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为何要跟皇帝聊天气

2024-02-20 10:29梦缘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粮价奏折雨雪

梦缘

奏折,史学界普遍认为是起于康熙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也是皇帝与大臣之间重要的沟通媒介。在皇帝每日批阅的奏折中,除了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有大量雨雪主题的奏折,而这些报雨的奏折甚至会多到“刷屏”。

官员在奏折中提雨雪情况,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定性描述一地的下雨情况,如“××地×日降有甘霖”;另一种是格式统一的表达,“××县得雨×寸”。雖然内容有些“枯燥”,但官员们上报这些信息的积极性非常高。水灾雪灾会报,日常的雨雪尺寸也会报。比较典型的官员,如康熙年间直隶总督赵弘燮。赵弘燮隔三岔五就会向皇帝汇报得雨情况,奏折又多又密。

面对大量雨雪数据的奏折,皇帝看后是什么心情呢?我们不妨来看几则康熙的朱批:“知道了。”“朕已听得,尔不必报了。”“京南雨足,各处进奏折、来人,朕已早闻了。”

为什么官员们要不厌其烦地向皇帝上报雨雪呢?是官员无事可奏,想要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还是皇帝有听天气晚报的爱好?其实都不是。

清代的地方大员之所以热衷于上报雨雪尺寸,是因为清代的一项特殊的制度规定——雨泽奏报制度。

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天气的好坏与粮食收成密切相关。统治者们对天气状况会非常关心。只不过,清代以前,雨雪上报一直都没能变成一种制度。清代皇帝将前代气象呈报的做法加以变革,推出雨泽奏报制度。各直省需进行气候,尤其是雨雪的测量,并逐级上呈朝廷。

每月,地方大员会将负责辖区内的雨雪情况上报给皇上。为了方便皇帝了解民情,雨水折中也有粮价、收成的内容。奏折中题目一般会写“恭报××年××月雨雪粮价情形”。通过阅读这些信息,皇帝能大致知道一地的农业情形。

皇帝勤政,愿意阅读这类信息,地方官员自然也就重视上报。这就出现了前文说的,有时雨雪奏折会多到有“刷屏”的感觉。

而且为了防止瞒报,皇帝要求多位地方官同时上报雨雪天气情况。渠道多了,情报也会更加可靠。(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

猜你喜欢
粮价奏折雨雪
奏折的产生,原来是为了保密
悲伤的事就不说了
“粮袋子”充裕 粮价大幅上行缺乏支撑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新闺怨
国际粮价总体水平或将上升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fabrics and fashion trends
我国粮价政策改革要促进竞争力提升
关于粮价的猜想
雨雪天气城际站防止旅客摔滑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