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背景下海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4-01-27 13:41梁瑜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自由贸易港路径研究课程思政

梁瑜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各类院校都在积极实施与推进。在自贸港背景下海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可概括为:一个理念、两个维度、三个层面、四个要素、五个对策。一个理念:三全育人理念;两个维度:内源性与外源性;三个层面: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文化引领性;四个要素: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五个对策:从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五个对策。一个理念引领发展,两个维度相互支撑,三个层面有机融合,四个要素紧密协调,五个对策有力可行,优化海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关键词:自由贸易港;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17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在推进对外开放与文化交流中将凸显自贸港的独特优势。数据显示,2020年海南对外贸易伙伴涉及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外贸进出口额为933亿元,同比增长3%;2021年海南新增备案外贸企业1.92万家,增长412%。由此可见,海南自贸港建设未来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是迫切需求的。而在外语专业课程中实施好课程思政将是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关键。2020年 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规范性指导意见。在此背景下,探索海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对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显得非常必要。

1 海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

1.1 在自贸港背景下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

2025年,海南自贸港将全岛封关运作,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运作方式和优惠税收政策来吸引更多人才和外资企业进岛投资,这对于岛内不仅输入资金促进经济迅猛发展,还会带来一定文化思想,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要胜任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海南高校需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参与国际事务、政治素质过硬的应用技能型外语人才。

1.2 高校外语专业内在特点与思政教育协同性较弱

新时代的外语教育要立足全球坐标,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外语人才。高校外语专业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授课课时多、历时周期长,且处于各种文化交流与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其专业特点、育人功能及文化传播等属性,决定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性、重要性与迫切性。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在海南多数高校外语教学中并未深化课程思政教育,致使学生无法自觉地抵御不良思想与意识形态渗透。因此,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培育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兼有家国情怀的应用复合型外语人才迫在眉睫。

2 自贸港背景下海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面对海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本文将从一个理念、两个维度、三个层面、四个要素、五个对策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路径,以期满足海南自贸港背景下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质量。

2.1 一个理念:三全育人理念

基于海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困境,专业教师亟须承担起课程思政教育的重任,在理论层面牵引三全育人理念不断创新,在实践层面促进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延展、资源整合、方法创新,加快推动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的有效转化,让三全育人理念成为外语专业教学中的主旋律,开辟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全员育人(教育目的性)、全程育人(教育引导性)与全方位育人(教育实践性)新格局。“三全育人”具体理念与思路如图1所示。

2.2 两个维度:内源性与外源性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自贸港背景下海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在实践中尝试从以下两个维度出发。维度一:内源性(以外语专业课程为突破口,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中);维度二:外源性(以外语专业课程之外的通识课程为切入点,将通识课程中的学科精神与人文素养融入到外语专业课程中),通过外语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两个维度进行全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外语专业各类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2.3 三个层面: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文化引领性

在政治方向性层面,当前自贸港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深化国家意识已成为海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国家意识实际是一种政治方向,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在开展课程思政时一定要从中国立场出发,让学生辨析他国意识形态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同之处,积极传递中国声音。在价值取向性层面,“课程思政”本身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道德修养、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因此,“课程思政”更多强调要发挥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理念来提炼外语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具体化的教学载体。“课程思政”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了外语专业课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在文化引领性层面,外语学习离不开授语言国文化的熏陶。此时要培植学生家国情怀、情感归属,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2.4 四个要素: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

关于知识观,“课程思政”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构建一种新知识观的主要价值取向。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对高校外语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外语专业知识体系的重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知识观的意义在于要充分挖掘外语专业知识层面的内涵,还要揭示其课程思政层面的精神产物,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关于课程观,“课程思政”是一种“广义的课程观”,即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发挥各种类型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由原有单一的思政课程式教育向立体化的德育模式转化。要从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出发,明确外语各门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分类设计思政元素,让每门课程各有侧重,彰显特色。关于教学观,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活动,要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将课程思政融入每次授课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完成专业知识与思政点之间的转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关于學生观,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不断发展形成阶段,在外语学习中易于接触国外信息,是他国文化渗透的“易感”人群,对外来文化的理解与吸收存在盲目性。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力。

2.5 五个对策:调整目标、整合内容、创新方法、打造师资、完善评价

2.5.1 调整课程目标: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目标“同向同行”

