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弘治碑看孔庙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发挥

2024-02-09 10:18张金营
收藏与投资 2024年1期
关键词:祭孔弘治民族融合

摘要:一则乾隆怒拆孔庙明御碑的传说,引出了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數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与交流融合。不同民族之间互有称呼,维护自身的民族政权利益,但随着多民族的共同发展,最终消弭于多民族大家庭的共存共荣里。传说本身虽不可考,但其背后所反映的民族冲突与交融,映射出多民族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孔庙及儒家思想在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复兴、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值得思考、研究与借鉴。

关键词:弘治碑;孔庙;儒学;民族融合

曲阜孔庙同文门周围有四座明代御制碑,根据同时期皇帝年号,一般习惯称作洪武碑、永乐碑、成化碑、弘治碑。洪武碑和永乐碑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因灾火被毁,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三座碑通高7.60米,由弘治年间的书法家乔宗书,著名刻工阎杰刻石。成化碑通高7.85米,是孔庙中体量最大、较为著名的一通碑。

碑刻被称作石头上的文献,是特定时期社会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多方面信息的集中载体。碑刻文字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不仅反映了所在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风土人情,更能集中体现历史社会背景下不同民族的交流交往,尤其是受儒家思想影响下多民族的冲突与融合。明清时期,社会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尊崇,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新的高度。曲阜孔庙建筑规模空前,奠定了孔庙的基本架构。孔庙内大到建筑布局,小到题字匾额、对联及展陈文物等,均是历史的有力见证。作为历代帝王尊孔崇儒的集中体现,孔庙留存的大量碑刻石刻,特别是皇帝御制碑刻,更是集中反映了这一鲜明特征。孔庙成为历代政权表达、宣示其正统思想及文化认同的重要场所,而孔庙碑刻既是一部“官修儒学史”,也是民族融合发展、文化统一和谐的实物佐证,这可以从一则关于明弘治碑的传说中窥见一斑。

一、怒拆碑亭的传说

传说明代四幢御碑历史上均建有碑亭保护。清代乾隆帝在一次南巡途中来到曲阜祭祀孔子,住在奎文阁前东斋宿院内。一日,乾隆出来散步,走至弘治御制碑前观看碑文时突然脸色大变,怒发冲冠,怒喝左右:“来人哪!给我将上代这四块大碑拆了碑亭,砸了石碑。”左右随从不知何故惹怒了他,心想为迎接你乾隆大帝来曲阜祭孔,将孔庙修葺一新,才刚新修的碑亭为何又要拆掉呢?原来乾隆帝在看弘治碑时发现碑文里有污蔑胡人的话语。乾隆帝本是满族人,也是胡人!原来弘治碑文中提到,自从胡元入主中国以后,废除了伦理纲常,搞得不伦不类,高祖(洪武)迅扫胡元以后,才又重新恢复了伦理纲常,使孔子之道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乾隆帝大怒。有随行大臣进言说:“此碑蔑视我非汉民族,固不可赦,碑亭立即拆除,然砸碑有损圣人之尊,且对历史是一种损失,我皇朝既是奉天意而治,纲常正且伦理明,天下服矣,不可计较前代胡言乱语,不如留给后人评说。”于是就将这座明御碑的碑亭拆除,御碑得以保留了下来。

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在1748年到1790年间,曾多次到过曲阜,一般都选择住在乾隆行宫(今明故城东南,古泮池区域,已不存)。孔庙东斋宿是衍圣公祭祀孔子前斋戒的地方,乾隆帝祭祀孔子时在此盥洗休息,改名为驻跸。说乾隆住在了东斋宿,与史实不符,应该是在东斋宿做祭孔前的准备工作时,乾隆到附近闲逛,才发生了冲冠一怒的事情。

