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慈善的体坛公益人

2024-01-28 01:00
环球慈善 2023年9期
关键词:慈善公益运动员

9月23日,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隆重开幕,世界和亚洲共享欢乐与荣光,这就是体育的价值。

作为赛场上的主角,冠军们在体育盛会上受到万众瞩目;作为公益人,宝贵的人生经历是他们公益力量的源泉,他们为年轻的公益慈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比赛有时,公益无限。趁着杭州亚运会的热度,让我们来认识10位热心慈善的体坛公益人吧。

姚明 一场慈善赛 一打15年

这段时间,中国篮球需要姚明操心的事情不少。

中国男篮在世界杯上陷入低谷,三人篮球男女队冲击巴黎奥运进入最后阶段,杭州亚运征程近在眼前……不过在澳门的两天时间里,姚明聊得最多的话题只有一个一一慈善。

9月17日,姚明和数千名观众一起见证了时隔三年重新回归的“2023第十一届姚基金慈善赛”。

自从2007年姚明和纳什首次将慈善篮球赛带到中国,15年时间11场比赛,从中获益的乡村地区青少年近372万人。

“体育有大益处,其实更大更多的益处还需要我们各方共同挖掘。”姚明说,“道路漫长,我相信只要相关各方能够达成共识、相向而行,虽远必至。”

这是姚基金慈善赛第一次来到澳门,明星球员们和现场观众留下许多温暖而又动人的瞬间,或许这就是姚明在过去15年坚持姚基金慈善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曾几何时,当一些明星球员因为外部原因无法参与到慈善赛中,姚明被问及“会不会担心关注度不高”以及“如何面对退票风波”时,他说出过这样一番回答:“这场慈善赛,主要是为了希望小学篮球季筹款,希望能提供源源不断稳定的经济支持。我希望更多人通过比赛关注到孩子们,认同我们做事的方式,通过体育去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从精神上站起来。”

从第一所姚基金希望小学建成至今,15年时间里姚基金慈善赛也几度停办,但作为姚基金创始人的姚明却一直在坚持。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已连续举办11届,与全国49所高等院校合作,累计派出4754人次的支教志愿者,在全国30个省份3000余所学校开展体育支教、篮球培训、集训联赛等活动,同时提供硬件支持,近372万人次的乡村地区青少年从中获益。

姚明说,在坚守公益的这些年他感受到了压力,但这些也是他继续坚持姚基金篮球季和慈善赛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他每一年都会将慈善赛带到不同的城市,每一年又会邀请各界名流出席慈善晚宴,通过慈善拍卖的方式为乡村学校继续筹款。

姚明希望走过15年的慈善赛能够影响更多人,他也不止一次地说过,慈善“不止于篮球”——“当体育运动成为每个公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生活方式时,那么自然能够实现体育公益的目标。”

李娜 公益原来“娜”么美

在许多人眼里,李娜是中国顶尖的网球运动员,但现在她可能更希望别人把她看作慈善者。近年来,她在为促进中国网球乃至中国体育发展的同时,一直践行公益。她所言所行,让人们知道,公益原来“娜”么美。

对娜迷们而言,2014年9月19日绝对是一个令人伤心的日子。这一天,李娜发表了她的退役告别信,正式向网球赛场说再见。

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我也会参与“Right to Play”儿童乐益会公益组织,致力于帮助生活贫困和身处困境的儿童和青少年,帮助他们通过体育的力量战胜挑战。随着我从事的慈善事业的继续,涉及范围也会扩展,曾经的梦想如今已经成为现实。

2013年9月23日,李娜宣布其出任儿童乐益会全球运动员大使。

出任儿童乐益会全球运动员大使,并非李娜的公益首“秀”,与公益的结缘,还得追溯到2010年。

当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地震,共造成2698人遇难,举国同悲。此时的李娜正在德国慕尼黑的训练基地养伤并进行调整。在从德国电视台看到地震的消息后,她当即决定将马德里赛的赛后全部奖金捐出,并承诺将10月中网的参赛奖金捐献给中国扶贫基金会。

5月13日,WTA顶级巡回赛马德里公开赛第三轮,怀揣爱心征战的李娜以6-3/6-4完胜A-邦达伦科,晋级8强后的她将比赛赢得的折合人民币49万多元奖金全部捐给玉树。

