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索

2024-02-07 19:14孙骏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校本体育教师学科

孙骏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和深入推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水平,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重点,也成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共识,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体育学科的建设。尽管体育学科没有呈现预料之中的大红大紫,但是也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学一线人员的深层次思考并浅层次尝试。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工作经历的初中体育教师,愿意向行家里手分享个人的看法、做法,期待有助于推动体育学科更好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并在学校工作上、学生发展中提高话语权。

一、体育学科建设的现状

(一)体育师资力量不足不强

众所周知,在教育功利性的驱动之下,选择报考体育师范类考生的比例逐年下降,通过单招(体育类)高考补充体育教师成了最主要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带来的,必然是体育师资总体上素质相对较低、能力相对较弱,以及由前两者交互作用导致的工作姿态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一些不好苗头和现象。所以,无论在学生及家长的心目中,还是在学校领导的潜意识里面,确实存在偏见、误解、轻视和指责。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面对体育教师和学生比的巨大差额,只好在系统内部采取办法,那就是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扩容”体育教师队伍。主要从小学科教师中遴选,或者从配备富余的学科教师中挑选,这些兼职教师参加“第二专业”培训活动,取得所谓的体育学科教学资格,这里的“所谓”,绝不是脱产且长时间的集中训练,而是“短平快”的速成,速成的兼职教师们往往被安排上七、八年级的体育课,专职教师们担纲九年级的体育课,还需要专职教师以兼职教师的“指导老师”身份发挥引帮带作用,不但增加了专职教师的工作量,还给他们压上九年级中考体育出成绩的重担。

现有的课后延时服务政策,本就没有惠及全体体育教师,付出和回报的不对称,对于体育专职教师的积极性挫伤是明显的,如果再把兼职教师的非专业教学带来的“补课”担子交给专职教师来消化,不但工作的效能得不到保证,更会让专职体育教师们“习惯性”地却步于勤奋和奉献。

(二)体育设施建设不容乐观

体育设施设备应该满足学生运动的基本需要,这里的运动需要,既包括日常的体育课,又包括大课间活动,以及课外体育方面特长兴趣培养的需要。但是,目前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建设低水平且不平衡,已经跟不上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布局的不断调整和新老学校的共存,让有限的体育设施投入费用显得更加的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但凡新建学校都是大规模或者规模学校,而老旧学校多为教师、学生人数均少的学校,只能是重点投入,而重点投入又被规模化的体量消耗掉了。

体育设施设备建设的水平滞后,不仅仅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规模学校上体育课时,出现令人不敢想象的“场地”之争,体育教师必须先占场子,学生才会有运动地盘;老旧学校上体育课时,教师不敢让学生进入操场,因为操场是非标准质地的硬场地,铤而走险不是体育教师能够接受的明智选择。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学生的健康体质发展绝不允许受制于学校体育设施设备的“短板”,否则这样的影响肯定是终身的。

(三)体育学科缺乏亮点

农村学校的学生历来会被贴上运动素养能力较强、体质健康比例较高的“双高”标签,但是目前实际情况是,经济条件允许的在城区购置了学区房,不许可的也想方设法地去周边规模学校,所以,外来务工子女中随父母打工就近入学,以及条件特别窘迫、子女数量多的,选择就读农村学校,对于这些家庭的压力显然要远低于预期,体育方面自带的原生优势不复存在。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低且水平欠持续。尽管为了鼓励教师扎根农村,除有适当的农村补贴之外,在职称评聘上也有明显的倾斜,不过,这种倾斜并没有改变体育相对较弱的学科地位。相对于城区的体育教师,他们无论是业务进修还是才艺展示,受限于“名额分配制”,积极性叠加受挫之下,无法在专业提级方面做到全力以赴、精益求精。

学科建设离不开人的因素,系统性地规划需要教师因生而设,规划的具体实施对象是需要具备一定体育素养的学生;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推动师生的和谐互动,并达成共同发展的目标。所以,就学校来说,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的,体育必然是其中之一。个别体育教师因此为上课而上课,失去了学习先进理论和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的紧迫感,也无入口去找寻体育学科特色和品牌形成凝练的立足点。

无论是体育专职教师的匮乏,体育设施设备的落后,还是体育学科建设的形同虚设,都不得不使正常的体育教学、日常运动和教育科研面临着诸多挑战。不过,从另一个维度去思考,正是因为事实上存在这些不利于体育学科发展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弊端,也才有可能给当下的体育学科校本化课程建设带来不错的机遇。令人欣慰的是,具有学科自尊和学科精神的一线体育教师没有束缚自己的思维,他们靠船下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体育资源和挖掘自己的智慧和潜力,邁出了体育校本化课程坚定和创新实践的步伐。

二、加强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回归“人文教育”

