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2024-01-28 23:36申传玉
名家名作 2023年25期
关键词:译经佛经本义

申传玉

在现代汉语中,“究竟”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它既可以是名词,表示结果、原委,也可以是语气副词,用在是非问以外的问句中表示追究,还可以表示语气副词。[1]如:

1.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名词,结果、原委)

2.究竟是怎么回事?(语气副词,表示追究)

3.她究竟是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语气副词,毕竟)

但在上古汉语中,“究”与“竟”是两个独立的词。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详细考察“究竟”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历时演变过程。

一、“究竟”的词汇化

(一)先秦:独立的单音节词“究”和“竟”

先秦时期,未见“究”和“竟”连用的例证,都是两词独用的情况。虽然两词早期独用,但从其字义和词义来分析,它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究”本义是动词“穷尽”。《尔雅·释言第二》:“究,穷也。”[2]根据文献用例来看,先秦时“究”还有谋划、研究、贯彻三个常用义。“竟”的本义是乐曲结束。《说文解字》:“竟,乐曲尽为竟。”[3]“竟”后引申为土地的边疆,为“境”的本字。“竟”在先秦时还引申出完毕、从头至尾、追究等义项。

“竟”与“究”在本义上有差距,“竟”侧重于表示动作终结,而“究”更侧重于动作的过程,“关于动词本身的时间感觉这一问题,Vendler(1976) 设定了‘持续性’‘完结性’‘动作性’三个条目,判断动词本身有怎样的时间表示”[4]。从“究”与“竟”本义的侧重点来看,“究”这一动作具有持续性,而“竟”则具有完结性,因此在“究竟”词汇化的过程中,“究”与“竟”的线性顺序排列正是按照“究”在前“竟”在后排列组合的。

(二)两汉:“究竟”的词汇化过程

“究”和“竟”的词类引申脉络不同,西汉时“究”仍为动词,可以受“精”“详”等副词修饰。如:

1.聊复寓言,幸更详究,迟睹清释。(《全刘宋文》)

而“竟”已经语法化为副词,有“自始至终的整段时间”“最终”之义。如:

2.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卷八十四》)

“究”与“竟”意义相近,可用“穷”同训。《说文解字》:“究,穷也。”[3]《广雅·释诂》:“竟,穷也。”[5]“究”与“竟”具有相同的义项“穷尽”,二者应当是在这一语义基础上并列构成的同义复合的动词。此外,汉代时汉语词汇出现了双音化的强势趋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同义复合词是重要形式,因此“究竟”在共同的语义基础上形成了同义双音并列词。通过CCL 古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发现,“究竟”一词最早正是在西汉时期的文献资料中有记载,“究”“竟”紧邻共现始见于西汉。此时,“究竟”为动词,义同“穷尽”,用于名词性成分之前。如:

3.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强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史记》)

上例中“究竟”带了一个宾语“其意”,“究竟”后的宾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词汇化进程。根据冯胜利提出的普通重音指派原则,“由于两个动词支配的宾语具有相同的所指,而且第一个动词后未出现有形宾语,这样就促使人们将两个在线性序列上邻近的动词组合理解成一个单一动词,即将其作为一个单一的重音指派者,从而满足一个句子一个重音以及一个重音指派者的要求”[6]。“究”与“竟”所支配的宾语都是“其意”,这使人们将两词理解成一个动词,推动了“究竟”的词汇化进程。

最终动词“究竟”的词汇化过程在“究”“竟”共同的语义基础、汉语双音化大趋势及韵律要求的条件下在西汉时期得以完成。

二、“究竟”词义演变与佛教的发展

“究竟”一词一开始是用于道教典籍中的,根据语料,东汉时“究竟”用例共有16 例,多出现于东汉中晚期道教典籍《太平经》中。其常用义仍为其本义动词“穷尽”。如:

4.即已究竟,深知古今天地人物之精意矣。(《太平经》)

