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收放间探索有效教学策略

2024-01-29 10:39马娴
新闻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实践教学教学策略

马娴

【摘   要】第二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发现·记录大美新疆社会实践》确立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构建“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彰显实践育人特色,基于此,探索将“扶放有度”教学模式四阶段即教师示证、教师辅导、同伴协作、独立表现看作四元素,融入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明确选题策划、采访、写作三个阶段,将之作为教师介入和指导的要点、学生拓展与创新的方向,追求收放有道,以提升課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这“两性一度”。

【关键词】实践教学;扶放有度;教学策略;育人模式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项目“多元主体视角下新疆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 项目编号:19BXW087)阶段性成果;2021年新疆财经大学课程育人示范点建设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的育人模式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中尤为重要,各地新闻院系积极探索实施路径,其中,把课堂搬到社会中去,让学生以准记者的身份进行新闻采访是主要方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式在实际教学中不易把握,存在师生关系失衡、平等对话意识缺乏、理论实践融合不到位、教学目标偏离、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协同不佳等问题,亟需从理念、过程、细节入手,归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实践类课程《发现·记录大美新疆社会实践》为例,阐释笔者开展的探索和实践。

一、理性省思——处理好三个关系

为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所需,推动新闻学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2017年3月,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已有的课程实践、院级媒体实践、校级媒体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地域特点及新闻学专业特质,开设《发现·记录大美新疆社会实践》课程,使得新闻学教育从书本走向实践,由学校“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新疆地州县基层农村以及大型企业生产一线实地采风探访,践行新闻“四力”,讲述新疆故事。笔者作为带队教师之一,不断思考、总结,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技能与思想的关系,提升教学的互动性、感染力,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当今社会,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有学者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教育领域,提出师生应是一种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互为主体性的关系[1]。相较于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双主体”更适合实践类课程。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是主体,明确“教”的边界,变“主导”为“引导”,承担组织者、激励者、推动者、合作者等角色,既不越俎代庖又不放任自流,同时在教学中汲取利于自身成长的养分;另一方面,学生是主体,变“学会”为“会学”,承担探索者、参与者、创新者等角色,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潜能,达成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有效融合。师生两者各司其职,在平等、尊重、合作、对话的氛围中合力同行,形成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传统的新闻实务教学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衡的问题,一种是理论多、实践少,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与市场需求对接;一种是实践多、理论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业务水平常在低位徘徊,后劲不足。破题的关键是找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衡点、结合点。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我们的课程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注重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突出“融”:内容上,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真实情境下的真实任务,以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点,用理论指导实践、克服经验主义,用实践丰富理论、避免教条主义,实现理论—实践—反思的反复滚动;形式上,选择多元方式,实施自主式、合作式、案例式、互动式学习等,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通过实践来发现、提出、分析问题并在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中理解、应用、掌握理论,从而领悟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技能与思想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一要求也是高等院校培养优秀新闻人才的实践导向,即技能与思想缺一不可,不仅要指导学生具备“脚力”“眼力”“笔力”之术,掌握采、写、编、评、播、制、摄等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而且要不断增强学生“脑力”,既要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政治素养,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又要在投身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精进,真实客观全面深刻地反映事实。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我们的课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将思政元素科学、系统、有效融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在选题决策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人物的采访中感悟、传播时代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在新闻作品的制作中自觉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准确领会“我们应该怎样做新闻”的核心要义,弘扬工匠精神;以“如盐入水”的方式,将专业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职业素养培养与爱国爱疆情怀相结合,个人新闻职业规划与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相结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新闻传播育人体系。

二、行动策略——明确师生核心任务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对教师逐步放权进而引导学生拥有自主学习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创新性的直观描述。这是我们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一种方法。具体到操作层面,要求教师施展收放有道的策略,换句话说是,既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抓住介入的时机,把握好“收”的度,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什么,怎么学”,注意释放学生自主能力,把握好“放”的序。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弗雷和费希尔提出的“扶放有度”教学模式为笔者提供了参考。

“扶放有度”模式围绕着教师示证、教师辅导、同伴协作、独立表现四个阶段的循环运作展开教学,其中,教师示证往往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制定目的、示范或演示、出声思考、关注学生表现,向学生清晰地传达概念、技能或策略;教师辅导主要是分小组进行,通过提问、提示、提供线索、直接解释来激发学生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同伴协作时,学生一同交流讨论、探究、分享和解决问题,促进彼此的思维与认知发展;独立表现则需要学生独立地运用信息、观点、内容、技能和策略等完成任务[2]。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视情况而定先后顺序。基于开放的、广泛存在的实践活动场域,以及学生已对新闻学知识体系和业务操作有了基本掌握的实际,我们不妨将四个阶段看作四大元素,融入到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去,绘好“路线图”,确定“任务书”(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其一,化整为零,按照新闻报道流程将社会实践项目分解为3大关键模块:选题策划模块、采访模块、写作模块来分阶段实施,环环相扣,步步跟进。其二,以“扶放有度”四元素为维度细化每个模块下的核心任务,明确教师介入和指导的要点、学生拓展与创新的方向,收放自如。

展开来说,要注意三点:

