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内生逻辑和实践路径

2024-01-27 13:58侯玉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侯玉

摘 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必须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加快课程思政建设,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决定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外形势决定的,是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决定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地位不同、内容侧重点不同,同时基于同一个教育对象具有目标一致、育人规律一致的特点,二者对立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立足育人使命、守住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推动队伍建设、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推进体系建设、聚合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点,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内生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75

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出台,就专业课程如何开展课程出台思政给出了指导意见,强调“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必须解决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等问题。

1 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1.1 宏观层面

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性决定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代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迫切需要一大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拼搏进取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这就需要以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为目标,全方位全程全员参与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紧迫性决定的。当今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我国正面临百年来未有的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复杂变化。国内的环境条件也前所未有地复杂,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内外巨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保持定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成为摆在每位中国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这既给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也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主阵地,要勇立时代潮头,想党和国家之所想、急党和国家之所急,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全方位地剖析内外形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思政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沉着冷静应对新挑战,以社会和时代需要为己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激发应对内外挑战的精神力量。

1.2 中观层面

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魂育人的教育,强调对教育对象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积极向善、奋进向上、责任担当的教育,是全程全方位全员的教育。2019年 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这一文件明确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立稳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也必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程,需要借助课程体系这一重要抓手。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下,绝大多数高校老师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言行影响学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专业课老师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对三全育人的要求认识不够深刻,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事情,专业课讲好专业知识就是最终目标。这就决定了必须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真正让思政教育成为全方位全程全员参与的教育。

1.3 微观层面

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由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目标决定的。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让受教育者变成有温度有情怀有意识个体的过程。一方面,未来的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个人必须将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融入国家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个体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扎根人民群众,方能实现自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培养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新时代建设者。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人”。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学习,还是为人之德的学习。一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既包括有一技之长,有安身立命的职业,更要有“德”。不同学科内容虽不同,但立德树人目标是一致的。告别功利式的教育,使学生内心不是只有自我,有更为广阔的目标和追求,明确为何而活着、奋斗着,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共生,由个人走向社会认同、国家认同,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需要全体老师共同努力。只有当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主动发挥协同、共进作用的时候,才能确保育人目标的实现。

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生逻辑

思政课程是国家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设的课程。课程思政是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学理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于育人的全程。

2.1 二者对立

在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讲授思想政治理论为主要内容,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在专业授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道德要求、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优秀文化、人格培养等激发出来,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加强思想价值引领。

在地位上,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主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发挥领航作用的课程载体,必须首先建设好。与思政课程相比,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的,各专业课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通过贴近学生专业的鲜活案例,对大学生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共同体。

2.2 二者的统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统一是基于共同的价值引领目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都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为目标。以价值观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知识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专业知识学习,是相伴存在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教师从生动的案例出发,将国家在某个领域的大政方针进行阐述,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具体行业和学生生活的广阔社会。在讲授专业课时,教师将行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教授给学生,介绍行业人物拼搏奋进的精神品质,这必将激发出学生浓厚的责任意识。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统一是基于本课程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单独进行建设和发展,取得相应的成效。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有其他课程的配合和支撑才能更加深入学生生活,更贴合学生内心世界和精神状况,进而进行思政引领。专业课的独立性使它可以单独地从事教育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但是,当其自身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别的课程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配合和支撑,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进一步的价值引领,否则难以达到更高的境界。立德树人的目标,必将使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可能。同时,只有当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共进的时候,才能确保育人目标更好实现。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统一是基于学生共同的认知规律。处于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年轻一代,呈现出新的认知特征。他们自我独立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求新知欲,乐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挑战权威,但集体观念淡漠,团结协作能力不足,实践经验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亟待提升,信仰信念不坚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缺乏进取精神,应变能力不强,挫折和困难面前有惰性,容易走向极端。这就决定着在他们当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变大、困难变多,需要构筑大思政模式,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调一致,多方合力,共同完成育人目标。

3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守住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育人使命