“究竟”成词以后,发生了词类的转变。在《太平经》中,“究竟”在其本义的基础上蒙上了一层道教色彩,表示名词修行的最高境界。《说文解字》:“穷,极也。”[3]“究竟”即“穷竟”“极竟”,表示名词终极的事物之止境。如:

5.吾道有几部,以何为极,以何为究竟哉?(《太平经》)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佛教徒大量借用道教方术的用语”[7],佛教译经初期存在对道家词语的比附和解释的状况,这也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佛经汉译始于东汉时期,“从东汉末年桓帝时来华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从事的译经活动开始,在长达千余年的佛经汉译中,出于佛学传播的需要,大量的梵本佛典陆续译出”[8]。“究竟,梵字Uttara 之译,事理之至极也。三藏法数六曰:‘究竟犹至极之义。’”[9]梁晓虹先生认为“判断一个词是否为佛化汉词,一方面,须是已见于东汉之前中国传统文献的词或词组,词形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于佛经,词形上可以是单音词或复音词;另一方面,词义或词性要有变化,产生佛教新意义”[10]。“究竟”满足以上条件,东汉时由于佛教义的灌注变为同形的佛化汉词,指修行的最高境界。

“究竟”一经佛经译经使用,便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而“究竟”在译经中的高频使用也对其语法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朝时期佛经翻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究竟”在语料库中出现29 次,大量来自佛教译经。如:

6.究竟一切智,除灭诸障碍,安我圣贤乘,慈悲甚弥广。(《东晋译经》)

7.所谓性该真理,究竟玄源,实际冲虚,本净非染,故曰离微。(《宝藏论》)

8.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西晋译经》)

9.不能究竟行菩萨道。(《北凉译经》)

其本义“穷尽”仍通行,在译经兴盛阶段,译经中“穷尽”的对象也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根据语料来看,“究竟”的“穷尽”常用义至少沿用至宋代。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译经达到极盛,“这一时期,随着法显、宝云、玄奘等汉地僧人西行求法运动的展开和一批又一批梵僧携经来华,加之帝王对佛教的护持,译经事业日见发达,规模越来越大。”[8]“究竟”共在文献资料中出现73 次,分布于《首楞严经》《信心铭》《六祖坛经》《华严经》等重要佛教经典中。如:

10.究竟穷极,不存轨则。(隋《信心铭》)

11.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唐《六祖坛经》)

12.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唐《首楞严经》)

随着佛教的发展传播,隋唐时“究竟”不仅在佛经译经中使用,在诗歌散文中也被应用。人称“诗佛”的王维在其散文《西方变画赞》序中说:“究竟达于无生,因地从于有相。”

“究竟”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地道的佛家语,这是由于宋以后佛教译经逐渐衰弱,“究竟”的佛教义消失,不再表示佛典里终极的最高境界,意义为名词“结局、结果”。如元曲和元杂剧中:

13.师父,我柳翠将来的究竟,可是如何?(《度柳翠》)

三、东汉至清代:“究竟”的语法化

(一)虚化为时间副词

“究竟”的语法化道路从东汉早期就已经开始了,最终在唐代虚化为时间副词“究竟1”。东汉早期时,“究竟”可以位于谓词性成分前表示“穷尽追究”义。如:

14.故吾为子更止留,悉究竟说之也。(《太平经》)

15.吾所以究竟尽言者,独知天地心意。(《太平经》)

这时语境中的“究竟”语义主要受“究”的“追究、研究”义影响,位于行为动词“说”“言”之前,可以分析为行为动词的状语,也可以分析为表追究的动词,表明此种语法位置的“究竟”已经进入语法化阶段。

东汉末及六朝时,随着佛教影响的不断扩大,佛教译经事业也日益兴盛,“究竟”在译经中位于谓词性成分前语法位置的频率提高,“究竟”的动词性逐渐减弱,其后的成分谓词性逐渐增强。六朝时,“究竟”后接的动词也常常具有完结性特点,如“圆寂”;“究竟”后也可以接并列的两个动词,且后一个动词表结果,如“涅槃”,这种结构也主要见于佛经及佛语录中。如:

