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与抗争后的思考
——谈《最佳导演》

2024-01-31 14:50王佳希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
关键词:婚礼传统文化

王佳希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澳门 999078)

《最佳导演》是由张先执导,金靖承、蒋楚依、王少龙等主演的有关家庭婚姻内容的一部电影。电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该片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是一部极具黑色幽默的片子,运用元电影的表现方式,将世俗文化中的陈规陋习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选材独特,故事情节很有特质,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也极其巧妙,且具张力。剧情讲述清晰,节奏紧凑,剧本内容及导演手法很接地气,演员演技纯朴自然。该片可以说是一部创作技术技巧独到,内容对时弊抨击犀利,能够引起共鸣、启发深思、令人回味的好影片。

一、独特的创作手法

电影中的故事从一个久居他乡的游子,在成为“最佳导演”之后,开始声名鹊起,准备带未婚妻还乡并完婚。两个年轻人原本打算一切从简,旅行结婚。不料遭到父母及家乡所有亲戚朋友的反对。作为在北方小城生长的80后青年,对传统婚俗虽有抗拒,但在根深蒂固的世俗面前,只能妥协,不得不低头。即便是事业小成,已成为多部作品获奖“最佳导演”的男主,也得屈从于传统观念,依据当地风俗习惯行事。于是,一场由双方父母及七大姑八大姨共同操持的婚礼被迫举行,新旧观念的摩擦、古老与现代的冲突、南北方文化差异的辩论、世俗与文明的碰撞,甚至恶俗的束缚及伤害,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

影片让我们见识了一个怎样的“入乡随俗”,见识了那句“结婚,不是嫁(娶)某个人,而是嫁(娶)这个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真谛。

电影画面绝大部分为黑白色,包括婚礼场面。黑、白两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喜事的大忌,这种手法预示了故事的结局。

电影《最佳导演》采用双线叙事手法,男主角带女友乘火车从广阔地域钻进被包围的山中、母亲这边斩断了鱼头,意味着他们计入了逼仄之地,一切都“不会开放”;“鱼头”这个符号,预示儿子话语权被彻底截断。接下来的镜头更为奇妙,父亲喂鸟,儿子为了缓和矛盾将女友的礼物送给父亲,此时镜头从窗外拍摄,父子二人被笼子一样的窗户拘禁着,暗喻父子二人同样都被世俗束缚着,无法逃遁。画面一转,女孩拍照同时被众多广场舞大妈圈在中央,表明之后她将成为被保守礼法围攻的对象。

拍摄南方岳父岳母到来时,演员极致的表演设计与北方公婆的“土气”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南北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不同,预示两家矛盾产生的不可避免。

《最佳导演》影片结尾的最后十几分钟,是全篇戏剧化最突出的部分,短时间内将人物特性、相互关系以及矛盾冲突全盘托出,是全片最佳段落:画面转变为彩色,令人耳目一新,火车开向辽阔地域,人人面带喜色、精神抖擞……意味着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世界出现在眼前,光明和希望就在前方。

二、文化的碰撞

格格不入:从影片开头,儿子带女友回家,家人相见的客气、客套就显得生分,气氛尴尬,一家熟悉的陌生人,而且一言不合,家长投著离席。当儿子告知父母自己要和女友完婚,并不打算按照传统方式举行婚礼时,母亲面露难色,父亲便大发雷霆。

文化差异:在父母家人的执意坚持下,开始按世俗安排婚礼有关事宜。影片就结婚日期、时间的确定,着了一些笔墨:北方的公婆看好5月1日,南方的岳父母算定5月7日;北方的公婆说中午办,南方的岳父母要晚上办。南方那边说5月1日和女儿属相不合,北方这里算的是5月7日克公婆。婚礼场地及礼服的确定,家长与孩子也争执不休:父母选择酒店,儿子考虑教堂;婆婆要求中式礼服,媳妇选择西式婚纱……难解难分。

世俗禁锢:影片中,男主从始至终一直继续着那些不情不愿、无法忍受、肆意安排、一场接一场的应酬,用其父亲的话说“男人们见面总要喝点儿(酒)”。回到老家后,一方面他是骄傲的,父母、亲戚是骄傲的;另一面他又要身不由己地被乡土人情拉扯着、被动地接受着朋友的利用,亲戚的利用,以至社会的利用。比如:被要求与泰荣集团合作制作宣传片,被逼给亲戚找工作,被强制为电视台拍摄视频。更为愤怒的是,眼看他们明目张胆地放映自己的盗版电影,还得“请去”被接受采访谈体会,美其名曰:你是家乡名人,大家给你面子才来为你捧场。简直煎熬得身心俱疲。

