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电工电子技术中的实践与研究

2024-01-27 21:45张冰珂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精神

张冰珂

摘 要:课程思政的理念经历了7年的探索与实践,进入了全面跃升的新阶段。本文以汽车专业基础课电工电子技术为例,阐述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从爱国精神、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三条主线展开,点、线、面系统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全目标融入课程体系,全环节覆盖教学体系,全方位纳入评价体系的“三全”育人体系。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提出思想政治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工电子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86

0 引言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課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形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局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1 授课现状

专业基础课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成为众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难点之一。作为专业基础课,其典型特点是教学内容成熟且固定,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已在多年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固化,缺少改进。专业课通常将重点聚焦在知识点的讲解上,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是否达成,忽略了素养培育。在“大思政”的理念下,工科类课程在课程思政的融入上显得较为生硬,主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教师的自身行为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一种是在课堂中穿插名人事迹与祖国成就,毫无疑问,这两种形式都能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但是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精神上,无法达到有效融合。本文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全面分析课程思政的建设,提出“一中心,三主线”的课程思政体系,讨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与实践。

2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2.1 “一中心,三主线”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电工电子技术是汽车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服务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是汽车故障检测与诊断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课程之一;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授课对象为高职一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先导育人作用。

课程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修车先修人”,从爱国精神、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三条主线展开,点、线、面系统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其中,爱国教育强调爱国主义情怀和当代大学生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个人修养关注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职业素养主要聚焦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三种精神”。

课程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对应课程六大模块的内容,提炼爱国情怀、使命担当、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科学思维、安全意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思政内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三线并进,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三教”改革贯穿教学过程,润物无声,培育有情怀、有理论、有技能、有素养的大国工匠。

2.2 全目标融入课程体系

基于机电维修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低压电工证考核标准,参照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技术赛项考核要点,以学情为基础,结合专业群培养“四有”大国工匠的目标,建立模块化课程,将本课程划分为 6 个模块,17 个工作任务。内容设置上,从岗位、技能标准真实任务出发,确定精理论、强技能和高素养的三维目标。将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精神塑造全目标融入课程体系。

2.3 全环节覆盖教学体系

课程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情为基础,确定理虚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讲解-虚拟仿真-实操演练,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把教学空间拓展为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维度。课前,自主预习,根据学习通平台的相关任务,完成课前小测;任务发布,学生做到要学什么心中有数。课中,案例引入,知识讲解,突出重点;主题讨论,随堂测验,利用丰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虚拟仿真,小组探讨,有效突破难点;动手实操,严格要求,增强职业代入感。课后,强调温故知新,适量作业,夯实基础;自主总结,知识内化;实训报告,真正做到理实结合;问卷评价,教师学生双向反馈。

通过“一中心,三主线”的形式,将课程思政贯穿教与学的全环节,避免出现思政只存在于教室这一个教学空间的情况。

2.4 全方位纳入评价体系

过去课堂中,课程评价主要以期末考试等知识性考核为主,存在评价维度“重知识轻技能素养”,评价考核“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重教师轻学生”,评价结果“重整体轻个人”的情况。学生的职业素养、个人增值效应提升不明显。针对课程思政评价不全面,育人作用不突出,育人成效不显著的问题,改善评价体系,将爱国情怀、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全方位纳入评价体系,使得教学评价具有如下特点:

(1)课程评价内容综合化。包含知识评价、技能评价和思政素养三维度评价。其中知识评价以课堂练习、章节测验、期末考试等内容性评价为主;技能评价则以课堂实操、小组任务、实训报告三方面评价;思政评价则包含爱国情怀、学习态度、小组合作、劳动创造等方面。

(2)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学习平台评价。教师评价通常包含实训报告、课后作业、课堂问答、考勤等环节;小组任务、实训环节中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评价方式,要求学生从是否有收获、是否小组合作、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否执行7S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平台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将学习过程转化为积分,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评价。

(3)引入增值评价。如果一味地以考试成绩来对学生横向评价容易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评价时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以“进步”和“变化”为关键词,进行纵向评价,并及时给予鼓励。通过每个模块的问卷,实现阶段自评,强化“获得感”和“进步”。

(4)强调过程性评价。借助学习通平台,学生将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中测验、课后拓展等环节全过程在学习通平台完成。通过平台记录学习痕迹,通过课堂积分尽可能体现过程评价的重要性。

3 “收音机放大电路的连接与检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3.1 思政分析

3.1.1 爱国情怀

党史学习:“红色故事进课堂”,选用“四渡赤水”的故事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内容。故事中无线电的使用是共产党突破国民党围剿的“关键武器”,也是课程放大电路的典型应用之一。通过红色故事,传递民族自豪感和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使命担当:通过“芯片断供”事件,强调科学技术和技能的重要性,明白青年大学生肩负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提升技能,实现技能报国。

