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20 年: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与发展趋势

2024-02-22 13:10万永春
心理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论文心理健康青少年

万永春 孟 亚

(1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重庆 400065;2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重庆 400065)

1 引言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务院,2019;教育部,2021)。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在学习、适应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压力增大,呈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趋势。2019 年12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 年)》,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心理健康对各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不同的年龄段侧重点各有不同。世界卫生组织曾报告称儿童青少年16%的疾病或伤害是由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Word Health Organization,2019)。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若得不到重视与解决,不良后果会延续至成年期,进而剥夺成年期的身心健康。可见,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从孩子抓起,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对于国民整体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具有长远且深刻的意义。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朱国仁,1993)。而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英美两国的研究发现:个体的焦虑水平与社会变迁速度呈正相关;社会变迁越快,个体的负面情绪越多,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变迁发展,处于身心快速发育和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近二十年内随着社会发展是如何发展的?遭遇了哪些挑战?是如何应对的?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Bicomb2.02共词分析软件(崔雷 等,2008)对我国近20 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进行分析,探究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在这二十余年间的研究变迁,探寻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日后深化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一定知识参考,也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北大核心与CSSCI 期刊为检索数据库,以上两类期刊刊载的论文是我国学科领域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能够较好反映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全貌与最新进展;检索时间设定为2002-2021 年;以“小学生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初中生心理健康”“高中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4772 篇论文。手工剔除以会议征稿启事、会议纪要、各类书评与会议述评、政策文件、研究机构介绍与活动通知等非研究性论文,再去除其他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论文后,共获得4318 篇有效论文。论文被引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论文的认可度,及研究的热点与价值;而关键词选用“论文中起关键作用的、最能说明问题的、代表论文内容特征的、或最有意义的词”(马妍春,黄可心,1999)。因此,以引用量为指标,在4318 篇有效文献中筛选出单篇论文引用量≥15 次的1385 篇论文,并以1385篇论文清洗后的关键词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Bicomb2.02 为主要研究工具,以SPSS25.0 为主要数据分析工具。

2.3 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共词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1385 篇论文进行关键词提取与清洗;确定清洗后的高频关键词,并建立其相似矩阵;随即将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导入统计软件SPSS25.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再根据聚类与多维尺度的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的绘制,并解析其内容(郭文斌,2015)。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近二十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数量与时间分析

核心期刊发文量的时间变化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高质量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由图1 可见,近20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经历了上升期(2002-2008 年)、起伏期(2009-2018 年)、回升期(2019-2021 年)。2002-2008 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呈线性增长,发文数量逐年攀升,并在2008 年发文量达到顶峰(360 篇);这一阶段发文量共为1624 篇,占总发文量38%,年均发文量为232篇。2009-2018 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处于跌宕起伏阶段,发文量为2342 篇,占总发文量54%,虽回落起伏,但年均发文量仍维持在每年234篇的较高水平。2019-2021 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处于回升阶段,共计发文量352 篇,平均117 篇/年。从近20 年来的总体变化趋势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仍处于可持续发展中。

图1 2002-2021 年北大核心与CSSCI 期刊中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论文走势(4318 篇)

论文引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论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在4318 篇有效论文中筛选出每篇论文引用量≥15 次的1385 篇论文(引用率前三分之一)。由图2 不难发现,2002-2006 年相关研究逐年增长,呈直线增长趋势,一度在2006 年达到顶峰,132 篇论文的单篇引用量在15 次及以上;2007-2010 年呈现U 型趋势,引用量在15 次以上的论文保持在每年110 篇左右,在2011 年达到了次高峰;2012 年至2021 年单篇引用量≥15 次的论文篇数逐年下降。总体与2002-2021 年北大核心与CSSCI 期刊中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论文(4318 篇)走势一致。其中,2019 年至2021 年超过15 次引用量的论文走势与总体核心论文走势出现偏差,主要是受到最新年限的影响,最新研究可能还未及时引用。

图2 2002-2021 年北大核心与CSSCI 期刊引用量≥15 次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论文走势(1385 篇)

