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华教授“神应组穴”临床刺法撷英

2024-01-29 02:40张卫华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百会刺法针尖

杨 欣,张卫华,赵 娴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张卫华教授为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的学术技术传承人、嫡传弟子,陕西省名中医,陕西杰出名中医。他秉承郭大师学术思想、临床针灸技法和经验,从事针灸推拿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载,勤习善思,乐于实践,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诊治思路,临床选穴精要,刺有特点,注重手法,多获良效。

张教授在临床治疗精神神志疾病(郁证、焦虑症和失眠等)、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后遗症、癫痫与痴呆等)和头部疾病(如头痛、眩晕及健忘等)等时必取天部百会、四神聪(二穴五点),再结合辨证、对症和经验取穴,根据不同病种及虚实病情采用不同刺法,但均组合而用,在功能上既能醒神,又可安神,即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临床治效可靠,张教授将其命名为“神应组穴”。笔者有幸随师应诊,对“神应组穴”的运用探析如下。

1 关于“神应组穴”

“神应组穴”特指百会与四神聪的二穴五点组合配穴,是张卫华教授的经验配穴组合。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位居巅顶正中,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三阳经、足厥阴肝经及督脉在此交会,故称“三阳五会”。百会穴属督脉,穴性属阳,与任脉相接,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故与脑关系密切,具有醒脑开窍、调神益智、平肝息风和升提阳气等[1]作用。正因为百会穴与这些经脉、头面五官及五脏六腑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百会穴可治疗多种疾病,为临床常用穴位之一。

四神聪属经外奇穴,其名首载《银海精微》,定位出自《太平圣惠方》载:“神聪四穴,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其前、后二聪均布督脉,“贯脊属肾,入属于脑”,左右神聪为足太阳经所贯,而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又与督脉互通,故其功效治疗多与百会类同、相通,临床常常配伍而用,功效相得益彰。

现代研究表明[2-3],针刺百会、四神聪穴在治疗神志疾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针刺百会、四神聪穴可疏通脑府经络,促进脑部血液循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起到疏通气机、养脑宁心安神之效[4-6];可加强海马区与额叶、顶叶之间脑神经功能的连接,改善大脑认知功能[7];可改善脑细胞代谢,对损伤的脑神经修复起到促进作用[8]。

2 “神应组穴”刺法

张卫华教授取“神应组穴”针刺治疗时,依据病证虚实之异采取不同刺法,常用的有龟速徐刺法、飞针速刺法、雀啄刺法和透刺法(一针四向透、五点内外透和八向透百会)。这些刺法在临床多单一使用,亦可几种刺法交替使用。

2.1 龟速徐刺,其功在补

“神应组穴”为两个穴位5个刺激点。本法操作时,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取0.30 mm×25 mm一次性毫针,右手持针,将针尖抵于穴位处皮肤,直刺快速破皮,再缓慢进针,针尖经皮下到达帽状腱膜层,行捻转6次(捻转角度为360°,左右返回1次),再以小幅度满频率上下提插(上下幅度约2 mm)6次,这时针刺局部常呈沉胀感的“得气”,留针30 min出针,留针期间及出针前如法各行针1次。由于该法进针速度较为缓慢,如同乌龟爬行,故名“龟速徐刺”。

该法术者指力小而均匀,进针、行针操作缓慢,频次相对少,刺激量小,故常用于虚证或虚中夹实证的治疗,临床应用可起到补益、养神和安神之作用。

2.2 飞针速刺,其用在泻

操作时患者体位、穴位消毒和针具均同龟速徐刺法。持手手腕弯曲的同时,夹持针具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迅速向下垂直用力并略加旋转,在针尖快触及穴位皮肤时持针手指立即松开如展翅状,即利用向下的旋捻冲力,使针尖迅速到达骨膜,可听到清脆的“啪”声,留针30 min起针(留针期间不行针)。该操作手法的显著特点在于:一是患者针刺局部无痛感或其轻微,可有效消除患者对针刺的恐惧而增进配合度;二是针刺进针迅速,能充分体现张教授娴熟、练达的针刺手法功底。正如《流注指微论》所述:“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发挥出《陆瘦燕朱汝功论刺灸》的飞法催气、守气之作用[9-10]。

