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2024-01-27 13:41衡希刘晓莉吕瑞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衡希 刘晓莉 吕瑞

摘 要: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教领域探索现代化多元办学的创新模式,在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产业学院在多元协同治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重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基于此,需要进一步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为关键,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努力形成校企教师双向流动的灵活性师资队伍体系;注重以能力为本的课程研究与实践;共建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契合现代产业需求,构建多方协同育人培养体系。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32

1 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意义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可以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行业企业的有效互动,形成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联合体,达到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深度实质性合作,提升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

1.1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特色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办学思路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对接服务地区的产业链,培养适应一线工作岗位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现代产业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寻求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建设路径。在“四新”发展背景下,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提升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能力。在现实发展中,高等院校培育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常常产生脱节现象,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经过岗前培训和工作训练,不见得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为学生提供有用的教育,强调做有用的事。如何破除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壁垒,是校企共同面临的难题。因此,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产业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多元协同育人等具有重要意义。

1.2 优化专业设置,突出时代特点

当前,地方政府着力推动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联合高等学校和优势行业,有利于更好地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联系,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高等院校与区域内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对接,积极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有利于高等学校培育与创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也圍绕地方产业发展规范了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利于加快培育新型人力资源进度,并通过改造部分传统专业,取消了部分不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办学条件较差、综合实力不足的传统专业,从而形成了与区域特点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使高等学校学科的设置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2 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存在问题

2.1 企业、院校、政府等相关主体协同治理问题

现代产业学院的组成主体主要为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三者的期待与要求略有不同。因为三者的价值差异,容易引发多元价值冲突,在价值层面上无法达成共生、共进和共荣的理想局面。在“强政府”的现代产业学院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部门作为办学者和监督者,往往利用地方政府职权过多干涉办学秩序和发展走向,产业和院校的市场话语权不被关注,缺乏市场化运营,经营效益较低,协同效应也无法体现。在“强产业”的现代产业学院管理模式下,政府部门与高校的主导力量不够,一味谋求收益最大化,忽视了对人才的培育,极易形成短视行为。在“强学校”的现代产业学院管理模式下,高等院校职权过大,企业参与管理的权利被压缩,使得产业力量不能切实地投入到现代产业学院的运作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高校和产业联系不密切,也不能考虑到产业的实际需要和利益需求,服务产业学院的企业积极性不高,造成高等院校一意孤行的局面。怎样统筹现代产业学院中政府、行业与高校的利益关系,平衡发展,形成协同效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成效的有力保障。按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要求,需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在于:一是现代产业学院师资选用标准问题。企业和院校的人才选用属于不同的序列,院校人才选用关注学历、专业、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企业更关注解决问题能力,选用适当的标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师资绩效考核的问题。院校师资绩效考核主要关注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更关注业务能力和创造的经济价值,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一套自己独有的师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调动师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师资培养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培养,培养什么内容均是现代产业学院面临的问题;四是职称晋升的问题,应采用什么样的职称晋升机制,使得二者能够消除不同序列职称晋升的不一致现象。上述四个问题是实现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真正实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形成可持续性的人才输入。

2.3 课程建设问题

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抓手是课程。企业有较为完备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但如何将企业培训课程转化为现代产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难题。如编制教材或工作手册等,一方面既要满足教育评估的要求,还要确保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具体的困境主要包括:第一,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优化问题,设计符合现代产业学院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即介于院校理论化课程体系和企业培训体系之间的第三种课程体系;第二,教学内容迭代问题,形成教学内容迭代的机制,确保教学内容紧跟市场变化;第三,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的协调统一问题,将行业标准、生产流程和项目开发的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教材,用于现代产业学院课程教学和实践;第四,教学方法问题,将企业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采用项目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4 实习实训问题

现代产业学院就是要打造一种不同于现有教学场景的新范式,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提升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背后的逻辑,还能够搭建新型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兼有生产、教学、研发和创新功能。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第一,如何将教学、生产和创新融为一体。构建不同于传统的实习实训基地,既能满足教学又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又能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第二,资源统筹问题。现代产业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的构成主体是否局限于合作企业和院校,是否要引进其他社会资源,以及如何引进,也是实习实训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5 人才培养问题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培养适合产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将企业或行业标准转化成人才培养标准,能够进行测量或可视化成果展现,形成不同类型产业人才培养标准,并向其他院校推广,形成一套可行的认证体系。具体面临的问题是:第一,行业或企业标准转化问题。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同样要接受专业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将企业或行业标准转化成人才培养标准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第二,跨专业融合问题。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跨专业融合人才,在院校端口仍参照学科分类进行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如何将跨专业的内容融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是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关注的问题。

