操作展品没有明确的说明,导致最后没有尝试成功。

基于以上访谈结果,笔者提出以下设计建议:首先,在休息区的空间设计上要做到视野尽量开放,让家长在休息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到孩子的动态;其次,增加通用卫生间设施,方便家长带孩子上厕所;最后,定期更新体验馆的内容,吸引孩子多次参观。

3.工作人员访谈情况。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采访,主要询问博物馆开展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以及孩子们参加儿童体验馆的感受、孩子们的喜好等方面的问题。博物馆的日常活动都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爱上博物馆。此外,博物馆还开设了不同类型的课程,以此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参观博物馆的家庭大多是主动的家长和被动的孩子。

二、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博物馆儿童空间调查分析

在实地调查中,笔者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博物馆儿童空间的使用情况,并发现了以下问题。一是空间指示引导不足。博物馆儿童空间的指示引导系统不够清晰,导致参观者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容易迷失方向,造成参观路线的混乱。二是互动操作指示不明确。儿童空间内的互动游戏和设施缺乏明确的操作指示,使得部分儿童在操作游戏时感到困惑,无法充分体验互动游戏的乐趣。三是儿童阅览区设计不合理。儿童阅览区的书架高度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偏高,不够人性化,不利于他们取阅图书。四是空间维护不足。部分互动设备存在一定程度的使用磨损,无法正常运转,影响了儿童体验效果。五是缺乏适合儿童的服务设施。儿童空间内未设置适合儿童的卫生间和其他服务设施,给儿童和家长带来不便。六是阅览休息区设计封闭。阅览休息区的布局相对封闭,家长无法在休息区内观察到儿童体验区内的孩子,不利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以上这些问题揭示了博物馆儿童空间在设计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设计人员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在未来的博物馆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注重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儿童空间的功能布局,优化指示引导系统,加强互动设施的设计与维护,同时注重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以满足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三、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博物馆儿童空间优化设计方案

(一)行动路线

在空间设计领域,流线和动线的概念极为关键。流线描述了人在空间中的移动路径,而动线则揭示了人在不同空间之间如何穿梭。在针对儿童的空间设计中,必须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在空间中的活动习性来考虑这两者的设计。具体来说,流线的设计应力求清晰,避免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复,以降低儿童的迷茫感和家长的困扰;而动线设计则应融入儿童的探索和冒险精神,巧妙地布置一些引人入胜的景点和互动元素,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儿童的行为表现是他们心理活动的外在化,其行为既受到个体之间差异的影响,也受到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儿童行为模式对于博物馆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希望儿童在博物馆中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就必须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行为需求,并将其融入设计中〔2〕。

调研了解,博物馆工作人员希望设计能促进儿童在博物馆中主动学习,而在对儿童参观行为的观察中,笔者也发现家长全程引导的参观效果更为理想。这进一步强调了设计师在流线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成人与儿童的认知差异,以同时满足他们的需求。

为此,在未来的流线设计中,应注重对成人与儿童的认知情况进行差异化设计。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亲子互动区、儿童探索区以及适当的导览设施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成人,也需要提供足够的休息和交流空间,以满足他们与孩子互动的需求。通过改进设计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在博物馆中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增强成人的参观体验,实现公共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共享。

(二)表示符号

调研发现,在儿童空间中互动体验设施的标识设计普遍未达到清晰易懂的标准,这一现象已经对参观者的互动体验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通过深度观察,发现部分参观者在多次尝试操作未果后,选择了放弃。标识不能做到浅显易懂,不仅可能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会削弱儿童空间应有的教育和展示功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在未来的设计迭代中实施以下策略。

一是标识应以简笔画为主导、以简洁文字说明为辅助。这种设计手法能够高效地向参观者传递关键的操作信息,进而提升他们的互动参与度。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文字说明应简练明了,可确保儿童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操作方法。

二是对儿童空间的导向标识进行优化设计。除了增加导向标识的视觉吸引力,使其更具引导性外,还应确保标识信息的准确性和易读性。改进导向标识的设计,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参观者走向正确的行动路线,提升参观者在空间中的流动性,进而强化儿童空间的教育展示功能。

三是要关注儿童空间的整体规划设计。在确保环境安全性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需求,为他们打造一个既舒适又富有吸引力的互动体验环境。例如,可以在空间设计中融入符合儿童尺度的设施,便于他们攀爬和探索;同时,运用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图案设计,可以更好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互动欲望〔3〕。

(三)无障碍设计

针对儿童空间的无障碍设计,设计师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特点要求设计师打造一个通用性强、舒适度高的儿童博物馆空间。在空间规划方面,设计师应根据儿童的身高和视角,合理设定设施的高度,确保展品能轻松被儿童观察到。互动设施的设计也需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满足他们对探索和操作的天然需求。信息传达在无障碍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空间的标识和展示信息应尽可能简洁、明确,以降低儿童在解读过程中的认知负担〔4〕。台北故宫博物院儿童学艺中心提供了无障碍设计的范例。他们不仅为残障儿童准备了可触摸文物体验,还在空间规划上考虑了多功能需求,如设置无障碍坡道和通用卫生间,体现了设计对不同使用群体的细致关怀。

在设计过程中,最好采用参与式设计方法,让不同使用群体参与模拟体验中,可以更快地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无障碍设计的完善不仅需要设计师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他们的同理心。只有不断调整和优化设计方案,才可确保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儿童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享受到愉快的探索时光。

(四)功能满足

空间规划是博物馆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它对博物馆的空间使用功能和交通流线产生直接作用。特别是在儿童空间设计中,空间规划的人性化与实用性显得至关重要。

空间规划不仅要满足儿童的心理诉求,还要关注儿童的生理需求。为了使儿童及其陪伴者能够更加舒适、便捷地使用空间,需要进行精心的空间规划。首先,对于低龄儿童而言,他们的体力和精力相对有限,因此需要将辅助空间与展示空间融为一体。这种设计方法不仅方便儿童及其家长使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的疲劳感。具体而言,辅助空间应包括卫生间、儿童休息室、家庭式卫生间等,这些空间的设计应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以满足儿童和家长的实际需求。例如,卫生间应设置方便儿童使用的洗手盆和坐便器;儿童休息室应配备适合儿童身高的桌椅和休息设施;家庭式卫生间则应考虑家庭成员共同使用的需求,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设施。其次,在儿童空间中,家长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者,因此,应设置一个合理的观察区,以满足儿童陪伴者的需求。观察区应该设在儿童活动区的附近,以便家长可以随时关注孩子的动态,同时也可以在需要时给予孩子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这种观察区的设计不仅方便了家长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动态,也为家长提供了一个休息和放松的场所〔5〕。

四、结语

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解决设计问题的关键是测试与满足用户需求〔6〕。对于博物馆儿童空间的设计,设计师需深入考虑儿童的参观方式,包括家庭式参观与学校团体参观。然而,经考察发现,家庭式参观仍是主要模式。因此,友好型的家庭观众参观设计不仅要关注儿童,还要考虑成年人的使用,确保对不同知识水平的观众均具有吸引力与舒适性。

在众多优秀案例的基础上,如何结合我国博物馆的地域文化特点与特色进行儿童空间设计?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博物馆儿童空间设计方案,旨在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建立独立学习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梦想。设计方案应注重空间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以鼓励儿童探索、发现和学习。此外,设计师还应关注空间设计的可成长性,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博物馆空间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空间是什么?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创享空间
博物馆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