该法进针速度快,对骨膜造成一定冲击力,可增强对穴位、穴周及其深部大脑组织功能区的刺激,具有较强的醒脑、镇静与安神作用,常用于实证或虚实不显著病证的治疗。

2.3 雀啄以刺,平补平泻

患者体位、穴位消毒及针具均同龟速徐刺法,直刺进针,针尖达到帽状腱膜层后,右手拇、食与中指持针如雀啄食般做快频率(220~240次/min)、小幅度地上下提插(幅度1 mm左右)1 min,这时针下常有酸胀、沉重之感,并向穴周扩散,留针30 min,留针期间及起针前同法行针1次。此法类似“捣法而较轻”[11],如《金针梅花诗钞》所云:“捣,捏持针柄,不进不退,但又如进如退,在原处轻出重入,不断提捣,有如杵臼,亦如雀之啄食。”

该针法提插幅度小、频率快,能使针感保持一定的强度和时长,从而激发经气,起到补虚泻实兼顾的平补平泻作用,既提神、醒神,又养神、安神的双重作用。

2.4 穴间透刺,点线联动

透刺是从一穴进针而刺向另一穴[12],即进针一穴而发挥两个穴位的作用。张教授认为,此法既刺激了两个相邻穴点,又将其有机地连成线状,不仅增加了刺激的方式(点式到线式),更扩大了刺激的范围(一穴变二穴,二穴连成线,刺激面增大),加大了刺激量,增强针感且使功能叠加,相互促进,以泻为主,起到镇神、醒神作用。该刺法因刺激方式不同可分为一针四向透、五点内外透和八向透百会3种,其中以后者的刺激量最大。

2.4.1 一针四向透 患者体位、穴位消毒皆同龟速徐刺法,选择0.30 mm×40 mm毫针,先直刺百会,以针尖到达帽状腱膜层为度,行捻转手法9次(实证用泻法,虚证宜补法),局部常有轻微酸胀麻感,后将针尖退至皮下,针身与头皮成5°~10°夹角,依次分别向前、后、左与右方向透刺神聪四点,长度均约28~35 mm,行捻转手法9次(行虚补实泻手法),针下带线状酸胀感明显,最后再将针退至百会皮下,直刺至帽状腱膜层,留针30 min,留针期间和出针前重复上述手法1次。

该刺法的特点:仅用一根毫针,将百会、四神聪5个穴点用线的形式链接起来,即刺激了5个穴点,又通过线的形式使经气互通,不仅使刺激形式多样化,更增加了刺激的强度,较好地发挥了百会穴和四神聪的联系以及对神的良性调节作用。

2.4.2 五点内外透 患者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取0.30 mm×40 mm毫针5支,一针直刺百会,针尖直达帽状腱膜层,行捻转手法局部“得气”。另4针分为百会透四神聪(外透)和四神聪透百会(内透)两种形式。

外透:将四根针针身呈10°左右皆从百会分别透刺前、后、左与右神聪30~35 mm,针身均在肌肉浅层,行捻转手法9次,此时患者头顶部多有明显的沉胀、紧涩感,并向四周扩散。

内透:与外透法一致,只是4根针自四神聪进针,均向百会方向在肌肉浅层透刺30~35 mm,其进针角度、捻转手法、针感均与外透法相同。

该刺法的特点:无论外透或内透,均用针5根,其象呈4条线直接与百会相通,外透者自百会共有4条线段连接四神聪,使经气呈放射状向外围扩散,行针后患者整个头顶部都有针感,其调节作用较为明显,多用于实证、阴阳失调之证的治疗;内透者,针尖从四围的四神聪透向百会,意在引四围涣散之神聚结于巅顶,以增百会调神之力,临床多用于治疗元神涣散、形神失调的病证。

2.4.3 八向透百会 患者体位、穴位消毒皆同龟速徐刺法。取0.30 mm×25 mm毫针9根,先取一针直刺百会至帽状腱膜层,捻转“得气”,再于四神聪4个方向及相邻神聪1/2夹角、距离百会25 mm处各取1针透刺百会20~23 mm(即8个方向均刺向百会),捻转“得气”,施提插(1 mm许)、捻转行针各9~12次,这时患者局部酸胀沉重等针感较强。

该刺法的特点:用针9根,于四神聪4个方向及相邻神聪1/2夹角共8个点位向百会透刺,在内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刺激强度,以最大之刺激量发挥醒神镇神作用,主要用于各种实证、闭证及其神昏症的治疗。

3 适应病证

“神应组穴”刺法主要适用于精神神志类、脑源性和头部疾病的治疗。其中龟速徐刺法,因其刺激量较小,以调养为主,故主要用于不寐、郁证与眩晕等虚证的治疗。飞针刺法和雀啄刺法属中等刺激量,既具镇静安神作用,平其有余之神亢,又有醒脑提神效应,调养蒙迷之神抑,主要应用于头痛、失眠、健忘与眩晕属实证者,以及焦虑、失眠、思睡与嗜睡等虚实相兼或虚实特征不明显之证。3种穴间透刺之法,刺激量较大,醒神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昏迷、神志不清或时清时不清、中风后遗症、痴呆症及帕金森病等病证的治疗。