10月10日,杀人中网四强的李娜没有食言,将比赛获得的奖金1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3万元捐了出来,用于玉树灾后重建。

2011年法网问鼎后,省领导奖励李娜60万元,李娜原封不动捐给敬老院。更“个性”的是,李娜在法网夺冠创造中国体育新篇章的球拍2012年在武汉举行慈善晚宴拍卖了21万元,帮助贫困大病患者家庭。2013年7月,她和昆仑山合捐了100万元给西部贫困小学……

有媒体在介绍李娜的文章中,给予她如此的评价:“一个人越想帮助弱者,越会激励自己成为强者。”

李宁 以公益视角关注体育事业

“2016年3月,李宁公司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捐赠价值1650万元的物资,用于支持以帮扶贫困母亲为宗旨的‘母亲邮包’公益项目在云南、西藏、内蒙古等贫困地区的实施。在此之前,李宁还参与发起了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担任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理事会执行主席,为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包括港、澳、台地区)提供外语技能、体育管理、商业行政、创业等运动以外的知识,从而帮助国家体育专业人员拓展国际视野及做好退役后转型准备。”

这是“2016年中国公益人物”李宁的颁奖词。

作为中国体坛的传奇巨星,李宁对于推动中国体育事业贡献很大,不仅如此,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曾被评为“影响中华公益的60位慈善家”之一。

多年来,他曾担任“中华骨髓库”大使;出任“中华健康快车”慈善基金会理事与大使,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参与“护鲨行动”,号召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2001年创立“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坚持20多年关注退役运动员转型,致力于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建设中国运动员希望小学;创立“廣西李宁基金会”及“振梅基金会”,致力于广西地区的教育、体育、救灾等公益事业。

李宁在2001年捐资10亿元成立“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为中国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外语技能、体育管理、商业行政、创业等运动以外的知识,以帮助国家体育专业人员做退役后转型准备。李小鹏、罗雪娟、滕海滨、张怡宁等都接受过基金的英语培训。

除此之外,基金会还在西部贫困乡村捐资建设希望小学和资助贫困学生,提供农村小学所需的书籍文具等,以共同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战略合作伙伴,5年间,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向全国各省区市捐赠价值超过6000万元的款物。

据《胡润慈善榜》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2009年两年,李宁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投入分别达到1.01亿元及1.1亿元。

无论是运动员时期还是现在,李宁都是中国的骄傲。

张山 将奥运荣光的厚度转化为人性的温度

张山,一个近乎传奇的人物。在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上,她创造了200靶200中的运动奇迹,不仅摘得双向飞碟金牌,同时打破世界纪录,更是成为奥运会历史上“女胜男”第一人,在那之后,奥运会修改了比赛规则,取消了男女选手混合比赛,这也使张山成为“女胜男”的最后一位。张山完美诠释了中国的三大成语——“百发百中”“巾帼不让须眉”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山与慈善结缘绝非一朝一夕。自上世纪90年代,她便热衷于各种公益活动,不仅自己投入,还带动周边朋友共同加入,将慈善之火传遍了她庞大的“朋友圈”。她组织并带领“中国谷乐唱团”团员与四川省慈善总会开展深度合作交流。在四川省慈善总会的指导下,中国谷乐唱团团员们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完成注册,正式加入“四川慈善尚善志工”服务团体。乐团通过“爱在武侯情满四川”新年音乐会等活动,将慈善理念传遍各个角落。

2019年12月,在四川省慈善总会的大力支持下,张山发起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山基金”。本着“关爱、互助”的原则,山基金所筹善款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子圆梦求学之路。

2020年4月,正是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关键时期,山基金向四川体育职业学院9名因疫情影响导致生活困难的学生每人给予一次性生活资助1000元,使其渡过暂时的难关。

2023年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无偿献血者日”,张山来到四川省无偿献血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献血经历,呼吁大家参与到无偿献血中来。“每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我都觉得是一种责任,能对无偿献血进行更好的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我感到很自豪,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张山担任四川省无偿献血宣传大使已经多年,她自己也是一名无偿献血者,已经获得过无偿献血铜奖。接受采访时,张山对记者说:“希望自己在献血这条‘赛道’上也能获得一块金牌。”