恶劣风气:故事发展到新郎携新娘即将举行庄严的婚礼时,在欢庆的锣鼓声中,新郎竟被婚闹按在地上,被强行扒光衣服(只留内裤)。在看热闹人群中发出一片起哄呐喊声时,新郎的母亲眼睁睁看着儿子的狼狈相,竟然说出“大家为你好”。

婚礼最后,更为悲惨的一幕发生了——新郎在众亲友的极力劝说下,痛饮数杯“喜酒”后中毒身亡。主角“最佳导演”在众人(父母、亲戚、同学、朋友及婚闹等)的“导演”下,为全剧画上了句号。该电影已成了展示社会生活、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绝佳窗口。

三、不懈的抗争

这部电影对于世俗文化的挖掘和抨击,应该是导演表达的重点,也是全片最大的闪光点。影片将世俗文化中的友情、爱情、亲情较为完美地融合到故事中,直白而深刻地表现出来,戏剧效果与文化特质相互呼应,使得影片的风格与众不同。

影片中男主的悲剧结局,揭示了个人面对整个社会环境的无奈、无助,只能一步步地忍耐、妥协、退却、屈从。作为“最佳导演”的男主,难道就不能导演自己的生活吗?难道面对世俗只有妥协不可抗争?

屈从于父权:影片中儿子试图说服家人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简洁完婚,争取自己的决定权。却与父母发生争执,其间有冲突也有抗争。如儿子对父母及亲朋怒吼“不知道是我们结婚还是你们结婚!”当父母呵斥他在教堂结婚“荒唐”,大骂其忘本,不按家乡风俗行事就是大逆不道时,儿子反驳道:“你们放弃点愚昧思想行不行”,“世界上没有什么习俗是必须的,只不过你们生在这遇上了,但不代表这是真理!”并拉起女友吼道“这个婚礼不办啦,我们回北京,你们(怒对父母、亲戚)自娱自乐吧!”在此,我们看到了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与抗争,男主是顺从的也是叛逆的。但在父亲一气之下病倒入院后,儿子还是屈从了。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父亲永远是一家之主,高高在上,时至今日,这个状况在一些家庭也难以改变。在有些人看来,“父权”所带来的并不是所谓“封建礼数”,而是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在《赵氏孤儿》一剧中,对于主人公程婴为报主恩,将自己的孩子献出从而保护赵家子嗣不绝的描述,可谓壮举,感天动地,影响了一代代观众,深受后世称颂。这一行为无疑也蕴含了“父权”这一深植于人们心中的传统观念和强大威力。“在程婴的潜意识里,儿子从来都不曾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在程婴虔诚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道德理念中,儿子仅是他手中任意摆布的一枚棋子,或供他随意支配和使用的私有财产—一只任他宰割的羔羊。”①

无奈与无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影片从头到尾贯穿着交际、应酬。人际交往是有原则的。首先是自尊并尊重他人,另外是平等、真诚,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坚守道德、法律底线。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际交往被复杂化、庸俗化,甚至为达目的不惜践踏道德、法律底线。

影片中,为了迎合商家的“名人效应”,男主被取悦富人的发小,强拉硬扯去与观看盗版自己影片的“朋友、领导”见面,男主感到极大屈辱,当场怒斥“太过分啦!知不知道这是违法,公然放映我的盗版电影还要我参加”,说完拂袖而去。此时,我们再次看到了如出一辙的反抗。但无奈的是盗版影片照就播放,男主却被友人埋怨“不给面子”。

影片的最后,悲惨的一幕发生,可以说是以死抗争。男主在婚礼之前接受采访时无奈道出“这(婚礼)成了一种庸俗的面子工程”,用以发泄心中不满;被“婚闹”扒光衣服捆绑在电线杆上,委屈、气愤不过,再次发出“这婚事不办了”的狂怒吼声。

影片的导演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剧情的发展,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观众:一步错步步错。从父母固执、无谓社交、恶俗婚闹,就预示了悲剧的发生。男主在热闹的婚宴上,在亲友的簇拥下,喝下一杯杯埋怨、郁闷、愤怒甚至仇恨的酒,导致中毒身亡,悲惨收场。此刻,影片充分暴露出满怀美好愿望的人们面对现实的无力、无奈与无助。

曾在由郑晓龙、刘雪松、姚远联合执导,赵丽颖、刘威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幸福到万家》中,也看到过类似“闹婚”情节。在女主角幸福的婚礼上,妹妹被“婚闹”们侮辱,情急之下,幸福奋力抵抗,挺身而出,勇敢地保护妹妹,砸伤婚闹村支书的儿子万传家。此事在村中惹的鸡飞狗跳,引起轩然大波。经过幸福的种种努力,据理力争,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拥护,当选为万家庄村新的带头人。