16.远离一切颠倒妄想。究竟圆寂。(《刘宋译经》)

17.虽说种种诸乘,皆是权接方便助道之法也,然非究竟解脱涅槃。(《宝藏论》)

“究竟”后也可以接表状态的形容词,如果这一状态是可持续的,那么“究竟”还可以表示时间概念上的始终、一直,如:

18.乘智慧乘至安隐处。得无碍乘究竟自在。(《梁皇忏法》)

唐代时,“究竟”在《禅源诠序》《楞伽师资》《首楞严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佛经、《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等佛语录中共出现50 次,其后成分进一步复杂化,可以接动宾结构“得解脱”“得果”等,如:

19.以彼究竟得解脱故心即放舍。又舍多缘怨亲及中三品众生。(《大乘义章》)

20.断无明故得慧解脱。是名为实。如是八法究竟得果名为涅槃。(《大乘义章》)

这说明“究竟”已经虚化为时间副词,所以我们认为,唐代时“究竟”已经完成了由同义复合的动词、名词转向时间副词的语法化。

“究竟”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句法位置的改变,句法位置的变化是词语语法化的重要条件。一个词或短语如果经常处于谓语前面充当状中结构中的状语,那么它就极有可能发展为一个副词。由于“究竟”在唐代时经常处于谓语前面这种句法位置,且其后的成分谓词性不断增强,最终得以演化为时间副词。

(二)虚化为语气副词

五代时“究竟”沿用副词用法,义同“到底”,但它的功能从修饰动作的时间扩大到可以修饰整个句子,可用于疑问句中,逐渐演变为语气副词“究竟2”。如:

21.进曰:“究竟赵州意旨如何?”师云:“亲从赵州来,不是传语人。”(《祖堂集》)

22.唯我罪浓忧性命,究竟如何问此身。(《敦煌变文集新书》)

时间副词“究竟1”在演变为语气副词“究竟2”的过程中,主观性不断增强,这是其语法化的重要因素。张谊生(2000)认为“语气副词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充当高层谓语,表示说话者对事件、命题的主观评价和态度”。[11]主观性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含有说话人的立场、态度、情感等自我表现成分。“究竟”在上述例21语境中修饰句子表示说话人对赵州意旨的追究的语气。例22 是《季布骂阵词文》中的一句,《季布骂阵词文》是唐代罕见的长篇唱词,主要内容为汉楚交战,楚将季布阵前辱骂汉王刘邦,全篇带有强烈的个人愤慨的感情色彩,“究竟”用于“如何问此身”的前面,可以修饰整个命题,表示反问语气。

宋代“究竟”共在文献中出现94 次,主要出现在《朱子语类》与佛语录《五灯会元》中,这一时期副词“究竟”用于疑问句中时的追究语气更加明显,如:

23.究竟其理如何?(《五灯会元》)

“究竟”用于陈述句中修饰偏正结构时,其语气则不再表示追究,而表示毕竟、到底,具有评价义。如:

24.欲求多分可以说者,如虚空花,究竟非实。(《观妙堂记》)

清代“究竟”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为1415 次,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这一时期“究竟”已经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用法一致。如:

25.蕙妹搬家后,光景究竟怎么样?(《曾国藩家书》)

26.后来见夫人匍匐不起,究竟是老夫老妻,情分上过意不去。(《七侠五义》)

27.张钦差好生疑惑,方要开口问个究竟。(《续济公传》)

例25“究竟”与“到底”意思相近,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对事情的追究。例26“究竟”用于陈述句中,表示无论条件如何,事情还是如此。例27 中“究竟”是名词,是佛化汉词“究竟”佛教义消失后保留下来的。例25 和例26 都可以用“到底”来替换,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但例25 疑问句中的“究竟”不能用“毕竟”来替换,因为“毕竟”具有让步意味,而例26 陈述句可以,“毕竟”和“究竟”都可以修饰“是老夫老妻”,表示条件。

猜你喜欢
译经佛经本义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译经用字与译经词语新释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佛教史视阈下康僧会译经之儒学化及其意义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