3.2 近二十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热点分析

3.2.1 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论文关键词高度概括了研究的内容与主题,其高频关键词更是对确立某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重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德明,2011)。在1385 篇论文中共提取5471 个关键词,4 个/篇。根据关键词的内涵,对关键词合理“清洗”,如:统一含义一致但表述不一的词汇,如将“普通高校”“高职”“医科大学”“师范院校”等统一表述为“各类高校”、将“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自闭症”等统一表述为“自闭症”,共获得4813 个关键词。同时,根据孙清兰教授的计算公式(孙清兰,1992),结合研究特点和词频分布情况,将出现频率低于21 次的关键词视为低频词,共计1867 个,占39%;将频率在21 次及以上的关键词确定为高频词,共2918 个,占总体61%。由此可见,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既有一定广泛性也有一定的深度,具体见表1。

表1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通过统计近二十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论文呈现的关键词次数来判断研究特点,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仍然是我国精神卫生与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议题,不难发现:(1)点线结合,特殊群体重点研究。近二十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主要以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两大主体展开,同时重点研究具有特殊经历与特殊背景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点线结合既兼顾了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又充分考虑到了特殊群体。(2)“质”“量”相佐,实证研究为主导。近二十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上以心理测量法、横断面研究、元分析为主要方法,实证评估我国儿童青少年近二十年心理健康程度及探究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3)双向发展,心理健康模式转型。我国儿童青少年近二十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前期以探究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与问题”为中心,后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逐渐转向以“积极心理机能和品质”为中心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再到基于双因素心理健康模式,研究内容也随之不断充实。(4)时代变迁,热点心理衍生。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国儿童青少年对手机与网络的依赖与成瘾问题,已经成为时代背景下衍生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体育、学习与教育方式的变革等领域,这与我国社会发展与时代环境变迁的路径相吻合,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5)闭环研究,心理健康研究体系健全。近二十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经历了从心理健康的评估到影响因素的探讨,再到心理危机干预,再到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上,形成闭环研究,心理健康研究体系不断健全。

3.2.2 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分析

为了更精准地探究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使用共词分析软件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44 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将生成的词篇矩阵导入SPSS25.0 统计软件中,生成一个44×44 的共词相似矩阵。在此矩阵中,各个关键词之间的数值越接近1,则表明它们的距离越近、相似程度越高。

由表2 可得,各个关键词与主位关键词“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程度依次排序为“大学生”(0.303)、“各类高校”(0.221)、“思想政治教育”(0.202)、“心理疾病与问题”(0.143)、“心理健康服务”(0.136)、“其他类型大学生”(0.136)、“中小学生”(0.132)等关键词。由此可见:研究者在探究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议题时,研究对象明晰(儿童青少年几乎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但又以大学生为主体),研究内容随时代发展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健康研究视角、消极转向积极心理健康研究模式,心理健康服务不断发展都有着时代的特征)。相似矩阵虽然能够反映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远近,但无法反映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因此还要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

表2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节选)

3.2.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是一种以共词频率为研究对象的常见共词分析方法,它能够反映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亲疏,把关联密切的主题聚集一起,从而清晰地反映出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钟伟金 等,2008)。采用SPSS25.0 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聚类表(见表3)与聚类树状图(见图3)。

表3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表

图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由图3、表3 结合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分布情况,可知我国近二十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分布在四个领域。

领域一:传统心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我国大多数心理健康研究是以“去问题或疾病”为中心,倡导的心理健康目标是减少或去除心理问题、症状、疾病,默认没有心理问题或疾病就是心理健康;同时也默认具有特殊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普通大学生。由于大家认识到了心理疾病的危害与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学校都特别重视心理问题,甚至整个社会都着眼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尤其是特殊学生群体(贫困大学生、大学新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女大学生等)。因此,通过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SCL-90、SAS、SDS)等测量大学生尤其贫困大学生、大学新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疾病,通过探索“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情绪与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与学习表现”“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压力”“生活事件与方式”等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出路。

领域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中小学生,频繁使用网络与手机,会产生对网络与手机依赖甚至成瘾。而手机与网络依赖的社会心理现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今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如适应不良等,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人格特质也是网络与手机成瘾的预测变量。

领域三:社会变迁与发展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与变迁,我国农村劳动力一直在向城市迁移,留守、流动儿童青少年不断增多,具有这些特殊经历的儿童青少年由于长期缺乏照料者的陪伴与关爱,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留守、流动儿童青少年问题的根源在于亲子分离以及早期与照料者非安全的依恋模式,这些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影响着他们自我的认知、自尊水平、心理弹性与韧性以及主观幸福感等各方面的发展(王争艳 等,2005)。