张山的运动生涯或许会告一段落,但随着四川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她的慈善生涯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将爱的温度送到每一位需要帮助者的身边与心里。

“希望自己能将奥运荣光的厚度,转化为人性的温度,去做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事。”张山说。

邓亚萍 体育就是公益 生活就是公益

在中國,邓亚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14年运动生涯,18个世界冠军,她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鼓舞了无数人的“冠军梦”。退役后进入高校深造,无论从政还是经商,公益事业一直是她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她说自己有四成左右的时间在为公益事业忙碌,这也与她早年所受到的教育不无关系。她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自己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功成名就之后应该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获得成功,燃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夺得两枚奥运金牌,她将5万元交给河南省副省长,使得数百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成为中国奥运冠军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的第一人。1996年,她从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奖金中再拿出5万元,捐给山西省繁峙县建立一所希望小学。她还和队友共同资助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失学儿童、发动中国乒乓球队向佤族儿童捐献“希望书库”。

2002年,邓亚萍被推选为劳伦斯体育学院成员,并随劳伦斯奖在世界各地参加多场慈善活动。

从2004年起,中国体育十佳运动员评选与世界劳伦斯体育奖结合,成为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邓亚萍担任委员会主席。虽然后来因为版权等原因,十佳劳伦斯在中国不再颁奖,但“体育+慈善”的模式也开启了民间体育公益事业的先河。

十多年里,邓亚萍走遍全国各地,以亲身经历向少年儿童现身说法,激励他们拼搏奋斗。数万名学生走进励志课堂,和冠军面对面参加体育运动。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蒲公英计划”、关爱残疾和残障青少年的“心灵之光计划”、关注失足青少年的“携手明天计划”是当年的3个重点慈善项目。

“体育鼓舞人心,慈善回报社会”是中国十佳冠军委员会倡导的公益理念。“这些年我们大家都努力过,很多冠军都特别乐于参与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拿出时间和爱心,甚至亲自捐款捐物,我觉得真的很了不起。”邓亚萍说。

对于邓亚萍而言,体育是她事业的原点,体育与公益、公益与生活早已融为一体,甚至对她而言体育就是公益,生活就是公益。“我生活着,同时也在公益着。”

杨扬 将体育精神转化为公益力量

提起杨扬,每个人都津津乐道于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和速滑短道上的闪亮英姿。她是中国冬奥会首枚金牌的获得者,也是中国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23年的短道速滑生涯里她拿下了59个世界冠军,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超越。

她曾经坚韧不拔,驰骋冰场;她现在端庄干练,身兼数职,全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2006年8月,31岁的杨扬在北京举行了退役仪式,正式告别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她把那枚“最后的铜牌”所获奖金1万美元捐赠给了国际公益体育组织“儿童乐益会”。

之后,她和来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代表受邀前往非洲埃塞俄比亚参加志愿者活动。

志愿服务让她看到了光。在埃塞俄比亚开展志愿服务后,她把体育志愿活动列入职业方向,开始参与不同的体育志愿者活动。

2008年,汶川地震的第8天。杨扬和邓亚萍、高敏、谢军组成的体育冠军心理援助团跟随红十字会一同前往灾区。他们的任务就是陪着灾区的孩子“玩”,以此来疏解地震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理压力。

如果说非洲的志愿服务经历让杨扬决意加入体育志愿服务行列,那么,汶川的经历则是让她锁定了公益路径的一个焦点:青少年体育教育。

2009年,结束了在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工作的杨扬,与时任联合清科集团总裁的倪正东、时任凯旋创投副总裁的陶冶一起,在香港注册了启动资金100万元的北极星慈善基金。这是她第一次让自己的公益规划有了载体,也是她思考体育精神转化为公益力量的始发点。

基金会成立的第一年,就在地震灾区四川省什邡市启动了“快乐运动”的培训工作,参与的师生超过了400名。

2011年5月,北极星慈善基金会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成立了冠军基金,正式设立对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培训项目。

“虽然叫冠军基金,但我们并不是只为冠军服务,而是倡导运动员做最好的自己。”杨扬说。

2018年12月,冠军基金又成立了一个运动员医疗救助基金——运动员大病救助计划,希望能帮助更多因大病而陷入困境的运动员。基金成立两年多,已救助8位运动员。冠军基金似乎也还有更大的潜能。成立10年,冠军基金服务过近5000名运动员。

