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探索研究*

2024-01-31 14:50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
关键词:童谣情感音乐

王 璐

(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北襄阳 441000)

随着学校审美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已成为新时代音乐课堂的核心。童谣作为教学内容载体之一,不仅能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

一、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童谣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的形式,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地域重要文化、思想与情感。近年来,市教育局通过征集原创童谣,举办传唱童谣等文化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家对童谣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但却“游离”于音乐课堂之外。因此,童谣只有真正走进课堂,成为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使童谣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一)教材中有关童谣的内容较少

通过整理得知,现行各种不同版本的音乐教材中,有关童谣内容甚少。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通常会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从上述情况来看,既不利于传承与发展童谣,也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音乐的真正意义[1]。基于此《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校和教师应该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教学领域课程内容的弹性尺度[2]。”①因此,学校要加大对优秀童谣的开发及应用,为学校美育教育拓宽新路径,为中华民族培养新时代好少年。

(二)教与学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的传授者和引导者,直接影响整个音乐教学的全过程。由于童谣的时代和地域文化差异,教师在选择童谣时,需考虑学生的背景和接受程度。对于如何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童谣时,教师对童谣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童谣的传承与发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童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和兴趣。最后,学生作为教学的重要一方,和教师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的“教”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得出,有80%的小学生表示对童谣比较感兴趣,在有关教材内容的调查中,40%学生表示较为喜欢,52%的学生表示教材内容趣味性不够。由此可见,有效的教学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学好童谣的关键。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丰富童谣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运用童谣,充分发挥童谣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使童谣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二、童谣的特点

(一)贴近儿童生活

童谣是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朗朗上口的曲调组成,具有很高的易学性和易传播性。内容通常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自然景物、动物、游戏等。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加上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童谣优美的曲调和独特的音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通过学习和朗诵童谣,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内容充满童趣

小学低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有限。因此,童谣内容浅显易懂且充满童趣,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如童谣《小娃画画》,整个童谣分为四句,“小娃娃,光脚丫,跑到沙滩来画画;…….画了一只大轮船,乘风破浪闯天涯。”这首童谣描绘一只拿着画笔的娃娃,画了螃蟹、海龟、大轮船。这首充满童趣的童谣,告诉小学生要敢于挑战,不怕失败。

(三)独特区域文化

童谣作为一种体现地区特有文化的载体,朗朗上口的特点,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不同地区的童谣在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童谣《我是襄阳娃》是一首以小小主人的口吻,描绘襄阳文化特点的童谣,其中草庐、鹿门、习家池、米公等,都是襄阳的名胜古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具及游戏方式,培养了学生节奏感和记忆力,让学生的音乐律动中记住襄阳的地域文化。因此,童谣作为一种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童谣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审美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实现所有学生的审美教育。②童谣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代小学音乐课堂长时间程序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音乐教育更侧重学生艺术兴趣、审美意识的培养。将童谣融入小学音乐课堂,让学生通过音乐的形式感受其蕴含的美,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二)实践意义

1.童谣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音乐课堂上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童谣学习的兴趣,从而传递童谣蕴含的教育价值。如童谣《排排坐》,整首童谣共19字,通俗易懂,简短生动。通过“排排坐,吃果果”来赞扬淳朴的谦让、相互友爱、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采用唱游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幼小心灵。

2.童谣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童谣以其简洁明快、充满童趣、朗朗上口的特点使其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童谣知识,通过启发式提问、开放式讨论引导他们发挥自己创造性思维和音乐才能,激发学生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潜力。例如学习《小老鼠上灯台》《唐僧骑马咚得咚》后,启发学生进行童谣创编,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童谣的规律和特点,观看有关动物的短片,尝试创编与动物有关的歌谣。学生通过游戏活动掌握童谣的不同类型,在实践过程中,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3.童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将音乐基础知识、技能技巧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③童谣是反映儿童生活的文学形式,充满童真童趣。朴实的文辞,和谐的音韵,使儿童既能获得生活知识,又能在诵唱中培养韵律节奏。童谣的类型包括游戏歌、绕口令、顶真歌、问答歌等。这些艺术形式无论篇幅长短,都能随韵黏合,句式上口悦耳,极具审美意蕴,又充满童真趣味。比如问答歌《什么尖尖尖上天》:“什么尖尖尖上天?什么尖尖在水边?什么尖尖街上卖?什么尖尖姑娘前?宝塔尖尖尖上天,菱角尖尖在水边,粽子尖尖街上卖,花针儿尖尖姑娘前。……”这首儿歌通过提取生活中事物的形状特征进行设问、作答,属于典型的连问连答的形式。第一段通过提问突出事物的形状“尖”“圆”“方”“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事物的形状,易于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第二段通过回答,即“天上”“水边”“街上”“姑娘前”四个特定的方位,帮助学生通过“形状”和“方位”的联系寻找答案,增加他们的生活常识,也启发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兴趣,将知识的传播、智力的开发、文化传承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美育教育思想。