四、引发的思考

改善民风民俗:结婚,究竟是为了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和美美的生活,还是为了家人亲朋要的一场热热闹闹“体体面面”的婚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地方风俗,包括婚俗。传统封建观念的结婚,不是男女双方个人的事,结婚主体不是当事人,而是整个家族的事,儿子为父母娶媳妇、为家族结婚,至于男女两个人是否相爱,婚后关系能否和睦不是重点。中华民族素称礼仪之邦,中国人又好面子,爱排场。尤其在婚礼这样欢喜的庆典上,往往大操大办。时至今日,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国人仍然把婚礼场面看得很重要,即使领取了结婚证书,已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婚礼之前也不太被认可已结婚。

在整个喜宴的过程中,男女两家众人无不是烹牛宰羊精心凑备,无论是车队、伴郎伴娘、司仪面面俱到一应俱全。宴席几十桌上百桌,有的连摆酒宴几天甚至十几天。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乡亲、同事等随礼者络绎不绝;欢庆锣鼓喧天,洞房“婚闹”恣意……,为营造热闹氛围用尽招数。近些年婚姻的风俗也日益变味,炫耀攀比、铺张浪费、大要彩礼、恶意婚闹等歪风邪气盛行,造成了极端不良影响。同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致使一些年轻人产生“恐婚”心理,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儿娶妻父举债”,有的父母为了儿子婚事体面、婚礼隆重,在自身经济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不惜东拆西借,落得债台高筑,而自己晚年被债所累,艰难度日。其主要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婚姻观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作祟。

2021年4月和9月,民政部分两批共确定了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②随之出现了抵制高价彩礼,弘扬简约适度,提倡婚事俭办,自觉抵制旧习俗,婚俗新风进万家,文明幸福你我他等宣传口号。倡导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价值取向,提倡文明婚礼,改善民俗民风。

传承优秀文化:电影《最佳导演》观后,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传承什么样的文化?如何传承?

文化和文明的高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我国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每个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事。我国有许多优质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但在其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冲击,于是也自然而然地会出现过时甚至糟粕的内容。历史在前进,面对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国、各地的文化也在不断碰撞、交流、融合。无论我们传承何种文化与文明,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文化传承基因与我国当代的历史发展环境相适应并发扬光大,赋予其崭新的时代价值和表达方式。

因此,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能一味颂扬,不折不扣继承。当然,也不能贬低和打压,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在继承中有所取舍。所以,取舍的准则是什么呢?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政治问题,也是一项社会性、全民性的浩大系统工程。

传统文化,凝结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某城市社区,在居民小区外墙上布置了“二十四孝”宣传展板。无疑在这个展板中具有弘扬孝道的正面意义,但如“卖身葬父”等典故,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思想,是如出一辙的。这些“豪言、壮举”和当代价值观是否相符?这样的宣传内容当代国人能否接受并践行?值得商榷。

宣传传统美德,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一些传统的民间故事,很显然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可剥夺的人身权利已经是背道而驰了。我们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予以传承与弘扬,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形态与内涵。

再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中国传统民俗观点,意即教导孩子方式信奉“不打不成人”;认为赞誉教育方式是对孩子错误行为产生的纵容,所以赏识教育对于中国孩子并不适合。现实中,在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有的不但没有成才,更谈不上孝顺,而不幸成了家长、老师“棍棒底下”的牺牲品——暴力致死的有之,被逼自杀的也不乏其人啊。殊不知,任何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儿童的行为都是非法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这个问题都是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并深刻反思的。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优秀传统文化俯拾即是,诸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德不孤,必有邻”,“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经典名句,数不胜数,为文明建设、立德树人,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启示和正面引导。

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自信就意味着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和坚定信心。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既源于对自己文化问题的反醒、反省,更源于对文化传承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深刻、理性、审慎地认识。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引导着文艺作品包括影视作品的思想走向、创作方向。电影《最佳导演》,无论是在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演员的选择及表演设计方面,还是影片编剧的巧妙构思、故事情节的设置方面,无疑力图鞭挞传统文化中已经僵化甚至腐朽的东西,以唤醒国人真正践行核心价值观,增强科学、文明和法治意识,并为之改变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传承优秀文化、摒弃腐朽文化。相关内容的作品还有电视剧《幸福到万家》等。这些影视作品,力图启发观众,对传统文化及风俗习惯传承的思考与鉴别,呼唤国民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呼唤民族精神的高度文明。当然,这是优秀影视作品创作者们美好的愿望,使其成为现实还需一代代国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注释

①王露霞.戏曲创作应以开放的心态诠释传统[J].大舞台,2016第11/12期第26页.

②《民政部:全国确立32个婚俗改革实验区,治理高价彩礼等陋习》.红星新闻,2022年9月8日.

猜你喜欢
婚礼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彩”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