3 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建设路径

现代产业学院的一体化建设涉及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全方位融合过程,是社会、人文、经济、技术、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以及社会影响等各种因素之间的全方位相互作用过程。

3.1 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为关键,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

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重点之一是“管理创新”。通过管理创新调动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组织等多重力量之间的合作,形成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不沿袭过去的学校管理模式,要重新整合推进新的制度框架构建与发展机制,以学术视角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式建设,以企業视角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管理创新,以市场视角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建设。一方面,双方将共同研讨并制定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规划。制订工作计划,逐步形成教学管理、实验室与实训场所管理、双师型教职工管理等规章制度管理体系,确保现代产业学院的顺利运作。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是多方共管共治共培。教育成效不仅仅反映在学生就读时的成绩,更应把企业实习、就业、职业发展融入到考核之中,多维度考核学生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现实生产工作中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而调整培养策略。通过正确地分析人才培养的成果和差异,可以检查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进一步明确在现代产业学院工作中校企双方应各自肩负的任务目标。

3.2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实现双主体协同育人

教师队伍建设是现代产业学院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要努力形成校企教师双向流动的灵活性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由院校学术型导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形成的较为稳固、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产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突破的瓶颈。在执行过程中,要把高校特色学科群打造和优秀学术共同体打造实现有效融合,紧紧围绕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打造优质教学团队;要加强对企业优秀人才的聘请能力,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措施;要有序引导学校老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实践、提高,熟悉并了解前沿的知识、技术、理论。另外,要发挥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资源优势,通过联合培养加强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3.3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现代产业学院的建立离不开专业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践。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精准衔接和深度整合的人才培养实体,其主要课程设置由社会经济发展确定。

第一,注重以能力为本的课程研究与实践。现代产业学院在课程建设中,要将专业课程内容对接实际职业能力需要,将基本职业应用能力、特殊职业迁移能力和具体职业的基础能力与关键能力等融合为教育标准与课程内容,以培育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基本职业适应能力和专门技术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第二,要着力推进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创新。在内容方面,将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标准、产品开发、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且成为固化模式,便于常态化将最新的企业成果植入教学中,通过最新的对接企业发展的教学内容以训练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行业、企业、产品的了解程度,进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学生;科学设计企业工作室、创客空间等“任务载体”,以项目式教学的方式促进校企课程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鼓励学生参与真实项目,解决企业问题的同时训练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4 共建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

现代产业学院既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要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积极引企入校,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技术研究资源优势,引导企业将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工作室等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立到高校。利用网络平台,企业提供技术难题、科研项目和科研资金,通过双方组建人才队伍开展攻关。一方面,高等院校增加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环境;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还协助企业克服了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培养人才成本高、科研实验建设投资成本高等困难。

第二,引校入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基于学校校企工作校内与校外齐头并进的发展思想,学校一方面着力建立技术含量高、实战功能强、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与合作企业一起建立校内外的工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工作条件,参与合作企业的生产过程,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实训,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企业、从学习培训到生产实训的大转变。依托平台提供的项目,由专业老师负责项目实施培训,带动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把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主要选题,实行真题真做;强化实习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5 契合现代产业需求,构建多方协同育人培养体系

现代产业学院的核心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调动各相关利益主体。在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行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使院校、企业能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争取使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工作实现更大突破。

现代产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学科人才培养优势,这就必须与行业、企业的发展无缝连接。所以,学校必须以构建特色学科和专业为发展目标,充分调动企业积极融入,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共同设定和调控学科与专业架构,共同组织教学研究与课题实践,共同构建具备鲜明定位与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制度的共建进程中,既可以引进先进专业技术标准,与国家的职业技能规范相对接,又能够通过与专业联合建立教育制度,把先进专业所需技术标准转变为技术技能型培养目标。积极开展专业认证,以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具体需要,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共同推动专业设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合力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与行业企业发展深度结合、学科特点突出的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蓝军斌.校企深度融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探究[J].经济师,2022,(08):161163.

[2]张卫丰,邢云凤.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校企产教融合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3):7780.

[3]夏积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模式、特征及有效路径[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2,34(02):104110.

[4]王东波.“新工科”背景下省域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分析——以粤苏浙闽四省为例[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3,36(04):6873.

[5]蒋惠凤,张兵,刘益平,等.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12):8893.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