坚定政治立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明确一个核心,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一百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课程思政建设为的是培育一代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心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高尚,具有专业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融通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专业课占比达到90%以上,在育人的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巨大优势。当专业课教师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时,可以助力三全育人的实现,取得极大的育人成效。反之,思政教育可有可无,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强行分割的意识,轻则会弱化思政教育,重则会影响学生与思政课程的亲近感,产生思政教育无用论,严重掣肘三全育人局面的形成。为此,专业课教师要摒弃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毫不相干的观念,将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程。

明确价值导向。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在讲授文科类课程时,既要引导学生看到文化发展建设的成就,又要看到某些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做到见成就时不自满,见差异时不自卑,强调文明之间的尊重互鉴,强调文化之间的和合之美,将文化自信根植学生心中。在讲授工科理科类课程时,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行业情况,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讲到该行业与国外的差距时,要适时激励学生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在讲到该行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时,要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行业重大成果得益于一代代奋斗者的接力贡献,进而激发出学生扎实奋进的内生动力。专业课课程不同,但是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立场是一致的,目标是共同的,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建設者。

3.2 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政治力。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政治性,他多次强调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作为育人的关键队伍,专业课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特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地、全面地、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储备,持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切实做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内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是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时刻绷紧对学生价值引领这根弦,始终保持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将这种意识内化到日常的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把坚定“四个自信”贯穿教学全程。

提升教学设计力。专业课教师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又要有进行课程思政的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在对专业知识深层学习基础上,从教学实际、专业建设实际、行业发展实际出发,进行专业课程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不断发现、发掘专业知识中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引领的素材。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避免生硬灌输,做到将思政元素巧妙、自然、富于感染力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将专业课里蕴含的诸如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科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等思政内容以崭新的授课形式和新颖的授课方法呈现出来,加好思政这把“盐”,让课堂更厚重更生动更触动人心。

提高课程呈现力。教师要讲透专业课,不折不扣地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行业发展的历程,学习行业领军人物的倾心付出,更能从专业老师身上学习到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专业课讲授要有新鲜度——教师将行业最新的成果案例讲授给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从事行业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为行业建设添砖加瓦的责任意识。专业课讲授要有温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身边鲜活思政价值元素融进课堂,不断增强课程知识的时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通过讲述跟课程相关的学生身边人、身边事、行业模范事迹,把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传递给学生,在知识传播中增进情感、深化思想、凝聚认同。

课程思政建设还要发挥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课教师同样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明确自身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不可推卸的引导作用。思政教学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要将理论讲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功能,使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有“源”,使思政课堂远离“片面迎合学生喜好”“立场不坚定”“主张自由散漫”等现象。同时树立师生共同体理念,变简单灌输为多元融入,变简单讲授为心灵对话,注重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内容和特点相结合,在教学案例、主题任务、课后作业和实践安排等方面积极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探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自信、更投入,感受到思政课的情感温度,提高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与责任意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3 聚合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点——体系建设

坚持制度创新,建立自上而下的三级联动保障机制。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专门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各学院负责具体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建立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鼓励机制,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长期合作交流机制,构建“教管联动、协同运作”机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考核机制,“奖惩分明,导向明确”,解决不同序列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量的认定和转换问题。

坚持体系创新,建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第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挖掘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创造思想政治元素,生搬硬套会起到相反效果;第二,按照专业特征、人才培养标准,设计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的性质及专业教师的实际能力和个人特长,设定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和目标,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支点,并具有自我展开和发展的内生动力。融入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政治要求照搬到专业课程中,是合理、自然不着痕迹融合。

坚持行业创新,建立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专业模式。“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课程思政要实现特色化发展,深挖学院特色、专业特色、地域特色,立足学校和学校人才培养支撑的行业进行建设。2020年,关于立足专业特色问题,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给出了明确要求,“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农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学会沟通,提升综合素养。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坚持实践创新,构建有效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做到立德树人的润物细无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教科书。课程思政建设把理论知识从学校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在相关的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感悟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名胜古迹、革命文化。这种实践是了解中国制度、中国道路最好的途径,是坚定“四个自信”最有力的论据。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由内外因素、思政教育规律、学生发展规律决定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合作、相互融入,对于三全育人局面的形成至关重要。積极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铸就理想信念、培养高尚品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逐步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12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601)[202104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10709.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200601)[20210430].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7]杨守金,夏家春.“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9]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  202005/  t20200511_452697.html.

[10]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