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春琴抄》的创作方法

2024-02-02 13:14陈素燕
今古文创 2024年1期
关键词:创作方法

陈素燕

【摘要】谷崎润一郎创作生涯长达五十三年,成果不计其数。作为日本著名的唯美主义小说巨匠,他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大谷崎”和“大文豪”。其创作大致可以分为恶魔主义、西洋崇拜、回归传统三个时期。《春琴抄》作为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之一,将女性崇拜、艺术至上以及日本传统美完美融合在一起。本文以多种思想结合下的产物《春琴抄》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该作品中做体现的创作意识以及创作方法。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春琴抄》;创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1-00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1.007

一、引言

日本现代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在日本文坛占据重要地位,其创作经历了崇拜西洋和回归日本古典两个时期。1910年受西方唯美主义理念影响,以作品《刺青》《麒麟》进入日本文坛,并确立了“恶魔主义”的创作风格。随后,通过《痴人的爱》等作品表明从“西洋崇拜”、东西文化难以调和的矛盾中挣脱的信念,开始回归日本古典。1933年创作中篇小说《春琴抄》构筑了独特的文学世界。该作品是他由西洋崇拜转向追求古典的代表作,因此,本文拟以《春琴抄》为研究对象,探讨该作品中做体现的创作意识以及创作方法,从而进一步了解谷崎润一郎的创作世界。

二、《春琴抄》

1933年6月,谷崎润一郎的短篇小说《春琴抄》在《中央公论》上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得到众多作家的称赞。该小说讲述的是学徒佐助为盲人三弦琴演奏者春琴献身的故事,描述了真正的唯美主义。

故事从“我”探访春琴的墓开始。春琴(本名琴)是大阪道修町药店鹦屋安左卫门的二女儿,容貌可爱娇美,却在9岁时因眼病而失明,每天在伙计佐助的帮助下学习三弦琴。春琴极具三弦琴演奏的天赋,15随时便声名大噪。年长春琴4岁的佐助被春琴所吸引并爱上了她,随后成为春琴的学徒,甘愿成为待人苛刻的春琴的佣人,照顾其饮食起居,并成为了春琴的事实丈夫。春琴17岁时,诞下与佐助的孩子,但仍不承认佐助的身份,甚至将孩子送人。即便如此,佐助依旧守护在其左右。然而,春琴自立门户后,被人用开水毁容,变得丑陋不堪因而拒绝佐助服侍。佐助得知后,刺瞎双眼,以将春琴的美丽形象存于心中,一直侍奉直至春琴去世。

《春琴抄》通过佐助与春琴之间奇异的男女、夫妻关系,来表现崇拜女性之美、为爱奉献的思想内核。这部小说在日本近代小说创作方法的基础上,融合了传统的物语形式,将作者想要塑造的艺术世界娓娓道来,成为谷崎润一郎从西洋崇拜到回归古典的代表作。

三、先行研究

日本学界关于《春琴抄》的研究或从修辞角度切入研究作品成功的原因,或从虚实角度探讨当中的光影之美,又或者探究其中的情感与思想映射。野崎沙织(1995)对《春琴抄》认为该作品是他在实际生活基础上不断追求艺术至上的产物,做到了虚实结合。藤村猛(1995)则指出三个层面分别为讲述者、春琴和佐助,最后又通过作者将这段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营造出一种光影混沌的暧昧感。细江光(2001)分析了谷崎润一郎的成长背景,总结出影响创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母爱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作品与作者自身经历的结合度,探究得出该作品成功的秘密在于对读者持有防御心。