根据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特点,教学目标可设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注重外语技能与中国文化知识相结合。在掌握语言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同时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外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相结合。教师要积极创设语言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外语跨文化交流的乐趣。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外语问题解决思路,形成自我反思与自我监控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价值引领与政治认同相结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事关国家主权与尊严等重大问题上需持有正确的政治认同,做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有温度又有高度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外语专业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同向同行。《纲要》指出,要以课程建设为主战场、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高校外语专业的通识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与选修课构成,公共必修课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语文、英语、体育等课程,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公共必修课与选修课都可归为综合素质课程。可以说,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综合素质课程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属于显性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外语专业课程也属于隐性课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发挥显性与隐性育人相结合的作用,使外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协同发展,共同育人,真正实现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的三全育人目标。

2.5.2 整合教学内容: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内容“同质同量”

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首先以改革教材为重点来创新外语专业思政内容,加强审核外语各类教材资源的意识形态,使其蕴含的价值观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其次开发海南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网上在线资源,结合自贸港重点发展领域为内容,分类收集相应的思政点,切实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共享性、开放性、灵活性进行多角度、多模态、多渠道的思政和专业知识教育,构建符合自贸港区域特色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此外,通识课程内容要与专业课程同质同量。通识课程内容以塑造价值观为重点,深度挖掘与整合外语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中具有共性的思政主题,外语专业所具有的人文性与通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也有相通之處。以思政主题为模块构建思政内容体系,如以“文化自信”为模块渗透到外语学习中,打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海南自贸港故事、国际时事热点等为模块,丰富外语课程思政内容,消除母语文化失语焦虑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2.5.3 创新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方法“同策同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专业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重构“数字外语+人文教学”的教育生态平台模式,借助网络平台拓宽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渠道,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开展线上文化建设活动,用符合高校专业学生的认知风格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向学生推送时事热点、传统文化、自贸港时代人物纪实等外文资料,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增强外语教学的时效性与趣味性。通识课程在创新教学方法时也要与专业课程同策同力。通识课程教师要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采用问题导向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来最大限度甄选出与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相对应的部分,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视角,透过现象挖掘其本质,让学生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思辨外语思政的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

2.5.4 打造师资队伍: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师资“同心同德”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打造一支业务精湛、政治坚定、会通中外的师资队伍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其一,专业教师要具备专业素质的引领力,要具有扎实的外语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夯实的外语基本功,在专业上成为学生真正的“师”。其二,专业教师还要具备思想政治素质的引导力,专业教师通过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技能比赛、学术讲座、专题培训等方法提升自身素养,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外语教学中,挖掘外语学习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契合点,真正实现外语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的目标。通识课程教师在落实课程思政时要同心同德,把提高通识课程教师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摆在重要位置。首先通识课任教老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在教学中要树立较强的课程思政认知,做好通识课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融通工作。其次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信念,在讲解通识理论时融入中国元素,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辨识度,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两者兼具是做好通识课与专业课之间课程思政融通的保障。

2.5.5 完善评价体系: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评价“同规同范”

健全多元智能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外语综合技能与思政教育各项考核指标并重尤其重要。真正做到既评价学生掌握外语综合技能程度,与评价学生思想素养综合表现相结合。专业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评价改革,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检测学生自主学习外语技能与挖掘外语内容中思政点相融合的动态量化管理情况,提高外语课程思政评价质量。通识课程在评价考核时也要做到与外语专业课程同规同范。通识课程教学评价要有效对接外语专业课程教学评价,做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思政目标融为一体,力求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智能化、评价指标多维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尽可能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立体化地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生活,真正发挥外语课程思政评价反馈促教促学的重要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自贸港背景下海南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为:一个理念、两个维度、三个层面、四个要素、五个对策(简称12345路径)。探索海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建设,契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外语教育发展主线,符合高等外语院校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的总趋势,应一以贯之,并持之以创新。为此,本文对以上五个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借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对自贸港背景下海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建设有所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2):3.

[2]王学俭,石岩.2020.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2):3341.

[3]王卓.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J].当代外语研究,2020,(04):6672.

[4]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75.

[5]鞠晶.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7):7275.

[6]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7]李莉.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菏泽学院学报,2022,44(01):3741.

[8]黄先开.新知新觉:以信息技术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200917(09).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港路径研究课程思政
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方向探究
关于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贸易港的思考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