四、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构建

(一)教师引导策略——挖掘童谣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策略是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师引导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童谣的音乐内涵,有效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本研究的教师引导策略主要包括:选择适合的童谣、启发式提问和开放式讨论、情感引导和表演示范。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容易受到周围氛围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承担起引领者的角色,例如为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教育创设好的氛围。因此,在选择童谣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童谣进行教学[3]。比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学内容主要以吟唱童谣为主,比如选择《排排坐吃果果》《马兰开花》《小老鼠上灯台》等,这些童谣充满童真童趣,既能够激发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兴趣,又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比如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就非常适合学生在游戏中吟唱,整首童谣以三字节奏为主,简短明快,适合低龄段学生朗诵。最后一句结在七字句上,又是以拟声词“叽里咕噜”为主,从声音上表现了“滚下来”动作的真实,引发学生从语感上体验童谣的乐趣。

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童谣的内涵时,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殿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从而帮助学生学好音乐。小学生容易受到周围氛围的影响,缺乏自律性,能否吸引他们,启发式的课堂导入环节是上好一堂高质量音乐课的关键。例如,在教学《唐僧骑马咚得咚》这一童谣时,课前导入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这个故事吗?这类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在课堂上首先带领学生边看边欣赏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尾曲,再通过提问,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具来模仿白龙马的马蹄声,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再发散思维思考,敲一敲身边的东西等等,从而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情感引导和表演示范也是教师引导策略中的重要部分。情感引导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对童谣中情感色彩的解读和表演来实现。例如在教学《唐僧骑马咚得咚》这一童谣时,可以让学生先读一遍,没有按照一定的节奏韵律来读。最后,老师按照一定的节奏来朗读,拿出准备好的节奏卡片,亲身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促进教学相长。

(二)活动设计策略——挖掘童谣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设计是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童谣以其朗朗上口的特点,通俗易懂的内容,高度契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首先,童谣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供学生感知音乐的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和感知童谣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情感层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其次,从童谣特征来看,其简洁明快、押韵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途径。因此,在活动设计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童谣的创作、编曲和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能力。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童谣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和创作、体验音乐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唐僧骑马咚得咚》时,运用闯关游戏和分组排练的方式,在分组表演环节中,每组学生一边表演一边说童谣,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形象,这样的形式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频率得到有效提高,既加深了对童谣的理解,又通过这种表演形式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最后,活动设计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4]。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活动设计中,可以安排学生合作编唱童谣合唱,开展童谣创作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会学生与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创作能力。

(三)评价反馈策略——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童谣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然而,单纯地融入童谣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其中的音乐要素和表达技巧。因此,在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评价反馈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针对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评价反馈策略,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童谣学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该策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评价和反馈。

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呈现情况,对他们的童谣学习进行评估。可以通过聆听音乐、分组创编等方式进行。在评价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童谣音乐元素的理解程度、包括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此外,还要评价学生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表现,包括对童谣情感内涵的理解和情感投入程度等。

在反馈方面,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首先,可以采用正面反馈的方式,鼓励学生在童谣学习中的积极表现,并提供具体的肯定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其次,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可以及时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和改进方向,帮助他们在童谣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性,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建议。

总之,童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挖掘、传承。学校则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将童谣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载体,通过童谣的融入,使得学生的情感表达、审美和创造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加深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坚定民族自信。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②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15日.

③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15日.

猜你喜欢
童谣情感音乐
童谣里的童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快乐童谣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音乐
情感移植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