体育既是体育,又超越体育。体育是人文教育的最重要载体,它跟人文教育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体育通过其形式内容丰富的具体活动,在提升一个人的人性境界,塑造一个人的理想人格,实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体育最初跟四大文明古国结缘很深。人文教育的发源地在古希腊,古希腊恰恰是现代体育的发源地,因而顾拜旦和奥林匹克精神直到今天仍然被体育运动者和体育爱好者铭记在心。中国也是崇尚人文教育的国家之一,主张学习掌握“六艺”可以被看成是人文教育在国家层面的升级版。“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按照重要性排序,围绕“礼”“乐”核心,而“射”“御”则是锻炼体育和习修武艺。

结合地方民间体育文化特点,我们体育教师以建立学生体育兴趣小组方式组队,分别开展了活力四射、热闹非凡的滚铁环、抛窑、笃墩子等土味十足的体育活动。这三种民间体育在之前几乎是零成本,现在要找到顺手的适宜工具真不容易,还是积极动员老村民之后才备齐备足,他们也理所当然地做起了兼职体育教师。

开展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它的好处多多。首先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滚铁环,速度的拿捏和平衡的控制是其中的关键。只有花时间去揣摩体会,很耐心地接受无数次的失败,才能华丽转身成为滚铁环的高手,以尽享这项运动的无比快乐。学生们一开始会羡慕滚铁环娴熟者的无尽风头,把羡慕变为动力,也是良好意志的养成。其次需要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比如抛窑、笃墩子等,活动现场是一种群聚围观的状态,根本不会去计较竞赛的输赢。但是处于这种氛围状态之中学生们的情绪能够得以宣泄,情感得以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健康了心理。体育运动的心育功能在适合的情境之下实现最大化,是其他所有学科达不到的高度。再者,还有利于转移初中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痴迷、对手机的依赖,以及在购买游戏装备上的超消费和手机使用上的不自律。并且,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对于场地要求比较简单,如果放在教室里也是可以的,缓解了所有学校在体育场地上的尴尬。如果作为学生的体育家庭作业,也是非常有执行力的选择。

(二)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呼应体育中考方案

考试指挥棒的特殊作用,对于九年级的毕业班学生也不例外。当体育考试在中考中的权重不断提高,考试的内容不断更新,比如游泳项目进入今天的中考序列,并且让体育逐步走进高考考试学科的呼声愈加频繁、愈加强烈的时候,跟着考试指挥棒走是非常明智的抉择。我们最“省心”的做法是坚持以考定教,以教定学的原则要求,不但在初中体育学科考试中从没有过时落伍,反而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密钥和捷径。

初中各个年级的学生,其健康体质标准各不相同,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是层级式提升。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学部门还是体育组教师,需要订立具有年级特点的体质锻炼方案。同时,一定要做好年级之间的无缝衔接之工作。对于单个项目偏拐明显的,除安排科任体育教师进行补差脱贫之外,发动家长用好节假日时间段,利用家里适合的运动场地、运动设备,加强针对性的日常锻炼,一般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合学校学生体质的具体情况,我们体育教师打破年级组的制约,以成立学生社团的方式,采用专职体教师为主,富余教师为辅的双指导员制度,分别开设了跑步、立定跳远、坐立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学生社团,社团活动时间放在每周星期五下午的第四课,届时班主任临场协助管理。仅仅依靠每周2-3节的体育课时间,对于中等及以下学生的体质素养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在外力的作用下,把碎片时间用好,不但有利于增长健康指数,对于增进友谊、学会合作等也是大有裨益的。

把学生考试项目训练和学校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不仅仅达成促使学生及其家长高度重视体育学科,把其上升到语数英等所谓基础主科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在相对增加偏拐考试项目强化训练时间的同时,也从培养兴趣和指导方法入手,做到实操性可行、可行性有效的体育社团建设初衷。

(三)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跨学科特点的内在要求

在人们的常识中,体育学科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且尤其强调其技能性要求。我们从江苏省体育工作年度报告书中,发现有学生至少熟练掌握2种及以上体育技能的指标,很显然,体育学科的技能性特点,在全部所有学科中是唯一的。

但是从体育学科的三维目标来看,它具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因此,体育学科在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的前提下,需要体育教师利用室内外的教学时间段,不但要引领学生熟悉不同国家的体育文化、中国不同时期的体育文化,引导学生借助运动会、体育节和考试等载体,进一步树立和加强体育意识,还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厚实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思想和体育精神等。从这一角度立意,尝试把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与体育学科进行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融合。

根据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指导,我们由教务处牵头,成立由教研组长为组员的学校“体育+”融合教育工作小组,力求让体育走进各个学科,让各个学科担负起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分内责任,已经产生良好的融合教育效果。

融合教育走进学校,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体育学科教师需要吸纳消化新的教育理念,果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体育学科在教育融合中独具的“以动带静”、“动静结合”特点,以及学科全面发展中的“助燃剂”“催化剂”的效能,必然会让体育学科焕发自带的光环。

依山而筑,是体育学科校本化建设的原则;就地取材,是体育学科校本化课程的靈魂;而育人终身、终身育人,自是一线体育学科教师的矢志追求和不懈努力。体育强,则青年强;青年强,则国家强,让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校本体育教师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