3.1.2 个人修养

学习能力提高:課中的小组讨论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流程;课后拓展任务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性。

个人素养提升:面对创新又复杂的小组任务,要有迎难而上的韧性;通过设置小组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在信任的基础上达到共赢,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1.3 职业素养

安全意识:实训常常带电作业,学生对实验室电气设备不熟悉,缺乏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容易误操作或者发生事故。对接低压电工证,增强职业代入感。将做好安全防护,提升安全意识放在首要位置。

三种精神: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将工厂“7S”管理流程融入课堂,从热爱劳动、精益求精、甘于奉献多方面的教育中坚持、弘扬和传承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

3.2 课程实施

3.2.1 课前

课前教师提前发布通知,告知授课内容,学生可根据通知到对应章节提前观看课程视频及PPT,了解基本知识点。下次课堂要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党史学习】观看“四渡赤水”视频

通过课前观看视频,了解红色故事“四渡赤水”的背景及过程,提出思考和育人点:四渡赤水胜利的因素有哪些?对课堂案例进行铺垫。

【学情探究】发布测验。

测验内容为半导体的基本知识,检验学生预习情况。根据测验情况,发现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预习效果不显著,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3.2.2 课中

【案例引入】通过“游戏”作为切入点,提出“上帝视角”和“四渡赤水”的故事:通过以少胜多的案例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借助四渡赤水的“上帝视角”——无线电情报,引出课程相关内容的知识点:放大电路和元器件。

【任务导入】收音机的放大电路模块如何连接检测呢?主要的核心元件有哪些?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出课程的主要任务。

【理论讲解】放大电路涉及的元件多,情况复杂,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虚拟仿真】针对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异常”——输出失真的情况,通过Multisim仿真归纳产生失真的原因,锻炼学生钻研、归纳能力。

【实操演练】

(1)模块化完成电子元件和基本放大电路的验证。

该部分包含常规测量和拓展任务。电压放大倍数、静态工作点测量为常规测量环节;验证二极管的正负极、调整电压放大倍数则为拓展任务。拓展任务通常具有一定难度,鼓励学生刻苦钻研,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2)小组焊接收音机任务。

教师发放收音机组件和电烙铁,布置小组任务:读懂收音机功放“放大电路”模块后完成收音机焊接,实现调频和收音。

实验过程中,零件小而多,电路图复杂,焊接不熟悉,是学生面临的困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要吃苦耐劳,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学习劳动精神;焊接过程中,对焊点质量提出高要求,坚持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弘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实训模拟电工工作,职业代入感强,实训中强调实训室安全和7S管理,组员间相互合作监督,互相承担安全员的角色。

【总结评价】

评价包含教师评价(40%)、组内互评(30%)和自评(30%)3个部分。通过不同评价主体、多维度评价使学生明确合作、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2.3 课后

【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包括作业、实训报告、课后问卷和思维导图。通过课后练习和问卷的反馈,及时调整下次的授课策略和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提升。

【能力拓展】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是否参加课后小组调研,企业课题,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

3.3 实施效果

通过“一个红色故事,两个精神”延伸到“一个中心,三条主线”的课程思政和“一个载体,三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以红色故事、热点新闻作为案例引入,过渡自然;并通过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相互作用,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复杂又创新的拓展任务锻炼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迎难而上的韧性;设置小组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在信任的基础上达到共赢,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习能力和个人品德得到提升。

严格执行工厂“7s”管理标准,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安全、标准化职业素养,围绕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通过三条主线,将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4 结语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不仅需要有意识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还应该不断深化教学理念、方法、内容和手段,达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协同育人的不断深入。要实现的目标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除了需要在三教改革中不断融入,同样也需要不断挖掘和丰富思政资源。课程思政的建设并非一个故事,一段材料,而是需要持续推进和建设的。根据课程思政设计的三条主线,逐渐拓展,形成点、线、面的课程思政体系,针对教学内容,结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和时政信息,有利于构建起生动鲜活的案例资源库,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施策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丰富的思政案例资源库,更有利于教师灵活运用,达成预期的思政教育目标,实现科技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树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北京.

[2]高晓莹.课程思政建设要在“精准细实”上下功夫[N].光明日报,20230223(014).

[3]丛浩熹,胡雪锋,徐衍会,等.以创新为导向、先实验后理论的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1,41(S01):401410.

[4]孙秋野,黄雨佳,高嘉文,等.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1,41(2):475485.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