(一)选题策划阶段——先收后放,确定主题,定好实践活动教学的主基调

外出采风实踐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散步,面对同一路线,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视角,寻觅到不一样故事,但要达成“形散而意不散”的效果,做好新闻报道策划是重中之重。本课程转变师生身份,建立和谐工作氛围,将学生定义为“记者”,教师定义为“编辑”,基于此,前置报道策划、召开编前会就顺理成章。为了确定选题,教师需清晰示证,精准辅导新闻主题的选择、选题导向、选题决策过程、题材选择等关键内容,针对学生过往实践多局限于校园或校园周边而缺乏对社会现实关注这一实际,要在新闻主题的确定上实施“收”的策略,凸显教师“扶”与“领”,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抓住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焦点,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来看新疆的变化和发展。

以2019年为例,报道主题由教师把关,商定为聚焦乡村振兴,围绕“这里的村不简单”,以沙湾市的“中国辣椒之乡”安集海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三道沟村、“富硒小香薯”种植地黄家梁新村等6个各具特色的新农村为切入点,而后收中渐放,由学生独立完成选题报告书,在编前会上,经个人汇报、同伴探讨、教师辅导等最终选择从“农村+电商”“农村+人才”“农村+生态”“农村+文化”“农村+科技”等角度,全场景式展现新疆乡村振兴的新面貌、新情况、新经验。

(二)采访阶段——先放后收,不断纠错,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多维互动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也是学生最可能轻视的部分,他们往往易落入“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的怪圈。说到底,这还是学生对新闻理论理解不深、对选题思考不够。为此,在采访阶段,笔者主要采用放—收—放的教学策略,即沿着独立表现—同伴协作—教师辅导—教师示证—独立表现的顺序推进,这意味着会出现出错—纠错—知错—改错与防错四个阶段。

就以往实践情况为例,学生首次采访往往会暴露出被动式采访、低水平采访、低效率采访等问题,直接表现为提不出问题或错把采访当作“侃大山”,出现漫无目的瞎聊天式采访;不会用交谈的方法去提问,更多是看着访问提纲“公事公办”式采访,与对方交流不起来,气氛尴尬;采访问题逻辑性不强,东一句西一句,让采访对象易生反感;采访与写作脱节,素材游离于主题之外;采访节奏把握不到位,或太紧或太松等;采访缺少细致的观察,未能抓住典型、细节。而知晓这些错误,既需要自我感悟与反思,更需要同学、教师等旁观者的及时提醒。首次采访结束后,笔者会结合观察笔记召集学生,有重点地观看当日采访实录。经过自我反思、同伴讨论后,我们会梳理出采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个性问题,剖析原因,再以问题为导向,由教师回顾阐释新闻采访相关的原理、方法与技巧等理论知识,必要时亲自示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学生真正理解采访的重要作用。立竿见影,再次采访时,学生们往往能独立完成采访任务。

(三)写作阶段——放—收循环反复,师生协力,打磨精品

“新闻报道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也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3]。面对零散、繁多且复杂的新闻材料,如何找出好故事,并讲好它,往往要经历选准角度“深立意”、谋篇布局“搭结构”、精选素材“填肚子”、融入细节“增血肉”、用心打磨“出佳作”等环节,这决定了写作阶段的教学策略至少要经历两次的放—收。

一般来说,根据采访中掌握到的事实及对材料的分析,学生已独立思考,打出了初步腹稿,此时教师要一对一提供个性化辅导,把好稿件的“舵”,此为第一次放—收。比如,某位学生欲在“农村+科技”视角下,紧跟热点,回应新疆棉事件,展现科创新助力新疆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使“强迫劳动”谬论不攻自破。报道角度初定为从“棉保姆”入手,但翻阅相关报道后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师通过提示、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突破思维定势,最终敲定将棉花拟人化,称为“棉宝”,以第一人称自诉的口吻,从种植、采摘、加工三个阶段各选一两个技术,讲述棉宝的三“迁”,即春“迁”之安“家”、夏“迁”之守“家”、秋“迁”之出“嫁”的故事。这一报道主题的切入点,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谋篇布局、材料取舍等方面得心应手,而且为多媒体作品制作贡献了创意、提供了拍摄思路。

第二次放—收的时间节点通常是在学生自主完成初稿后。小组成员互查互纠,互鉴互学,反复修改完善稿件,直至向教师提交成稿,教师再一次把握教学中的“收”,从事实是否准确、主题是否明确、报道角度是否新颖、层次逻辑是否清楚、呈现细节是否典型、引语使用是否恰当、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等方面提醒,通过示证与辅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探索与把握讲好中国新疆故事的规律与逻辑。

要强调的是,学生采访写作以及完成稿件的标准不能降低,要参照媒体发表标准,比如,严格规定交稿截止时间,这增强了任务的挑战性与紧迫感,也强化了学生的实战感。

三、结语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它能激发和引导处于最近发展区中成熟阶段的一系列功能。”[4]结合“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建设,将“扶放有度”四元素融入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好“教学脚手架”,帮助其激活旧知、建立新知、内化所学,达成“潜在水平”向“现有水平”的转化,也让教师认清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内驱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课程建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从2016年学院开始构思、做顶层设计,落实资金,到2017年持续推进工作:修订教学计划,纳入必修学分、完善教学评价,允许高质量作品替代毕业论文、创新课程思政、加大实践基地建设、丰富课程资源库等……《发现·记录大美新疆社会实践》8年孜孜努力,终获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接下来,课程团队将继续精心打磨细节,优化教学设计,努力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更好地发挥教育在文化润疆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

[1]王军. “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在高校课堂的运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5):3.

[2]道格拉斯·费希尔,南希·弗雷.扶放有度实施优质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5-14.

[3]李昌文.写新闻要讲好故事[J].青年记者,2014(15):105.

[4]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4-386,400,402,259.

(作者: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责编:刘纯友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实践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