国内关于《春琴抄》的研究基本围绕女性崇拜思想展開。蔡二勤(2005)从女性美的至上主义、对男性美的否定等方面研究了谷崎的女性崇拜思想,认为谷崎润一郎独树一帜的“女性崇拜”在《春琴抄》得到了完美体现,而关于男女主人公心理的描写则展现了作者在文学上追求官能享乐的思想。赵薇(2006)则认为谷崎的唯美情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前期以肉体的残酷性来展现女性美,自我虐待的同时获得变态的快感为主题,中后期则专注表现日本的唯美主义。王丽君(2009)也提到谷崎润一郎在创作《春琴抄》时期开始转回日本古典和东方传统。王玉婷(2012)则是通过《卍》与《春琴抄》的对比研究,指出前者的爱是源于肉体,最后发展至信仰;而后者则从始至终都将女性视为高贵的女神,匍匐于女性美之下。

前人对于谷崎润一郎作品的研究角度基本一致,多聚焦于女性崇拜的角度,较少关注谷崎润一郎在《春琴抄》中的创作动机及其创作方法,而创作动机以及创作方法的探究有助于促进读者对文学作品以及作家思想的理解。因此本文拟探讨该作品中做体现的创作意识以及创作方法,从而进一步了解谷崎润一郎的创作世界。

四、《春琴抄》的创作方法

(一)创作动机

所谓创作动机就是作者投入作品创作的动力,是作者思想和作品背景的结合。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和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

1923年前,谷崎润一郎住在东京。彼时关东地区受到西方的巨大影响,是日本最为现代、前卫的地方,生活在关东的谷崎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学思想。在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中,女性崇拜始终是一贯的主题。但早期受西洋崇拜思想的影响,谷崎润一郎认为女性美就等于魅惑、征服性的官能美,追求对女性肉体的彻底的崇拜。但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后,谷崎移居关西。这成为其创作动机转换的契机。

相较于现代化的东京,大阪保留了很多日本元素。传统的城镇、古典的人偶、三弦琴等,都挑战并融入了谷崎润一郎的审美观。他开始关注关西的风俗、建筑、语言、料理、服装等。直面日本古典文化的谷崎润一郎逐渐反省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官能美,慢慢倾向于探索日本古典情趣,逐步回归到日本传统中。他在这期间,发现了大和民族推崇的阴翳美,并将之运用到《春琴抄》的创作中。为了把春琴的美貌永远铭刻在自己的脑海里,用针刺眼睛,导致失明。在失明阴翳的世界里,佐助的思想和春琴完美融合,达到了艺术世界的最高点。而且,双目失明的春琴因为这一身体缺陷,获得了美丽的艺术世界。这种“盲目的世界”等同于“阴影的世界”。而且,只有在这个阴翳的世界里,佐助才能永远记住春琴的美丽,崇拜春琴。

日本传统的阴翳美是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之一,另一个是永恒不变的女性崇拜思想。但是写《春琴抄》时对女性的崇拜与以前的作品不同。中国之行中谷崎和松子的相遇。温柔古典又漂亮的松子让谷崎钦佩不已,同时唤醒了谷崎心中对母亲的怀念,松子和母亲都化身成为其笔下的“春琴”,是无法亵渎的存在。谷崎润一郎将自代入笔下的佐助,表达了对女性的崇拜和尊敬之情。由此看来,他的女性崇拜从早期彻底的肉体崇拜开始转变为精神崇拜。

在从单纯的西洋崇拜回贵到推崇民族本古典的过程中,谷崎润一郎学习了日本古典文化的精华,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基于日本传统的阴翳美和精神上的女性崇拜这一创作动机,创作出了《春琴抄》这一至高无上的作品。

(二)创作方法

所谓创作方法,是作家和艺术家创作文学作品时所遵循的美学原则和方法。创作方法受作家的世界观、生活经验、艺术素养和心理特征等,也就是创作动机的制约,是一种文艺思潮的重要标志。《春琴抄》以前的创作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模仿了西方写实的创作方法。但在创作《春琴抄》时,谷崎逐渐回归到了日本古典的创作方法。

1.省略标点符号、文言文体连续叙述

省略标点符号、文言文体连续叙现象是《春琴抄》最典型的特征。根据现代日语文章的书写方法,下面的句子可以分成五部分,但是,谷崎一个标点符号都不用:

