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电视评论节目的创新策略

2024-01-29 10:39胡泽军
新闻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媒体创新

胡泽军

【摘   要】进入融媒时代,传统的电视评论节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发挥好电视评论节目解读政策、引导舆论、答疑解惑的社会功能,既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本文从新媒体时代电视评论节目面临的问题和创新策略两个方面着手,探求取自媒体之长补传统媒体之短等一些有效方式方法,以期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电视评论工作,实现电视评论节目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评论;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评论节目面临的问题

电视评论节目是指运用电视手段,以声画一体的电视语言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发现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重大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并进行分析评述的一种节目形态。[1]顾名思义,电视评论所强调的重点是发议论、讲道理、摆观点,重心在就事说理、因事论理、以理服人,而针对的对象则是新近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因此电视评论具有电视传播与新闻评论的双重属性。

长期以来,电视主流媒体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表达媒体观点、引导社会舆论、开展媒体监督、提升民众理性思考能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职能,办好了《焦点访谈》《新闻1+1》《中国舆论场》《新青年》《新闻观察》等一批广受好评的电视评论节目和一批叫得响的短评版块,也涌现出白岩松、阮次山、曹景行等一批个人魅力突出的“名嘴”。但是,进入媒介深度融合时代,在新媒体的强力冲击之下,传统的电视评论节目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准确把握电视评论节目的本质特征,分析新媒体时代电视评论节目面临的内外环境,有助于更加客观认识电视评论节目改革与创新的紧迫性,更加清晰梳理出新媒体时代电视评论节目的有效创新策略 ,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新闻事业改革,打造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主流媒体。

(一)播出时效慢

近年来,以网络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互动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飞速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手握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由单一逐渐转为多元,获取第一手新闻的渠道已经从传统媒体渠道转向新媒体平台,传统电视媒体在时效性上的优势基本丧失,电视评论类节目尤其如此。一般来说,电视评论节目需要经过提前选题、策划、采访、制作、审片等一系列严格流程,会导致播出比较滞后。往往,等一档电视评论节目正式播出,热点早就成了冷饭。时效性上的“慢半拍”再加上没有更权威、更有影响的嘉宾,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解读,电视评论节目观者寥寥,处境尴尬、生存艰难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二)交流互动差

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视等传统媒体是一种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传播、线性传播。在传统电视评论节目中,我们只能听到各位嘉宾、专家、记者和节目主持人的意见和观点,受众很少发表个人观点,无法深度参与其中。这种在节目中始终处于嘉宾讲、受众看的单向传播形式必然导致电视评论节目只有入口,没有出口,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交流沟通比较差。某地方电视台周日固定播出一档电视评论节目,邀请两至三位嘉宾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台本就某一话题进行探讨、交流,节目时长为15分钟到18分钟。因为缺少各方面互动,观众想法和意见无法展示,节目看起来实在冗长乏味、毫无营养。目前这档节目已经沦为当地各部门各单位“自娱自乐”、展示工作成绩亮点的总结平台。

(三)主持缺乏风格

近年来,基于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思路和经营创收需要,部分地方电视台除保留一档时政新闻节目之外,转而将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到抖音号、视频号、头条号、快手号等商业平台新媒体端口,意在打造爆款新媒体作品。由于纷纷放弃电视端口,舍弃专题类型节目,电视评论节目成为电视台可有可无的“鸡肋”,这类节目主持人也相对不固定,今天张三、明天李四,谁有时间谁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风格,传播力、影响力自然很难培育。

(四)选题掣肘多

选题,是打造优质电视评论节目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应该说,舆论监督是主流媒体的重要社会职能,也是电视评论节目的重点选题方向,容易吸引受众关注、引发受众探讨。但是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制约,电视媒体特别是地方台电视评论节目多选择无关痛痒,不得罪人、不易犯错的题材。

