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逻辑”与“大逻辑”同频共振中交出教育强国建设的高校答卷

2024-02-02 13:14段鹏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国家战略特色发展高等教育

段鹏

摘 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清醒认识所处的时代历史方位和国家战略需求,深入挖掘拓展学校的优势特色和发展潜力,让自身发展的“小邏辑”与国家发展的“大逻辑”同频共振,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高校力量。

关键词: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国家战略;特色发展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增长动能新旧转换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打破僵局、突破困局,防范危局、应对变局,最关键的是靠科技和人才。高等教育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层次最高、最为综合、最为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更为密切,在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领会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等教育的部署要求,应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最高追求,[1]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为重要参照,基于独特的历史传承和现实条件,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大局中有所定位、有所聚焦、有所贡献,方能回答好“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立足教育强国建设,为国而生的北京语言大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与国同行中,寻找发展的切入点、锚定发展的发力点,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北语答卷。

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根魂所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办好中国的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个特色中最大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在方向和道路的问题上始终与党和国家要求同频共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仅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首要要求,而且也是广大高校谋求发展要牢牢把握的首要问题。要不断强化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保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力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

北京语言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国际化的育人环境不仅让学校拥有了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而且也促使学校不断思考如何将国际化的育人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近年来,学校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定海神针,不断健全党对学校工作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领导格局,把“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最高政治原则和规矩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一体推进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深入实施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筑牢师德师风底线。植根多元文化交融的校园文化土壤,既坚持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又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统筹做好发展与安全工作,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对中外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

扭住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强调指出,“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流砥柱。目前,“双一流”建设已经进入第二轮,此轮“双一流”建设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二者并轨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表明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发展政策正趋于完善。[3]学科特色体现的是高校独特的办学定位,优势学科建设范围比一流大学更大,对高校的直接影响面更广,要将其作为重中之重。锻造优势学科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完善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学科总体布局,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对原有传统基础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优化升级,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学科群。要加强有组织科研,提升重大攻关创新能力,推出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研究成果,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派贡献力量。

北京语言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唯一以“语言”命名、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使命的国际型大学。近年来,学校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发展思路,探索构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语言科学交叉学科、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为主体的“三强三新”学科建设体系,以语言教学研究为基础,着重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对外文化传播规律的研究,积极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科创新驱动学科发展,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中外文明交汇融合,培养学贯中西的高端人才,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以汉学与中国学为例,学校在融通中国学术精神、中国价值观念和他者学术参照的同时,积极融合现代学术方法、先进技术手段,促进中国本土的中国研究与海外中国学的真正互动,探索形成本土的问题意识、分析话语和原创性理论。2023年7月,学校承办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成为学校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学科的标志性成果。

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4]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加渴求人才。广大高校要充分肩负起国家赋予的育人兴邦使命,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正如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我们亟须培养大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才。目前,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话语困境,同样亟须培养大批解决“卡嗓子”问题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结合办学优势,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各方面的战略人才支撑。

针对目前国家迫切急需国际组织、跨文化传播人才,但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北京语言大学加速拓展语言类人才培養的宽度和厚度,确立了使中外学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和具有全球竞争力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语言+”“重培优”“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开展中外融通教育、深化境外交流访学、强化复语复合培养模式、构建中外语言文化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多层次拔尖学生培养平台,重点提升学生中外语言应用和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深入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工作,着力建设“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开展“石油工程+阿拉伯语”联合学士学位人才培养,设立联合国与国际组织拔尖人才实验班,举办“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选派学生赴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实习,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中外人文素养深厚、跨文化理解交际能力突出,胜任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高素质人才。

扩大教育强国建设的世界影响,开拓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提高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关于教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核心窗口,是服务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大局和实现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核心因素,广大高校不仅要修炼“内功”,而且要高度重视对外开放交流,做到内外兼修。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以教育为媒介推动跨文化交流,发挥高校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桥梁纽带作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沿要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时代正赋予高校教育对外开放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同类型高校应围绕自身办学特色,聚焦趋势抢抓机遇,找准推动工作的着力点,努力成为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助力者和受益者。[5]

北京语言大学自建校之日起就以服务国家外交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为使命,也成为新中国走向世界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近年来,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带动中外人文交流,为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发挥作用。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旗舰,学校持续打造“留学中国”北语品牌,推动中文教育本土化向纵深发展,向世界分享中国语言教育数字化经验,以语言搭建中外友好交往桥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承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少年夏令营。2023年7月以来,格鲁吉亚总理、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议长先后访问学校,杰出校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在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际回访学校,进一步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人文交流。为发挥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作用,学校构建了以汉学为支点的国际传播新体系,建立世界汉学中心,建设“汉学与中国学”大学联盟,打造汉学和中国学智库,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高层次文明对话,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积极贡献力量。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汉学和中国学融入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和国家文化英才培养工程专项资助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怀进鹏.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华章[N].学习时报,2023-01-02(1).

[2] 张汉静.高校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N].光明日报,2016-12-23(11).

[3] 别敦荣,周奕.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2023(4):19-24,32.

[4] 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12-16(1).

[5] 陈飞.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立意、要点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1):13-17.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国家战略特色发展高等教育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战略新境界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研究
加快以内画为特色的衡水文化产业发展设想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学校特色发展视角下校长角色与素质探究
日本颁布“国家战略”帮助“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