春琴/ほんたうの名は鵙屋琴/大阪和尚町の薬種商の生まれで/没年は明治十九年十四日/墓は市内下寺町の某寺にある/

标点符号省略的创作方法与当时的创作背景息息相关。在创作《春琴抄》时,谷崎润一郎还接受了《源氏物语》的翻译工作。因此,日本古典文学的创作方法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春琴抄》全文省略了标点符号,减少了汉字的使用。这种创作方法多少带点暧昧含糊的气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较为和缓的氛围,与全文的叙述方式相互呼应。对于日本人而言,汉字的识读较为困难,采取这种方法,减少了阅读时的障碍,增加了行文的流畅度,更能让读者沉浸在其塑造的文学世界当中。该特点显示了谷崎回归古典文学之路的苦心钻研和大胆探索。

2.艺术至上一贯到底

这个故事发生在幕末至明治时期。春琴和佐助除了是主人家深闺佳人式的小姐和仆人的关系以外,还带着三弦琴师傅和徒弟的羁绊。

春琴是大阪屈指可数的三弦琴演奏家,也是追求艺术完美的名家。对艺术的认真态度也体现在对佐助的教导中。第九章有这样的场景:「佐助、わてそんなこと教せたか」「あかん、あかん、弾けるまで夜通しかつたかて遣りや」と激しく叱咤する声が屡屡階下の奉公人共を驚かした時に依ると比の幼い女師匠は「阿呆、何で覚えられへんねん」と罵りながら、撥を以って頭を殴り弟子がしくく泣き出すことも珍しくなかった。这是为了让佐助学习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艺术至上的观念。

另外,春琴对小鸟的爱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种艺术至上的情趣。谷崎润一郎特意在小说中对黄莺做了详细的描写。第十五章中,着重描写了古今黄莺的叫声区别、不同的赏玩方式、为了使其余音充满优美的金属性所使用的人工饲养方法以及春琴饲养两代“天鼓”时的艰辛。之后的第十六章描写了云雀在天上飞翔的姿态、习性,为了看到盲女老师追逐鸟影时的笑容,同好们拿着自己的云雀比赛的场景等。双目失明的春琴在饲养和赏玩黄莺的过程中,悟出了艺术的真谛,创作了许多名曲。她和自己伺养的“天鼓”一样雅致特殊。佐助在失明后,最终体会到老师的艺术世界,成功理解了艺术的极致性,二人共同理创作了《春莺传》。笔者认为小说艺术至上的思想在这首曲子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曲子描写了春天来临,莺冻的眼泪融化,雪水化作溪流等春意盎然的风景。这首曲子中所描绘的“溪流”“野山”“啼鸟”等意境,与纪贯之《新选和歌集》中所记载的短歌构思基本相同。那首歌是:あし引きの山下水はゆきかよひ琴の音にさへ流るべかなり(我也怀着与君同样的心情,倾听山下水犹如琴音般流淌)。小说结尾处,听了基于天鼓的啼叫声而构思出的这首名曲,天鼓自己也感到共鸣,全身心仿佛驰骋于自己的故里一样。完全领悟曲子内涵的佐助如天鼓一般,尽情地在春琴所构筑的艺术世界里翱翔,简直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完美写照。由此可见,谷崎润一郎此时正大胆探寻日本近代文艺复兴之路,表现出他的文艺复古美学之艺术追求。通过这本书,读者们更加了解当时大阪的风俗和女性的传统美。

3.多重结构,虚实融合——第一人称的使用

谷崎潤一郎在1927年的《小说情节论争》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直接原封不动以事实为材料写出来的东西,或者即便不是原封不动写出来的写实性内容,我本人是既没有写的心情,也没有读的心情的。我不愿读每月杂志上出现的现代诸家的东西,大概也有这个原因吧。稍微浏览一下前五六行,发现“哈哈,写的是自己啊”,就马上厌烦了,表达了这时期对写实创作的舍弃。