杨扬说,自己始终相信体育是有力量的,这份力量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易建联 比赛有时 公益无限

9月15日,中国篮球传奇人物易建联正式退役。这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作为公益人,他将继续身体力行推动青少年篮球事业的发展,托举孩子们的篮球梦想,将他们送上更高的台阶。

易建联对公益的规划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2011年,他发起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并创立了薪火公益训练营——这是一个专门针对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的公益训练营。

十年来,薪火公益训练营培训过的学员超过3000人,训练时长超过4000小时。许多孩子带着篮球梦想从这里起步,迈向更高的台阶。他们有的人成为中国篮球的新秀,比如曾经在薪火公益训练营受训的胡明轩、赵天熠,如今已经成为CBA的主力球员。

“我希望自己做的这件事,可以有机会为中国男篮培养更多的人才,成为他们通往职业篮球生涯的一个台阶。”易建联称。

只要与联赛时间不冲突,易建联几乎年年都会参加薪火公益训练营的开营和结营仪式。在这个过程中,他总有很多收获。他发现,许多小朋友成长非常迅速,开营时懵懵懂懂,连怎么列队都搞不清楚,而到了结营时状态已经完全不一样,有模有样的。

更为神奇的是,这种改变发生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并不是他们的球技提高了多少,而是一股精气神和对篮球运动的执着,让我非常感动。”易建联说。

薪火公益训练营从广东开始,一步步开展到新疆等地,十年来从不间断。易建联希望,通过薪火公益训练营的举办能继续和各地方合作,将专业的训练课程带到中国各地,形成良好的学习篮球的氛围。

十年以来,薪火公益训练营培养了多名明星学生球员,其中胡明轩、赵天熠、蔡可、龙嘉濠、简中元已经作为主力在CBA或CUBA中效力。当年的第三届小营员胡明轩,如今已是广东队中的主力后卫。

至于职业生涯之后的打算,易建联表示,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他不会离开篮球,也不会耽误公益,而薪火公益训练营便是将二者完美结合的一个平台。

孙扬 公益是发自内心的善行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游泳奥运冠军孙杨来到浙江省杭州市文澜小学,参加学校开学典礼,并与师生展开深入互动,共同启动杭州亚运会倒计时。对于文澜小学师生来说,这是一堂有着特殊意义的“开学第一课”:“遇到困难,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是兴趣爱好重要,还是选择更为重要?”面对学生们的提问,孙杨一一做出了回答,并鼓励孩子们勇敢面对困难,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坚持自己的梦想。

事实上,这并不是孙杨第一次参加类似的校园公益行动。过去数年,孙杨经常亲身参与到各种支教、助学活动中,走进困难学生家庭,实地了解學生家庭情况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

2015年12月,在得知四川大凉山一位留守儿童的生活困境后,远在云南昆明进行训练的孙杨主动联系上由浙江某银行发起的“彩虹计划”公益项目,与困境地区儿童开展“结对子,送温暖”。在这一行动中,孙杨共与120个孩子结对,为这些孩子提供持续帮扶。

日前,孙杨参加了一个名为“守护乡村孩子的体育梦”的公益项目,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乡村孩子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梦想。在被问到为何一直关注儿童青少年群体、为何会重点参与与青少年相关的公益活动或项目时,孙杨称,作为一名运动员,自己一直以来希望做的包括未来计划做的,都是围绕下一代培养展开,希望孩子们的发展一代比一代好。

孙杨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回顾了自己这些年参与公益的点点滴滴,以及自己对公益事业的一些看法。在他看来,公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行,是一项需要坚持做下去的事业,希望能够将这份温暖和美好传递下去,让更多孩子看见世界美好的一面。

孙杨说,“公益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行为,不是作秀。我们要做一个心存善良的人,要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可以说,这些年来公益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我希望能够有更多公益机构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也愿意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惠若琪 像迷恋赛场一样迷恋公益

惠若琪,中国女排前队长,奥运冠军。2018年因伤退役,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成立“惠基金”,致力于让偏远地区孩子能够得到专业的体育教育。