选题有局限,播出时效性差、互动性不够等诸多原因,导致部分电视台电视评论节目收视大幅下滑,受众持续流失。有些电视评论节目办不下去,就干脆改为新闻节目中的一个版块,由于缺乏一支高水平的电视评论员队伍等,这些版块也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传播力、影响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评论节目的创新策略

这是一个信息过剩与过载的时代,每时每刻各种海量信息扑面而来。电视评论节目只有得到电视观众的真正认可,其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引导舆论、答疑释惑的目标才能够实现。电视评论节目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自身的劣势与优势,想要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就必须要主动创新电视评论节目的内容与形态,生产更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质作品。

(一)内容创新:提倡个性化、平民化

电视评论节目必须进行内容创新。在媒體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受众变得更加挑剔,他们不但要了解新闻事件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希望更深入地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蜻蜓点水”式简单地记录事实和表达观点已经很难激起人们的观看欲望,只有拥有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透彻的说理、常有琅琅上口易于传播的时评金句,才能赢得他们的喜爱。首先,内容创新必须树立全局思维。电视评论的选题来自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才能引发受众关注关心?我们要有全局视野、全域思维,只有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时刻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所思所想,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弘扬正气、表彰先进,针砭时弊、鞭挞丑恶,我们才能在受众兴奋点、节目影响力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例如,去年8月21日,国家多部委部署治理电视“套娃”收费治理之后,湘潭市广播电视台电视评论专栏《新闻观察》及时介入,邀请多方探讨“看电视难、看电视烦”这一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受好评。

其次,内容创新需要平民化视角。一档电视评论节目要想形成品牌、做出影响,获得较高的关注度,选题上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和满足受众的需求。首先是选题要广、要精,要接地气。“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题材具有典型性、普遍性,能够反映某个领域或某个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主要成就,让观众更有熟悉感和亲近感。相反,一些过大、过空或者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选题不宜多,容易让受众有失落感、距离感。其次,选题还要新鲜、冒热气、充满烟火味,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每天都会有许多网民热议的话题榜单,这些热点与本土结合落地之后都可以作为评论节目的目标选题,从而吸引更多的互联网受众参与到电视评论节目中去。最后,舆论监督是电视评论的重要功能之一,内容上只要坚持党性原则、站稳人民立场,做到真实客观、推动问题解决,完全可以对一些社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等进行批评揭露,提升电视评论节目的战斗力和公信力。

第三,内容创新必须把握本土特色。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各种声音纷繁复杂、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这时具有原创性、地域性、独特性,扎根本土需求、饱含地方特色的新闻评论,反而成为地方电视台的“嘹亮声音”,让地方电视台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本土优势,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因为,电视评论通过对当地热点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认真梳理、小心求证和深入分析,往往能够引起受众对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发展变化等各方面的印象记忆,从而引发他们心中的情感共鸣。在互联网、自媒体、受众的多重压力下,地方电视评论节目需要扬长避短,从最熟悉最擅长的本地社情民意入手,以贴近实际、贴近受众的内容关怀,回归地方性媒体的本来面目,在愈演愈烈的舆论竞争中,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塑造人,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更好发挥影响和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彰显主流媒体的重大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形式创新:加强互动性、延展性

如果说内容是电视评论节目的灵魂,形式则是电视评论节目的经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增强电视评论的力度和权威性,必须在革新评论方式、拓展评论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花气力。

第一,突出电视特点,加强有效互动。在新媒体格局下,打造形式多样的多媒体互动平台,确保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已经成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趋势。中央电视台时事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积极用好电视化手段加强新闻评论,采用“主持人+嘉宾”“主持人+当事人”等“1+1”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说教方式,同时还穿插了新闻短片、记者采访、现场嘉宾连线等灵活形式,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2023年8月22日播出的《核污染水排海,无法阻止的“疯狂”?》时长25分多钟,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电视的特长优势,各方理性阐释观点有理有据,所以得到受众好评。又如深受观众喜欢的国内首档“融媒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直播期间每期互动人次最高达7900万。节目将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创造性地引入“在线观众席”,全球网友可以通过微信“摇一摇”、扫描二维码“身临其境”参与节目,直接分享观点,向嘉宾提问。同时节目利用多屏互动技术,实现不同场地,不同观众的现场连线、网友微博评论等,这种敢于突破传统、努力创新形式的融媒体作法,调动各种电视元素,既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也让一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更接地气。