谷崎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借助“我”这个讲述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心境以及小说情节传达给读者。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读者参与到这个文学世界中,产生共鸣。这里以“我”风格的《春琴抄》为基础,分析该小说独特的“第一人称”。

“我”在经过有春琴墓的寺庙时,萌生了参拜春琴墓的想法。读了史料《鹦屋春琴传》之后,“我”对史料不详尽的地方产生疑问,进行了相关调查。然后,“我”阅读《春琴传》,叙述者将《传》放在一旁,讲述“春琴佐助的故事”,并混合了所谓目睹春琴一生的荻茶屋鸭泽照女的回忆,以补充史料的不足之处。

小说中出现的“我”有三种身份。首先是《鹦屋春琴传》的读者,其次是鸭泽辉女,然后是讲述者,即假想的作者。而且,“我”的身份,小说也有三重结构。第一层是佐助和春琴的爱情。第二层是讲述者鸭泽辉女和《传》。而出现在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叙述者”“作者”“我”是由谷崎虚构的人物,知道这一切都是虚构的谷崎润一郎是第三层。

为了给读者以真实的感觉,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我”,通过多重结构,真实地描绘出不为人知的人、物和事的形象,如实地客观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主人公就像真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使读者信服的同时,也传达出了一定的亲和力。

五、总结

谷崎润一郎以松子为原型,以大阪道修町为舞台,塑造了一个叫春琴的三弦琴天才,同时借由春琴的学徒佐助对春琴的爱慕崇敬之情,来暗示自己对松子以及母亲为代表的女性的尊崇。小说通过省略标点符号、贯彻艺术至上以及虚实结合的创作方式,将故事如画卷般缓缓铺开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体会到文学中存在的暧昧于朦胧的同时,相信春琴和佐助在这个世界存在过。此外,通过这样的创作方法也将作者精神上对女性的崇拜充分传递给了读者,让读者进一步地领会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本文对于创作方法的探讨仍有未尽之处,今后将继续研究创作方法的特殊性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谷崎潤一郎.春琴抄[M].东京:新潮社(改版),1951.

[2]野崎沙.「春琴抄」論.[J].日本文學誌要,1995, (52):72-79.

[3]藤村猛.谷崎潤一郎「春琴抄」 論:その光と影のダイナミズム[J].近代文学試論,1996,(34):40-49.

[4]細江光.春琴抄——多元解釈およびレトリック分析の試み[J].甲南国文,2001,(48):33-125.

[5]蔡二勤.谷崎润一郎的“女性崇拜”思想与《春琴抄》[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20(3).

[6]黄丹.从《春琴抄》中看谷崎润一郎对女性的崇拜[J].文史,2011,(4).

[7]李晓梅.再论谷崎润一郎文艺复古审美思想之追求——以《春琴抄》的形式与内容之和谐美为例[J].日本教育与日本学,2012,(00).

[8]裴永蕾.「春琴抄」の独特的な文学世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9.

[9]任文妍.華容道的另一种走法——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与徐訏的《盲恋》的比较[J].日本问题研究,2005,(3).

[10]王玉婷.論谷崎「卍」與「春琴抄」中的女性崇拜——以「敘述」 · 「人物」 · 「身體」為中心[D].中国文化大学,2012.

[11]张能泉.论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J].外国问题研究,2009,(1).

[12]赵薇.谷崎润一郎的唯美思想研究[J].黑龙江学院学报,2006,25(5).

[13]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J].新青年,1918,5(1):7.

猜你喜欢
创作方法
现代国画人物趣味性创作方法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编导的创作方法分析
浅谈关于蒙古族现代主义创作方法
景观审美结构解析
景观审美结构解析
大字书法的创作方法
现代国画中女性意识表现的创作方法研究
有关视觉艺术的创意思维研究
关于标志设计创作方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