4 验案举隅

4.1 验案一

李某,男,39岁,2022年9月26日初诊。主诉:睡眠不佳1年余,加重两个月。现病史:1年来夜间入眠困难且易醒、早醒和多梦,每日睡眠不足4 h,近两月来症情加重,每晚睡眠不足3 h,次日精神疲惫,倦怠乏力,头晕,健忘,心悸,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微红,脉细数。

诊断:不寐,心肾失交型。针刺选穴:①头部取穴:“神应组穴”;②辨证取穴:双侧神门、太溪;③调阴阳跷脉:双侧申脉、照海。刺法:先取坐位,常规消毒头部“神应组穴”,采用雀啄刺法,做快频率、小幅度的上下提插行针1 min,至患者头顶部自感酸胀、沉重,如物压头,留针。后取仰卧位,取0.30 mm×25 mm毫针,直刺神门、太溪、申脉和照海各20~23 mm,神门、申脉用捻转泻法(拇指朝后捻转时用力重,向前还原时用力轻),太溪、照海用捻转补法(拇指朝前捻转时用力重,向后还原用力轻)。每次留针30 min,留针期间及起针前同法行针1次。隔日1次,经5次治疗诸症皆消。

按结:不寐多由阳气亢盛,阳不入阴,实阳扰动心神,或阴津不足,阴不制阳,虚阳相对偏亢,心神失于濡养而神不守舍所致。本病例当属后者,治疗宜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以平阴阳。百会、四神聪位于头顶,其内为脑,为人体阳气所汇和脏腑精气所聚之处,针刺潜阳以平亢,使阴阳趋之平衡,更具调神安神定志之功。神门、太溪二穴相配,益肾阴、降心火和交通心肾;申脉、照海分属阴阳跷脉,主司眼睛的开合与寐寤。《灵枢·寒热论》曰:“阳跷阴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泻阳跷之申脉,补阴跷之照海,调阴阳之平衡[13]。诸穴相合,功得益彰,故获5次治愈良效。

4.2 验案二

段某,男,62岁,2022年8月15日初诊。主诉:右半身不遂半年余。现病史:患者2022年1月25日突发“急性脑梗”,经住院治疗后仍右侧上下肢无力,手指活动欠灵活,下肢发软,站立、行走均需他人扶持,伴言语缓慢,思维时有迟钝,纳、眠可,二便调,舌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中风后遗症,风中经络证。取穴:①头部取穴:“神应组穴”;②患侧取穴:肩髃、曲池、合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及解溪。刺法:取左侧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头部“神应组穴”采用八向透百会法,捻转得气,再行提插捻转重刺激手法9~12次,患者头顶局部酸胀沉重等针感较强。余穴取0.30 mm×40 mm毫针,直刺各30~35 mm,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9次。每次留针30 min,留针期间和出针前重复上述针法1次。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流畅,患侧上肢较前稍有力,手指活动较前好转,下肢可自行站立、坐下,行走仍需拄拐,但多不需他人搀扶。继用本法治疗4个疗程,患者右侧上肢与手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可自行走路。

按结:中风病位在脑,与心、肝、肾和脾相关,本病例属中风恢复期,肝肾亏虚,气血受损,血脉不畅,进而阳气被遏,出现肢体活动不利、言语缓慢及思维迟钝等症状。张教授认为治当开窍醒神、通经活络和温阳益气。选“神应组穴”八向透百会法,直接刺激病灶周围,改善脑部血流代谢,促进大脑功能恢复,从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14]。如《锦囊秘录》载:“脑为元神之府,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15]。肩髃、曲池、合谷、梁丘、足三里和解溪取其“治痿独取阳明”之意[16]。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配伍以疏通经脉。诸穴合用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可复醒脑神、通畅气血,全身气血充裕畅达则筋强骨壮、关节利行。

5 小结

综上,张卫华教授在长期临床诊疗中,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在传统的“一点一线模式”针刺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深浅层次、方向及刺激量大小等,取“神应组穴”为主穴,对病对证采用不同刺法,用以治疗神志类、脑源性和头部疾病,每每获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以“神应组穴”为主的刺法,选穴精要,针刺方法多样,见效快,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百会刺法针尖
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的银针尖物理制备方法研究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三才逆灸法”干预高血压前期即刻效应临床观
针尖和笔尖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7例
针尖遇到麦芒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改良百会压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虚寒型颈性眩晕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