第二,用好新兴技术,拓展传播渠道。在长期的媒介生态演变过程中,新兴技术、新兴设备在素材采集、内容生产与产品呈现等方面不断产生新的生产力,这种不断更新的生產方式也为新闻评论写作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更大机遇。首先在信息收纳方面,通过使用智媒技术,使媒体能够对用户偏好和社会热点提前进行预判,从而使得在评论话题的选择方面可以对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做出更快反应。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媒体能够对用户的信息消费偏好精准画像,从而生成与用户的个性需求和审美相一致的内容。相对于过去依靠信息反馈来进行内容制作的严重滞后,智媒技术使新闻媒介的信息收集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大幅拓展延伸。其次,多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也促使了新闻评论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相对于传统的声音、图像、文字形式,VR/AR新闻、H5新闻、适当穿插短片和大数据地图等新闻呈现手段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和更直观、更生动的特点,这样制作出来的节目更好看、更耐看。我们还可以邀请评论参与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分析评论,或者事前在新媒体平台征集评论内容,事中引导受众通过弹幕、微博、微信等形式发表意见,事后对观点梳理反馈,形成一套有始有终、尊重受众的节目生产全流程。

第三,建好评论队伍,做好节目推广。新闻评论是新闻节目的旗帜和灵魂,代表着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往往是栏目的品牌和象征。我们需要培养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灵活的应变能力的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在电视新闻评论过程中主持人要不断创新自己的主持风格,板起脸来严肃说教的主持方式极易失去受众,而质朴生活化的语言、面向观众作聊天对话般的评析,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主持人极易收获大量铁杆粉丝。电视评论要把正确的声音带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对撰稿人的写作水平和政治素养有较高要求,因此我们还需要精心培养、挑选一支具有深厚的生活阅历、广博的知识、深邃的观察能力,观点权威新颖、人格魅力突出、语言谈吐不凡的评论员队伍。过去我们主要是靠记者、编辑自己写,长期以往,必然落入窠臼,严肃有余活力不足,所以要拓展评论员队伍,充分动员评论员队伍撰写评论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多写评论、写好评论。比如与广大高校、相关部门等开展合作,邀请相关人员提供评论线索、选题,站在不同的视角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媒体内部评论员形成优势互补,推动电视评论节目有人气、接地气。[3]

结合新媒体创新节目形式,最后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的拓宽自身的传播渠道,借助受众喜欢的“网言网语”等新媒体形式营销自己,让电视评论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更为深远。

三、结语

传统电视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滞后性、单向性、有限性等确实难以与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海量性等优势相抗衡。电视评论节目的创新发展,既要结合电视媒体的本质特征来思考,又要融合新媒体的优势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来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媒介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的融媒体时代人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新闻信息背后的规律、故事和真相。作为对新闻事件综合分析、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电视新闻评论有能力担当起主动引导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这一重任。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做好电视评论节目,既是主流媒体的重要工作职责,更是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新媒体时代的电视评论节目必须顺应传媒发展趋势,在内容选择、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策略上加强创新,就一定会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做出影响、做出品牌。

注释:

[1]赵振宇.怎样认识和做好新闻评论与特色教育——写在《重思新闻评论和评论特色教育》出版之际[J].新闻前哨,2023(05):23-24.

[2]谭楚翎.发挥本土独特优势,做好新闻评论[J].城市党报研究,2022(08):65-68.

[3]焦迪.让新闻评论成为“鲜明的旗帜”[N]. 德宏团结报,2022-07-20(002).

(作者单位:湘潭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编:刘纯友

猜你喜欢
新媒体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