二、民族融合的映射

一座碑描述了一个事件,记载了一段历史,同时也映射了多民族的融合发展。乾隆帝虽因碑文生怒,以至下令砸碑拆亭,但最终听取随行大臣的建议,选择了折中方案,拆亭以解心头怒火,留碑展现胸怀大义。因碑文上的“胡元”而触怒,是乾隆帝民族自信心的不足。接受大臣建议,选择保全四座御碑,除了收买人心、巩固政权的政治意图,也是对文化一统、民族融合,特别是希望融入多民族大家庭的首选与肯定。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各地兴建孔庙,无不与封建王朝的政治需求密不可分,但孔庙的兴起,特别是庙学合一的社会功用,切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金、元、清等,与汉族政权并立的还有魏、辽、西夏、吐蕃等,期间全国各地均在中央的诏令下设立孔庙。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在京师平城(山西大同)设立先圣庙,成为除曲阜孔庙外中国的第一所孔庙。太和十九年(495年)夏四月,孝文帝亲临曲阜祭孔,也是第一个到阙里庙祭拜孔子的少数民族皇帝。辽代时期在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西京(山西大同)都设立了国子监,其旁所建的孔庙也循规遵制,按时祭祀先圣孔子。金朝女真政权也沿袭前朝惯例,在各州郡县设立庙学。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云南建立行省后,在昆明设立孔庙。此后,大理、建水、通海、石屏等地也纷纷建立孔庙。至清朝末年,除了极其偏远的地区,云南各州县都已建立孔庙。这些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建立的孔庙,在维系政权、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和促进民族融合上都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孔庙的独特作用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正统地位,以及祭祀孔子对于国家政权、社会稳定和民族认同的重大意义,吸引着历代帝王或亲临曲阜释奠,或遣官祭拜,或追封赏赐,或重修扩建孔庙。自汉高祖始,至清高宗乾隆帝,历史上有12位皇帝先后19次到曲阜孔庙祭祀孔子。而对孔子的谥封号也由“褒成宣尼公”到“文宣王”,直至“至圣先师”。从220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达70多次,孔庙无论是规模还是社会影响力,均达到了空前程度。

孔庙在庙学合一,特别是教育方面,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大贡献。从北魏到清末时期,全国各地县以上行政区域建学,学校内建纪念性建筑,并立孔子像。偏安一隅,先后与金、辽、宋或对峙或合作的西夏政权,其仁宗皇帝把孔子抬升到帝的高位,建立与皇帝相同规格的庙殿、庭院。《宋史·夏国传》记载:人庆三年(1146年)三月,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夏仁宗16岁即位,在位54年,成为西夏王朝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西夏也进入了经济社会繁荣稳定的时期,不禁令金国人发出了“夏国多才,较昔为盛”的赞叹,这与他尊孔崇儒、推行汉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夏仁宗时期曾建有宁川文庙,随着与周边政权的连年战争,西夏被蒙古所灭,历史上的宁川文庙也在战争中被毁。但始建于明正统二年且保存至今的武威文庙却与西夏王朝有文化上的延续关系,西夏首府建于兴庆府(今银川市),并以凉州府为辅郡,有“东都兴庆,西都凉州”之誉,而凉州府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市。中华各民族一直尊崇儒家文化,符合条件的各民族子弟均参加秀才考试,进入所在地的府州县学孔庙读书学习,成为民族融合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孔庙继续发挥着其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诸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1995年9月,曲阜、北京和衢州等多家孔庙单位联合向民政部申请注册成立了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目前会员已发展到200多家,召开年会24届次。协会围绕“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孔庙及其他儒家纪念建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广泛开展互访交流、学术研讨等,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以及孔子文化节期间,孔庙都要举行祭孔大典,2005年组织了全球联合祭孔活动,2006年,曲阜孔庙与台北孔庙联合举办了“同根一脉,两岸祭孔”大典活动,2007年,孔庙举办了全球华人华侨同祭孔活动。其中,两岸联合祭孔入选“2006两岸关系十大新闻”。2008年,曲阜在尼山孔庙恢复了春季清明祭孔活动,并相继策划推出了成人礼、开笔礼、恭取圣土圣水仪式等文化活动。同时,挖掘明代曲阜移城卫庙的历史价值,立足明故城,推出了晨钟开城、暮鼓关城、祭孔展演、孔府大戏台等文化旅游项目。2013年6月,曲阜孔庙被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充分肯定了孔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炎黄子孙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助力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四、結语

乾隆帝怒拆明御碑碑亭在孔庙导游讲解词中有提及,而且是作为一个传说被提及,在《清史稿·高宗本纪》《孔府档案》中没有明确记载,其来源暂无考证,无法辨别真伪。时至今日,这一事件的真伪辨别意义不大,事件背后所反映的民族冲突与交融、孔庙及儒家文化对民族融合的深远影响力,却值得思考、研究和借鉴。

作者简介

张金营,男,汉族,山东新泰人,中共党员,本科,曲阜市文物保护中心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技术保护及文物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1]骆承烈.石头上的儒家文献[M].济南:齐鲁书社,1999.

[2]张晓旭.孔庙透视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融合[C].曲阜: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2011-11-09.

[3]李玉春,韩凤举.孔庙古碑里的那些人和事[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

[4]路则权.儒家“大一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曲阜孔庙碑刻文献为例[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1):84-88.

猜你喜欢
祭孔弘治民族融合
龙江剧《弘治私勘》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太谷县志》音乐文献浅析
祭孔礼乐之民族文化价值探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清代祭孔释奠礼乐研究”的述评
素秀至珍传世与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弘治帝先捧后杀除奸臣
笔道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