作为体育人,她拼尽每一场比赛,因伤惜别赛场。作为公益人,她坚信扶智先扶体,用体育教育塑造孩子们的身体和品格。

里约奥运会前,惠若琪因为心脏问题做了两次手术,过程极为凶险。此前,她身边也有因为伤病而退役的教练和队友,但这次手术的经历,让惠若琪对伤退运动员的困境感同身受,也开始琢磨着怎样才能帮到这个群体。

大病救治是惠若琪所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式。2017年4月,她拿出里约奥运会冠军奖金50万元,成立了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并很快启动第一个公益项目——勿忘我计划。首批受助的3人中,有带惠若琪入门的恩师,也有一起拼搏的队友,他们都因为患有严重的疾病,生活困难。

正式退役后,惠若琪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直到这时,她才发现运营一只基金并非易事。2018年8月,她将基金更名为“惠基金”,挂靠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名下。之前连“五险一金”都不知道怎么交的惠若琪,只能从最基础的财务、管理和组织架构学起。为了补充公益基金管理方面的知识,她进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学习国际慈善管理专业(EMP)。

惠若琪说:“退役之后,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雏鹰助翔计划就是惠基金和共青团中央以及公益组织“美丽中国”合作开展的,旨在为孩子们提供更专业的体育教育,更加系统的体能规划。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是更多的体育支教老师。

雏鹰助翔计划项目中,老师支教的时间是一学年。惠基金给支教老师支付每月2800元的基础工资,一学年项目期满,惠基金还会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提供相应的奖学金。

目前,惠基金体育公益项目学校已覆盖广东、广西、青海、云南、贵州、江苏等省区,受益学校近30所,受益总人数超3万人。

从体育教室到体育支教,再到雏鹰运动会,惠若琪的公益版图越做越大。这些年,她带着项目到一些企业募集资金,或者通过“99公益日”、慈善拍卖等方式募捐,为惠基金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陈一冰 公益“赛场”没有冠军

体操奥运冠军及世界冠军,陈一冰属于“大器晚成”型。别人十六七岁就已经成为队中主力,在国际大赛中拿奖,而陈一冰到了22岁时才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他笑称,自己“总是慢了半拍”。

不过,作为退役的运动员,陈一冰投身公益的步伐可一点都不慢。2020年12月18日,他成立了自己的专项基金——陈一冰体育教育专项公益基金,旨在推动青少年体育理念倡导。

“相对于竞技体育的赛场,在公益的‘赛场’上没有冠军可言,只有细水长流的投入。”陈一冰说。

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陈一冰退役了。他开始以“做自己的冠军”为主题在全国各高校作公益演讲。在演讲中,他分享自己的经历,其中既有高光时刻的喜悦,也有低迷时期的痛苦。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鼓励曾经支持过他的人,回馈社会。现在,陈一冰“做自己的冠军”公益演讲已经走过中国37所高校。每到一地,陈一冰就靠着自己的影响力联系一些企业,给高校捐赠一笔10万元的奖学金。

“冰基金”提出“无体育,不教育”的理念,陈一冰也参与到“极简课间操”的设计和编排中。他希望,通过这些简单的体育动作让青少年热爱运动,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

在调研过程中,陈一冰和团队发现,在中国仍有一些乡村学校的体育设施很落后,甚至没有专业的体育老师授课。于是,在多次与合作方沟通后,“冰基金”决定建立智能教育项目,给乡村孩子配齐体育器械,建立互联网智能课堂。

2020年底,第一所“陈一冰智能体育公益教室”在贵州六盘水的一所中学设立。教室里不仅有数十种体育器械,还能通过远程教育系统让大山里的孩子上一堂正规的体育课。在教室落成后,陈一冰亲自在学校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体育课。

未来,通过与学校的联结,还会有更多的陈一冰智能体育公益教室。

除了乡村青少年的需求,陈一冰还想为城里的孩子也做点什么。他同樣想到了线上课程,于是,陈一冰和团队研发了一款智能线上体育课程App,他希望这款App可以让孩子爱上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公益是件挺让人操心的事儿,不过可以当成终身的事业来做。”陈一冰称。

文·本刊记者整理

猜你喜欢
慈善公益运动员
公益
公益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公益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慈善义卖
公益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