领域四:构建双因素的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服务模式。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再是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得到了治疗或者是没有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也不只是主观幸福感等积极心理指标,而是两者相结合(王鑫强,张大均,2011),即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拥有高幸福感。简而言之,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个体,既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困扰,又感到幸福、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机能。同时,在双因素基础上,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防治干预与服务体系。一方面,学校要开设满足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学科融合,切实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与三全育人中,提升心理调适技能与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同时,创设心理服务平台,鼓励并强化有心理健康风险学生寻求帮助的信念与行为,打通学生心理问题的帮扶通路,真正做到育心、育德、育人。

3.3 近二十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内部的关系,将44×44 的相似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ALSCAL)。高度相似的高频关键词聚集即形成了研究热点;越聚集在中间的高频关键词,与它关联的关键词越多,就越能占据研究的核心地位。综上所述,绘制出图4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以维数1(是否“核心”)和维数2(是否“成熟”)为横纵坐标分在四个象限,领域一至领域四的高频关键词分别用“★”“■”“▲”“”在四象限中进行标记,具体见图4。

图4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由图4 可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四个热点领域有着不同的发展形势。在领域一的研究主题中,焦虑、抑郁、应对方式、其他类型大学生、压力、情绪与情绪管理、SCL-90、各类模型等位于第一象限,即已达到了“核心成熟”,表明在近二十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主要以“去问题或疾病”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评估为主。在领域二的研究主题里,中小学生、统计与统计分析、适应、农村地区与人口等位于第二象限,达到了“边缘成熟”,表明在近二十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虽是热点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水平与素养存在地区差异,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更需要关注。而精神卫生、心理学、人格及人格特质、网络与新媒体、手机/网络依赖与成瘾、自伤与自杀、对比研究散落在第三象限,表明在近二十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打下了时代的烙印,这些主题仍然处在“小众研究”即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领域三的研究主题散落在第一、第二、第三象限中,热点多、丰富,表明在未来的研究中要重视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下的群体研究,要不断加强对具有留守、流浪、流动经历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将2016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切实落地。在领域四的主题中,心理问题/危机处理与预警干预,心理健康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心理疾病与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各类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分布在第四象限说明论题重要但目前研究尚不充分,处于“核心不成熟”阶段,即在研究领域中活跃且具有潜在的发展空间(冯璐,冷伏海,2006)。在未来的研究中构建双因素心理发展教育模式,切实加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真正植入儿童青少年的心中、脑中、行动中,从而切实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落实。

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2002 至2021 近二十年来刊载于北大核心与CSSCI 期刊单篇引用量在15 次及以上的1385 篇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Bicomb2.02 共词分析软件与SPSS25.0 统计软件对论文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出我国近20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进程、热点与趋势。

第一,以政策驱动为时间主线的研究持续发展。教育部在2002—2005 年相继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2〕14 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职成〔2004〕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 号)。而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在核心期刊的学术热度也在2002—2008 年直线增长,快速发展,并在2008 年达到顶峰。随后呈跌宕下降趋势,直到教育部2012 年12 月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教基一〔2012〕15 号)后,2013 年迎来了次高峰。2014 年之后,又出现一个回落期,而2018-2021年相继出台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 号)、《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 年)》(国卫疾控发〔2019〕63 号)、《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 号)等纲领性文件又将处在“瓶颈”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带到了下一个“突破期”,即从2019 年起回升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由此可见,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从引用量≥15 核心期刊论文来看,2010 年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呈下降趋势,可能的原因还在于有较强基础研究能力的研究者并未更深入地关注这个领域。没有高水平的系列研究成果是制约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深度和水平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第二,以“去问题或疾病”为中心的心理测评发展成熟。在近二十年的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以“去问题、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心理健康模式为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症状或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容易使有类似问题的学生给自己贴上“我有某某问题、我得了某某心理疾病”的标签。而且其他学生也因为害怕自己“有问题”而去寻找自己身上存在某种疾病的蛛丝马迹,从而导致本来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开始注意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关注自己的消极品质,而不去关注和培养自己的积极品质。因此传统心理健康视角虽然为维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亟待改进。

第三,以构建双因素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未来可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的心理健康工作要求我们不仅要消除或减少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要加大他们的积极心理机能与品质的培养,因此,以双因素模型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未来发展之势。一方面,针对儿童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可联合个体—团体—朋辈心理咨询,采取“问题入手—厘清根源—化解危机”的方法和途径精准高效地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开设一系列满足儿童青少年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文化活动,采用“积极关注—正面引导、潜能开发—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教育过程,联动学校、家庭、社区,利用网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心理机能和品质。

猜你喜欢
论文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